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谟《本草蒙筌》中药炮制学术特色及规范化研究思路*

2022-11-25 02:21陈文港陈一鸣尚佳乐张文龙刘良善徐扣朋汤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徽派陈氏炮制

陈文港,陈一鸣,尚佳乐,张文龙,刘良善,徐扣,朋汤义

1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陈嘉谟为明朝新安地区著名医家,《本草蒙筌》[1]是其代表著作,该书共12卷,载药448种,书中对药物的性味、毒性、主治有详细介绍,对部分药物的贮藏、炮制、道地等亦详加阐述,笔者对书中重要药物的炮制方法及相关论述进行整理,并将炮制方法按陈氏水火三分法进行分类。在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陈氏对中药炮制理论见解独特,炮制特色鲜明,虽在中药炮制规范化方面有一些不足,但仍值得深入研究,因此笔者怀浅陋之笔从中药炮制特色和规范化研究思路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挖掘陈氏中药炮制经验,展现古法炮制魅力,弘扬徽派炮制文化,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提供思路。

《本草蒙筌》记载的主要内容

陈氏在总论中从药材出产择地土、收采按时月、藏留防耗坏等十八个方面进行论述,接着又分卷而述,从草部、木部、谷部、菜部、果部、石部、兽部、禽部、虫鱼部、人部八大部分别介绍药物,其中草部上有42种,草部中有68种,草部下有89种,木部有71种,谷部有18种,菜部有16种,果部有26种,石部有40种,兽部有21种,禽部有9种,虫鱼部有56种,人部有12种,共计448味中药。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亦收录不少毒性药物,按毒性分为大毒、小毒、微毒、地毒、有毒,大毒有9种药物,如附子、狼毒等;小毒有25种药物,如芍药、葈耳实等;微毒有2种药物,如胡遂、蟾蜍;地毒有1种药物,如枇杷叶;有毒药物36种,如仙茅、半夏等。这448种药物在临床使用时大多需要经过炮制处理,以便药物能够更好的发挥药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本草蒙筌》中药炮制学术特色

1 贵在炮制适中,总结水火三法

《本草蒙筌》记载:“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1]。若想使炮制品更加符合临床用药要求,除必要的炮制器材、品质优良的中药、正确的炮制方法、合适的炮制辅料外,炮制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药物蒸煮时间、颜色变化、火候大小的掌控都要求恰到好处,才能炮制出上好的药物,此乃贵在适中的精髓所在,如白芷、山栀子炒黑以止血,郁金、柏实、发髲烧灰存性,杜仲连炒去丝等。此外,本书云:“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泽、或泡、或洗之弗等。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1]。陈氏的火制法包括煅、炮、炙、炒四种,其中用到煅制法的药物有丹砂、石膏等,用到炮制法的药物有天南星、白附子等,用到炙法的药物有甘草、肉苁蓉等,用到炒法的药物有白术、大茴香等;水制法包括渍、泡、洗三法,用到渍法的药物有当归、黄精等,用到泡法的药物有何首乌、紫菀等,用到洗法的药物有菟丝子、威灵仙等;水火二制法包括蒸、煮两法,用到蒸法的药物有黄精、天门冬等,用到煮法的药物有薏苡仁、天麻等。陈氏认为炮制总不离水火,将诸多炮制方法归于水火法之下,而水火法统领各法,此分类方法简明扼要,足见陈氏对中药炮制深有研究,医药功底深厚。

2 重视药材真伪,强调道地药材

陈氏指出药物有真假之分,在医药市场上,有的商家以假乱真,如:“姜黄言郁金,土当独活,小半夏煮黄为玄胡索,嫩松梢盐润为肉苁蓉”[1]。若医者购置时而不细查,用之治病,反而害人,因此在购买中药时要细观详辨,擦亮双眼才能不被欺罔。“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1]。不同药物的性味、归经不同,功效自然有所差异,即使不同地方种植的同一味药物其性味、疗效亦有所偏差,究其原因,乃是药物所处的地域、气候环境等不同,而影响到药物本身的性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动植形生,因地舛性……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2]。不少道地药材均冠以地名,如阳春砂、宣木瓜、茅苍术、岷当归、关黄柏等,即有地域的概念,又有文化的内涵[3]。陈氏正是看中道地药材品质优良、疗效突出的特点,故强调临床用药要使用道地药材,方能达到药简力宏的作用。

3 发挥经典内涵,敢于推陈出新

陈氏由儒转医,在撰书立说的同时,仍不忘儒学之道,重视经典著作,在本书《序》中将医学经典《素问》、《难经》与文学经典《六经》、《尔雅》作类比,本质上说明了两者在学术上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陈氏撰写此书,从经典出发,承其要旨,得其精髓,又融汇各家言论,不拘一格,推陈出新,对中药炮制理论进行高度概括,观点鲜明,其语言措辞工整,观点鲜明新奇,不落旧套,足可见作者文笔功力深厚。

