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立医院运用“党建+”模式助力应对疫情期心理问题

2022-11-27 06:55谢迎迎汪作为卞丽敏黄丹琪施征宇
现代医院 2022年6期
关键词:党建+心理健康党员

谢迎迎 汪作为 卞丽敏 黄丹琪 施征宇

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 200083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彰显了强大的制度优势,凝练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桥梁[2]。医院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整个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新时代推进公立医院党建的重要抓手,更是在疫情防控中始终冲锋在前,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疫情两年多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深受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不仅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的身体损害,且此次疫情期间公众出现了显著的情绪障碍,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突出,发生率高、程度严重[4]。尤其是处于疫情爆发地区的人们,较多出现紧张、焦虑、担心、失眠等精神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心理援助工作被纳入到疫情防控工作整体工作规范中[5]。上海市某区精神卫生中心作为辖区内唯一的公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医院党支部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运用“党建+”模式、启动“线上+线下”服务,助力疫情期广大人民群众缓解心理焦虑、应对心理危机,充分展示了广大党员同志冲在前线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现了基层党支部的责任担当,取得了较好成效。

1 公立医院党支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1.1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严重心理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我国人民群众的心理冲击非常之大,疫情爆发初期由于对疾病的认知有限以及医疗资源紧缺,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极大的身体创伤,而且造成巨大心理冲击;随后为充分做好疫情防控而采取的居家隔离、集中隔离等措施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困境,同时在复工复产以及学生复学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心理挑战。有专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以及随后的封锁措施使全球数十亿人焦虑情绪加剧,或将对全球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普遍性影响’[6]。”多项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作为Ⅰ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大众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7],社区居民整体心理状态不佳,主要表现为恐惧、抑郁、强迫-焦虑、疑病等各种心理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根据采取各级各项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缓解大众心理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1.2 精神专科医院党支部开展心理援助的必要性

上海市各级精神卫生中心在居民心理疾病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中承担了主要工作任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市某区精神卫生中心作为一家公立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和精神心理服务专业优势,长期致力于服务辖区精神及心理疾病患者。

党的引领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建设已成为公立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8]。上海市某区精神卫生中心实行党支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党支部共有42名党员,下设9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由4~5名党员组成。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医院党支部通过带领广大医务党员精准聚焦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积极构建“党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新格局,推进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把党务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打通服务群众心理健康“最后一公里”,积极解决疫情期人民群众面临的心理问题,助力疫情期间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居民的心理获得感和满意度,体现了党建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 “党建+”模式助力解决心理问题的实践探索

精神卫生中心党支部以群众心理需求为着力点,通过探索“党建+”模式,有效将党建工作与心理健康服务融合,着力打造“一个支部三支队伍”,增强了心理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和专业化,切实预防和解决了疫情期频发的心理问题。

2.1 “党建+团建+志愿者”,夯实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主体

医院党支部通过构建“党建+团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员发挥积极带头作用、志愿者发挥协调联动功能,夯实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主体,壮大了社会心理服务力量,通过人力保障有效满足疫情期间大众多样化的心理需求。

2.1.1 党员充分发挥先锋作用 医院党支部调动广大党员同志发挥党员和医护双重角色身份,医院42名党员均为专业人士,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精神医学、护理、心理咨询专业学科优势,带头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党员服务队,通过开展专业化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需求。

2.1.2 团员积极参与心理援助 共青团、工会等群团组织是党的后备军,党建带团建工作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9],党建带团建其根本在“建”,目标在于“促发展”,坚持党建带团建,有利于党执政能力的提升[10]。医院现有团员20名,其中护理人员中团员比例大,均长期服务于精神科临床一线,专业技术强,通过“党建+团建”,整合更多年轻医务人员开展医院疫情防控心理援助工作,不仅扩大了专业服务力量,同时提升了心理服务活力和战斗力。

2.1.3 志愿者壮大服务力量 公立医院志愿服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和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在医院-社区联动、患者-医护人员桥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1]。坚持党建引领,促进党组织建设与志愿服务相融合[12],医院成立了由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者和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组成的“萤火虫”精神康复志愿服务队,现有志愿者250余人,是辖区首支致力于精神康复和心理服务的志愿者队伍,通过把“党建+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不断发展与延伸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载体,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心理服务提供了坚强支持。

