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召青年学生“向美而行”
——就“大先生”问题访谈刘巨德教授

2022-11-25 01:00陈超群张蔷蔷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刘先生清华艺术

□ 文/陈超群 张蔷蔷 田 宇 祝 婕

刘巨德,1946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草地,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1978年考取中央工艺美院第一届研究生,师从庞薰琹和吴冠中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2018年1月,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出版专著《图形想象》《面对形象》,出版画册《刘巨德素描集》《刘巨德中国画作品集》《刘巨德油画作品集》《刘巨德写生作品集》《刘巨德陶艺雕塑作品集》《刘巨德扇面百图集》《浑沌的光亮—刘巨德艺术作品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围绕“大先生”的问题,我们访谈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巨德先生,他给我们留下了一段体味艺术熏陶、触摸美好情感、感受美神召唤的难忘时刻。

九月的北京天高云淡,我们走进先生的画室。他坚持不让我们脱鞋,自己穿着袜子走来走去,自然随意,洗杯子、烧热水,招待我们。我们坐在画室一角的餐桌旁,面对面畅聊两个多小时,让人如沐春风,咂摸回味又令人醍醐灌顶。

临走时,先生给我们四个人每人写了一幅扇面,分别是“向美而行”“厚德载物”“怀抱太虚”“心月两圆”。四句话,十六个字,无意间概括了他所讲的内容:艺术的追求、价值的取向、绘画的主张,也深刻阐释了他对“大先生”的理解。

“向美而行”:不仅是因为他曾受清华大学委托,主编《向美而行》一书,回顾清华百年的美育之路,浓缩清华学人对美的深刻理解;更在于他始终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崇高的理想、美好的情感和美神的呼唤

他说:“向美而行”是清华人向真理、向万世之真理、向永恒而行的心愿。他认为,美感的自由是人生最大的自由,也是人内心最大的能量,可以在常知常理外直抵事物的真相。

《追日草 》纸本水墨设色141×362cm 2011年

刘先生由衷地赞叹并默诵王国维先生的话语:“天下有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其有发明此真理(哲学家)或以记号表之(美术)者,天下万世之功绩,而非一时之功绩也。”①在刘先生看来,“大先生”想的问题一定是面向永恒、面向世界、走向未知而无人涉足的大问题,“大先生”自己也一定是超越功利、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越社会,甚至是超越理性的一些殉道者、“替天行道”者,也是“仁而爱人”者。

如何教育和启发学生“向美而行”?他说:“美育是美感的自我觉醒。人的创造力皆源于审美自由的内直觉和哲理的内沉思,其中审美的内直觉无分别、无界域、无杂念,决定着寻找真理的大方向,一旦方向错了,一切皆错。所以培育、引发青年内心潜藏和积蓄的美感,是教育的重任。”

他欣赏清华诗人朱湘的观点:“人生有两相:一为入世的,主应物;一为出世的,主审美。教育之目的,即在供给青年以这两方面最低度的必需。”主应物,即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主审美,即提高发现真理的能力,美,真理的光芒,真理的现身方式。历史证明,人类的巨人,无论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并非都是因为有用、有功利而去研究自然,他们追求真理,探索生命,往往是因为“无用”之大美的吸引,而孜孜以求,倾心奉献。美对于他们是精神家园。

刘先生常说,画画是要“用看得见的去画看不见的,用看得见的去寻找看不见的”。“育人”可能也是这样,因为每个人的美感是看不见的,心里的崇高理想也是看不见的,每个青年学生能量的释放、成才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有人早、春天就成才了,有人很晚、到了冬天才能成才,要相信四季都有花开。大学的学术氛围,无论人文环境、自然环境,都会给学生无形的力量。关键是要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帮助学生激活、保持、提升、纯化他们心中美好的感情和求知、爱美、向好的本能,日后他们之中自然会有 “大先生”的种子发育、开花、结果。

“厚德载物”:不仅在于他对清华校训精神的理解和高扬,还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爱和沉迷,也在于他对清华“大先生”们为学、为事、为人的敬重和推崇

在他看来,“大先生”是清华的传统,也是清华的精神。清华期望“大先生”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永驻校园。无论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都有一种共通的“向美而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理想、情感和精神,都在提倡治学要“文理会通、中西融通、博学博通、美育贯通”,从而走向“高峰相会”。清华校训充分体现了清华是一个对祖国文化充满自信的大学,祖国文化是清华立足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的根基。历史证明,真正的艺术家是热爱自己祖国文化的艺术家。毕加索最终热爱的还是西班牙文化;吴冠中先生说:“只有生长在祖国大地上的巨人才能够与世界上的巨人较量。”

刘巨德工作照

刘先生认为,清华的“大先生”,首先是“人文情怀大”,他们都有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期望自己的祖国与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他们都以“仁而爱人”的慈祥目光面对人类,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热爱祖国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地、热爱莘莘学子,对民族文化充满自信。

