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活动课堂的策略研究

2022-11-25 07:08白海平
新课程 2022年30期
关键词:台阶教学活动教材

白海平

(永靖县黄河中学,甘肃 永靖)

新课改施行以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进一步创新,课堂质量获得一定提升,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教师逐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但部分教师自身的引导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不深入、活动组织较散漫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层,不利于其知识内容的深入认知和思维的纵向深入发展,为了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这一现状,特开展本研究。

一、坚持生本理念,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要明确深度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整合的建构过程,学生才是深度学习理念中的实施主体,语文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在设计教学活动环节、选择教学活动内容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参与、探索,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1]。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济南的冬天》一课为例,本篇文章是老舍先生描写济南冬天的一篇写景散文,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教师要进行学情分析,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设计语文活动课程。《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二篇,学生在学习第一篇写景散文《春》时已经学习了一些景物的描写方法,也对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有限,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足,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同学们,你们眼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引发学生关于冬天的讨论,炒热语文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走近作者环节后,开展多样化诵读活动,整体上体会作者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自主阅读、探究,进一步分析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找到重点字句,如圈出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评价性的词语或短语,发现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相比是无风声的、响晴的、温情的,通过对比说明济南是“宝地”的看法。学生阅读并找到文章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探析写作手法的运用对作者的情感表达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从整体到细节对文章进行赏析。

二、尊重学生差异,语文活动分层

深度学习应是每名学生的潜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激发,这要求语文教师对本班学生有全面、充分的了解,掌握学生的语文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潜力、学习态度,为教学活动的组织提供基础。个性化教育是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深度学习发展机会的重要保障,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知道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将班级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并为每个层级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形式、课堂作业,在学生进行同一语文活动内容时,教师也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区分,加强对语文学困生的关注和指导,保障每名学生在语文活动中都能获得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在主动思考问题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2]。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天净沙·秋思》一课为例,本曲是马致远抒发自身思乡之情所作,全曲意象丰富,情景交融。《天净沙·秋思》语言表达、词语含义等都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各有差别,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符合自身水平的发展,教师要将班级学生进行能力分层,确定不同的层级目标,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C类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了解元曲中都涉及了哪些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意象总结、分析情况,引导其找全意象,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B类学生要通过自主阅读与同伴交流对元曲中涉及的意象进行自主总结、分析,理解每一个意象背后体现出的情感,在头脑中构建元曲描绘的画面,实现情感上的代入。A类学生以自主探究为主,并对元曲结构、内容进行分析,找到主要意象、重点实词,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枯”“老”“昏”等实词的情感加强作用,并能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全曲背诵。

三、利用教材插图,开展探究活动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来源,教材插图、文本内容共同构成了语文教材,在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文本内容的解析上,忽视了对插图的学习,语文教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语文教材中的元素都是经过细致筛选保留下来的精华内容,插图作为其中的构成要素,不仅起着美化排版的作用,更与文本内容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插图开展语文探究活动,找到插图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辅助学生感知作者的情感,实现图文思维的连接、转化,实现文本的深层解读[3]。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台阶》一课为例,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也是贯穿于全文的线索,全篇文章围绕“台阶”开展,多次提到父亲觉得家里的台阶太矮,在父亲与台阶的故事中生动刻画了父亲的形象。在学习本篇文章内容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的情感,从不同的故事情节中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面对人生的心态。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台阶》,从中找到能刻画和反映父亲人物形象、精神的语句,对父亲的形象有初步感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分析插图中父亲的形象是怎样的,是从哪个元素中感觉到的,将文本内容与教材插图结合来看,让父亲的人物形象更立体、全面。文章以“台阶”作为行文线索,教师提问:“父亲在文中几次提到家中的台阶太低,分别都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家中的台阶最后达到父亲心中的理想高度了吗?”“父亲建了几级台阶?”“为什么建9级台阶?”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台阶在父亲心中的地位,父亲是如何将家中的台阶从3级修建到9级的?让学生在台阶数量的变化中感受父亲朴实、不屈、积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父亲的赞扬之情,实现对文本内容全面的深入理解。

四、实行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问题、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生理、心理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考虑问题更加成熟,角度也更加全面,对知识任务的理解水平也随之提升,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开展人物驱动式学习,以游戏任务的形式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提前为学生设置不同层级的任务目标,引导学生在对任务思考、解答的过程中实现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在难度层级不断上升的任务活动中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入发展[4]。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课为例,本章内容是一篇新闻稿,教师依据学生的情况和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在短小精粹的语言中感知作者的情感。在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教师扮演播音员,以新闻播报的形式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为班级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以新闻播音员的视角进行任务布置:“请回忆有关新闻的相关内容,并回答。”引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以往相关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点名回答让学困生也参与进来。“请同学们对本篇新闻稿进行分析,将导语、标题、主体、背景、结语五大部分进行划分”,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对文章资料的整理能力。教师以播音员的形式进行范读后为学生布置任务,“请以播音员的身份进行文章播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请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让学生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学生借此活动锻炼语言分析能力。教师将每个教学环节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有闯关的感觉,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依据问题的完成难度进行积分奖励,进行积分比拼,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吸引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五、运用思维导图,发展归纳能力

初中语文学习中会有很多的经典文章片段节选和名著导读,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开展整本书阅读,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联结。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多是中外经典名著,一般章节较多、人物数量庞大且形象丰富、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为了能更好地梳理作品内容需要学生进行系统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以便于更直观地掌握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情感等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归纳能力,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文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某一线索进行梳理,并将其进行归纳,在不断的练习中掌握文章的梳理方法,树立归纳整理意识,提高对思维导图的利用能力[5]。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一课为例,本节课中的内容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著名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优美经典语句摘抄、作品解读和阅读技巧指导。教师在开展名著导读课程时可以用谈话导入的方式,提问:“你认为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引发学生的讨论,并引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观点:“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教师在对读书方法进行指导时,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将重点字句圈画出来,对经典语句进行摘抄积累,方便后续进行内容温习,积累语言表达素材。每读完一小章节,学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总结、精炼,将主要人物、情节标注出来,最后将阅读过程中精炼出来的内容进行梳理,按照层次要点进行重新归纳,形成作品结构思路图表,让整个作品的文章结构和内容更加清晰,方便学生对其情感进行梳理,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理解文章内容,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六、善用对比分析,提升辨析能力

深度学习需要的不仅是思维上的纵深发展,还需要横向上的思维比较能力,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在同一主题不同文章、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等的对比分析中,了解同一思想的不同表现方式,丰富自身的认知,拓展知识体系,学生也在对不同类型、不同表现方法的文章分析过程中提升思辨思维,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6]。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中的《渔家傲·秋思》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两首词为例,在两首诗歌中均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写作手法等进行分析,找到壮志难酬的不同之处。在《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通过“归无计”“征夫泪”等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对朝廷无人整顿军备,当局缺少正确政策,导致边防军人久居“塞下”,将老却不能回归家园的怨愤,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则是通过对早年抗金部队的豪装阵容和气概,对自己沙场经历的追忆,表达自己想要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以上是从作品意象内容角度进行的对比分析,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表现手法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词内容的认知。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发展必备的能力,初中作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纠正期,需要广大教师高度重视。语文教师要全面深刻地认识深度学习理念,并对深度学习理念进行解析,将其与语文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整合,以学生为语文活动的主体,开展分层教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实践活动,从中发展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实现思维能力的纵向发展,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台阶教学活动教材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教材精读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革故鼎新 尘毒治理上台阶
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