生态视角下碧道建设中的景观改造新途径与实践研究

2022-11-24 09:09卢刚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景观空间生态

卢刚

广州市水生态建设中心 广东 广州 5104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强对生态走廊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设,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质量。而碧道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环境的改造能够提升环境质量。

1 碧道景观概述

1.1 碧道景观的含义和功能

“碧道景观”是指以江、河、湖、库等水系为纽带,以河口、海岸带为主要景观载体,融合生态、景观、安全、文化、休闲等功能而构建的综合性生态景观走廊。通过对资源和技术的系统整合,实现共建、共享、共治,使自然生态、居民休闲、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使整个河流生态水系形成一条碧绿的纽带,将周围生态空间打造成天然滨水生态廊道、融入自然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好去处[1]。

1.2 碧道景观空间范围

在碧道景观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根据河流治理范围,对城市绿线、蓝线、道路红线等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治污、治水、治岸与景观、休闲、游憩、历史人文等相结合,打造“江河安澜的行洪通道、碧水清流的生态廊道、诗情画意的休闲文化廊道、水陆联动发展的滨水发展带”,总体上形成“三道一带”空间范围。以建设好的行洪通道为基础、突出碧道景观建设的安全保障;以生态走廊建设为中心,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综合协调;以休闲文化走廊为主要载体,将绿色通道和古驿道连接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空间;以水陆联动发展为终极目的,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1.3 碧道景观主要类型

碧道景观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特征以及功能布置,可以分为都市型碧道景观、城镇型碧道景观、乡野型碧道景观和自然生态型碧道景观。都市型碧道景观是以贯穿于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心区的河流水系为基础,将城市重要功能组团、各类绿色开敞空间、重要自然与人文节点等,为都市居民提供康体、休闲、游憩等滨水场所[2]。城镇型碧道景观是以流经县、县级市、建制镇、镇区的河道水系为基础,将各种绿地、自然、人文、功能节点等串联起来,为人民群众提供亲水游憩、健身休闲的公共开敞空间。乡野型碧道景观是依托穿过村庄居民点的河道水系建设的,将乡村居民点、周边农田、山林等绿色开敞空间、重要人文节点连接起来,为人民群众提供农业灌溉、亲水游憩、健身休闲的公共开敞空间。自然生态型碧道景观是以生态环境敏感的河、湖为基础,以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为主体,具备一定的景观、科普、水上游览价值,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参观自然、生态教育、科研考察的公共开敞空间。

2 碧道景观建设的目的与原则

2.1 绿色通道建设的目的

一是建立具有生态和安全韧性的河流和湖泊系统,从生态完整性和各个流域的系统性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河湖生态调节、循环、净化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河湖水系为基础,构筑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全市生态安全格局。二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从公众需要角度出发,深入挖掘生态、文化、景观等重要功能,提供优质、美丽的生态产品,提升城乡居住环境质量,营造“融入自然、品味文化、畅享健康”的休闲游憩格局,引导人们到河湖岸边亲近自然,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好去处。三是打造生态、充满生机的滨水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治水、治产、治城,水岸共治,推动城市更新、产业升级,以高品质的滨水环境引发知识创新等新经济活动,引导旅游消费升级、亲水型产业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2.2 碧道景观建设基本原理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设计思路,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原则,不断创新规划观念,完善规划方法,增强其科学性和实效性[3]。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协调推进河道、湖泊、水系综合整治,把沿河两岸建设成为老百姓的休闲娱乐场所,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设计底线,以水环境和水生态为基底,统筹考虑、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优化经济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和提升。三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级施工,碧道景观要按功能定位、发展基础、河湖水系特征等方面进行分类建设,真正结合地方,突出地方特色。四是坚持系统治理,协同推进的设计方案,确立“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的概念,以流域为单位,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城镇与乡村、陆域和水域的综合管理。要建立部门联动,引导全民参与,共同努力。

