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的三重逻辑

2022-11-25 09:16赵淑杰阳宏润
传承 2022年2期
关键词:观念系统发展

□ 赵淑杰,阳宏润,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2488;2.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全党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在多个重要场合和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1]504。系统观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上长期坚持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的提出,既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方法论,又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进入一个新境界,为胜利实现党和国家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坚持系统观念的理论逻辑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决定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观念,即用全面辩证的思维和系统发展的眼光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系统观念,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更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思想方法。

(一)系统观念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易经》《老子》《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管子》等古代思想家著作中,都有对系统观念的阐述。比如在宇宙观上,形成蕴含系统思想的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易经》把世界看成一个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阴阳结合的循环演化系统。老子用朴素的“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来说明自然界的统一性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中医学说中,《黄帝内经》讲究“辨证论治”,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病理和病因。在军事战争中,《孙子兵法》强调要对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从整体上分析把握,以便用己之长,攻彼之短,克敌制胜,百战不殆。在农业生产中,《管子》对农作物与种子、地形、土壤、水分、肥料、季节诸元素的关系,作了较为系统的叙述。随着不断发展,系统概念和处理问题的系统方法逐渐形成,并广泛运用于农田、建筑等生产生活实践之中。由此可见,系统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存在天然契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解和把握系统观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智慧养分。

(二)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系统观念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理论思维。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系统观的集中体现和重要原则,其要求人们坚持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去观察事物。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方法论,透彻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的相互联系和整体联系,强调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整个自然界不仅是运动的、发展的、前进的,还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且各个领域内部和领域之间存在着“近乎系统的形式”的内在联系。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时,马克思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割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做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揭示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及其演变,从而建构出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系统进行分析的理论模型[2]。这些论述说明,系统中的不同要素,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而事物的发展正是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不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由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已经具有了不同于要素简单相加的新特质,发挥出“1+1>2”的功能作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整体、发展的观点,又体现了系统论关于结构、功能、要素、开放性等观念,开启了社会科学中的现代系统方法,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系统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三)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想方法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将之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系统观。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较早运用系统观念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领导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运用系统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和湖南农民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政策和策略[3]。他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包括“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4],以系统的观念来分析矛盾这一事物发展的动力。他还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5]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强调要学会“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6],明确党委会工作应坚持系统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强调正确处理这十大关系和重要问题,是为了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7]。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来谋划,明确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要系统地、切实地解决这些问题”[8]。无论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确立,还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提出,抑或是改革、发展、稳定方针的形成,还是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关系的处理,都体现了邓小平的这种系统思维方法。江泽民注重运用系统思维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调“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胡锦涛强调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系统观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运用系统观念分析问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树立全面的观念,克服单打一思想,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1]334。比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在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完整表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021年党中央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表述更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的集中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实践,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战略布局也都是有机整体。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牵一发而动全身’,又‘十个指头弹钢琴’,处理好重大关系,使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相互平衡,使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辅相成。”[11]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2]285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12]166再比如,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这些重要论述,应用系统观念指导我国现代化事业,既揭示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下与未来、战略与战术等重大关系对于系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又提供了一个如何在实践上坚持系统观念的完整链条和总体示范。

二、坚持系统观念的历史逻辑

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在百年接续奋斗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并善于用系统思维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成就,这是坚持系统观念的历史逻辑所在。

(一)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以系统性的战略思维研究和把握斗争形势与战争规律,分析了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各个部队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步取得战争的胜利。1947年7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同年8—9月,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与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相继南征。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先后组织人民军队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13],这是运用系统思维指挥大规模作战的典范战例。

(二)坚持系统观念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在1952年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步骤,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可以分两步走,在中国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实现现代农业、现代工作、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4]。20世纪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我国周边环境形势日趋紧张,备战问题摆到重要日程上来,“三线建设”应运而生[15]。这些都是党中央在系统观念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改善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坚持系统观念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系统观念推动实施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两手抓”的战略方针、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重大战略等,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集合的对外开放格局[16]。再比如,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通过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和大力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

(四)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谋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新时代强军目标,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这些布局、目标、方略和要求,都是系统观念的结晶。党中央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统筹协调、系统集成、各方协同的制度体系,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比如,党中央运用系统观念,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动员全社会力量,集中精力实施攻坚战略”[17],确保了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得以完成。再比如,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和举办过程中,我国举全国之力,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团结协作,北京和张家口作为主办城市全力投入,推动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坚持系统观念这一重大战略思维推动各项工作,是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

三、坚持系统观念的现实逻辑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要实现确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坚持系统观念,对社会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系统观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国际变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经济社会体系是一个普遍联系、多维多元的复杂系统。“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在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错综复杂和必须要解决的矛盾;在国际,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化危为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于战略制高点、全局关键点。我们面临的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这些问题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考虑、谋划、布局和解决。

(二)坚持系统观念是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的迫切需要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有很多系统性工作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加强全局性谋划,加强战略性布局,加强整体性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要求坚持用全面、辩证、发展、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把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贯通起来审视,把短期、中期、远期的战略目标统筹起来谋划,确保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社会生活安定和谐。加强全局性谋划,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全局视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谋新篇、开新局。加强战略性布局,要求紧盯实现我们确定的目标任务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谋划、系统布局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加强整体性推进,要求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工作、各种要素的关联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全面统筹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能。

(三)坚持系统观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经济社会系统是一个由多领域、多环节的各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程度越高,系统性特征和要求就越突出,每个环节的运行都有可能影响整个系统及其他链条的运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对系统观念的自觉运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用全局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提高谋划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锚定规划目标任务、系统谋划推动发展,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确保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当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要继续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分析方法,不断凝聚党心军心民心、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的强大合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观念系统发展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一种无人机缓冲系统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坚持系统观念
品“助读系统”之妙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风水”观念在《金翼》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