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开展趣味应用题教学的策略分析

2022-11-26 11:48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实验小学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应用题数学知识题目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实验小学 郭 菡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小学数学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数学知识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低。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将数学知识放入具体的情境中,重视应用题的解决过程,完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本文对小学数学开展趣味应用题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开展趣味应用题教学的策略,希望对当前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有所助益。

一、小学数学开展趣味应用题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单一,应用题枯燥乏味

在小学数学开展趣味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需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性知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水平。实际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未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其只能被动地接受应用题概念与解题方式,未形成多样化的解题思路,难以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主动性降低。在此背景下,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同时,在进行应用题例题时,未重视学生的兴趣点,导致题目过于枯燥乏味,与现实脱离程度较大,并未结合生活实际,对其分析解题能力的提高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二)并未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通常在讲解完基础知识之后立即开展习题讲解环节,未摆脱自身教学思路及教学理念的禁锢,只是将做题的过程罗列在黑板上,在进行简要讲解之后立即进入下一环节。过度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丧失主体性地位,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自主性,解题能力未得到切实提高,解题思路仍不清晰。缺乏科学性的教学策略会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导致学生并未深刻掌握数学知识点,经常出现解题错误,未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及方便快捷的解题方法,应用题求解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不够

事实上,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构建起应用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觉醒,也不利于他们数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样就分离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而无法明白所学数学是为何,这样他们学习起来就缺少方向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相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他们掌握的数学技能也只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时间久了,他们就会产生数学学习的麻木感。

二、小学数学开展趣味应用题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优质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能力较差,应用题是让学生普遍头疼的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问题。这就需要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出优质的学习环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为具体情境,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内容时,可以结合生活情境设置应用题内容。例如,“奶奶家有48只鸡,是鸭子数量的6倍,奶奶家共有多少只鸡和鸭?”为了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应用题背景知识,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应用题情境生动的展示出来,使学生能通过动漫的方式了解应用题题型的解题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升其计算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通常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对相关数学知识及解题方法的理解。这种授课方式营造出了压抑烦闷的教学氛围,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对其独立思维与创新思维的提高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使其难以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很难完成综合发展的目标。教师需要不断革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1.结合生活实例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需要将数学应用题教学与生活实例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理解题目背景及数学的真正价值。小学数学问题大多取自生活,高于生活,很难与实际生活分离开来。学生对生活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其将数学学习代入生活中,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反复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应用题教学活动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教师将生活化情境导入应用题讲解过程中,提升学生解决应用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位置与方向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使其在纸上画出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并配上文字说明,结合位置与方向的知识确定行进路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在线路图上展示出标志性建筑物与店铺的信息,并详细介绍方位特点信息,提高数学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设计开放性题目,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来自现实生活的题目比较感兴趣。这样会让他们感到特别亲切,消除数学学习的距离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围绕数量关系进行精心设计,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来启发学生展开具体的思考,挖掘他们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的潜力,让他们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并学会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开放性的题目,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比如,学生经常接触的购物。除了引导他们要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对所买物品进行计算之外,还要教给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到更理想的物品,让他们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资金,使资源得到最优化处理。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而且能让他们掌握数学思维让生活更方便。教师经常采用这种题目进行教学,会无形中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让他们意识到数学的实用性,改变对数学学习的刻板认知。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代入感,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不断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3.结合生活实际,巧妙设计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浅,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应用数学的情境,他们大都没有见识过,即便是遇到过,也没有真正涉入其中。为此,教师在围绕现实生活设计数学问题时,一定要别具匠心,精心引入生活中的元素,便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联想起熟悉的生活场景。同时额外的文字化信息要适当,避免学生沉浸其中,应将他们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问题的思考上面,否则他们就会容易走神,达不到解题的目的。而这种生活化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让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场景时,能条件反射似的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助于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运用各类教学活动能使学生体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多个角度认识数学问题,有效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及理论应用能力,展现出良好的课堂效果。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教师可以积极在课堂上引入网络技术,完成趣味导入环节,实现资源共享。科学有效的趣味导入能吸引学生眼球,吸引其注意力,确保应用题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教师将趣味图片视频融入教学过程中,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求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及面积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完成趣味导入,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兴趣,奠定一节课的学习基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为了提高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小组讨论的环境中,不同团队之间具有竞争性,只有调动全部精力投入到解题过程中,才可能确保小组获胜。在讨论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分享自己的解题方式与独特见解,明确解题关键信息。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能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实现综合发展自身能力和素养的目标。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扮演任务,通过模拟售卖商品的情境使学生充分认识人民币的面额差别,有效解决关于人民币的应用问题。教师可以给出类似解题方法,应用题的表达方式不同,使学生设计不同的对话情境,通过找零交易过程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快速掌握人民币换算方式,提高应用题解答能力。

(四)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抓住重要数学信息,厘清解题思路

学习数学最为重要的就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各种能力。可以说,思维的训练对学生的成长,优于知识性的积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得到成倍的增长。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必须综合考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既有的认知基础,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与他们个性特点和认知基础契合的做题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一股脑地向他们传授实用的解题技能,这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而言,具有较大的难度。过犹不及,教师切莫拔苗助长,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学会对题目进行数学化的分析,抓住关键信息,提取有用的已知条件,厘清数量关系,学会用数量关系去求取未知条件,从而建立起对整个数学题目的认知,这样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在他们脑海中形成。比如,在学习“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张刚购买了一个140平方米的房子,长是14米,他想铺设地板砖,其中房间有两个角落均为4米的空缺,一块地板砖的边长是80厘米,那么张刚应该购买多少块地板砖呢?”这道题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就是用总面积减去两个空缺的面积,然后除以一块地板砖的面积,这样就可以得出地板砖的数量。但是,一些学生将思维盯在了求房子的宽上,并为此纠结,其实这是题目设下的陷阱。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在题目中哪些数学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数学信息是无效的。

2.教给学生逆向思维,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常规的数学解题思维中,运用得比较多的就是顺向思维,顺着出题人的思路去解题。但是,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当中,逆向思维才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学生掌握了逆向思维,就可以轻易地破解难题,甚至掌握一题多解,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题思维,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显著地提升学生解题的效率。比如,在数学问题中常用的相遇问题,“从A地到B地的路程是275千米,甲车用5小时就能跑完全程,而乙车的速度比甲车慢15千米/小时,如果甲车和乙车分别从A地和B地出发,那么这两个车什么时候会相遇。”对这样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要想求得两车相遇的时间,必须知道这两辆车的速度和,也就是要知道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其中甲车的速度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出甲车的速度,然后再根据数量关系可以得出乙车的速度,这样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就都可以得出。有了两车的速度和之后,相遇的时间也就不难解出。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要有问题指向,探知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哪些未知的条件,可以通过已知的条件结合数量关系得出,有了这样的思考后,学生就会形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意识,这样非常有利于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思维,有助于他们解题能力的提高。这对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很难从大篇幅文字中提取出有用信息,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积极寻求创新之处,开展高效率的应用题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入叙事性的提问方式,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挑选出高质量、有趣性强的数学题目,紧密贴合生活完成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确保教学任务能顺利完成,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全面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应用题数学知识题目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追根求源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