3 碧道景观建设的实际问题

3.1 总体规划设计缺失

碧道是一条连接市区与其他空间的通道,但由于碧道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之间缺乏整体的协调,使得碧道景观的改造方式变得单一,造成碧道建设系统性不足。

3.2 对生态设计忽视

在功能空间建设上,许多碧道改造工程仅侧重于景观的提升和休闲空间的建设,而在景观生态、生物多样性、地域文化特色、环境教育科普等方面尚有欠缺。

3.3 交通联系受到阻碍

滨水空间的交通载体受到复杂多样的建设状况干扰而导致碧道景观改造受到制约,例如碧道周围绿地被占用,道路、高压线将城市与水岸隔开,彼此之间无法交流。由于道路所分割出来的杂乱空间没有形成多功能的复合绿化空间,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城市的总体功能,也不能充分反映地方的区域特征。

3.4 缺乏区域文化

碧道改建既要结合周边环境,又要充分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对生态岸线进行修复与建设,并运用原型精练的设计方法,将碧道改造中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体现出来[4]。一些地区的碧道项目,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社会属性、创意手段、设计方式单一、仅重视形象工程、忽视地方文化特征、缺乏空间场所的文化精神等,严重影响了滨水空间的特色。

3.5 缺乏公共活力

当前,碧道景观改造工程存在公共空间设计形式单一、景观基础设施趣味创新不足、互动体验差、公众参与度低等诸多问题,这也使得公共参与积极性不高。许多碧道景观都是重复地建造临水连廊、滨水平台,却忽视对公共空间的开发与设计,导致碧道景观设计无法体现公共活力。

4 生态视角下碧道景观改造途径创新

4.1 整合基本资源,强化生态安全引导力

首先,要坚持“生态为本、治理同行”原则,强化生态安全引导力,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在碧道的改建过程中要转变设计思路,从消极到积极,充分利用河道的“门面”功能,倒逼碧道附近地区的污染企业,把重点放在截污治理和工业升级上,让河流真正成为全民共享、全生态共享的自然资源,从而进一步增强河岸和周围的绿地和湿地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其次,在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的前提下将区域生态要素加以整合,并借由景观再造来维持地方的文化与生态,提升碧道的功能与趣味性,增强碧道的吸引力,实现水清岸美的碧道景观。

4.2 从单一绿化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体验空间

运用原型提炼的设计方法将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传递出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体验空间。将本土文化作为碧道景观改造的重点内容,整个碧道空间设计都要围绕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5]。在碧道的改建中要注重植入具有地域特色的体验性生态空间,将逐渐消失的区域文化资源以崭新的形式展现,激发市民和游客了解和探索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参与度,恢复传统活动及其承载空间,促进人与环境健康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碧道景观设计图

4.3 通过渐进式和发展方式的碧道景观改造更新途径,提高碧道景观的综合功能

碧道总体功能改造应以公共空间景观为主导,以多种形式的集约化使用,以扩大碧道的开放空间,并以“集约整合”的立体设计确保其具有更大的公众活动空间。同时,致力于打造个性鲜明、凝聚包容、丰富多元、融入现代生活的功能性空间体验。重点突出健身运动、休闲娱乐、生态修复等功能,创造更加积极、多元化的健康空间,使公共空间的功能具有复合性和适居性,体现了碧道的人性化改造。

