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课程教研:打破知识的壁垒

2022-11-26 03:22姓名王豆豆
中学生天地(B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传播学教研内容

姓名:王豆豆

身份:互联网文化公司 课程主编

图:朱大凤

知识是遥不可及的吗?

作为一名互联网课程教研,我的工作就是打破知识的壁垒,降低教育的门槛,借助互联网传播有价值的课程内容。互联网的便利迅捷,能让好的内容一瞬间传达到五湖四海,而这正是我最骄傲的时刻。

知识的筛选者和传播者

从小到大,我一直被冠以“学霸”的头衔,父母从没操心过我的学业。高考后,我顺利进入中国顶尖学府,一路攻读到研究生毕业。但我的视野从不局限在高校的象牙塔里,我一直有个想法:我在学校里学了那么多好东西,能不能与更多的人分享?

硕士实习期间,我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从事公众号运营,只要按下发布键,我写的文章就被推送给数以万计的读者。形形色色的人都在阅读我产出的内容,这可比埋头搞科研有意思多了!所以一毕业,当别的同学都考虑留校时,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入职互联网公司,把更多知识传播给大众。这份强烈的知识分享欲,是我从事互联网课程教研这份工作的初心。

互联网课程教研,说简单点就是网络课程的编辑,我们负责与相关领域的教授专家沟通联络,共同打磨课程内容,上架优质的课程产品。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对应的课程,足不出户就能接受高等教育。

但我很快发现,人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一个人或许很好学、很想学,这不代表他可以听懂北大教授的课程,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的壁垒”。传统课堂并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听课体验,老师站在传道授业的讲台上,把一整块知识灌输给学生,至于学生听懂了多少,全看个人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壁垒,并不在于大众没有获取知识的渠道: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网上到处都是学习资源,买一本书也不贵,但知识依旧遥不可及、高高在上。大部分普通学生一看到句子很长、书本很厚就打起了退堂鼓,哪还有心思去钻研里头的奥妙。

互联网课程教研却秉持为用户服务的态度,不做传统课堂的搬运工,而要完成一个咀嚼知识的过程。我们先把生涩难懂的课程消化一遍,再用大家能听懂且感兴趣的形式重新输出,让知识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走向大众。我们需要考虑普通学习者的感受,了解大家有什么需求,有什么兴趣点,听完这堂课会有什么感想。把优质内容实打实地传授给每个人,让每个人有所收获,这才是我工作的最大价值。

让课堂变得亲民有趣

明白了这份工作的重点在于服务,下一步就要和授课老师一对一沟通,站在普通用户的角度感受课程的难易程度。如果一门课连我们课程教研都听不懂,又怎么保证用户能对此感兴趣呢?

比如有一次,我与一位讲民法学的教授磨课。这位教授在业界威望极高,可他写的书我却一个字也看不懂。你或许会觉得离奇,这些名教授都讲课几十年了,著作等身,怎么可能讲不明白区区几个知识点呢?

别惊讶,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要设身处地为“门外汉”考虑并不容易。大部分授课老师长期沉浸在学术环境中,忽然跳出来给普通人讲课,往往抓不住听众的心理。这时候就需要课程教研耐心引导了,开头怎么吸引人,核心内容要分几层,故事素材如何穿插,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与授课老师交流探讨的要点。

举个例子,一堂讲解人体健康的医学课,老师说一句“痛风很痛”,你或许感觉不到有多痛。但换个说法,告诉你疼痛可以分为12档,最高一档是分娩之痛,次一档就是痛风之痛,这不就生动形象多了?再比如讲到“三高”人群的普遍性,老师说现代人50%都有高血脂,你可能还没啥概念,但告诉你体检中心抽血的队伍里,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有高血脂症,这不就有画面感了?

遇到听不懂的知识点,我们就请授课老师用口述的方式,先给工作人员讲一遍。等我们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后,再一步步指引老师用更生动的表述方式,把严肃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经由我们的牵线,老师们也从讲台走向了大众,通过互联网和全国各地的用户交流。更有年逾古稀的老教授,每天泡在网上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互联网开阔的视野,让我看到过去在象牙塔里感知不到的现象,原来中国有那么多对知识充满渴望却无处求教的学习者。他们有的初中辍学打工,有的年复一年在底层挣扎,因为各种原因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如今有了互联网,他们也能花很少的钱得到名校老师的指导,学一点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

经常有用户发邮件,晒出自己的学习心得笔记,告诉我这些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他们学得如此认真专注,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要对这些学习者负责,用更优质的课程产品回馈他们的信任。这是一种带着温度的责任感,它让我的工作充满了希望和力量,即使苦点、累点也觉得很有意义。

真知灼见的试金石

苦和累,是互联网课程教研的日常,一名合格的课程教研不仅要具备对内容质量的判断能力,更要具备对人际沟通的掌控能力。我们需要长期保持手机在线状态,一方面,我们得维系与授课老师、课程用户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协调内容、运营和技术等工作内部的环节。

要打磨一门精品课程并不轻松。授课老师把讲稿发过来,课程教研要在第一时间给出修改意见,倘若不能及时回复,也要告诉对方何时会给予反馈,这是一位互联网课程教研专业与敬业的体现;等到敲定内容后,课程教研还要对接技术部门的程序员、运营部门的推广宣发人员等,每一个部门都不能出纰漏,否则会延误课程进度;等到课程终于上架了,课程教研也不能松懈,要持续跟踪用户的学习体验,必要时还得亲自上阵,参与直播等形式的宣传。

我就经常熬夜备战直播,将我精心打磨的课程介绍给更多受众。对我来说,每一堂课都是我精心培育的孩子,我关注它成形的每个环节,倾注全部的心血与诚意。当然,失败也是常有的事,辛苦打磨的内容被一票否决,艰难沟通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工作中的疲惫与委屈数不胜数。但我们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一个项目失败了,立马收拾心情,以全副精力投入下一个项目的研发。

在我看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优质的互联网课程会成为未来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知识存在的形式始终在变化,报纸、网页、手机端、短视频、网络课程……无数新颖形式如走马灯般闪过,有些正逐渐走向没落,有些正面临转型的挑战,但只要大众对真知灼见的诉求不灭,好的内容就永远活着,永远有市场。我们互联网课程教研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知识的试金石,判断内容的优劣,打破知识的壁垒,让学习变得简单有趣。

专业面对面

对话专业传播学

本科专业代码

050304

在全民学习的背景下,人们对高质量知识的需求旺盛,内容传播成了一门考究的学问。知识付费等现象的出现,也让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备受重视。你是否也对如何传播优质内容感兴趣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传播学吧!

老师说

林 玮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助理,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主任

Q1:传播学专业需要学习的核心课程有哪些?

林 玮:传播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策略传播、危机传播、媒体融合、传播学研究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摄像、视频与图形后期处理、演讲与修辞等。

Q2:传播学专业注重培养哪些能力,有哪些就业方向?

林 玮:传播学注重培养三种能力:(1)对传播现象的学理思考;(2)社会现象的批判思考;(3)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实际操作。毕业生主要到主流媒体、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及互联网公司、影视制作单位等就业。

前辈说

俞盈盈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大四学生

Q:传播学的授课模式是怎样的?专业学习的难点是什么?

俞盈盈:和所有学科一样,传播学也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理论课包括传播的社会经验历史和思想观念史,实践课则包含采、写、编、评等,当然还有必要的社会科学调查研究。处在社会学与心理学交叉口的传播学“门槛很低,天花板却很高”——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研究的对象。在保持“置身事内”的敏感性的同时,我们还要具备“置身事外”的分析能力。

猜你喜欢
传播学教研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主要内容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