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职业声望测评与指标分析

2022-11-25 12:01胡鸿杰刘耀鸿
档案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

胡鸿杰 刘耀鸿

摘  要:基于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划分等前期研究,将档案职业声望设计分解为满意度、认同感和社会责任等3个方面27个指标,通过对全国档案职业人员抽样调查,分析样本的人口学特征、问卷信度与效度、相关性,并从性别、年龄、学历、政治面貌、专业与工作类别等维度检验变量的差异性,数据支持档案职业在职业满意度、认同感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拥有可靠社会基础,档案职业在年龄区间、性别比例、专业素质等方面特征明显等结论。

关键词:档案职业;职业声望;职业评价;评价指标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such as the divis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the design of archival professional prestige is decomposed into 27 indicators in three aspects: satisfaction, ident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aking a sampling survey of archivist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ample.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variables are test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gender, age, education, political identity, major and job category. And the data indicates a conclusion that the career of archivists has a reliable social foundation in terms of job satisfaction, ident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with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age range, gender ratio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Keywords: Archival profession; Career-prestige; Occupational evaluation; Evaluating indicator

在《档案职业声望与满意度测评指标构建与分析》[1]刊出后,无论是编者还是读者都面临着同样的疑惑,即档案职业声望究竟由哪些指标构成,是否可以测度。为了回答这些“疑惑”并将档案职业研究推向深入,笔者和自己的团队在细化档案职业声望测评指标的基础上,于2022年7月14日开始档案职业调查,截至2022年8月14日,共收到问卷1523份。通过进一步的整理与分析,希望给予理论研究数据支撑。

1 档案职业声望的指标构成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将职业声望界定为社会对职业的总体认同程度。具体到档案职业而言,这种“认同程度”一般是通过档案主体、职业客体、职业环境和职业功能体现出来的。但是,如何将这些因素分解为可操作性的指标,则需要一个重新梳理的过程。

1.1 前期成果。吴红的《档案职业声望评价》[2]将测评指标分解为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工作难度、工资收入和进修机会。徐拥军、闫静的《中国新上岗专职档案人员职业认同和职业满意度调查研究》[3]在“对档案职业较满意的因素”“对档案职业较不满意的因素”之下列出了一些分解因素,包括工作稳定工作易上手、不用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有挑战性和成就感、发展前景好/成长空间大、工作有趣、所在单位或工作职位体面、薪酬待遇好和其他等选项,并将这些因素按照分值排序。高兰的《档案职业忠诚度调查研究》[4]列出了职业认知(档案工作是否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情感(是否愿意告诉别人自己是档案工作人员)、职业价值观(是否能在档案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是否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尊重)、职业期望(认为档案工作发展前景如何)、职业意志(是否有更换岗位的想法、如果重新选择工作岗位是否会选择档案工作、是否有档案职业规划)和职业满意度(档案岗位待遇如何、档案工作难度如何)等指标。由于3篇文章的出发点不同,作者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指标似乎也不能够用“是否”“满意与否”回答和判断,一些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笔者的《档案职业声望与满意度测评指标构建与分析》则将影响档案职业声望的因素大体分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两部分。

其中,主觀指标的因素包括职业功能、职业报酬、职业环境、职业属性、岗位要求、技术含量等;客观指标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政治文化背景、家庭、民族、地区国家等。

但是,这些所谓的“指标”只能在理论上说明哪些因素与档案职业声望有关以及相互关系,并不能直接用于档案职业声望的实际测评。

1.2 指标的设计。鉴于前期研究的成果和目前档案职业的状况,本次调查(测评)将档案职业声望分解为3个方面27个指标,并且采用5刻度李克特量表法分别表示被试参与者对描述内容的认同程度。其中,笔者将“客观因素”(指标)分解为6项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将“主观因素”(指标)归纳为档案职业的满意度、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和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等3个主要方面。

1.2.1 档案职业声望测评的“客观因素”(指标)。所谓档案职业声望测评的“客观因素”(指标),是指相对于档案职业本身而言独立于职业形态之外的客观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构成档案职业形态的基本内容,只是档案职业测评的参与方。具体表现为6项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专业、工作类别和政治面貌。