2.2 “党建+互联网”,创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13]。”近年来,“互联网+”在各医院党建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14]。疫情期间,医院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利用各项互联网技术,着力打造“工作平台”“管理平台”“交流平台”三位一体的功能结构,为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路径支撑。

2.2.1 工作平台 ①做好心理健康科普。党支部有效利用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大众卫生报》等线上平台和线下纸媒,调动医务党员积极撰写缓解疫情期心理问题的科普文章,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心理诉求;同时,有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科普,内容涉及学生与家长心理干预、复工复产心理调适、职场心理焦虑、睡眠问题解决等疫情期常见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策略。②进行心理问题干预。面对疫情期患者和家属不便外出的客观实际,利用“健康云”、海上名医等平台开展网上心理干预、义诊,并为外出不便的心理疾病患者代为送药等,有效解决实际需求。③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借助上海市962525心理热线和辖区心理援助热线,提供7×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通过紧急疏导干预有效缓解了来电人员的心理危机。

2.2.2 管理平台 疫情期间为持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拓展党员服务力量,党支部为加强对党员、团员和志愿者三支队伍的有效管理,通过召开云会议有效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利用云打卡提升党员和团员、志愿者的学习任务及时率和各项活动出勤率,引导其不断提升政治品质和业务素质,增强疫情防控的战斗力和行动力,助力有序开展各项心理服务。

2.2.3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主要是两个面向:①建立党团员、志愿者内部沟通交流群,主要解决疫情期间其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压力疏导和情绪改善等;②通过与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隔离点人员建立QQ群、微信群多形式多渠道主动对接,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特色化心理健康服务,打破了原有社区党建工作、社区工作的被动局面。

2.3 “党建+区域资源”,融通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范围

医院党支部依托区域资源,实现医院党建与区域党建的契合,疫情期仍密织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满足疫情防控常态化现状下居民的心理重建和心理健康需求,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2.3.1 利用区域资源优势 作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医院党支部有效利用区域资源,依托社区综治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性市民驿站等场所,设立党员服务心理咨询室或医务社会工作室并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实现了把区精神卫生中心的服务向基层服务拓展,工作区域向基层一线延伸,打破了以领域、单位、行业为单元的传统的条块分割模式,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

2.3.2 分层分类推动心理健康服务 党支部积极发动党员、志愿者开展各项心理服务调研和心理问卷及量表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开展从区级到街道及居委社区不同层级的针对老年人、妇幼儿童、学生与家长、职场人士等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而且采取集体授课、团体咨询、个体治疗等形式丰富的心理介入服务,不仅有效满足了辖区群众心理需求,而且锻炼了党团员利用自身所长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壮大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力量。

2.3.3 开展医学集中观察隔离点心理疏导 疫情期间,上海市各区建立医学集中观察隔离点对重点地区来沪人员开展集中隔离。集中隔离人员面对陌生的环境、家庭支持的缺乏、对疾病的恐惧和巨大的经济压力等,普遍面临着更多的心理问题和更大的心理诉求现状。医院党支部成立党员和医务社工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队,对区内所有集中隔离人员进行心理量表测量,并对有需求的隔离人员开展心理疏导与压力释放活动,极大地缓解了集中观察隔离人员的心理压力。

