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好精神生活构建的理论渊源与实践路径

2022-11-27 11:00
关键词:精神生活文化

彭 陈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党中央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在对新时代众多复杂矛盾相互关系的甄别和分析中,对党和国家发展格局的科学研判。在今天的中国,美好生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全体人民庄严承诺的奋斗目标,也已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和价值向往。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目标要求来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精神生活作为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维度,“美好生活需要”内在地包含精神生活需要。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素质的提高、精神境界的提升既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质规定出发,全面把握和科学分析新时代美好精神生活构建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境遇,合理厘定其实践路径,以提供更为丰富和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食粮,对于中国共产党担负新时代强起来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指引。

一、新时代美好精神生活构建的理论渊源

“美好精神生活”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特征鲜明。通过全面回顾美好精神生活的理论渊源,准确把握其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精神生活观的批判继承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传统孕育而生,其蕴涵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丰富的精神追求。自古以来,中国在儒道佛融合之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了对于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形成了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在中国古代,“精神”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天下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2〕传统儒家主张人是由天地万物化育而成,要想真正“成人”只能依靠个人的精神修炼。儒家的最高生活理想表现在它所构想的道德人格,也就是“君子”的培养,《论语》一书当中对“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着更为细致、详细的论述。道家的精神生活理想主要表现为得道之人的生活状态,具体体现在无私、自谦以及适度等多个方面。道家还主张顺应自然之法则,认为人不应该受到任何的束缚,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逍遥。可见,无论是儒家所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景象,还是老子所推崇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状态。他们都非常关注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状态,注重生命的感受和生活的体验,个人的精神状态在整个生活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也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精神生活的理解和向往,为当前美好精神生活构建奠定深厚的思想根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精神世界的构建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关照,但这些理想化的精神生活观由于缺乏物质基础的根本支撑以及文化建设的实践依据,部分思想主张未能有效关照黎民百姓的世俗生活,未能将美好精神生活构建与人民群众对进一步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社会空想性。

(二)对西方哲学话语中精神生活观的合理借鉴

西方哲学话语中的精神生活观,主要围绕着人应当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如何追求快乐和幸福等基本问题得以展开〔3〕。苏格拉底强调人生的省察,他认为追求智慧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柏拉图认为个人应当运用智慧追求最高的善〔4〕。柏拉图指出:“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就在于他们拥有善良。”〔5〕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美好生活并不等同于物质层面的获得和满足,而应当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是靠运气和恩赐所得,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可见,与中国偏重感性认识不同,西方从一开始就对精神生活有一种神性、理性、灵性的理解和认识。在基督教盛行的中世纪,科学家们将上帝的存在视为美好精神生活的根本来源和精神慰藉,他们提倡个体只有通过接近上帝才能获得自我救赎的机会并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对基督教的批判和质疑开启了近代西方对个体精神生活的深度思考和重新阐释,开启了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的现代化进程,精神生活发展进程由“神圣化”向“世俗化”的快速推进,精神生活构建成为西方哲学家思索的重要议题。对此,胡塞尔强调回归“生活世界”,马尔库塞呼吁“审美革命”,等等,这都是近代西方哲学家对美好精神生活构建以及幸福生活如何得以实现的理论追问与实践探索。近代西方哲学家们对于美好精神生活构建的思想精华和理论主张可谓是色彩纷呈、丰富多彩,为当前理解新时代美好精神生活构建提供了域外视角和经验启示。