同时,他认为清华“大先生”能找到科学、哲学、艺术之间的“秘密通道”。他说,不管是工科、文科、理科,“大先生”一定是求真、爱美、向善、向好的教育家和有创造性的大师。他们对待传统文化“边传边统”、包前孕后,对待异域文明坚持兼收并蓄。“大先生”在打通“秘密通道”的过程中解放了自己,也照亮了学生,帮学生走进自然和人性最深处。

于刘先生自身而言,庞薰琹和吴冠中两位先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清华文科、理科的“大先生”对他的影响也是深刻的,让他对艺术的理解更加崇高和神圣。他说原来自己认为:科学是客观的,艺术是主观的。但李政道说:“艺术与科学都是人为的创造”,这对他很有触动和影响。他还特别向丘成桐请教:“您看到或理解的美指向什么?”丘成桐说:“心物本同源。艺术与科学都是要了解和欣赏大自然,都想了解代表大自然、构成大自然的真理。所以,真理与我们心里的美感容易产生共鸣。”刘先生感到,科学的“心物本同源”和艺术的“心物一元”神奇地相似,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厚德载物”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此。

“怀抱太虚”:“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即浑沌整一,生命源头。在艺术创作上,他主张打通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学、东方与西方的界限,在“浑沌”美神的指引下走向精神自由。他说艺术看似向前发展,其实是向后回味,“星辰是一团旧火”

“太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向生命的源头。刘先生一直在践行艺术回到源头,回到文化的故乡、回到童年的故乡、回到宇宙的故乡。他的人生经历,已成为他寻找源头的河床。庞薰琹告诉他,要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必须读老庄。“怀抱太虚”是老庄思想的重要特征,“浑沌”是老庄思想的重要主张。刘先生解释:“浑”是没有分别,“沌”是不停环转。我们看到的所有事情都在变,时代在变、艺术在变,变是可以看得见的,但变化后面不变的永恒、根本、源头是看不见的。我们不要过分纠结对立和差异,当能把对立的双方看成是一体两面的时候,就能像“大先生”一样打通界限,就会接近真理。

回顾自己从事绘画的历程,他说,一开始也是更多地关注自己是否有模仿对象的能力,后来才更加看重生命如何在浑沌中“来”和“去”“每一个生命就像一个光点一样,一闪一闪地来了,又一闪一闪地走了。”

他说:“‘浑沌’的美神一直呼唤着我。”他引用老子的话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没有欲望,超越现实,超越“有用”,自然会看重生命内在的奥妙;有了欲望,注重“有用”,就会产生分别心,划出各种界限。“怀抱太虚”是一种境界,界限越少,境界就越高。艺术的思维就是没有分别、没有界限、没有贵贱的思维。浑沌难,分明难,浑沌而又分明,分明而又浑沌,难上难。在他看来,好的政治家也是艺术家,大政治家都有艺术的智慧。“浑沌”思想在当下弥足珍贵。

关于绘画,刘先生认为是以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他从小穿梭和奔跑在内蒙古元上都的“后草地”,《追日草》《守夜草》《骆驼草》等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他体验到:绘画作品、自然万物、画家自身,三个是平等的生命。绘画的过程是三者相互感应、抱虚的互动过程,画家唯有顺其自然,不预设、不谋划,才能产生好的作品,他称其为“跳深渊”。他认为,艺术创作和“育人”也相似,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天性深处有什么禀赋、特长和志趣,是难以预测的,不能冒然地去改造他们,顺其自然,点燃他们心灵的激情,学生自然会生长。

《星光草》 纸本水墨 362×141cm 2012年

“心月两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科学的“心物同源”和艺术的“心物一元”,都是“师法自然,中得心源”的结果,都是心灵之圆与宇宙浑沌环转之圆相合的过程

心月两圆之精髓,是“心物同源”“心物一元”的艺术美感,心里的美和自然的美同根同源。刘先生同时指出:不同的是,科学家的感觉,要自己去求证;艺术家的感觉,要历史去验证。

“大先生”始终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真与美,他们奔跑在没有终点的、追求“心物同源”“心物一元”的路上。米开朗基罗在90岁临终时还在感叹自己刚刚迈入艺术的大门;庞薰琹说“艺术是长的,生命是短的”;吴冠中也留下了“我负丹青”的自白。

月亮寄托了人们进入宇宙的无尽想象,映照了人与自然难舍难分的情感。面对纷繁世尘,心月两圆是超越现实的、中国人向往至真至美、圆满的心愿。

刘巨德先生说:“艺术是陪伴人类超度苦难、走向未知的”。他把“心月两圆”作为寄语送给我们,不仅是一种美好祝福,更将我们指向了“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的精神境界。

《骆驼草 》69x139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5年

注释:

①语出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作于1905年,收入《静庵文集》,转自《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6页。

猜你喜欢
刘先生清华艺术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旧事
投 宿
孙清华作品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纸的艺术
父子间的硝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