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人文性的挖掘与探究

2022-11-25 05:49何远珺
新课程 2022年25期
关键词:三新群文情怀

何远珺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二中学,广西 钦州)

文化自信,是我国立于世界的精神根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代所需。语文是基础性语言学科,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承担着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三新”改革背景下,语文的人文性已经成为高中统编新教材的主线。在高中人教版教材中,内容的编排已经改变了原来以体裁为核心的编排方式,形成了以主题为核心的单元编排方式,同一个主题的不同体裁文章,共同构成了新的群文单元。群文阅读更偏重人文性和情感性的认知与体验。群文阅读模式成为新教材学习的新探索。因此,在“三新”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仅仅依靠以往工具性的体裁式单元教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从语文主题单元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挖掘和探究人文性,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新的育人使命。

一、群文阅读教学挖掘和探究人文性的必要性

人文素养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基础性语言学科,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侧重人文性的挖掘与渗透,应成为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常态。面对未来,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挖掘和探究人文性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很多学生都很有个性。特别是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干扰和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导向变得更加复杂,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更需要引导。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成长成才,成为时代的呼唤。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思想引领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很多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作品,很多作品呈现出传统文化的人文色彩,传达着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导向。因此,语文教师就要找准教材的人文切入点,浸染学生的性情,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学其道、成其人,从作品中的人和事当中去学会甄别,去判断,以榜样来树立正义,以思想来筑牢灵魂,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将真、善、美融入生活,远离假、丑、恶,阳光、积极、乐观地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高中生在高考的导向下承担着学习的较大压力,致使部分学生往往只注重学习,不关注社会。还有的学生自以为是,缺乏一份责任与担当,对自己有利的,就积极一些,需要付出的,就显得不够主动。因此,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渗透人文性教学时就应注意引导学生善待别人,勇担责任,增强社会的责任心,引导学生在为人处世中尊重互助,知书达理。同时,语文老师利用教材的内容,延伸到社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渗透社会责任意识,从而让学生既能饱读诗书,又能时刻关注社会的一切,把握时代的动向,积极地融入生活,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现在的很多家庭对孩子都比较宠爱,使很多孩子变得骄纵,不能吃苦,不够独立,甚至有很多孩子有依赖症。他们在生活中缺乏一种道德的价值判断,对父母的爱视为理所当然,对别人的帮助淡然处之,久而久之,学生在道德情操中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从育人的目标来看,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在语文群文阅读中挖掘人文性,就是要从道德情操的层面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他人的审视和对生活的判断,逐渐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多一点感恩,少一点埋怨,多一点宽容,少一点狭隘,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怪,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稳致远。

二、群文阅读教学挖掘和探究人文性的策略

(一)人文引领,阅读内化,情感共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能够进行精神的熏陶,还能进行精神的引领。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真实的写照和情感的抒发,学生通过阅读与学习,得到的是对生活的思考、对文化的反思。所以,要用高品位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思维,激活内在的情感,形成浓郁的气氛,让学生从阅读者向领悟者转型,让阅读成就学生精神的生成,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思索,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

在新教材中有很多思想性、文学性很高的名篇佳作,关键是语文教学中如何整合这些读本资源,让学生解读好这些文本中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张力。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用鲜活的生命充盈一种人文的情怀,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就是“青春情怀”。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流露出的就是一种革命者的青春理想和对革命必胜的追求;闻一多的《红烛》,用红烛这一特殊的意象传达出丰富的内涵与感情;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几个意象的组合很好地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和对人生的感悟;雪莱的《致云雀》,真挚地表达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铁凝的《哦,香雪》,用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传达青春情怀。因此,在同一个群文阅读单元内,虽然同样是表达“青春情怀”的主题,但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对象传达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既走进书本,又要走进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多维的角度出发,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让他们克服人性的弱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人文立德,多元拓展,提升素养

从情感需求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情感的接受者和发出者,每个人都会在情感与情感的碰撞中实现一种新的认知和感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很需要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需要一种文化的领悟。但在现实中,学生往往在成长过程中对大千世界的感悟很有限,对世间万物和人情世故的理解还很肤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围绕语文文本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不断进行思想的引导和文化的点拨,让语文的人文光辉点亮学生前行的路,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

从古到今,无数先贤和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传达哲思,传达情思,闪烁着一种人文的光辉。如圣人孔子,把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充分融入《论语》的文本中,几千年的沉淀,儒家文化依然是现代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源;庄子的空灵,把追求自由和对生命的独特见解,以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传达一种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屈原的爱国情怀、诸葛亮的忠心赤诚、李白的冷傲气质、杜甫的民本情怀、文天祥的铁血丹心、范仲淹的心忧天下、顾炎武的匹夫责任,文人志士的情怀无不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语文的人文性,就是要寻找和感悟他们的人性光辉,不仅仅是学文,还要学人,以文立德,以人立身。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在一代代的名人身上可以感悟到一种精神的力量和一种文化的厚重。

同时,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丰富的文化内涵。诗词歌赋和小说散文,在不同的时期释放着不同的情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新性地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融入阅读的体验中,是一个较好的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途径。如开展群文比较阅读分享会、名著选读、课前演讲、诗歌朗诵等,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感悟文化的魅力,汲取人文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人文触动,写作升华,点亮生活

作文就是把自身的体验凝于笔端,表情达意。古人说:“心生而里,言力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鲁迅先生说,作文“固然要有精热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关键还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在写作中把生活进行文学的加工后,体验到一种人文的情感体验,由内而外,又由外及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在必修上册的单元写作任务中,要求学生写诗歌,并汇编班级的诗集,这种博采众长的写作实践,就会激发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用一种创新的形式点燃学生畅想的火花,让人文性的思想内核贯穿在学生的诗词表达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学生也会更有兴趣地融入诗歌的创作中。

此外,老师在写作的主题安排和技法的训练方面也要重点考虑,不管是新材料作文,还是主题作文,都要紧扣实际生活,关注社会的热点和重点,有一定的实效性和目的性。同时,要拓宽学生的写作路子,让学生的写作题材更加丰富,写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写作的形式更加丰富。如在“强国有我”的材料作文中,要将青春岁月与家国情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责任担当、自律自强的思想引导,就是对学生进行关于青春的价值观引导。同时,在作文中,以高考为导向,不断让学生就同一个主题尝试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如小说、时评文、议论性散文等,通过不同的表达语言,把握基本的情感内涵。我们只有让学生积极地融入生活,才能使他们焕发出激情和生命的活力。

总之,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最能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语文教学要破除传统、机械的知识传授方式,在积累和内化中感悟人文的精神内核,重视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引导学生向善、向美、求真,在精神对话中提升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三新群文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