4 善借通用辅料,调节药物性味

4.1 酒 《本草蒙筌》记载:“酒,味苦,甘、辛,气大热,有毒”[1]。苦可泄下,甘可补益,辛可发散,又能通血脉,走诸经,身体上下皆可到达。《本草集要》对酒的描述为:“主杀百邪恶毒气,通血脉,厚肠胃,御风寒雾气,养脾扶肝,行药势,能行诸经不止”[4]。然酒有毒性,不可恣饮,恐助火乱性伤神,伤身减寿,不可不知。酒在《本草蒙筌》中的作用有二:一是调节药性,引药上行,常用于苦寒药,如黄连、大黄等,大黄酒制不仅可攻下积热,还能兼做引经药引药上行,借酒力之走窜,向上向外而达头目颠顶与肌肤四肢,以宣行药势,清三焦之热[5];二是活血通络,酒是良好的溶剂,能提高药物成分的溶出,药物可借酒发散之势,加强活血化瘀之功,如当归、川芎等。

4.2 盐 其味咸性温,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之力,是常见的一种炮制辅料。《本草蒙筌》中用盐炮制的药物有知母、大茴香等,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辛温且燥,易伤阴耗液,盐炙后辛燥之性减弱,又可提高补肾固精之效;二是引药下行,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如盐炙知母,研究表明,知母经盐炙后,多种单体皂苷、芒果苷和多糖类成分含量均升高[6],其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得到加强。

4.3 姜汁 《证类本草》云:“生姜,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7]。因其善降逆止呕,有“呕家圣药”之称,用姜汁炮制其它药物是借其性,取其效,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制约药物寒性,增加温胃止呕之功,如黄连,黄连经生姜炮制后,其盐酸小檗碱、巴马汀碱(清热燥湿成分)的含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6-姜酚(温热止呕成分)的含量得到增加[8];二是减缓毒性、加强疗效,如附子,经姜汁炮制可减其毒,杜仲借姜汁之力能增强补肝肾、强筋骨之功。

4.4 蜜 蜂蜜甘平质润,能补中、润燥、解毒。《本草崇原》云:“蜂蜜,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9]。《本草蒙筌》云:“麻黄蜜炒煎汤,主小儿疮疱”[1]56。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强化补脾益气的功效,如蜜炙黄芪;二是加强润肺下气止咳的作用,如蜜炙紫菀,范玲等[10]通过对紫菀采用不同炮制方法测定紫菀酮的含量,发现与生紫菀相比,蜜制可增加紫菀酮的含量,而紫菀酮是止咳化痰的主要标示性成分,进而得出蜜炙紫菀可增加止咳化痰的作用;三是缓和药性,如麻黄发汗势猛,炙可缓其势而不致发汗太过,以防虚脱。

4.5 醋 其味酸,有收涩的作用。《本草备要》云:“醋,酸温,散瘀解毒,下气消食,开胃气,散水气”[11]。陈氏在《本草蒙筌》中记载:“醋煮香附子丸服,郁痛能除,煎大黄,劫痃癖如神,摩南星,敷瘤肿立效”[1]。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引药入肝,提高疏肝止痛的作用,如醋炙香附子;二是减弱毒性,缓和药势,如醋炙芫花,既减弱了毒性,又缓和了峻下之效。刘金敏等[12]通过对比芫花及醋制芫花的挥发性成分,得出芫花醋制后原有的三甲胺和榄香素已消失,苯乙醛和樟脑的含量也有所下降,这为芫花醋制减毒的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4.6 童便 《本草求真》称:“童便,味咸气寒无毒,为除痨热骨蒸,咳嗽吐血,夫人产后血衄闷绝之圣药”入手太阴经,功专润肺清瘀”[13]。《本草蒙筌·人部》称其为人溺,书曰:“疗产后半血攻心,温饮则能压下……暴发赤眼,亦可洗明”[1]。其积垢入药,称人中白。而童便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凉血散瘀之力,如童便掺大小蓟,可增加其凉血止血、散瘀解毒的功效。

4.7 米泔水 米泔水也称“米泔”“米渖”“三析二泔”,是大米或糯米淘洗时第二次滤出的白色浑浊液体,含少量淀粉及维生素,性味甘、凉,无毒[14]。缪希雍在《炮制大法》中曰:“米泔水,即淘米汁也”[15]。《本草分经》称:“米泔,清热,凉血,利小便,用第二次者”[16]。米泔水有润燥和中的作用,常用于浸泡燥性药物,如苍术。王婵等[17]通过实验研究得出苍术米泔水漂制后缓和燥性可能与β-桉叶醇、4-联苯甲醛的降低有关。

4.8 甘草汤 不同医籍记载其药物组成略有不同,《伤寒论》中甘草汤的组成只有甘草一味药[18]。而在《养老奉亲书》中甘草汤的组成为甘草、生姜、乌豆[19]。陈氏认为甘草汤具解毒之功,可平和药性,书中记载使用甘草汤浸泡的药物有:远志、鬼都邮等。

