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五育并举”旗帜,深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2-11-25 05:49
新课程 2022年25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劳动

杨 丽 方 丽 赵 晔

(陕西省神木市第二中学,陕西 神木)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加强“五育并举”新策的落实,无论是制度层面的梯度优化,还是解决目前我国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的现实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五育并举”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有助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面深化,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推行过程中存在的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教育短板。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据调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校对劳动教育认识存在盲区,轻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综合实践、美育等基础性课程被日益边缘化、形式化,教学效果如清风拂过水面无迹无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站在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关乎国家之发展、民族之兴旺、社会之进步,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一、“五育”的丰富内涵与形态

“五育”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一体,在理论层面各有侧重,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特点。但在教学实践中,“五育”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回归于对社会个体的综合性培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五育”的目标和价值导向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德育教人为善,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养;智育教人求真,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与生活技能,提升学生智力的同时,提高其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求真精神,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情趣爱好;体育教人强体健魄,以身体活动为媒介,谋求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参与各类竞技运动,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美育教人臻美,通过美育培育学生从小就发现美、体验美、感悟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使其内心根植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而劳动教育“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通过劳动使学生心理上对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劳动。

可见,新时代紧紧围绕“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基脉,深耕劳动教育的深层意义,不断创新,寻求劳动与教育高度融合的切入点,促进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融合并进,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教育目标早日落地生根。

二、劳动教育丰富德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导向、掌握新时代劳动知识与技能具有引擎作用。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说过:“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引导,并放手让儿童进行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新时代高举“五育并举”旗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每个学生心理上深度理解劳动与教育的外兼内敛关系,理解劳动教育的核心与本质,形成基于劳动实践的正确价值导向,使每个人都成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践行者和宣传者。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创举,强化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树德立志,并将“五育”提升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高度,督促全面落实,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中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重在劳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之苦、感受劳动之累、回味劳动之乐,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引导学生苦中取乐,体悟劳动之意,在劳动实践中提升自我认知层次,获得真实的劳动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劳动意识。新时代重构劳动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快乐生活的童真情趣,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生活能力,还可提升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明白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可以创造美好愉悦的幸福生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获得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无形资本。

三、劳动教育是拓展智育的渗透渠道

学习是为了掌握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手段与方法,而智育是基于前人实践的知识体验的积累与总结,实现知识代际传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汲取文本中所蕴藏的知识与技能。劳动教育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的创新因子,激发学生的灵性与悟性。例如,课题组杨丽老师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植入劳动教育,拓宽德育的渗透渠道。学生审美情趣的滋生就是从品词赏句开始的,进而通过文本浸入式内涵体验,激发审美情趣、提升思想顿悟、浸润稚嫩心灵。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审美情趣与美术绘画、音乐欣赏、影视观赏等最大的差异在于,审美情趣是对文本的静心赏析,汲取、顿悟文本深处内涵的情与意、美与真。假如教师介绍神木公格丹霞地貌美景时,只是一味地形容神木公格丹霞地貌美名远播,参观的人数如何之多等,那么这与类似的电视节目介绍并无区别。所以课题组方丽老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引入鉴赏审美教学的新思路,采取一种全新的方法引领学生介绍神木公格丹霞地貌。首先是让学生学会用描述的方法来介绍神木公格丹霞美景;随后让学生写一篇文字优美的游记,描写神木公格丹霞的景色有何特别之处,抒发对神木公格丹霞地貌美景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拓展智育的渗透渠道,有助于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使学生内心滋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例如,学习别具一格的游记《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将自己化身为一滴水,从水的独特视角展现了丽江古城的历史沿革与风景文化,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过丽江古城,如果教师能利用网络搜集丽江古城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就能身临其境地欣赏丽江古城五彩斑斓的夜和旷野宁谧澄澈的美。文本是语言教学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文本内在的优美华丽,或纯真质朴,或慷慨激昂,或婉约清丽,或幽默讽刺,或含蓄隽永,或绚丽缥缈,或朴素自然,正是这多姿多彩的语言造就了内涵丰富的素材,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古往今来,汉字的魅力吸引的不仅仅是语言学家、文学家,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汉字也有着令人着迷的美感,这一点在文本阅读中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白云低垂,绿草如茵,湖面的春水轻轻地泛着涟漪,繁花烂漫,燕子衔泥,杨柳的绿荫下平坦而修长的白堤静卧碧波之中。听完教师的讲述,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不知不觉中被春天的静谧气息所感染,仿佛这样一幅美景就呈现在眼前,再回到诵读文本,就更能体会到语言的美感。可见,无论是课堂上静态的文本阅读,还是参加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都会潜移默化地丰睿增智,陶冶学生情操,使“五育”全方位地浸入学生内心深处。总之,劳动教育一方面拓宽了智力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生产生活实践中开阔视野,积累劳动知识,提升劳动素养。在教学中植入审美教育的素材,想方设法创设审美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劳动教育是构建多元审美意识的基石

