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域旅游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整合运用

2022-11-25 14:13柳育芝
新课程 2022年19期
关键词:陇东佛教历史

柳育芝,谢 芸,白 箫

(1.平凉市第七中学,甘肃 平凉;2.平凉市第五中学,甘肃 平凉)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已不能局限于传统知识的讲授,而是要加大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打破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开放的、创新的、互动的、探究的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其基本途径有三:一是必须改变单一的知识传授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由灌输式向感受式转变;二是打破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活动模式,将教学载体重心向实体实验、考察活动、社团共享等活动方面延伸,教学活动载体由平面型向立体化转变;三是课程资源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改变以前只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教学状况,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根据各自的学情和文化发展水平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突出教学课程资源的地域性和特色性,进一步拉近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感受之间的距离。

笔者所在的陇山山脉东部的陇东地区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理面貌丰富多样,自然风景秀丽,多个城镇被授予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其中崆峒山是国家旅游局评定的“5A 级景区”,将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既能活化、升华教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经过我校历史学科同仁的探索,我们确立了“陇东地域旅游资源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研究课题,作为我校校本教材之一,其文本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整理。

一、“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探寻陇东人文地理旅游资源,激活中学课程中的人文地理史模块教学

将陇东自然名胜风景旅游资源引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热爱脚下故土,培养家乡自豪感,树立生态环保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1.“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崆峒山。它集自然名胜与道教文化名山于一身,地势地貌独特,丹霞地貌丰富多彩,侏罗纪地质特征鲜明,拥有多样化的树木植被以及多种多样的峰峦造型,它不仅成为陇东的一座地理奇观,而且人文历史源远流长。道家创始人广成子生活于此,相传活了100 多年,是养生有道的“不老神仙”,华夏部落首领轩辕黄帝拜求治国和养生之道。秦皇汉武多次西行登临,古代历史名人游玩揽胜。一代代名家丰富了崆峒山的深厚人文积淀,流传至今。将这些本土区域资源整合进历史教学,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爱家乡、报乡恩的历史责任感。

2.“西北六盘山切云,一盘千折动星文”,耸立陇东大地、地势险要、风景优美,又是古代边关要塞,近代红色文化丰碑的陇上明珠——六盘山。六盘山横跨陕、甘、宁三省,山脉地势险峻,相对高度达400米以上,峡谷溪流交错,水流飞泻成瀑或落地成潭,潭、瀑、泉、涧、溪等多种水体景观。它的旅游文化价值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衔接点在于它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宁夏境内的“六盘山国家森林”“红军长征纪念馆”“老龙潭”等。学生对这些景区耳熟能详,经常游玩。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自然兴趣盎然,思维积极活跃,引导学生旅游由“眼到”“身到”,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同时带领学生搜集历史传说、名人故事。“凉殿峡”相传是成吉思汗乘凉之地,“老龙潭”有久远的泾河龙王的传说,“柳毅传书”讲述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和尚“济公”云游龙潭,主持“延龄寺”,研制“八宝伸腿丸”为百姓去病除灾。唐代“魏征斩龙王”的传说,无一不是课堂生动的素材。将六盘山自然资源的植物、动物、地貌资料归纳成旅游资源文本引入历史教学,可以实现学生在旅游知识和史地知识两个层面的结合,培养学生发现历史、研究历史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历史并不久远,就在身边,达到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陇上绝胜境,祭天第一坛”——莲花台,位于平凉市华亭县境内,集悠久的历史重大事件和优美秀丽的自然风景为一体,历史人文丰厚。此处是秦文化发源地,《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先祖秦灵公在莲花台祭祀炎、黄二帝。《史记始皇本纪》又载:秦始皇二十七年巡游陇西北,到此地祭天封禅,此后,汉武帝、北魏孝文帝、唐高祖李渊等历代帝王都在莲花台祭天,华亭莲云台可谓名副其实“华夏祭天第一坛”,历史遗存繁多,有师祖殿、轩辕庙、药王茅庵、平佛阁、古栈道,自然景致绝胜,山峰奇绝、奇石怪异、树木苍翠、云海缭绕、山泉泠泠。处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景点有:连花石、石笋问天、石塔问天、黄龙潭、关山云海等。2014年,莲花台被评为国家4A 级旅游风景名胜,是我省珍贵的自然及人文遗产,也是学生纵向了解历史的“活化石”,自秦代探究到初唐一路探胜,这是一部没有断代的书卷。

