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题材微纪录片的艺术特色研究
——以《故宫100》为例

2022-11-25 14:17张永宁甄冬雪
文化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故宫纪录片动画

张永宁 甄冬雪

智利纪录片导演帕特里克·古兹曼曾评价纪录片对于国家而言的作用:“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1]。纪录片长久以来都紧跟时代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一些篇幅较长、内容和画面乏味的传统纪录片也在为适应新媒体而转型,还有题材老旧、受众群体的局限等问题,为避免这些问题,《故宫100》的创作团队创新性地运用了未来影片的模式——微纪录模式。本文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摄制发行的微纪录片《故宫100》为例,对这部获奖作品的影像设计理念、艺术手法和镜头设计语言等进行探讨分析,试图探究故宫题材微纪录片的艺术特色。

一、《故宫100》的创作背景

(一)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浪潮

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资源在新媒体语境下进行影视艺术创作并得到有效推广和传播,近年来,传统纪录片转型进而形成适合时代变革需求的微纪录片,新媒体时代的特性使影视创作发生变革,各大媒体平台逐步开设微纪录片板块并推广出很多微纪录片作品,例如凤凰网的《行者无疆》、搜狐的《搜狐大视野》、爱奇艺的《西藏微纪录》、优酷的《侣行》《季录》;南京广电的《城殇》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继纪录片《故宫》之后,第二次以故宫为主题合作摄制发行的《故宫100》等多部作品,都以其微纪录的影像形式大受好评[2]。

以新媒体传播平台为载体,创作更加独特的微纪录片成为当今时代的需求,也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纪录片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微纪录片的创作与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创新性结合紧跟时代的步伐,抖音、快手、微视以及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用户需求节奏加快,满足人们的碎片化读图与观影形式,形成更具传播力、表现力的微纪录片正以崭新的形式构建纪录片传播发展的新局面。

《故宫100》每集6分钟的短时长就是为适应新媒体而做的设计,力求在短小的微纪录片中讲述丰满的、真实感强的故事。创作团队在摄制《故宫100》的过程中,就已经考虑到新媒体受众碎片化观影的特征,将整部影片化分为四个大部分、细分为一百个小部分,这样微纪录片既可以独立成短片又可以组合成长片,更有利于满足新媒体受众的不同需求[3]。微纪录片的制作团队不仅要注重满足电视频道对微纪录片的需求,还要注重大众的需求,尽量满足新媒体受众需求以及媒介对微纪录片的传播趋势。

(二)故宫历史文化传承与推广

故宫一般指北京故宫,别名紫禁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仅是明清时期的皇宫,更是一座中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华文明的聚集地,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基地。故宫作为庞大的建筑群体,多次被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作品的创作对象,影像化的呈现方式也是对故宫历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推广。以故宫为源泉的影像创作有很多,故宫题材影视作品包括《故宫》《解密紫禁城》《紫禁城之谜》《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100》《我在故宫六百年》《故宫新事》《紫禁城》等多部故宫题材的纪录片影像作品,更体现出故宫是一座历史文化的藏宝阁,文艺工作者和创作团队越深入地去挖掘,就越能被它无穷无尽的魅力所震撼。

微纪录片《故宫100》就是对故宫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以故宫为源泉从故宫博物院延展到整个华夏大地,讲述从古至今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该片运用每集6分钟的时长精巧地讲述故宫的100个殿台楼阁的空间与历史故事,继纪录片《故宫》之后,又一次将故宫呈现在影视语言中,运动诸多特殊视角以及微距离摄影展示了故宫建筑的精致,结合建筑动画生动呈现了故宫建筑的布局与细节。该片无论在叙事故事、拍摄手法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对微纪录片的兴起发展做出了重大创新。

二、《故宫100》的艺术特色

(一)“以小见大”的影像设计理念

从《故宫100》的片名和整部微纪录片的结构模式来看,该片讲述了紫禁城里100个殿台楼阁空间里发生的故事。每集分别呈现出故宫里不同殿台楼阁的宏伟建筑的细节内容,从午门开始到角楼、金水河,再到前后三殿,再到最后的神武门[4]。该片“以小见大”的影像设计理念,以每集一个殿台或物件为开端,详细呈现出有关殿台楼阁内外的历史文化与故事经过,不仅升华了故宫建筑的价值,同时传播了故宫历史文化知识,使观众沉浸在故宫历史文化之中,表现出故宫历史文化的生命力,使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5]。

