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验做法对广西的启示

2022-11-26 10:55徐永钶唐珍玉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广西

徐永钶,唐珍玉

(1.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2.广西水利厅,广西 南宁 530022)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合各自的资源优势,培养突破传统、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优化或改变原有模式,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产出新成果,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增加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实力和地位。

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要继续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优化营商环境。要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实现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推进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多出科技创新成果,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特色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竞争力,振兴广西经济。

一、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政府的推动下,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100家产学研用一体化企业的实施方案》(桂政办发〔2012〕251号),自治区教育厅和财政厅也联合下发《关于贯彻落实“2011计划”大力推进全区高校协同创新工作通知》《关于下达2014年广西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建立或引进了若干以企业或高校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建立了一批创新示范基地,组建了创新联盟与合作平台。

1.打造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环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其控股股东),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环境企业50强、广西十佳企业、广西制造业50强,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技术产品获认定为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项、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博世科及其分子公司拥有授权专利380项(其中广西博世科218件),70%以上专利实现产业化。2019—2021年,累计承担国家、自治区级科技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课题8项①2022年3月26日,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调研组到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研,这些数据由该公司提供。。

2.建立了技术创新示范基地

北京中关村与广西南宁合作建立了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是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协同创新、共同进步的成功例子。2016年7月24日揭牌运营以来,通过聚集新一代生命健康、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科技服务四大产业,打造“一带一路”与信息丝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创新高地,形成南宁—中关村—东盟协同创新示范区。截至2022第一季度,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科技园)累计聚集东华、东软、慧云信息、滴滴出行、浪潮等518家创新主体。培育及引进6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规模以上企业;聚集了包括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万人计划”专家和3名“八桂学者”在内的高层次人才29名;广西30余所高校与基地入驻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11000多名;广西宏桂汇智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3家基金管理平台为企业融资5.2亿元。截至2021年底,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科技园)入驻企业营业收入207.64亿元。②2022年3月26日,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调研组到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调研,这些数据由该基地提供。2022年4月13日核准。

3.打造了一批企业化运作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

以南宁市为代表的地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宁市按照“政府引导、依托校企、产业导向、市场运作”原则,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领域,打造企业化运作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截至2021年底,引进建设了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广西桂华智能制造研究院、武汉大学广西节能环保研究院、东北大学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沈阳化工大学绿色功能分子产业南宁研究院等17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引进13名国家级人才;有24项前瞻性技术成果在南宁转化,收入1.8亿多元。南宁吉锐生物医药研究院研发的新型儿童手足口药已进入临床试研阶段,重症肺炎药和新型慢性胃炎药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③2022年3月26日,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调研组到南宁科技局调研,这些数据由南宁科技局提供。。

2022年3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了由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与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汽车研究院、国家汽车质量检验中心广西分中心等单位共同建设的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就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解决新能源汽车难点问题,推动汽车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得到了一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广西总体起步晚,存在不少制约创新发展的因素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不强。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部分单位协同创新意识比较淡薄,思想观念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

二是创新、研发、转化密切结合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企业、高校、院所大多还是各做各的,与广西的产业、市场需求相脱节,对产业推动作用不大。创新理论、技术成果的实际投入使率偏低。研发—中试—转化—产业化的转化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待遇较低,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三是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机构数量少、人才缺乏。从事科技创新服务的人才少,特别是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专业化服务水平不强,技术转化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四是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不足,成果转化融资贵、融资难,企业科技研发活力不足。科技创新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周期长,且难以确保有实际收益产出,经费投入少,抵押贷款较为困难,企业自主研发科技活动较弱。

五是产学研合作的层次不高,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目前,产学研合作主要是在技术咨询服务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而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联盟等高层次的平台比较少,科技创新成果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很少进一步试验和转化。据统计,2020年个别地市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占89.05%,技术开发与转让仅占比10.95%①这些数据由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调研组提供。。

三、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经验做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大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发现,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有以下经验做法:

(一)国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经验做法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经验主要有大学科技园、技术入股、企业孵化器、合作研究等模式。根据企业市场需求、政府的优惠政策或具有导向性投资与高校创新优质资源结合建立的大学科技园,这种科研互动平台能产生集群效应,提高竞争力和创新力。“企业孵化器是新企业在创办初期,政府、高校、企业提供场地、服务、技术等多种支持,以帮助新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美国政府瞄准企业需求,从制度保障、体制机制、资金提供等方面调动产学研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2]