二、“青牛出关紫气来,白马驮经入洛京”——探寻陇东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激活中学课程中的宗教文化史模块教学

平凉位于古陇山通道要冲、丝绸之路东段枢纽地带,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站,也是古代几大文明交汇点;是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的融合地,也是关中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宗教文化上,这里是“白马”(佛教)青牛(道教)相遇之处,佛教和道教文化遗存、传承在这里极为丰富,可以说是一处典型的宗教文化圣地。著名的宗教旅游名录有:

(一)道教方面有两处远古的历史遗存

1.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庄子》中说,轩辕黄帝向广成子问道,获得了通达“至道”,从此由此天下大治。从秦汉始建庙宇,魏晋宫观遍布,这里有“黄帝问道处”山洞、明末清初开凿的“三教洞、清代修建的“招鹤堂”,经过历代修缮,现已经形成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洞天,道教文化传承有序,历史人文源远流长。元代贺志真、张三丰曾在此修身养性。崆峒山中台高大雄伟的佛教寺庙和道教古朴清雅的道观随处可见,作为唐代传入的佛教在此落地生根,日益繁盛,可见宗教信仰在当地的变迁。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共祀“三教洞”,三教共处相容,让学生充分感悟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博大精深。

2.“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泾川王母宫。在泾川县城西0.5 公里,有一座漂亮的圆形小山——宫山,又名回山,是西王母的降生地。山脚下泾、芮二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土壤肥沃,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相传部落首领西王母与周穆王在此欢宴。西汉元丰年间修建了“王母宫”,历代修缮,保存完整,因其丰厚、悠久的历史传承,每逢农历三月二十日庙会,成为国内外道教信徒祭祀华夏母亲王母的法事道场。

(二)佛教方面有三处佛教历史遗存及佛教传播见证

1.中卅原善土,白马驮经来——佛教善缘之地歇马殿。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始于东汉明帝时的“白马驮大经”,公元65年,汉明帝派遣蔡 音、秦景一行赴天竺取经。两年后,白马驮佛经、佛像途经平凉时,恰逢大雨阻隔,蔡音先回洛阳奏报,秦景驻原地,译经文、传佛法。后平凉将驻过驮经马队的店坊改建为“歇马店”以示纪念,古道边的歇马殿,殿宇廊庑高大雄伟,僧房配殿清净优雅,古松、侧柏四季常青,是城市中难得的清净修养之地。

2.“风林无鸟宿, 石窟有龙蟠”——泾川百里石窟长廊。泾川百里石窟长廊是古代认同的“白马”“青牛”聚会京都的第一驿站,显耀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佛教重地,从北魏到隋唐,佛教兴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著名高僧在此地弘扬佛法,古泾州佛教盛极一时,建造了大量佛寺名刹、佛塔僧舍,开凿了千百处石窟佛洞,最典型的莫过于可与中国四大佛教石窟比肩的“泾川百里石窟长廊”。直线距离近百里的石窟,分布于泾河两岸,初建于北魏太和二年(公元479年),是北魏皇帝推行佛教的见证,现有600 座石窟被发掘,每个石窟内都有精美的石刻、瑰丽的壁画、生动的雕塑石像等。行走于此,穿越千年文明。它以很高的佛教和艺术研究价值令人流连忘返。学生可以此为点辐射时空,了解佛教的传播及其影响。隋文帝杨坚是有名的佛教护法王,为祝贺他60岁生日,在长安门户的泾州兴建了“大兴国寺”,供养14 粒佛舍利。女皇武则天称帝后,用金、银、铜做棺椁,饰以宝石珍珠,从此大云寺香火鼎盛,僧人成为女皇宣传印度佛教女性经变《大云经》的工具,佛教也成了历代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意识形态。1971年9 月,郭沫若先生鉴定大云寺为“国家级文物”,从此蜚声海外。大云寺是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陇东著名文化旅游和文物圣地。通过对这些区域历史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封建帝王利用佛教满足自己的统治愿望,培养学生认知历史的能力。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突出教学课程资源的地域性和特色性,进一步拉近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感受的距离,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近历史、触摸历史、感悟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长远的教育意义。合理开发校本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渠道,变革教学手段,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抓手。

猜你喜欢
陇东佛教历史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佛教艺术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陇东皮影:刻在牛皮上的脉脉乡情
从80年办报史看《陇东报》的全媒之路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活动掠影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路线图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