3 运用“党建+”模式开展心理服务的成效分析

疫情期,医院党支部面对受众人群庞大的心理需求和各种突发的心理危机事件,通过探索开展“党建+”模式,不仅壮大了主体服务力量,提升了医院基层党支部战斗力,而且在服务平台、内容、形式和方法方面均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3.1 精准聚焦,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面对疫情期庞大的心理需求,精神卫生中心党支部充分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受众体量壮大主体服务力量,通过科学调研精准聚焦不同群体心理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和精准化的介入方法,有效解决了不同群体多样化的心理诉求,充分践行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1.1 科学调研,精准定位 医院党支部运用线上量表、线下访谈多种调研方式,精准定位疫情不同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不同诉求,从而开展针对性服务。①针对大众普遍心理健康需求,发动党团员撰写心理科普文章300余篇,阅读量达数万余次;开展“党建引领战‘疫’,筑牢心理防线”专题心理健康科普活动,直播量达到98.8万人次,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心理诉求。②针对精神障碍患者心理诉求,组织社区防治条线医务党员定期进行电话访视,掌握社区患者心理动态,并根据其心理诉求开展针对性个案服务。③深入医学观察隔离点开展服务,隔离点人员面临社会支持不足、经济及心理压力巨大等问题,党支部组织开展心理测量问卷调查16 284人次,筛查重点人群1 500多人,均予以药物或心理治疗,开展危机干预638人,针对隔离人员开展减压团体活动250余次,通过精准定位,采取个性化服务有效满足了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心理诉求。

3.1.2 壮大主体,激发活力 医院党支部以“党员+团员+志愿者”相结合方式,逐步建立完善“党支部领导、团支部配合、志愿者参与”的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了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队伍开展专业心理服务。构建了3支逾百余人的队伍,即:以精神科医护和医务社工为主体的党员组建临床服务组,针对社区和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开展活动;以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为主体的党员深入隔离点和市民驿站开展心理测量和危机干预;以医务社工和心理危机专家为主体的党员开通心理危机服务热线,为有心理需求的居民提供紧急援助。通过主体壮大,极大地激发了服务活力,达到了“1+N”的服务成效。

3.2 创新服务,增强了公立医院基层党建工作实效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通知指出切实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着力提升公立医院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推进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全覆盖[15]。医院党支部通过“党建+”模式探索,推动党务与业务深度融合,提升党员同志的战斗力,扩大党支部影响力。

3.2.1 促进了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 在开展实际工作中,许多公立医院仍存在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不充分问题[16],不利于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精神卫生中心党支部则通过搭建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载体,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扩大心理服务受众人群,提升人民群众应对危机的能力。党支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服务岗”,充分调动党员发挥专业优势、满足群众诉求的内在动力。自疫情发生以来,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网上心理干预及义诊,共接待562人次,有效解决了群众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针对后疫情时期在复工复产复学等面临的特殊状况,党支部组织开展网络直播科普13次,受众达数百万人次,针对性回答了各种心理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设立7×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接听各类心理援助3 400多人次,应急心理危机干预500多人次,切实为人民群众突发性心理危机的解决建立了处理渠道。

3.2.2 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医院党支部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召开动员大会,鼓舞广大党员投身医疗心理服务的斗志,激发党员投身疫情防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疫情形式的不断变化,党支部充分采取“互联网+党建”方式,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展各项党员学习培训、“三会一课”以及工作业务交流等,党支部组织线上组织召开党员大会38次,开展主体党日活动11次,活动出席率达到95%以上,构建起党支部与党员、与群众、与社会以及其他组织间的互动平台,充分调动起了广大党员同志参与疫情防控的积极性,不仅真正提高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而且促进党建工作更加高效,党的意志更加统一,组织力量更加强大,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3.2.3 扩大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疫情期,医院党支部通过宣传表彰先进典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提升了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积极撰写各类通讯文章,于市级及以上媒体报道68次,区级媒体报道234次,在“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报道5次。举办了援鄂、援公卫中心医疗先进事迹报告会并编撰抗疫宣传册,弘扬抗疫精神、彰显榜样作用。注重品牌培育,打造“同心圆”俱乐部人文服务入选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第三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成立“心有彩虹”心理救援队荣获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多位党员同志荣获市级“优秀志愿者”“岗位标兵”等荣誉称号,提升了医院党支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充分显示了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极大增长,但在开展心理健康干预服务时也存在不足和困境[17],并展示了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作为精神专科医疗机构,上海市某区精神卫生中心党支部面对疫情期频发的心理问题和巨大的心理健康需求,积极构建“党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新格局,以党建联动团建、党员带动团员与志愿者,广泛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活动,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加强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打通了服务群众心理健康“最后一公里”,在实践中使“党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出实效、有特色、树品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群众的心理问题,对于助推新时代心理健康服务常态化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党建+心理健康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党员之家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实施“党建+” 释放党建新活力
“党建+”助力贫困县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