(三)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观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投身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孕育了内涵丰富、逻辑清晰、别有卓见的精神生活观。在早期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就精神生活本身的论述并不多,但有涉及“劳动-闲暇”思想、人的现实存在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的论述。首先,马克思认为个人只有在自由时间的创造状态中,才能实现自身的精神自由。自由时间是指个人得以自由发展的时间,是个人现实发展的时间。马克思明确把闲暇时间归为自由时间的范畴之中,在他看来,这种时间不属于直接生产劳动的时间,而是通往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比劳动状态更多的精神自主性和生活自主性。“闲暇”及其背后所支撑的“自由时间”对于个人的理性思考、文化涵养和价值塑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次,精神生活作为个人之存在方式的能动反映和具体体现,现实的个人也是具有内在需求和主观能动性的鲜活个体。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会不断生成个人更为高级的精神需求,从而促进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提升。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理想生活的最高样态和终极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强调“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6〕。精神生活是个体所具备的一种天然需求和生活状态,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自由发展观有所区别。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体只有摆脱了各种羁绊和束缚之后,才能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生活观集中表达了个体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新时代美好精神生活构建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和科学的实践指导。

二、新时代美好精神生活构建的现实境遇

新形势下全面把握和推进人民之于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不仅要全面把握美好精神生活构建的理论渊源,还要科学分析美好精神生活构建的现实境遇,明晰美好精神生活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瓶颈,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有效构建的必然要求。

(一)市场化的文化生产对美好精神生活构建造成巨大冲击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是文化的本质功能。当前,我们面临一个必须正视的严重困境,即低质量的文化生活和文化供给造就了人们虚空的精神世界,空虚的精神世界又给低质量的文化生活创造了生存空间。在这种恶性循环的文化生产环境当中,优质文化生产难以维持,文化产品经常被视为单纯的产品或者牟利的工具,导致文化生产举步维艰。在这种市场化的过程中,功利性倾向使文化产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承载逐渐弱化甚至完全消失,屈服于市场需求的现实情况必然导致文化生产的庸俗化和谄媚化。同时,伴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文化生产逐渐成为一种标准性、大批量的生产活动,它正在以一种娱乐至上的手段迎合普通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试图以合法姿态代替主流文化以行使文化整合的功能。可是这种倾向使得文化生产失去了深度意义空间,没有了历史感,迷失了方向感,丧失了纵深感,留给大众的只是短暂的快感和一时的满足。无可厚非,大众文化的崛起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有效滋养,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保有主体精神的条件下去换取文化生产的经济效益,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增强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议题。

(二)物欲化的价值追求对美好精神生活构建造成严重消解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和社会供给能力的显著增强,个人需求呈现指数升级态势。人们不仅在物质层面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追求,也迫切渴望提升自身的文化内蕴和精神境界。换言之,进入新时代,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人民对于更高层次和结构的需要愈发强烈,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凸显,对于美好精神生活构建的渴求更加强劲。但是,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部分国民陷入了对拜物教的盲目崇拜当中以及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逐和价值虚无、精神虚空的矛盾状态,屡屡显示出精神文化层面的贫困性。这种滞后的精神生活的现状与迅速提升的物质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也显示出提升人们精神生活、丰富人们精神境界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无可厚非,资本逻辑以无可撼动的主导地位对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和影响,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严重消解,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各类社会思潮以即时性、碎片化、娱乐化的形式充溢着人们的思维环境和精神世界,人们纷纷以物质层面的即时满足来求得精神层面的片刻慰藉,但这实际上造成了物质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的挤压和剥夺,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实践过程中充斥着物质崇拜和财富追求。一言以蔽之,物质财富的多少与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关系,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个体所追寻的精神生活层面的超越性特征就会悄然隐退,人们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会受到严重的侵扰和消解。

(三)网络化的信息社会对美好精神生活构建带来严峻挑战

当前,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极速发展,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子媒介化生存已然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人们获得信息和咨讯不再依赖报纸、书籍、电报、电视等传统媒体,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宽广、方式更为灵活,精神生活也更为丰富多彩。但在网络化的信息社会中,人们逐渐陷入道德价值观的“虚拟化”,而这种“虚拟化”的道德生活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迷惑。这种困惑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于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判断,很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诱导而出现偏差,甚至部分外来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观念层面,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追求产生一定的冲击。比如抖音、快手等新生代短视频应用,其以直观便捷、引人入胜的传播方式,迅速占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部分时间〔7〕。毫无疑问,其部分作品蕴含积极能量和正面影响,但是这种高频刺激的传播方式以及娱乐至上的价值理念,所产生的精神污染的能量磁场和沉迷虚妄的精神愉悦,容易使人们在集体无意识中销蚀自我意识和自我个性,进而丧失独立思考、辨别是非对错以及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能力,阻碍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有效构建。