在教学中植入审美教育的素材,想方设法创造审美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提升审美能力。劳动教育以“育人”为核心,让美在劳动中淋漓尽致地凸显出来,通过劳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在后经济时代,很多人日益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利益逐渐滋生出许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言行举止和病态化思维,这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因此,充分利用劳动教育丰富美育的内涵底蕴,厚植美育文化基壤,使学生在参与体验的劳动中产生愉悦感与成就感、获得满足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劳动的真意、生活的美好及生命存在的意义。

劳动教育通过不同场域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学生审美力的养成。首先审美要与生活相结合。文学作品是生活万象的浓缩和体现,是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多次加工而呈现出来的,但作者生活的年代与读者有一定的距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消弭这种时代距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是作者受到生活场景的启发,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创造,学生单靠阅读文本产生的审美是单薄的、片面的,只有融入学生的生活,才能产生综合性的审美效应。这里所说的“生活”并不是指学生的日常生活,而是指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也就是指学生脱离文本与课堂学习之外与学习相交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才能深刻体会文本的意境。例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一文并未用大量的笔墨来直接写雨,而是用肥大的仙人掌、带着雨珠的缅桂花等生活中真实而美好的事物,鲜活地描绘出一个明亮而丰满的昆明雨季。教师若能带领学生细细品味其中的景物美、人情美和氛围美,体会诗意与生活琐碎的完美融合,学生就会进入审美的深层环节。

劳动教育以本质复归为出发点,挖掘劳动的审美内涵,以激发劳动教育的内生动力,让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活动相结合。审美元素融合紧紧围绕实践活动,使实践反馈结果,使审美环节动态生成。劳动教育与美育相融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审美与实践的完美融合。因此,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或社团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的足迹,呼吸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聆听花开的声音,让他们欣赏自然风景,感悟自然风景千姿百态的美。例如,教学九年级综合实践第五课“走进自然、融入社会、发现身边的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家窗外的风景,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实践活动其实并不简单,学生如果只是随意看看,缺乏审美的介入,就很难写出有创意的作品。所以,教师要多层面地发现学生的情感内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社会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引导学生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中必须有审美意识的参与,帮助学生确定审美点,思考美的源头,挖掘美的外延与内涵,表达美的甜蜜和温馨,做到审美活动的基本要求——“信、达、雅”。

五、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五爱”意识的萌发与积淀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培养未来合格接班人的内在要求。劳动教育植入劳动教育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启迪学生,实现劳动教育与基础学科的紧密融合,已成为一种新趋势、新常态。作为初中阶段的支柱学科之一,综合实践课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德、乐观的态度,进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不懈追求生命的价值。因此,综合实践教师应当以学科教材为载体,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现实,巧妙运用教学策略,让爱在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良好的育人环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拓宽劳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我校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依据,制订个性化的育人实施方案,让学生在兴趣小组老师的引领下逐步形成“五爱意识”,在爱中丰润生命的内涵。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所以学生要热爱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自觉维护学校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老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引领者与陪伴者,因此,学生必须尊师、爱师。每一位学生迎着晨曦,送走夕阳,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朝夕相处,所以我们必须视同伴为兄弟姐妹,要相互帮助、相互包容,珍爱生命,珍惜同伴之谊、朋友之情。兴趣小组的各项活动都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标是为真爱生命、呵护生命、快乐成长服务。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代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升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深耕“五育并举”重要性的同时,更要深悟劳动与教育间的内在关联,剖析践行劳动教育的现实意蕴。教师只有敢于创新、善于探索,才能为劳动教育增添新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五育劳动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