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媒理论下的历史街区博物馆设计研究
——以呼和浩特塞上老街博物馆概念设计为例

2022-11-26 08:51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期
关键词:老街博物馆空间

周 江

(1.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0 引言

2018年3月,中共中央颁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提到: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每个地区都会将旅游作为发展、宣传地区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历史街区的作用凸显,通过其所包含的地区传统文化,可展现城市文化脉络及地域性。但是由于现代城市高速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与城市发展逐渐脱节,部分历史街区由于功能单一、区域内环境较差、管理松散等面临许多问题,导致的街区吸引力下降、游客体验不足、街区活力下降等,这也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活化的重要议题。博物馆建筑作为一个承载历史的空间载体,它不仅链接着社会各方面,也将社会中每个公众的情感连接在一起。本文以城市触媒理论为切入点,以塞上老街为载体,以新建博物馆为触媒建筑,探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下的新建博物馆设计策略,从老街现状出发,增加原有的使用空间,通过新建博物馆带来的活力,实现从微观建筑到宏观城市的触媒效应。

1 理论概述

1.1 触媒

“触媒”概念来自化学领域,是催化剂的别称,其通过催化作用改变某些化学进程的速率,但不改变其中的反应标准自由焓变化,以得到所需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自身并不会被消耗。“触媒效应”即指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媒介作用的因素所产生的效果。

1.2 城市触媒理论

城市触媒理论最早由韦恩·奥图(Wayne Atton)和唐·洛干(Donn Logan)提出。他们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对城市触媒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述。其理论的目的就是如何利用单体建筑的开发活动促使整个城市的构建持续以及渐进地改革。所以,一栋独立的建筑物或设计方案将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并影响最终的城市形态。在整个城市触媒过程中,这种从目标导向结果的新型设计策略,使用人为判断和引导的触媒方式,既保护了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文脉和其中包含的建筑文化,也对城市进行了活化。

2 城市触媒理论活化塞上老街的可行性

2.1 塞上老街概述

塞上老街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建成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历史悠久。整条老街全长380m,街宽约25m(包括两侧建筑)。整条街道遍布民族元素,街内建筑风格主要展示了明清时期北方传统民居的样式。塞上老街的东北角即为呼和浩特地区著名的大召寺,借助于大召寺,塞上老街成为当年归化城,乃至今天呼和浩特市的重要商业街之一,体现了地域性传统文化街区、商业街区独特的吸引力和历史价值。

传统街道由于其独特的围合界面和宜人的空间尺度,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不同感受,这同样也成为一种传统的承载。这条老街南北两侧原有多条巷道,这些巷道可以通向周边各个庭院。如今,这些巷子的尺度已经无从考证,但从现存遗迹可以窥见一二,其高宽比大致为1∶1,个别街道高宽比达到2∶1。这也使得整条老街的围合感较强,并且整体尺度较为宜人。

呼和浩特市政府为了提高塞上老街的活力,于2006年以旅游为定向进行了一系列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工作。经过实地调查,发现仍然存在缺乏活力的问题。

2.2 塞上老街现状分析

2.2.1 业态简单、活力欠缺

整条老街遍布各类型商铺,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发现,街内古玩商店的数量占据绝大部分,其次为贵金属(主要以金银为主)饰品加工店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皮具店,日常生活用品店和文化服务性的商铺最少。可以看出,整条街区业态成分较为单一,使其对游客即周边居民的吸引力较为低下。

2.2.2 整体性不足

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逐渐成为城市建设较为重要的举措之一,塞上老街也经历了几次整体街道的更新。老街建筑形成了连续的沿街立面,但是由于存在管理问题,许多立面被人为破坏。有些商家将本为一体的建筑分割开来,将原本无门的开间改造为单独的一间铺面出租;有些商家在自家商铺门前私自搭建,侵占了一部分步行系统;有的商家为了自己喜好,将原有的门窗换成现代材质的门窗。这些行为对整个老街的历史样貌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整条街的连续性,使其整体性较差。老街上的传统建筑并没有为商家提供统一悬挂标识牌的位置,所以商家一般会在较为显眼的檐下进行悬挂,虽然每一家的标牌很有特色,比较符合老街的历史氛围,但是却与整体风貌有些不太协调。