三、新时代美好精神生活构建的实践路径

美好精神生活的构建,既不是主观臆想和头脑风暴的主观结果,也不是存在于虚空之中和脱离实际的抽象概念。对此,通过尊崇高尚道德、铸造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生产文化精品等方式,为美好精神生活构建提供坚强有力的现实保障和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尊崇高尚道德,为美好精神生活构建提供精神支撑

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对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现实反映,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所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丰富人们的道德生活和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应当是美好精神生活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一,就个人而言,应当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良好的品德是个人得以长远发展的基本前提。夯实个人思想道德基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并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注重自我引导,做到自我监督和自我鼓励,全面提升个人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第二,就家庭而言,应当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启蒙教育的引路人,子女是否养成家庭美德很大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氛围的影响。父母在日常与子女的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言谈举止,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积极的家庭氛围,为子女形成家庭美德提供良好示范和有效引导。第三,就社会而言,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道德的塑造需要制度基础。遵循生动鲜明、真实具体的原则,通过完善激励机制,选树具有人格魅力、敢于担当的先进个人,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道德风尚,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铸造理想信念,为美好精神生活构建提供精神支柱

用远大理想指引人生前进方向,为理想事业顽强拼搏奋斗,自觉抵制防御各类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自觉克服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消费主义等狭隘行为。一方面,将深厚爱国情怀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当中,通过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广大人民心中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加强人们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以自身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富有责任感的言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精神构建的根本任务和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营造以贡献衡量价值的社会评价风向,引导人们的价值实践。只有以贡献来衡量个人的价值,才能使人们在现实义利的争执冲突中寻找正确方向,才能在市场经济中铸造个人的理想信念。值得注意的是,理想信念的形成与锻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和努力实践的持续推进过程,必须不断思考,持之以恒,在理论深化和实践转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理想信念的铸造。

(三)坚定文化自信,为美好精神生活构建提供精神底气

只有在高度的文化自信下,民族精神才能蓬勃发展,国家形象才能高大正面,人民精神生活质量才会显著提升。一方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文明作为文明史上唯一延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就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有伟大的潜在力量酝酿其中,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它所滋养的民族精神,这种历史基因和文化血脉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根基。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努力从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合理养分,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为人民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指引。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一个社会有机体的良性发展,必须要诉诸维系其生存发展的价值根基。文化对人的濡化和浸染,集中体现在价值观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追求,其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还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此,通过凝聚价值共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一致的社会心态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加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和充分肯定,为美好精神生活的构建铸造坚实的价值根基。

(四)生产文化精品,为美好精神生活构建提供精神食粮

文化作为精神的存在方式,生产文化精品用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一方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维护和保障人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提供基本保障。立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需要和文化需求,积极培养和努力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工作者,主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应时而需、应势而为,反映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文艺作品和文化精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升人民精神状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坚守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数字化生存和虚拟性生存已成为人们新的存在状态和方式,互联网作为虚拟世界成为当代人精神生活的新空间。网络作为文化生产和日常交流的重要空间和场域,生产丰富的网络文化精品逐渐成为网络文化生产的首要任务和着力点。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不断创新网络管理方法,以现代传播体系为载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网络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在美好精神生活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整体变革内在地催生人们精神生活的提升完善。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性质的集合体,人民精神生活需要亦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等特点。但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境界也大不相同。此外,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也会赋予美好精神生活新的时代内涵。因此,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构建不能千篇一律、万人一调,也决不能将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其必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随着社会变革、文化演变和技术创新而发展变化、稳步推进。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人民的精神世界和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