《故宫100》的创作团队从宏观建筑到微观的影像叙事结构设计,运用宏观主题线索性叙事转化为微观叙事结构形式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将叙事过程分集讲述,能够给观众带来既连续又整体的观影体验。这样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形式虽然是独立的散点片段,实际上是通过多视角片段产生关联,形成一个新的生命体,将故宫的元素分散再组合,更加精练地讲述建筑的细节,用微纪录的方式拍摄故宫的角落,将建筑的美学价值提升,让故宫焕发新活力。设置这样碎片化的分集结构,运用“以小见大”的影像设计理念讲述故宫博物院里100个殿台楼阁的历史故事,因此每集不设置过多悬念,尽可能进行单一性的主题表达,更加鲜明地讲述一个建筑或是一个典故,碎片化的叙事形式大多采用微观视角切入,开端直指主旨,契合微纪录片言简意赅的创作特性。

(二)写实与表现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写实风格是纪录片拍摄最突出的特点,使得画面语言更真实有看点,《故宫100》每集大部分都采用写实风格的艺术手法,在写实特性的基础上,微纪录片的拍摄与制作过程是对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表现过程,使过去的事物重现在画面中,实现了写实与表现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这是其美学价值功能的创新。比如第10集“国家仪式”中,合理运用自然光影镜头写实拍摄了每日清晨故宫的门被一扇一扇打开,游客们纷纷进入故宫的情景,完整的画面构图表现出游客必经的太和殿广场,达到写实风格的艺术效果。运用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再现了国家仪式新皇帝登基大典的举行,文武百官朝拜,表现出太和殿广场上的官员向新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的画面,实现了艺术手法的写实与表现相结合。

与之艺术手法相似的还有第12集“光影时间”中,写实拍摄了打开午门游客进入故宫,利用独特的光影镜头表现日冕的作用,形成长时摄像记录,短时播放的美景,达到写实风格的艺术特色。运用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模拟拍摄了历法之争,很直观清楚地向我们展现了康熙和鳌拜午门相约权力之争的历史故事,同样实现了艺术手法的写实与表现相结合。运用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能更加清晰明了地将历史展现给观众,比如第14集“金砖墁地”中,情景模拟再现了古人制作地砖的方法,江南的土作为原材料经过很多道工序炼成稠密的泥,最后经过筛选成为金砖的过程,这种对真实的制作工艺的表现过程,使过去的事物重现在画面中,实现了制作金砖工艺的传承与推广;第24集“皇家殿试”中,同样运用情景模拟的拍摄手法再现了古代殿试的考试画面以及清代朝廷废止了实行千年的科举制度前的最后一个探花从正中御道出宫的场景,此时镜头画面的朦胧感也给受众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

(三)多元化的镜头设计语言

《故宫100》创作团队在进行微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对拍摄视角、画面构图、镜头景别以及运动镜头等方面多元化镜头设计语言提升了视觉效果。比如第1集“天地之间”,作为一百集的开头,镜头从故宫旁边的百姓家摆满菜肴的饭桌切入,推镜头到衣柜上的镜子反射出故宫的楼阁,再过渡到镜像镜头拍摄故宫建筑,形成故宫天空之城的景象。这种主观干预拍摄视角,利用镜像做出的镜头设计,改变了现实环境,创造出了新颖的拍摄视角,给受众既熟悉又陌生的观影感受。第100集“看见看不见”,作为一百集的结尾,镜头从不同角度表现关闭故宫大门切入,再用米尺精准测量还原故宫旧照片的位置,还原老照片的拍摄场景以及1900年杂草丛生的太和殿广场、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等地点与如今故宫现状形成视觉错位镜头,创造了视觉表现新视角,给受众带来了今夕结合与对比的观影感受。结尾以拍摄孩子们在故宫里的画面结合孩童声朗诵《故宫三字经》结尾,为《故宫100》画上完美的句号。