从根本上讲,职业是一种社会分工。因此,不同性别以及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成员对同一种职业的认同程度是存在差异的。比如,有研究数据表明档案职业受到女性群体的青睐[5],年轻的社会群体更倾向于富有挑战性的职业[6]等等。同理,作为档案职业声望测评的“客观因素”的参与者,也会基于性别和年龄对档案职业的“主观因素”(指标)赋予不同的观点。而“专业”“工作类别”“政治面貌”代表了社会成员的文化背景,这些社会成员会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做出比“性别、年龄”等自然因素更加理智的判断,他们会根据对一种职业较为深入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工作类别”中对职业测评参与者“工作性质”的划分,就是对参与者职业(文化)背景的一种甄别,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对档案职业的评价。

1.2.2 档案职业声望测评的“主观因素”(指标)。所谓档案职业声望测评的“主观因素”(指标)是指档案职业自身的构成要素,包括了档案职业形态等的基本内容,具体表现为上述6项指标。为了便于操作,在此次测评中,将这6项指标归纳为档案职业的满意度、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和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等3个主要方面。

首先是档案职业的满意度。与档案职业的认同感比较,此类指标是档案职业人员的实际感受与自身期望之间的比值,更加倾向于档案职业给予档案职业人员的保障性因素,比如档案职业报酬、档案职业环境和档案职业发展因素等。当这些档案职业的“保障因素”存在时,档案职业人员可以获得从事档案职业的基本条件,即职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赋予任职者的各项权利,具体归纳为工资收入、福利待遇、晋升机会等指标。

其次是档案职业的认同感。与档案职业的满意度相比,此类指标更加倾向于档案职业给予档案职业人员的“激励因素”。主要体现档案职业人员对自己从事职业的接受与认可,包括了职业功能、技术含量、职业属性、职业贡献等指标。具体归纳为档案职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档案职业的自豪感、人生价值、职业规划等。当这些因素存在时,可以彰显档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最后是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准确地说,这一部分应该描述为“档案职业的社会承诺”,体现在档案职业人员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是一种持续从事档案职业的意愿表达。主要包括了档案职业道德、职业岗位要求、职业素养等指标,可以视为档案职业的社会资质。一般来说,随着职业人员对从事档案职业意愿的不断提高,档案职业的认同感会相应提高,档案职业人员对自身的感悟会明显增加,档案职业的声望与地位随之发生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档案职业的满意度、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承诺)并非截然区分的三个方面,应该表述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如果将档案职业声望作为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点(x,y,z),则档案职业声望同时具备档案职业的满意度、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承诺)三个方面的支撑。

2 调查问卷发放及数据分析

如前所述,本次测评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向全国的档案职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7]从2022年7月14日开始,至2022年8月14日截止,共收集到问卷1523份。因为调查问卷是通过专业问卷网络平台发布的,发布时设置了需所有选项均填写完成后才可以提交问卷,因此不存在漏填题项的情况。剔除一些答题时间过短和一些明显无效的问卷后,最终获得1185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为77.8%。即有效问卷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问卷题数(27题)数量的10倍以上,样本量满足统计学抽样调查的要求。

2.1 问卷调查样本人口学特征分析。调查样本的人口学特征分析如表1所示:

上表的分析结果反映的人口学变量特征,展示了本次被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均值反映的是集中趋势,标准差反映的是波动情况。其中,被调查对象性别分布为:女性占68%,男性占32%;这又一次证实了档案职业中女性比例较高的特点。[8]

被调查对象年龄结构方面:有75%的问卷被调查人年龄在36—60岁。这个年龄段的被调查对象基本符合档案职业人员的从业年龄段,是从事了档案职业时间比较长的人员,他们对档案职业的各种感受最多,体会和感悟也较深。因此可以间接反映此次调查的样本可信度很高。

被调查对象学历分布为:专科以下占2%,专科占7%,本科占56%,硕博及以上占35%。本科及以上学历被调查对象占到了91%,这说明从业人员学历普遍较高。

被调查对象所学专业分布为:档案学占31%,管理学占15%,历史学占4%,工学占8%,理学占5%,其他专业占39%。其中其他专业的所占比重高于档案学专业,这说明目前档案职业人员大部分非科班档案学专业出身。

