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学术期刊经营的“不变”与“变”

2022-11-27 10:26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印数办刊学术期刊

佘 晔

(湖南省文联,湖南 长沙 410001)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5G网络等新技术的强势推进,给传统出版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与影响。学术期刊作为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学术期刊的职能日臻完善,影响日趋显著,同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不容小觑。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当下学术期刊经营管理、转型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不仅是学术期刊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出版行业发展回应社会关切的有效尝试,任重而道远。

一、当下学术期刊经营现状与问题

(一)新时代期刊经营现状

借改革发展之机,中国期刊事业也迎来了沧桑巨变的四十年。从开放之初的九百余种,到如今过万的期刊总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从连续几年公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来看,结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年度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我国纸质期刊的印量、销量与定价持续下降。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曾指出:“中国期刊业发展到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历史的新起点。2017年期刊的印量是近三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下将7.6%,而在此前三年,期刊年均下降是7%。纸媒印量与销量下降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纸质媒体效益也因此受到明显的影响。”[1]再参考2018年的数据:全国共出版期刊10 139种,平均期印数12 331万册,每种平均期印数1.22万册,总印数22.92亿册,总印张126.75亿印张,定价总金额217.92亿元。与上年相比,品种增加0.09%,平均期印数降低5.76%,每种平均期印数减少7.30%,总印数减少8.03%,总印张减少7.25%,定价总金额减少2.67%。[2]在所有的期刊门类中,无论是哲学社科类、文化教育类、文学艺术类,还是自然科技类、综合类、幼儿动漫类等,其平均期印数、总印数、总印张数都在以不同程度的比例下降。这是我国目前期刊经营的普遍趋势与困境,而作为专业性更强、规范化要求更高的学术期刊而言,它还面临自身的一些问题。

(二)学术期刊经营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金人才较为短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市场主体意识的逐渐增强,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办刊显然已不符合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也不利于激发期刊从业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使得发行量较小、读者层面较窄的绝大部分学术期刊陷入资金与人才两缺的尴尬境地,勉强经营。众所周知,学术类期刊的编者、作者、读者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文联、作协系统的精英知识群体,受众面窄,需求量小,仅仅依靠市场维持生存已基本不可能。就笔者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一些学术期刊依靠仅有的拨款苦苦坚持,如核心期刊《中国文学研究》每年办刊经费就10万元,仅靠一个编务人员维持刊物的正常运营;一些学术期刊长期实行“以刊养刊”“以文养文”的经营模式,如《求索》《文艺争鸣》等,这样一方面盘活了刊物,另一方面也要接受办刊质量和声誉的考验;还有一些长期在生存线上挣扎,鸡肋办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里面不乏影响重大的专业平台和学术园地。

第二,办刊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国内学术期刊形成同质化发展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我国现有期刊评价体系中,过于崇拜SCI/SSCI等期刊的地位,在项目申报、项目验收、绩效考核等方面对其过度神化,甚至出现了“唯SCI/SSCI 论”现象,引发了优质稿件的激励竞争。[3]为此,很多学术期刊以学术成果认定与职称评价为导向,为了获取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经济利益,罔顾自身经营的优劣,刊发文章的质量与其刊物的地位并不对等。

第三,经营管理理念落后。与国外的学术类期刊经营理念相比,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经营的理念与管理也还是比较滞后的。我国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负责选题策划、稿件质量把关等内容生产方面的工作,还兼有校对、发行及广告等技术生产方面的工作,难以形成专业化的运作。实践证明,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利于期刊效益提升,不利于人才集聚,不利于创新升级,也就不利于期刊的长足发展。

二、新时代学术期刊经营的坚守策略

与出版行业整体的发展态势密切相关,当下学术期刊发展尽管存在一些固有的瓶颈或缺陷,同时面临新时代转型升级、免遭淘汰的现实诉求,但长期以来,学术期刊作为优秀学术成果传播与交流载体的主体性地位不会改变,学术期刊的文化使命与担当精神仍然强烈。基于此,新时代的学术期刊经营需要有所坚守,有所沉淀,在创新中实现继承与发展的统一,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与味道。

(一)在明确定位、搞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期刊内容需要坚守

每一种学术期刊的诞生和经营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进行顶层设计时一旦明确刊物的定位、宗旨、栏目、版式、装帧等,就要目标明确,不遗余力地去完成。这对于那些新成立的、处于上升期的学术期刊而言,尤为重要。期刊的顶层设计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在众多设计元素的考量中,内容坚守始终是第一位的。“无论媒体融合带来传播形式的何种变化,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内容质量都应放在第一位。”[4]有些学术期刊因评价体系、信息资源、社会关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发文风格朝令夕改,发文质量参差不齐,跟风从众,自乱阵脚。笔者所在的《文艺论坛》作为湖南省内唯一以中国现当代文艺研究为主的文艺理论与批评学术期刊,自2018年成功改版以来,接续起《理论与创作》三十余年的办刊传统与文化积淀,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不移地执行质量办刊、特色立刊的方针,久久为功,以期在新时代的冲击浪潮中坚守本色,砥砺前行。