英国以剑桥科学公园模式(与美国大学科技园类似)为代表,“汇集了精锐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科研成果,成为欧洲最大的工业技术产地”。“英国政府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并支持企业投资高新技术,形成了完善、科学的产学研协同发展政策。”“投资者被优秀的物质及精神条件吸引,积极参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创办自主投资的高技术企业,大力促进了大学成果转化”。[2]

(二)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经验做法

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做得比较好的省份主要有:广东,山东,陕西,广西本地的则是广西富硒农业研究中心、广西大学等,它们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广东努力构建开放型、国际化的区域产学研合作体系,形成了省级高层会商、省市联动、校市、校企合作的“三大推进机制”,建立了组织保障、政策支撑、多元化投入和信息服务的“四大支撑体系”,形成了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集群经济、建设示范基地和派驻科技特派员的“五大创新模式”,称为“三四五”产学研合作模式,走出了一条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人才服务企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广东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新路子,对产学研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山东把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深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的重大举措,形成了政府主导创新环境、企业主体强创新、学科人才激活力、科技研发出成果、金融配套强保障、中介服务提效率、成果转化增效益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技术转让。如山东工业大学完成的“电解活化法热镀铝锌合金工艺”,经专家鉴定通过后,转让给济南、济宁、莱芜、杭州等地8家企业生产中应用,年增产值近亿元,利税100多万元。二是共建股份制实体。如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大学与潍坊华光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的国家攻关计划项目“半导体发光材料外延及芯片制备技术”,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分别投资800万元、400万元技术入股,华光集团投入3800万元,三方联合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国家拨款2000万元,山东配套经费600万元。按规定设立个人股份,山东工业大学和山东大学的3位教授分别获得合资公司注册资金1%的个人股份,以充分调动高校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方联合攻关成功,年产值超过1亿元,利税2000万元[4]。

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管理试行办法》《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陕西省政府从制度上保障和推进产学研合作,产学研主体搭建平台联合工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导师和研究生主持和参与了大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型号的科技攻关与创新工作,尤其是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制以及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的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成为我国航天航空科技和重大武器装备的中坚力量”。[5]

广西在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受广西北海立地肥业有限公司委托,广西富硒农业研究中心研制出了一系列富硒高钙高硅生物有机肥,该成果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该技术是广西2016年度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由申请者提供配方,企业根据配方进行小试、中试、生产,三方合作开展田间示范应用。企业利用产品的创新优势进行推广,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广西富硒农业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广西几所高校联合培养了12位博士、23位硕士[6]。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农业农村厅、林业局印发《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新农科”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增强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广西现代农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政府为加强农业学科建设,大力支持广西大学甘蔗与制糖产业学院等6个现代产业学院围绕广西优势特色农业领域,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服务乡村振兴平台,将广西大学的生物学、作物学、畜牧学,北部湾大学的水产等学科纳入广西一流学科建设名单[7]。

四、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经验做法对广西的启示

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验做法很多,值得借鉴。广西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健全体制机制、提供优惠政策、投入资金、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服务平台,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一是自治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健全体制机制。成立由自治区主席任组长,工信、教育、科技、财政、人事、银行等单位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自治区产学研协调领导小组,由工信、教育、科技等部门人员组成自治区产学研办公室。省级领导亲自会商,具体负责产学研结合的各项工作,组织做好顶层设计,出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意见、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完善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高校教育与产业发展需要的精准对接,支持产学研单位人才的有序流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序进行。

二是着力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广西要提高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意义的认识,强化创新方法知识培训,突破传统应试学习教育实践模式,增加实地动手时间,遵循创新发展规律,促进创新行动。

三是加强多元化资金投入。广西要继续推进自治区财政出小头,地方财政出中头,企业出大头的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金融机构共同参与融资,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项资金,其中大部分资金投向产学研结合的单位,扶持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发展,为其提供场地、服务和技术支持。

四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多出创新成果。广西要进一步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战略合作关系,高校本科实行3+1模式,3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1年到企业实习,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研究生学习期间可以同时承担相关技术创新课题,培养创新科技领军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扩大创新技术产出,毕业后创新方面的优秀学生可以留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工作。推进百校千企万人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争取在研发广西糖业、水果、铝业等优势资源的深加工上有所突破,通过技术创新振兴工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五是多级联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广西自治区级相关部门与各地市县政府及有关单位配合,着重从各地市实际出发,促进形成全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学研新格局。继续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的创新联盟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经验是对提高经济社会竞争力有很大作用,值得学习和借鉴,广西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对推进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广西
广西贵港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广西戏曲》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