被调查对象工作性质分布为:档案馆工作人员占37%,档案室工作人员占24%,档案行政管理人员占20%,档案科研工作人员占4%,档案教育培训人员占4%,档案宣传出版工作人员占1%,其他占11%。由于沒有区分一些部门档案馆与综合档案馆,因此馆、室人员的比例不一定准确,但仍能一定程度体现档案馆人员的职业比重。

被调查对象政治面貌分布为:中共党员占78%,中共预备党员占1%,共青团员占4%,民主党派成员占2%,无党派人士占1%,群众占13%。这说明从事档案职业的工作人员中,中共党员的比重较高。

2.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本次测评的后期研究,使用SPSS 26.0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1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可靠性,首先需要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可以证明该调查问卷是否可以稳定地反映拟测量的变量,而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则可以判断本次问卷调查对于变量观测的准确度如何。

为此,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一方面使用SPSS 26.0软件利用克隆巴赫Alpha系数进行了信度检验;一般认为当Alpha系数大于0.8,则证明问卷的信度比较高。另一方面本次验证引入了修正后的项与总计相关性系数(CITC),当CITC值大于0.5,也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好。具体的信度分析检验表请见表2。

根据以上的信度分析表可以得出,档案职业声望调查问卷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均高于0.8,且CITC值均高于0.5。删除单个测试项后,内部一致性系数也没有显著提高。因此可以说明本问卷的可信度比较高。

本测评研究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实现效度检验过程。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档案职业的满意度、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和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3个变量的KMO取样适切性量数值均大于0.7,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统计量均小于0.001%,显著符合统计学要求。

2.2.2 相关性分析

本测评研究使用双变量法来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上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除控制变量外,各个变量之间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存在两两的显著相关性。而且相关系数都是大于0的,因此各个变量之间都是正相关的关系。

2.2.3 差异性检验

差异性检验是通过独立樣本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检验方法去研究变量在不同维度上差异情况。本研究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特征主要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

2.2.3.1 性别维度对变量的差异性检验。性别维度的差异性检验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式。检验结果见表5。

根据表5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可以得出三个变量在性别维度上的差异情况。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在性别维度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Sig.)为0.052,大于标准的0.05,因此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在性别维度上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而剩余两个变量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和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在性别维度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Sig.)为0,小于0.05,说明不同性别的职工对于这两个变量的认识存在差异。根据平均值可以看出,女性对这两个变量的评价都要高于男性,即女性对于档案职业拥有更高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2.2.3.2 年龄维度对变量的差异性检验。年龄维度对变量的差异性检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结果见表6。从表6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在年龄维度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Sig.)为0.118,大于标准的0.05,因此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在年龄维度上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而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和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两个变量在年龄维度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Sig.)分布为0和0.021,小于0.05,因此这两个变量在年龄维度上存在差异。

根据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在年龄维度上,18~25岁和26~35岁的人群的认同感要低于36~60岁人群的认同感。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业的时间越长,对于档案职业的认同感越强。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在年龄维度上,是18~25岁的人群低于36~60岁人群。这也说明从业时间较短的人群对于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评价较低。

2.2.3.3 学历维度对变量的差异性检验。学历维度对变量的差异性检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验结果见表7。

从上表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和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在学历维度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Sig.)分别为0.001和0.009,小于标准的0.05,因此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和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在学历维度上存在差异。

根据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在学历维度上,专科及专科以下的人群对档案职业的满意度要高于本科和硕博及以上人群,即学历较低人群对于档案职业的满意度要高于学历较高人群。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在学历维度上,硕博及以上人群要明显低于其他人群,即硕博及以上人群对于档案职业的认同感较低。

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在学历维度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Sig.)为0.35,大于标准的0.05,因此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在学历维度上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2.3.4政治面貌维度对变量的差异性检验

政治面貌维度对变量的差异性检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结果见表8。

从上表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和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在政治面貌维度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Sig.)分别为0.649和0.058,大于标准的0.05,因此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和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在政治面貌维度上不存在差异。

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在政治面貌维度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Sig.)为0.022,小于标准的0.05,因此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在政治面貌维度上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根据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政治面貌维度上,中共党员群体对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的评价要高于群众群体。

2.2.3.5专业维度对变量的差异性检验

专业维度对变量的差异性检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结果见表9。

从表9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和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在专业维度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Sig.)都是0.001,小于标准的0.05,因此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和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在专业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在专业维度上,档案学专业和工学专业的人群对档案职业的满意度要高于管理学和理学专业的。然而,令人疑虑的是,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在专业维度上,档案学专业和理学专业的认同感要低于管理学和工学专业。