微纪录片《故宫100》的成功之处少不了自然光影视角以及运动镜头的合理运用,整部微纪录片每一集都将坐落在故宫位置一成不变的建筑活灵活现地呈现,全方位表现了故宫建筑的功能性与审美性,给观众带来了观看故宫影像博物馆的视觉效果。比如第31集“御门听政”中,利用月亮的自然光影视角以及运动镜头拍摄了故宫楼阁上的吉祥瑞兽,形成独特的自然拍摄视角表现神兽的灵动体态,运用了写实风格。又运用移动镜头拍摄的同时再现了大臣们行跪拜礼的情景,当大臣们准备起身时便自然消失于镜头画面,体现了写意摄影的美学特征。该片拍摄视角多以故宫为背景,可以说整个故宫既是见证者也是传承者,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了大场景的远景拍摄视角次数,多运用特写与近景镜头以及借助自然景象的拍摄视角。比如第5集“四面玲珑”中,多运用移动镜头拍摄故宫里造型最复杂的角楼,夜晚画面切换自然拍摄视角以水为镜,表现出角楼别致的水中的倒影,镜像镜头设计画面感和氛围感表现力十足。第27集“九五至尊”中,运用人物再现表现末代皇帝的身影以及再现朝廷大臣和当今游客相结合,呈现出古今场景对比的独特镜头设计,使受众沉浸在故宫影像的魅力之中。

运用运动镜头和拟人的拍摄手段相结合是赋予故宫事物拟人般活力的一种体现,拟人的角度使受众更加身临其境亲切地感受故宫建筑与事物的魅力。比如第7集“威猛铜狮”中,以拟人手段拍摄太和殿门口的铜狮,并以第一人称视角解说道:“我是百兽之王,也曾叫作狻猊。……身影并不孤单,伙伴就在附近。”这是紫禁城里最大的看门狮子,在太和殿门前每天看着人们通过午门跨过金水河进入故宫。以拟人手法的第一人称视角解说威猛铜狮的内心独白,赋予静止事物“活”的特点,给观众带来了亲切感十足的视听享受。

(四)动画元素的合理运用

与其他故宫题材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故宫100》创新合理运用了动画元素,比如片头运用动画特效表现紫禁城的全景模型,展现各个宫殿名称的动态效果,象征用微纪录的方式放大每处角落。在科普故宫建筑构造与名词解释时经常运用动画的形式进行讲解,比如第2集“至大无外”中,运用建筑动画技术展示了庭院的结构与释义,引出现实中国家的庭院天安门广场,表现国泰民安的景象;第11集“检阅天下”中,运用动画制作了古代人们一挑一担盖高台的场景,动画再现了须弥石座建筑,作为故宫里最大的高台至今犹存;第40集“宫廷绘画”中,将《光绪大婚图册》运用动画技术由静到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画中的历史景象,实现了超乎想象的影像表现,使观众沉浸在历史的魅力中。

在运用动画元素阐释的同时,离不开解说词讲解的运用,比如第3集“有容乃大”中,写实拍摄了紫禁城正式的大门,午门是故宫中最大的门以及故宫中轴线的开端,同时运用动画效果展现并全方位地讲解午门的形制类似古代木建筑中的连接部件榫卯,照应主题展现午门的气魄;第6集“玉带天河”中,解说玉河即金水河,是指皇宫里唯一的河流,运用动画展示了故宫前庭是小桥流水的格局,同时解说这是风水中背山面水的尊贵设置以及对五座金水桥象征仁、义、礼、智、信的精神传递给整个国家的寓意;第18集“镇殿神府”中,运用动画技术将道教的璇玑八卦中被视作斗神以及天子象征的北斗七星活灵活现地表现在画面中,向观众阐释了斗神的由来与象征;第22集“木建筑”中,运用动画制作出树木旁边搭建物的画面以及用动画形式表现出紫禁城的木建筑构造,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木建筑群并与国外的砖石建筑形成对比。

三、结语

与其他以故宫为题材创作的影像作品不同,《故宫100》创作团队运用了介于传统纪录片和短视频之间的微纪录模式,使该片同时具有短视频的呈现特点以及纪录片的写实性与故事性。简短的叙事方式、多元化的传播模式以及传统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传承,形成了“以小见大”的影像设计理念、写实与表现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多元化的镜头设计语言和动画元素的合理运用等艺术特色。

《故宫100》推出至今都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作为新媒体时代的相对成功的微纪录片作品,对故宫历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推广的过程中,将持续对大众产生深刻又长远的影响。在微纪录片创作中都应更加重视题材的代表性,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以及民间文化的影像化呈现是对历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对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故宫纪录片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雪中故宫
我的动画梦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故宫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动画总动员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