2.2.3 缺乏公共空间及步行街

塞上老街在其区域内有着重要的交通作用,连接老街两侧的巷道,使其与城市主干道相连,同时塞上老街内有小学(通顺街小学),这也使得整个老街的交通比较繁忙,人流、车流完全混在一起。经过改造后,南北两侧的巷道减少,小学迁至街道外部,街区也以步行街的形式存在。但是经过实地调研后发现,街区内依旧有许多非机动车,并且缺乏管理,随意放置。这些肆意停放的非机动车严重影响街区交通,在影响游客通行的同时降低了游客游览的兴致。虽然全街长380m,在历史文化街区中不算长,但是整条街缺乏游客休息之所,游客畅游于此,疲惫感会伴随着街道的深入而增加。

2.3 活化塞上老街的可行性

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历史与民族特色,而博物馆作为一个展示平台,将城市的人文、历史、文化展现给参观游览的客人。将塞上老街新建博物馆作为触媒元素,利用城市触媒理论进行老街的活化,从微观到宏观,将博物馆与历史街区合二为一,与周边触媒元素共同作用,激活街区文化,帮助业态改善,提升街道的场所精神,使其形成正面效应。

3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街区博物馆设计策略

3.1 触媒理论中的“点、线、面”

博物馆建筑本身作为“点”,通过建筑的公共空间作为街道内不可或缺的节点,影响周边。东起塞上老街牌楼,西至钟鼓楼,博物馆、塞上老街以及西侧钟鼓楼形成“线”状元素,结合场地内景观节点和公共空间完成街区肌理的延伸,增强老街东西两侧的联系,形成更好的视觉体验。老街与周边环境以及城市区域作为“面”元素,由“点”“线”元素形成正面效应,从而扩大其影响范围。

3.2 多元复合功能策略

力求在不同时期将功能空间最大化利用。游客与周边居民对于“点”元素的不同功能空间的要求有所不同;由于位处我国北部,冬夏两季气候差异较大,所以功能空间在使用效率上也不尽相同,试图将其综合利用。

3.3 体验策略

身体感知作为一种人类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同于视觉、听觉、触觉等,希望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将自身与博物馆融合,使自己也成为建筑中的一个元素,去体验整个建筑空间带来的心理感受。通过游览的全过程,将“以展品为主”的游览方式过渡到“以游客游览体验为主”的形式上,突出整个建筑的空间属性。

4 应用研究——塞上老街博物馆概念设计

此新建博物馆,由城市触媒理论出发,以丰富原有博物馆空间要求进行设计。将博物馆与塞上老街融合,成为其中的活化元素。布置多种不同开放空间,填补老街的一些原有功能缺失。设计场地大致成方形,位于整条老街中间位置,东侧遥望大召寺,西侧为钟鼓楼,总用地面积为2 475m2,建筑面积为2 840m2。整体建筑4层,均为地上,将展览和公共空间布置有机结合,并且增加了老街所缺乏的一些功能。

4.1 从“借景”到“框景”——特定展现

新建博物馆立面和屋面的折线形式充分汲取了老城的建筑形态分割,并融入城市肌理。屋面不仅为建筑内部提供遮盖,也将其内部展示空间进行延伸。同一屋檐下的展览和公共空间相互包容,同时给建筑内部空间创造丰富的垂直变化。建筑东西两侧不进行围合,使整个依托于大召寺的塞上老街东西侧景观贯通。

4.2 从单一到多元——复合功能

结合老街现有公共空间缺少、业态单一等系列问题,通过开放式休息空间、功能厅、屋顶平台及开放的楼梯间,解决不同使用人群对于空间的需求,从而实现建筑空间的多元化。

4.3 从被动到主动——开放布局

建筑体量遵从老街尺度,整个博物馆首层和半户外的中庭与花园、老街相连,全天候对该城市居民开放。这个艺术结合的公共空间有3个出入口连接周边,不仅成为一个公共展览机构,还是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博物馆内部4层展馆空间错落有致,相互通联,流线清晰,交通便利。

4.4 利用传统材料——唤醒历史记忆

将塞上老街中的地域性建筑以及特定的建筑语言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利用现代建筑材料的丰富以及传统材料的特性,展示历史文化在时间维度中的厚度,做到以人为本,使游客畅游于历史中,展现历史的重要性。

5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作为一个城市活化的重要手段,不仅要从城市肌理、建筑风格等方面出发,更应将社会学融入,思考场地与人的相互作用。将新建筑作为触媒元素,置于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其新颖性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正面的促进作用。希望可以提取本土地域性建筑元素,使用现代设计手法,将古典美学理念融入周边环境,扩大“面”元素在地区的影响力,增加游客在其中的体验,使其可以与历史对话,感受当年的历史氛围,承托并延伸城市肌理。同时参考开放性空间、多元性空间、体感交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历史文化街区活化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老街博物馆空间
太平老街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博物馆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老街(外二首)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