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在专业维度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Sig.)为0.095,大于标准的0.05,因此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在专业维度上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2.3.6工作类别维度对变量的差异性检验。工作类别维度对变量的差异性检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结果见表10。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在工作类别维度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Sig.)是0.016,小于标准的0.05,因此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在工作类别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档案职业的满意度在工作类别上,档案行政管理人员,档案科研工作人员和档案教育培训人员的满意度相比档案室工作人员和档案馆工作人员要高,其中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最低。

檔案职业的认同感和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在工作类别维度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Sig.)分别是0.051和0.821,大于标准的0.05,因此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和档案职业的社会责任在工作类别维度上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3 结语

本次档案职业声望测评及其分析,是档案职业研究的一次尝试。以上数据和分析结果表明,档案职业在职业满意度、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承诺)等方面拥有可靠的社会基础。档案职业在年龄区间、性别比例、专业素质等方面特征明显,同时反映出一定的潜力与提升空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档案界同仁的持续努力,可以从上述测评数据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并以此推进档案职业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档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互联网+档案’新业态研究”(项目编号:17ATQ01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胡鸿杰.档案职业声望与满意度测评指标构建与分析[J].档案与建设,2022,(04):4-7.

[2]吴红.档案职业声望评价[J].山西档案,2004,(02):15-19.

[3]徐拥军,闫静.中国新上岗专职档案人员职业认同和职业满意度调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7,(01):84-92.

[4]高 兰.档案职业忠诚度调查研究[J].陕西档案,2021,(03):43-44.

[5]档案与女性职业发展的紧密关联《中国档案报》2021年3月4日 总第3647期 第三版http://app.yyx.gov.cn/daj/6630/30097/content_1797605.html.

[6]看年轻一代的职业选择播报文章.中国青年报2021-02-0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493204043004875&wfr=spider&for=pc.

[7]档案职业声望调查问卷.https://www.wjx.cn/vm/YD9kogr.aspx.

[8]胡鸿杰.女性化——中国档案管理的职业走向[C]//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来稿日期:2022-08-18)

[4]丁海斌.谈我国档案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与不足[J].北京档案,2019(04):4-9.

[5]马伏秋.历史追溯与革新路径: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征阐释[J].浙江档案,2021(07):37-40.

[6][7]吴宝康.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96-97,128-129.

[8][9]闫静.1949年至1966年的中国档案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创建[J].档案学通讯,2018(05):98-101.

[10][12]朱玉媛,曹晖,彭潇敏,王玉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J].图书情报知识,2009(04):22-26.

[11]肖秋会.中国特色档案学理论思想及理论体系研究[J].浙江档案,2020(10):12-16.

[13]胡鸿杰.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北京档案,2019(09):7-11.

[14]丁海斌.谈档案学研究方法的层次、体系与基本原则[J].北京档案,2019(03):4-9.

[15]王协舟.中国档案学的动力机制[J].档案学研究,2009(03):11-13.

[16]冯惠玲,连志英,曲春梅,周文泓,潘未梅,徐辛酉,李孟秋,王宁.回顾与前瞻:“十三五”档案学科发展调查和“十四五”档案学重点研究领域展望[J].档案学通讯,2021(01):4-15.

[17]王向女,姚婧.“互联网+”时代长三角地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方向[J].档案与建设,2020(08):4-8.

[18]周耀林,贾聪聪.“互联网+”战略下数字档案信息服务发展策略研究——基于SWOT框架的分析选择[J].档案学通讯,2016(04):56-61.

[19]胡琨.“互联网+”时代档案文化传承的“立”与“困”[J].档案学研究,2017(05):82-85.

[20]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5.

[21]马仁杰.当代档案利用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6.

[22]王英玮.档案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15.

[23][24]潘连根,屠剑虹.档案文化价值及其实现[J].浙江档案,2009(04):25-28.

[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1-09-22].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6]付航.树立档案学科自信 争取学术话语权[J].中国档案,2013(03):52-53.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来稿日期:2022-05-25)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
智能电网风险评价研究
陕南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评价及后期扶持
编程类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案研究
我国上市银行成长评价研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
中国药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