5 生态视角下碧道景观改造实践分析

5.1 碧道景观改造的目的

某景观改造工程与“万里碧道”建设契机相结合,全线贯通后,将形成以水路为主、交通连续畅通、生态环境优美、空间功能复合、关注民生需求、凸显文化特色、辐射周边区域、智能管控运营的都市型碧道,成为广东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等全方位提升,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为保证碧道改造的目的,必须从整体上梳理改造思路,在充分考虑到新时期居民的多种需要的前提下,从整体、系统性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改造方式和内容,以整体性、系统性为设计思想,使整个碧道系统的改造能够有系统地联系,不会因为碧道的各个节点之间缺少有机的组织。其次,在碧道景观提升工程的整体改造设计中立足于基地环境,突出广东岭南文化的独特优势,以生态观念为主导,重点建设滨河碧道生态系统。同时,将河道自然文化的特征节点进行整合,真正实现“自然、生态、利民、文化、发展”的景观改造的初衷。最后,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绿地的新的设计要求,抛弃原有的短期改造模式,以系统思维,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绿地的新的设计要求,摒弃原有的短期改造模式,以系统思维实现共建共治。走在河碧道上,河水清澈、绿树成荫,各种花卉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各处,还有一座唐代的亭台楼阁。游人漫步在栈道上,嗅着淡淡的花香,享受着这里的宁静,欣赏着这里的美景,沉浸在五颜六色的大自然中。该地河碧道一步一景,风景秀丽,是一条集保护、展示、徒步、自行车、保护河流和保护生态的综合性绿道,形成了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河道景观生态长廊,营造了“三溪二水融合河,碧道禅韵共舞水”的特色碧道。该地碧道工程的实施,为进一步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使周边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统计资料表明,自实施碧道试点以来,该地已建成碧道23.29公里,投资1.5亿元。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人民满意的绿色通道。该地坚持“准碧道”的建设,坚持“准碧道”的建设定位,以“人民群众”为核心,以“以人民为本”,以“碧道”为载体,打造“碧道”。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将全域旅游、自然生态、宜居村镇、禅宗秘境等有机地有机融合,以碧道为主线,将沿岸景观节点、人文景观与自然资源有机地连接起来,构建禅宗般的滨水休闲廊道,打造集“文化、生态、村镇”为一体的水陆游憩系统。

5.2 碧道景观提升工程的改造对策

滨河曾是城市发展中的“背面”、“后巷”,长期受到污水、垃圾的无情占用,有的还被改建成了马路,依山傍水的独特水乡风情已经荡然无存。在碧道景观改造的开放性空间建设中应以滨河为主线,与其他生态元素连接起来,形成水陆一体的发展走廊。针对目前河道空间狭小、分割的情况,采用环形式的慢行体系,将原有的天桥系统与河岸连通,并将基地周围零散的功用和社区绿地、零散的功能与斑驳的文化记忆相结合[6]。充分利用碧道周围的地势差异,因地制宜,开发地下停车场,既能满足周边的停车需求,又能与周边公交站点相结合,创造一个安全、便捷的交通环境。在对有限空间的利用上,提出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水道、有轨电车道“五道合一”,并根据不同站点合理规划接驳线路,以完善与周边的交通联系,达到无障碍的连通,打造成为“十分钟通城”、“八分钟融水”、“五分钟亲水”的通水通城格局。

从整体的物质性出发,对碧道的人文景观进行规划引导,使其具有更具灵魂的景观特征,并通过还原民俗活动的空间场所,向公众展现更丰富多元、个性鲜明的文化体验。将园区周边的环境要求和地方文化特征相结合,对重点区域进行了规划,并根据各自的景观资源,分别进行了休闲游憩、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户外活动、观光游览等方面的规划。其中以中、小型水系文化水街为案例,通过挖掘区域文化内涵,挖掘人文要素,合理运用当地的材料和技术,将人文特色融入到景观之中从城市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规划,实现区域融合,如恢复原有的古码头景观,注重亲水性的表达,小桥跨越小型水系,连接两岸慢行系统,休息平台、亲水平台,全方位地提升碧道的亲水品质和日常休闲休憩。

6 结语

碧道景观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要求多个部门在各自的工作中落实新的理念,优化现有的工作,通过各部门的协作形成水碧流清的生态廊道、人水和谐的共享廊道、水陆联动的发展廊道,文化发展的沟通廊道、经济辐射的共享廊道。“碧道景观”建设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带动交通、新型城镇化、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猜你喜欢
景观空间生态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生态养生”娱晚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景观平面图》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