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黑龙江红色资源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2022-11-27 03:27姬玉玺
奋斗 2022年4期
关键词:黑龙江常态党史

■ 姬玉玺 苏 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明确提出了四个“学懂弄通”的根本目标和五个“要用好”的具体举措,为系统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用好红色资源这一生动教材,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走深走实的现实需要。

一、用好红色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针对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红色资源作为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历史见证,是实现四个“学懂弄通”党史学习教育目标的生动教材。黑龙江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坚持以红色精神立心铸魂,通过制作“红色地图”、标注“红色地标”,构建多元立体传播矩阵,采取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形式,加强精品红色文化产品供给等一系列举措,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呈现出一幅黑龙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十四年浴血奋战”到“和平安定谋发展”、从“万里苍茫北大荒”到“现代农业‘领头羊’”、从“奋力甩掉贫油帽子”到“挺起国家工业脊梁”的宏伟篇章。这些举措为全省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丰厚资源,为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指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黑龙江有不少有利条件,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黑龙江省以“四大精神”为主体的红色资源,具有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亲和力强的优势,不断创新其供给形式,通过提升其现代感和科技感,增强其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其成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走深走实的重要载体。

二、在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上下功夫,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奠定资源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试行)》等文件,要求各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对革命文物方面的保护工作。2019 年,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积极鼓励设区的市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要求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职责,明确负责革命文物工作的机构和力量。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准绳,以合理开发和针对性保护相统一、社会力量参与和政府主导相统一、专业保护与大众保护相统一、分级分类保护与统筹管理相统一为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和权责,细化责任分工,形成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科学有序、依法管理、全民共享的保护利用体系,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分工明确、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新格局,促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有法可依。

摸清“家底清单”,明确“转化清单”,加强资源整合,为统筹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奠定资源基础。红色资源种类繁多、形式丰富,要建立好红色资源的“家底清单”,加强科学分类整理,推进分级保护和分类利用。在保护工作开展中,对不可移动的物质载体以“修旧如旧”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本体和环境的原状;对可移动的物质载体要加强搜集和保护;对适宜数字化转化的物质载体要规划好“转化清单”;同时加强对易损毁的物质载体的保护,开展数字化修复和存储。

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势,拓宽存储空间,通过构建多层级数据采集和录入体系,为红色资源的分级录入、集中保护管理提供平台支撑,推进形成集共保、共享、共研、共用于一体的红色“基因库”,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更为丰厚、更具亲和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

三、在创新红色资源供给形式上下功夫,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构建多元渠道

红色资源作为优质的教育资源,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在供给形式和方法上守正创新,拓宽教育资源供给渠道,确保党史学习教育有抓手、有依托,实现随时学、随地学。

依托“数字龙江”建设,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龙江”建设的深入推进为红色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在政策、技术、平台和人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要探索建立红色资源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陈展方式,推动“云”纪念馆、“云”遗址等虚拟场馆的建设,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数字技术手段,有效实现陈展方式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现实空间转变,让红色场馆的游客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要在管理和宣传模式上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红色资源宣传展示新矩阵,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受众眼睛“亮起来”,不断增强红色资源的场域体验,提升红色资源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供更具感染力、现代化和科技感的教育资源,实现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全景支撑。

依托多元立体传播矩阵,加强精品红色文化产品供给。构建与时代发展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传播渠道,是实现红色资源以文化人的预期目标,也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方面。红色资源的传播要在深耕传统媒介的同时,深刻把握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依托全媒发布、全网传输、全域覆盖的多元立体传播矩阵,加强红色资源传播与互联网、新媒体等新技术广泛融合,不断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模式。同时依托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不断整合优质红色资源,创作出一批内容丰富、主题新颖、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精品,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更加精准地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黑龙江红色文化精品,进一步推进红色资源在媒体深度融合中讲好龙江故事、传递好龙江声音。

四、在红色资源深度融入主渠道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走深走实

推动黑龙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要用好”的具体举措,立足黑龙江红色资源优势,以创新红色资源供给、深入推进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创新学习形式为抓手,从党员干部、青少年和社会大众三个群体入手,用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工作落实的三个主渠道,系统构建黑龙江红色资源深度融入的有效路径,着力推进黑龙江“四大精神”进基层、进社区、进课堂,用真情实景达到以情动人、以景感人的教育效果,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走深走实。

一是要深度融入党员干部培训主渠道。用共产党人在黑龙江大地上浴血奋战、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生动素材,构建党史学习教育特色教材,形成特色课程体系,找准黑龙江红色资源融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四史”必修课和常修课的切入点。用好黑龙江红色资源,优化党员干部培训体系,形成以理论教学解读黑龙江“四大精神”为主,以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为有益补充的多元化培训体系,大力推进黑龙江红色资源融入干部培训体系建设。

二是要深度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全面落实黑龙江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优行动,依托课程体系创优、教学资源优化、教师培训研修升级“三大行动”,构建以黑龙江“四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方略,龙江实践”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和黑龙江特色教材体系,推进黑龙江“四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通过编制黑龙江红色资源图谱,打造好社会实践大课堂,推动建设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黑龙江优秀精神学术交流基地,将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常态化,不断拓宽暑期社会实践的覆盖群体,推进红色资源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课程思政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

三是要深度融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工作主渠道。党史学习教育必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要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工作落实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民群众。要在主题公园、主题广场和主题街道建设上突出红色元素,推进黑龙江红色文化融入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德礼满龙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猜你喜欢
黑龙江常态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羡慕等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铅笔长高了
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