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对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问题的启示

2022-11-26 07:55王益群闫近月张智慧
科学咨询 2022年5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育人

王益群,闫近月,张智慧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关乎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7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在该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019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印发,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已经由点及面,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给新时期已经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的高校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论述、挖掘课程思政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落实课程思政思想的理论要求,结合高校课堂教学实际,积极探索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可行路径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1]。

一、课程思政思想概述

(一)内涵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它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即发展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

从发展维度来讲,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对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中“育人”职责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领不仅仅是思政老师的任务,更是所有专业的教师应该共同肩负的责任。

从理论维度来讲,“课程思政”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新发展,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它要求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并与各类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以达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这三者有机统一的目标。

从实践维度来讲,实施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开设或者关停几门课程,也不是直接把思政课的内容拿来“乔装打扮”,更不是短时期内随意组织几项相关活动。它是全方位联动对思政教育进行的一次革新,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精髓[3],站在理论高度把控全局,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等方面入手,高屋建瓴,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各科教学达到“水乳交融”“如盐在水”的理想效果,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生搬硬套”等不良状况。

(二)主要内容

1.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办不好学。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贯穿整个思政教育乃至高校育人工作的一条主线,必须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教育环节。强调立德树人就是为思政育人指明方向,把培养德行放在首位就是为人才培养正本清源。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否则就会走上“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的错误道路。

2.遵循协同育人的理念

课程思政的一个突出内容就是强调“三全育人”,“三全”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有别于过去思政教育集中在思政课堂,思政工作由思政教师承担的观念和做法;全方位改变了过去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状况,使思政教育由单向、单方面的输出方式变为多元全方位的互动模式;全过程则强调思政教育的系统和完整性。三全育人涉及到了更多的参与者、构筑了更宏大的育人格局。协同育人的理念成为协调多方主体关系时的共识[4]。

3.整合立体多元的教育结构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进行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职能,同时也应该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4.培养科学创新思维

实施课程思政不能从主观意愿出发而忽视客观的规律。要把握好教育的思想和思想的教育、教育的生活和生活的教育以及教育的方法和方法的教育之间的关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思想教育实践中探索结合时事、贴近生活的新的教育方法,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要求,缩短学生与思政内容、思政课堂的距离,让课堂上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能真正指导学生认识与改造世界,指导他们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二、对于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问题的启示

(一)纠正错误观念,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的重要性

不少教师在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据相关调查显示,除专业的思政教师外,大多数人对其了解有限,往往会简单将其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不少人直接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划上等号。由于认识不到位,部分思政教师对待协同育人的理念响应并不积极,一些专业课教师甚至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各自为政”,思政教师仍然处于“孤军奋战”的困境之中[5]。

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两类教师都要在理念上认准思政教育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思考思政教育的作用,并作出了关于课程思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教师要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这种重要作用,端正思想,转变就思政课看思政教育的狭隘观点。

其次,两类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要求下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思政教师当然是思政教育的主要传授者,但专业课教师并不是给思政教师打下手的次要角色,而是承担着弥补专业传授中育人的缺失,使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重要任务。

(二)关注教师思政教育,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工作都把学生作为重点对象,而忽视了对教师的思政教育。既然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对作为高校思政工作具体承担者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不能忽视对教师群体的思政教育。

高校思政工作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内容复杂。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元文化及价值观念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猛烈的冲击,在受到影响的群体中,不仅仅有三观尚未健全的青少年,甚至也有不少高校的教师[6]。对教师群体进行思政教育,一方面是提高他们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该群体的健康发展,防止该群体中的部分人员“变质”的保障。如果教育者自身都存有质疑,在课堂上自然也无法说服学生。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课程思政对教师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一言一行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师要坚定自身信念,不能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到挫折就调转矛头、怀疑动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时候应该摆正自己的思想位置,做到自身过硬。失去价值引领的知识传授就没有依托,离开知识传授的价值引领就失去支撑,因此就必须在育人过程中做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三)了解学生现状,进行因材施教

有些教师与学生“互不为难”“相敬如宾”,课堂之外完全是陌生人,这与课程思政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背道而驰。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上述情况中,“摇动”“推动”“唤醒”显然不能实现。想要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找准他们求知问道的“困惑点”,找到与学生思想的“共鸣点”,找到教学内容和思想引领的有机结合点,让思想工作生动起来,打破以往的说教模式。

在针对在校大学生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中,82.98%的调查对象表示教学内容结合时事是思政课程可以吸引到自己的原因。当今的大学生成长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年代,他们获取资讯的手段丰富多样,他们思维活跃且表达欲强烈,容易受到一些网络思潮的影响。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时期、乃至每一届学生的特殊性,关注可能会出现的争议事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不同的思潮,学会辨别无端抹黑与善意批评[7]。

除了对网络与社会舆论的关注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把思政工作做小做细,而不是停留在课本上高度浓缩的理论,要像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的企业一样,以学生的真正需求为导向,逐步改变供应方式,增强思政内容的针对性。

(四)加大课程研发、构建“大思政”的课程体系

思政内容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各个领域,有巨大的时间跨度,形式上又有理论与实践之别,要形成学科群意识,充分调动各个学科的资源,多学科共同推进思政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也应该更加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院系课程的衔接,两类教师加强沟通或者共同备课。在整体规划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调整课程体系,统筹推进课程内容建设。同样的内容,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思政课堂应该怎样把握课程容量?专业课堂上如何提供不同的视角?采取怎样的方式更适宜学生接受?这些都是在共同进行课程研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并加以解决的问题[8]。

(五)结合学科特点,对不同专业进行差异化教学

具体到不同学科,则是专业课教师担任主角的领域,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考虑历史、行业、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入挖掘课程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气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的引领,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9]。比如,在物理和化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存在可挖掘的思政元素,举个例子:“实验过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失败就一无是处吗?”“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成长?”再比如,大学英语是高校覆盖面最广的通识课程,英语课上,可以开设类似“中国文化概况(英语)”等课程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培植爱国主义情怀;可以举办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寓教于乐;还可以增加时政英语的内容,时刻引领学生思想。建筑类专业学生可以依托实践项目,结合“绿色设计”“以人为本”“生态设计”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以隐性课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创新能力、环保观念及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