4.9 羊脂 羊脂作为一种中药炮制的辅料,亦被广泛应用。《中药炮制学辞典》中记载:“羊脂油炙淫羊藿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用于阳痿不孕,羊脂油炙石韦能增强药物的润肺定喘、化痰止咳,羊脂炙鹿茸,易于酥脆”[20]。羊脂性温味甘,具有润燥、解毒、补虚的作用,书中用羊脂炮制的药物有:石韦、淫羊藿等。王玲等[21]采用代谢组学方法证实羊脂油炙淫羊藿能增强温肾助阳的作用,是羊脂油参与了调控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代谢过程。

此外,陈氏还善于引导后学之士要灵活运用方剂的组方原则,强调临床用药的思辨能力。如“解利伤风,风宜辛散,则以防风味辛者为君,白术、甘草为伍;若解利伤寒,寒宜甘发,又以甘草味甘者为主,防风、白术为臣”[1]。虽然两者药物组成相同,但医家用药时因病因不同而各有侧重,君药亦随之而变,这正是医家活法,善通不泥的体现。

《本草蒙筌》规范化研究思路

1 《本草蒙筌》中药炮制存在的问题

1.1 炮制方法记录简单 书中有些炮制方法记载简单,所呈现的信息不够完整,缺乏对重要参数的记录,不利于后人学习,如“泽泻酒浸曝用”,选用什么酒、泽泻浸泡和晾晒时间均未注明,又如“百部酒浸火炒”,百部浸泡程度、火候大小等亦未加以阐明,以至于在中药炮制时没有统一参考的标准,其具体的炮制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

1.2 炮制品缺乏质量标准 虽然陈氏提出中药炮制理论,但缺少对中药炮制程度的叙述,炮制品的质量检验标准不够明晰,而炮制者又多以口口相传的经验或相关文献记载的方法进行判断,以至于炮制过程中很难达到中药炮制“适中”的程度。在炮制时炮制者的个人经验占据主导,存在一定的不足,再加上辅料种类繁多、炮制方法多样、个人炮制技术水平的差异等影响,从而难以掌握炮制品的品质,保证临床收到相应的治疗效果。

1.3 辅料使用记录不规范 为更加符合临床用药要求,部分中药需经过炮制才能使用,有时需要借助一些醋、盐、酒等辅料,甚至其它药物辅助炮制,但是纵观全书发现陈氏只注明辅料和药物,并未详细记录它们之间的用量比例,如“黄芪蜜炙”,其记录简略而缺乏规范性,让炮制者没有参照标准,增加了药物炮制的难度,这无疑给中药炮制发展带来较大的阻力。

2 《本草蒙筌》中药炮制规范化的必要性

2.1 是新安医药更好应用于临床的需要 陈氏中药炮制理论特色鲜明,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炮制一直配合中医临床治病,在增强治病疗效,降低中药毒副作用、延长中药储藏时间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炮制标准,以至中药炮制品的品质良莠不齐,其好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治病的疗效,而规范中药炮制标准可以使炮制品得到统一,更好地发挥药物的功效,这将大幅度提高临床治病效果,为更好服务临床打下基础。

2.2 是形成徽派炮制特色理论体系的需要 陈氏炮制理论为徽派炮制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徽派炮制特色理论体系目前仍不完备,若想进一步完善该体系,助力新安医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需借助现代药理学、毒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机理,揭示中药炮制规律,检验传统炮制工艺的科学性,进一步规范炮制方法,这样不仅会推动徽派炮制工艺的发展,而且也会成为徽派炮制的又一大亮点。

2.3 是徽派炮制传承和创新的需要 徽派炮制在传承上面临着断层的问题,尤其在中药炮制技术上,缺乏传承人,导致该技艺人才正逐渐流失,若想解决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问题,我们应加大力度进行中药炮制规范化研究,使其形成产业化发展,并对徽派炮制进行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学习,同时注重技术革新,优化炮制步骤,不断探索新的炮制技术模式,为徽派炮制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中药炮制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3 《本草蒙筌》中药炮制规范化的思考

陈氏提出的中药炮制原则和分类方法,一直指导新安地区的中药炮制,为新安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面对传统炮制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炮制工艺的升级和规范化刻不容缓,在炮制规范化研究中应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目前研究《本草蒙筌》中药炮制,甚至徽派炮制的文献凤毛麟角,我们应加大对新安中药炮制的研究;二是对炮制品成分的分析没有得到广泛开展,仍处于萌芽阶段,对中药炮制前后毒性的变化、性味改变以及疗效增强机制的研究少之又少,使中药炮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可信度,进而约束徽派炮制的发展。

总 结

陈氏首次对中药炮制古法进行归类,提出水火二制三分法,重视道地药材品质,发挥经典要旨,强调辅料的运用,临证时又善审因辨证,用药灵活,师古不泥,学术特色鲜明,展现出其精妙的中药炮制理论和深厚的医学功底。虽然在中药炮制规范化上有所欠缺,但瑕不掩瑜,陈氏对炮制分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值得称赞。今后,我们应对陈嘉谟的学术思想和炮制理论进行系统整理,挖掘其深在价值,这将对中药炮制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徽派陈氏炮制
探究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义宁陈氏家风
我的梦想
陈远
林挺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徽派山水画传统的名实和承继问题
徽派建筑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探析
岭南篆刻艺术的徽派传承探析
陈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