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建设研究
——以青岛黄海学院为例

2022-11-25 03:33于振邦
科技资讯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于振邦

(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青岛 266427)

应用型本科高校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作为自身实现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着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技术研发路径、文化传承航道、科学研究平台等方面打造命运共同体,以构建添补有效、多赢互利的高效能实践育人实体,为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赋能。当下比较集中的问题,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因势利导,依托多元主体、凭借有效模式并通过适用路径,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成效明显的现代产业学院,以完成从“单一合作”到“高效融合”再到“产、教、学、研、创”一体化的飞跃。

1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急需冲破瓶颈在产教融合深化模式上获得新进展

建设产业学院有助于“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1]。然而,从现状上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苦于所育人才和社会职场需求契合度偏低,在建设上面临着诸多瓶颈问题,比如:实现“应用型”转型后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化竞争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重技能、轻知识”的人才培养思路致使学生核心竞争力低下、“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实践指导能力不高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差和创造能力低,等等。基于此,应用型高校要获得真正的转机,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重塑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强化专创融合,建设一批适用性强、实用性高的现代产业学院,助力于高素质、强技能的实战型人才培养。

1.1 应用型本科教育“产教共生关系”机理有利于产教深度融合

要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扎根区域经济社会实现自我发展,现有的产教融合思路已不能适应现实需求。通过梳理“产教共生”的谱系机理,研究者们认识到简单的校企合作和浅层次的专创融合,只会让“产教融合”陷入尴尬境地。实践证明,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更为重要的地方在于各参与主体节奏沉稳的项目牵引和融合并进的开放合作。但目前,应用型高校将注意力过多倾注于融合速度和契合面上,却在产业与教育的系统化融合、生态型机制、可持续发展和一体化建设等方面捉襟见肘。也有不少的应用型高校“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宏观层面上不能做好顶层设计,在中观层面上缺乏集群化建设理念和融合机制构建思路,在微观层面上又存在着硬性贴合、僵化推进的低效做法。

以上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速度,严重割裂了校、政、行、企业四方联动的协同共生关系,不利于“实现产教同频共振,缩短供需落差和学用落差和实现校企合作共赢”[2]。由此也说明,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形式,使之既有速度,又有力度。根据调查,包括青岛黄海学院在内的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现已走在探索现代产业学院构建模式和有效实践途径的道路上,为实现多主体协同培育应用型人才、多链条探索项目化教学模式、多路径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和多航道打造学科专业集群付出了努力。他们循序渐进地将专业认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开拓能力嵌入到优质化实践平台建设的全过程,基本上形成了“产、教、学、研、创”一体化实践教育模式。

1.2 现代产业学院实践探索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新型参照模式

虽然当前国内对于产教融合的探索角对狭隘,研究深度也远未达到既定目标,但在一般性规律上有所推进,在定量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在实践层面也有所落实。鉴于国外对于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组织模型研究两个方面,国内以此为效仿,可在“产学合作”上强调应用型高等教育特色,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与实践性,并重视产学协作的共同教育;也可以参照新加坡“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导向设置特色专业,根据实际需要融入项目化教学,着力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将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融合到校内教学实践活动,形成校训一体、校企协同的综合性、多功能实践教学模式。另外,基于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等,也不失为好的经验借鉴。

这些新型的参照模式,是捕捉信息化社会日新月异科技动能的产物,是洞悉智慧平台优质培育卓越人才成效的结晶,以其良好的培养成效、完善的育人体系和信实的实践经验,赢得了社会超好口碑并见证着人才培养的实效。教育工作者和创新实践者们将其用在现代产业学院的创新建设上,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产业学院在提升学生理论认知水平、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和拓展师生开放协同视野等方面的综合功用。

2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需聚焦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并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以区域产业经济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学院,已成为推进产教融合机制体制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举措。[3]”而以产教融合为建设的突破口,则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谋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和相关路径研究,在宏观上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提供了有力保障。依据调研数据显示,当前产教融合落地举措不多、落地不实、推进不到位,而且机制建设不够长效和完善,另外平台的持续性、优质化打造措施也不够全面和深入。这些问题无疑影响了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高效运行和发展模式的优化改进,不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发展,也不便于它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行业、产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过程中,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不断通过创新和完善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而建设产业学院恰恰是“围绕产业链铸造人才链,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合作育人、精准培养”[4]。基于此,参与主体务必坚守初心使命,以满足校企需求供给和实现双方互补为基础,着力搭建“产、学、研、创、训”一体化平台,并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组织新生态,力主实现精准化培育行业、产业所需人才。

2.2 以“三重螺旋”理论为主要的理论研究依据

现代产业学院在管理方式、治理机构和运营机制等方面需借鉴企业化模式,更需要校、政、企三方协同构建内部创新机制,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力量交汇的三重螺旋关系,以创造出特点各异的混合型组织。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需要基于产教融合的跨界实践需要,厘清优势资源高效整合的新型逻辑,不仅要明确动力机制的源头,更要考虑满足各方协作、共享和多赢的需求,以此组建“由政、校、企不同主体通过功能耦合、资源融合、利益共享建立起来的混合式实体”。青岛黄海学院建设产业学院的实效经验,证明了现代产业学院能够营造学场和职场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成长场域,较好地发挥了三重螺旋实践功效。

