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项目视角下幼儿园科学活动存在问题与改善路径

2022-11-25 11:33肖菊红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9期
关键词:科学幼儿园探究

肖菊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科学微项目活动基于幼儿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在自主愉悦的氛围中,通过“玩”来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受益终生的素养和能力。本文从微项目视角审视当前幼儿园科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为幼教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启迪。

一、微项目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意义

微项目活动的实施带来三大转变:幼儿从接受者到主动者,成为积极的、有创意的学习者;教师从执行者到建构者,成为追随儿童的课程规划师;课程从园本化到班本化,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真正为幼儿成长服务。

(一)趣微性——改变活动方式

兴趣盎然、妙趣横生。科学微项目的活动方式以“玩”为主导,以兴趣为纽带,改变了传统科学活动单一、枯燥、教条的现状,使科学活动走向丰富、趣味、灵动。

以小见大、以微见著。科学微项目的微,主要指的是主题上的小,问题具体,线索清晰;参与人员的少,以小组活动为主;内容上的精与细,具有连续、集中、深入的特点;实践上的独特与真实,贴近幼儿生活,强调幼儿亲历。

(二)研究性——注重问题解决

皮亚杰强调儿童的认识来源于动作,知识来源于活动。[1]在科学微项目活动中,幼儿走出校园,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索、去活动、去钻研,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真正做到教、学、玩合一;教师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探究环境,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引导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大胆猜测、操作验证、解决问题。科学微项目活动更关注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中,幼儿的探究能力和知识经验得以增长。

(三)整合性——突破领域边界

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特征。在科学微项目活动中,尽管不同的主题都有领域侧重,但是活动中每一项内容的确立都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进行规划预设,并根据幼儿实际活动情况进行,各个领域的知识经验在微项目活动中交融整合。同时,微项目活动的目标、内容、参与方式,都具有整合性特征。目标着重于在探究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多领域多纬度经验发展;内容包含幼儿身边事物、自然现象、问题事件等;参与方式包含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体活动、亲子活动等。

二、目前幼儿园科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是幼儿学习被动化。在日常的幼儿园科学活动中,仍然存在活动内容自上而下预设,活动形式集体化、统一化,幼儿游戏被动化、工具化等现状,教师没有深入思考幼儿的个体差异、兴趣需求、学习特征。

二是教师教学程式化。教师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依赖教材照本宣科、拿来就用,缺乏思考,容易忽视幼儿、忽略个体,教师科学课程开发意识和活动生成能力比较薄弱。

三是科学活动碎片化。当前在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活动往往忽视幼儿科学学习及科学素养发展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将科学活动分散于各个主题中,活动与活动之间缺乏关联度和延续性,活动内容点到为止,不成体系。

四是教育评价教条化。目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评价中,仍然存在着单一化、表面化等现象。评价内容重视科学知识,忽视科学精神与探究能力;评价方法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缺乏幼儿主体意见表达;评价时效存在片段式评估现象,缺乏连续性、递进性、过程性和发展性。

三、微项目改善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路径

(一)倡导“玩中学”,支持幼儿成为科学活动的主动学习者

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1]玩是幼儿生活中与成长密切相关的重要部分。科学微项目基于对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再领悟、再解读,提出了“玩中学”的理念,鼓励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由玩、创意玩,实现“玩中探、玩中思、玩中悟”,支持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建构“活范式”,支持教师成为科学活动的创意规划师

其一,科学微项目主题“活范式”。在科学微项目活动中,教师支持和引导幼儿围绕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以微项目活动方式,通过集体、区域、亲子等形式进行活动探究。每个微项目包含“微项目由来、问题搜索(经验调查、资源搜索)、思维导图、活动探究(含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亲子活动)、成长故事、感悟启示(分享回顾、评价总结)”六大板块,为教师提供科学活动规划支持。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微项目活动板块、步骤等,立足幼儿经验发展推进微项目活动。

其二,科学微项目教学“活范式”。科学微项目根植于幼儿生活实际问题,幼儿成为活动的开发者、问题的研究者、教师的合作者,由问题生发、生长出一系列有联系的探究活动。其教学活动通过“四环节”,以幼儿、教师两条脉络同时推进。幼儿层面包含“发现问题——自主探究——交流分享——解决问题”,教师层面包含“价值判断/预设活动——支持引导/观察记录——交流分享——评价总结”。“四环节”跳出了以往教师依赖教材、忽略幼儿的弊端,注重观察了解幼儿,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关注幼儿个性发展。

(三)体现“系列化”,建构贴近幼儿生活世界的科学课程

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3]科学微项目关注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发展需求,关注幼儿生活实际问题,总结小、中、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发展目标,体现分层性、多元性、引领性;建构活动资源库,包含“班—组—园”三级“物”资源、数字化“云”资源、共享式资源地图;梳理活动内容,涉及动物类、植物类、沙土类、玩具类等;采用灵活适宜的活动形式,包含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亲子活动等,建构了完整的活动链,使幼儿园科学活动目标从“片面”走向“全面”,内容从“碎片”走向“系统”,形式从“固定”走向“弹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四)立足“多主体”,多维教学评价实现师幼共同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版)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4]科学微项目提倡流动化、生态化、个体化评价,以“成长故事”“成长档案”为载体,通过调查表、思维导图、活动影像、成长故事书等方式,留下珍贵的过程资料,让评价立体、生动、鲜活,真正为幼儿成长服务。科学微项目的评价主要来自三个维度:一是幼儿记录,以自己的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或探究发现,表达主体意见;二是教师记录,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幼儿游戏中的信息,反思实践,调整策略;三是家长记录,静心观察、倾听对话,体现原生态的亲子共“玩”时光。科学微项目的多维评价方式,实现了评价内容、评价视角、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功能的多元性和个性化,体现了“玩—学—评”一体化,形成了“师—幼—亲”成长共同体。

猜你喜欢
科学幼儿园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爱“上”幼儿园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科学拔牙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