(二)在强化制度管理、搞好服务的前提下,人才队伍需要坚守

新形势下,我们国家对图书、期刊出版的审校要求更高、范围更广、监督更严,不仅丰富了“三审三校”制度的内涵,还强化了其特性与重要性。这对整个出版行业提质升级都是大有裨益的。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发展更要以此为契机,强化制度管理,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加强编辑部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我们编辑人才队伍的自身建设与坚守了。无论哪个时代,出现何种形式的竞争,期刊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人才的竞争。学术编辑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学术期刊编辑,应该自觉坚守健全的编辑人格,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中正确取舍,以“工匠精神”去坚守一份学术期刊的文化格调与职业操守,这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三)在树立品牌、打造优质团队的努力下,团队信心需要坚守

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编辑,笔者对这里提到的“团队信心”感触颇深。期刊经营是团队的经营,涵盖策划、编校、出版、发行等一系列重要环节,而且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或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经营活动的失败。任何一个团队成员的掉以轻心、责任意识淡薄、执行力不强或信心不足等,都会影响到整个编辑团队的成效。更严重的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一次小小的失职,都可能稀释团队成员的个人努力,挫伤优秀队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恶劣。所以,打造优质团队,树立团队信心成为新时代学术期刊经营特别是非核心学术期刊的重要抓手,不容忽视。当然,团队信心非贴标语、喊口号即来,它必须建立在期刊树立良好品牌与口碑的生动实践中。品牌与口碑如同加速发展的两驾马车,缺一不可。学术期刊更应该在核心栏目打造、优质学术成果传播、学术底线的坚守等方面做出表率,做好新时代的期刊答卷。

三、新时代学术期刊经营的新变对策

学术期刊的使命是鼓励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引导知识创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5]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学术期刊需要在期刊定位、制度管理、品牌打造、团队建设等方面保持定力,视为“不变”;同时,还要在办刊理念、媒体融合发展、编辑人才培养等方面追求新质,谋求新的发展契机,视为“变”。一手抓“不变”,一手抓“变”,在“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中推进新时代学术期刊的经营与管理,将是一条可取之径。

首先,新时代是学术期刊转型创新的时代,追求新变,就要“走出去”。这里所说的“走出去”,不是指学术期刊普遍意义上地成功实现向“国内外输出”,而是指要实施“开门办刊”的经营理念,从策划组稿、编辑校对、审稿印刷、发行推介等期刊生产的各个环节吸纳更多的人才,让更多的专业学者、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等围绕在编辑团队身边,由内向外散发出学术期刊人才集聚的强大爆发力和经营活力。笔者认为,我国长期坚持实行的期刊外审制度便是“开门办刊”的典型一例。如今,学术期刊创新升级在即,我们要尝试以新的方式、新的渠道更深度地敞开与融合,很多刊物在栏目组稿上实行“主持人制”,邀请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进行栏目组稿,通过刊发优质稿件实现合作共赢。在编辑《文艺论坛》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由知名学者参与办刊是促进刊物良性发展、提升影响力的有效渠道,而且学术期刊总是和知名学者的学术实力共同成长的。反之,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发轫于学术团队的互相交流,缺乏学术团队建设能力和学术团队支持的学术期刊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美好的发展前景只能是空中楼阁。[6]

其次,新时代是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时代,寻求突破,就要“走上去”。所谓“走上去”,就是“走到线上去”。新时代新媒体、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在学术期刊领域更要加强学术与科技、学术与媒介的深度融合,为5G时代人们的阅读与学术传播提供智能和动能。当下,一方面,大部分学术刊物仍以纸质期刊为主,没有开发相应的线上产品;另一方面,部分学术期刊虽然开通了公众号、线上阅读付费功能等,但仅仅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把内容放上去,放上去之后的推广与应用就无暇顾及了。实际上,对于经营规模小、发行渠道单一、盈利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的学术期刊而言,充分挖掘融媒体的潜力与价值,高度重视内容的上下游开发、延伸学术产业链条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引擎,需要学术期刊负责人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技术、资金、人才投入方面有更深的自觉。

另外,新时代是学术期刊发挥人才效应的时代,创新创造,还要“沉下去”。新时代学术期刊发展呼唤大量既专又博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同时,媒体融合也需要更多具有职业化、社会化和时代性兼具的“T型人才”,那些只知闭门研究选题和等待“来料加工”的传统型编辑,显然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挑战。这里所说的“沉下去”,则专门针对学术期刊的编辑而言,不仅脚步要“沉下去”,脚沾泥土,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而且眼光要“沉下去”,不唯名家不唯上,不拘一格降人才。新时代的编辑社会化参与程度应该更高、更广,有意识地搭建起编者与作者、读者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学术平台。另外,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还要加强对优秀青年人才的选拔与培育,学会“眼光向下”,用个人眼光与格局“向下”挖掘出好苗子,为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贡献出金点子,努力成为一名新时代无法替代的“T型编辑”。

猜你喜欢
印数办刊学术期刊
《中国老年学杂志》再次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羞于启齿的期刊印数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
重要预告
何必吃惊
坚持依靠青年办刊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