2.3 以需求、政策、问题和质量导向为建设逻辑

探索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基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山东新旧动能转化、青岛重点产业发展,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这一逻辑,建立在国家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创新成果转化转移等政策要求之上,也需要搭建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攀高”模仿学术性高校的问题现状,促使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组织结构方面深化改革,并需着力改变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性不强的现象,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建设逻辑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务必遵循国家政策驱动、区域产业需求牵引、产学融合创新的建设思路,按照共享与融合、跨界与耦合、服务与自洽、规范与自主的建设原则,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地方企业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区域特色鲜明、产业针对性强、功能复合性的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园和工作室等,以此构建产教融合新形态。

2.4 以地方性、应用型、体验式和创新型为特征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应力求形成突出地方性、强化“适应”主题,突出应用型、强化“协同”主题,突出体验式、强化“生动”主题,突出创新型,强化“未来”主题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职业化、教学情景化、内容项目化、导师双师化和成果显性化,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青岛黄海学院立足青岛西海岸新区,瞄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体验、实践技能创新应用为一体,实践成效较为明显,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2.5 以青岛黄海学院为例研究产业学院育人体系

青岛黄海学院基于“院园合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以链建群、以群建院、以院建园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路径,不断结合实际创新“1+1+N”的产教融合运行育人体系,即校企双方共建1 个现代产业学院和1 个产业园,并建设N 个“蚂蚁兵团”式工作室实践载体。校、政、行、企通过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工作室、产教园区、孵化基地等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和合作平台,能够有效进行企业课堂教学形态建设,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打造出高效能、创新型师资团队,并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和项目化教学改革,将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案例分析和对策研究不断深化,以此实现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和思创融合育人体系的日渐完善。

3 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及其实践成效

“建设产业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自我革命的探索,根本目的在于打通产教融合壁垒,使学校从‘象牙塔’向‘练武场’转变。[5]”因而,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需要坚持“理实一体”,寻求真正能够提高成效且产生较好引领作用的实践路径,为进一步增强辐射力和接续性扩大影响力赋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实施“三业融合”育人战略,推进“敢闯会创”人才培养

“学业+产业+创业”三业融合育人战略,是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性解读,不仅成为应用型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策略,也为其顺利实现从“能闯敢创”向“敢闯会创”人才培养过渡打下了基础。从青岛黄海学院近几年推行此战略的成效来看,这一梯度分明、成效卓著的改革措施,充分发挥了“三业融合”中专产相接、校企协同和实践深化的综合优势,有效推动了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及校地融合等实践落地,也为形成应用型人才培育生态圈提供了经验。

3.2 强化“校政行企”联动实效,打造“教赛孵创”实践平台

发挥校、政、行、企“四元”主体协同作用,构建实践、实战、实效、实际的“四实”治理体系,能够为实现以创新、创业、创意、创造、创客等“五创”为抓手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工作室载体,提供可靠的保障条件,有利于深化项目化教学,提高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育人成效。为此,应用型高校当慎重考虑深入挖掘“校、政、行、企”四方聚合联动的优势资源路径,并着力提升其综合实效,不断延展教赛孵创实践平台的综合功效,为构建一体化、全方位、深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赋能增效。

3.3 完善“共享共赢”机制体制,构建“学思践悟”治理体系

为探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办学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不断完善全员参与、全程融入和全力推进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体制,以便形成更加助力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学研创用一体化培养的创新体系。应用型高校可着力探索产教融合共享、共赢机制的最佳利益点,解析“利益契合”的框架,实施良性循环的协同治理策略,形成通行畅达的机制,并将落脚点置于如何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上。

3.4 推进“双师双能”团队建设,夯实“知行合一”能力基础

高效能师资团队对于接续提高现代产业学院综合实效起着传帮带等作用。实践证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无团队”便是“无技术创新”和“无体制深化”,更谈不上做到“理实一体”和夯实“知行合一”能力根基。青岛黄海学院深耕应用型人才培养沃土,探索“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建设之道,通过实施“学业+产业+创业”三业融合人才培养战略,打造出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实践技能良好和德行口碑极佳的师资队伍,切实践行了“知行合一”校训,也通过专兼职结合和外引内培等措施,提升了师生同创能力[6]。

4 结语

“现代产业学院如何利用协同创新从深层次解决政府、产业、学校三方的分歧与矛盾是未来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的方向。”在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应理顺各方关系,将区域优势和自身特色深入融合,着力建设多元化实践载体,充分发挥工作室基层组织形态和企业真实项目的牵引作用,并以项目化教学为实施手段,紧密顺接实践园区架构及相关制度的规整与保障效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从以往实践来看,应用型高校通过完善“学院+产业园”融合机制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做法,探索了更见实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了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衔接。以上说明,基于此的多种尝试,均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有益探索,为勾画未来产教融合新时空和验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综合实效提供了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