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背景下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探索

2022-11-27 12:59邓雯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体育强国强国体质

邓雯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 株洲 412007)

前言

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简称《纲要》),为建设体育大国、体育强国提出了新的行动指南,该《纲要》的印发将体育促进国民体质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以后的体育建设中,继续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强国纲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协同联动,持续提升体育对国民体质的促进作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青少年体育活动需要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参加活动的时间;二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体育强国纲要提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m2和保证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稳步提高,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青少年体育活动要抓住体育强国政策契机,探索新的活动模式,力求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体质提高,让青少年群体更加有效地参与进课外体育活动中。

1、体育强国概念及其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关心体育工作,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对体育利好的政策,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和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也十分关注,例如,体教融合、双减政策、体育强国纲要、全民健身等,政策颁布为体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怎么走,是摆在所有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体育强国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我国要力争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其他政策都是在这一大框架下运行的,而迈向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需要我们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解决群众体育需求,加大对群众体育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民对基本体育需求的满意度,加大群众体育设施的财政支出,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坚持改革和完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拓展竞技体育人才基础,保持传统优势项目,拓展更多的优势项目,重点发展集体类运动项目,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发展;

(3)培育和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建设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实力的体育大国形象,应对挑战,抓住机遇。

要完成以上3个主要任务,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好青少年这一关键群体的体质健康提升问题,因为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未来、社会的未来、体育的未来,现在的青年,未来的中年,以后的老年,要提升国民体质就要从青少年这一群体开始培育。青少年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就是以后国民的体质健康水平,而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效活动就是课外体育活动,鼓励青少年参与有益于身心的课外体育活动,提升青少年的体质,行之有效地建立一个可以长久实施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对于体育强国背景下的中国青少年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2、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概念以及体育强国背景下的青少年体育活动

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关乎祖国未来发展,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的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在课外进行相应的一些体育活动,使自身体质得到提高。据最新的人口体质健康报告,青少年体质呈现着下滑趋势,单单依靠校内的体育课以及校内的活动难以满足青少年提高体质的需要,必须大力支持青少年的课外体育活动,增加活动时间和保证必要的体育设施,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体育课程的延伸与提高的重要阵地。

体育强国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使得青少年有了更多的场地设施去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探索更多的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模式,实现社会、学校、家庭有机融合,多方协作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拓展与开发,培养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健康的人才。

3、体育强国背景下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探索

目前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较少,还未形成系统的活动模式,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大多数都是自由活动或者通过校外的培训机构进行活动,各方机构并未实现有机协同,无法形成模式优势,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应当形成较为标准化的模式,以来适应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优秀运动员、建设优质体育产业、实现体育强国等的要求。

3.1、“家校社”课外体育活动模式

家庭、学校、社会贯穿于一个学生全部的生活场景,青少年在家庭中获得支持,在学校中进行学习,在社会中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各界都对青少年未来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又需要进行充足的课外体育锻炼得以实现。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根据时间和空间,分为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包括课间操、课后延时服务、大课间、运动队的训练;校外课外体育活动包括社区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兴趣运动班、社会中的体育俱乐部。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和体育教师,校外课外体育活动受到社会体育氛围、家长的意愿、学生自己的意愿的影响。总的来看,要想做好青少年的课外体育活动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协调配合。这三方需要有机统一,协调配合共同为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而努力,家庭要支持青少年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社会要鼓励青少年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文件,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有1h和体育活动时间,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允许孩子自由地参与体育活动、社会也应为青少年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条件,鼓励青少年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要通过“家校社”协调配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多参与体育活动,学界对这个议题已有一定的探讨,目前也有了一些成果,但是并无具体可行的方案能够实施,在实施方法、配合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1)学校与家庭结合,增加学生的获得感。

家校结合,增强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获得感,青少年群体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既渴望独立又渴望获得家长、教师的鼓励和关爱,在学校体育教师应不吝赞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家庭中父母也要对青少年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和家庭中,他们的安全感、获得感也都来源于此,学生在学校中获得运动成绩,他们内心是十分渴望得到家庭的认可和鼓励的,如果他们在家庭获得鼓励,他们在以后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校和社会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去,增加青少年的获得感。

从家庭视角来看,学校是培养孩子的一个场所和机构,家庭的未来都在孩子的教育,家庭对学校的教育以及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是十分关注的;从学校视角来看,家庭是一个学生强大的后盾,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学生在学校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一个家庭。若将学校和家庭结合,为学生在家庭、学校之间建立一条畅通的通道,使之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相互促进。在具体实施方面,学校通过在课外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爱上运动;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实现家校联动,通过留家庭体育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家庭中也能够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督促家长由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孩子运动的参与者,学校定期开展运动知识讲座,增强家长和学生对运动的重视程度,破除横亘在家庭和学校中间的认知大山,实现信息公开,畅通家庭和学校中间的沟通渠道。

家校共建首要之意在学校,学校要同时做好家庭和学生的运动基础建设,既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使青少年能够有参加运动的基础,又要做好家长方面工作,提高家长对孩子运动的重视程度,让家庭不再“唯分数论”,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鼓励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体育运动,由点及面让运动的星星之火点燃整个社会的运动之心。

(2)“校社”和“家社”结合,提高适应能力健全青少年人格。

学校要做到尽可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从校社合作入手,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优质的体育资源,这种资源包括人才、技术、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等,学校受制于资金和教师条件,很多方面与社会体育资源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要与充分依托社会资源,吸纳社会优秀经验,如,聘请校外专业的体育服务机构的教练,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运动指导,这样学校既提高了课外活动的多样性,校外体育培训机构也达到了宣传效果,形成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联合,由社会弥补中小学在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场地方面,目前大多数中小学能做到具备基本的操场等,但涉及到目前大火的冰雪项目时,很少有学校具备冰雪场地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积极地与社会力量联合,采用借用或者租用的方式,提高青少年对运动项目的可选择性,在真正意义上满足青少年对运动的兴趣。

家社结合的现实意义在于,2019年冬季以来,新冠疫情肆虐全国,学校停课,大多数青少年的活动空间由学校转到了社区之中,社区成为了青少年体育活动最多的场地,而社区也在疫情期间积极开展可行的体育活动,构建起了家庭、学校、家庭有机结合的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家社结合,一是青少年家长可以选择社会中的体育俱乐部,丰富课余生活,提高技能或学习新节能;另一方面,对于已具备一定运动基础的青少年,课外体育与活动俱乐部可以提供不同水平段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为青少年运动技术更上一层楼提供了可能,而参加各种社会中组织的运动比赛,更能使青少年,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磨砺自身的品格,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在比赛中体会成功、体验失败,以赛促练,形成健全的人格。

综上,体育强国为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家校社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可能性。未来要给予这方面更多的关注,研究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学校引导家庭、家庭积极参与、社会配合的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新机制,让青少年成为未来体育强国的中坚力量,使之有健康的体魄,共同建设更加强大的体育中国。

3.2、体育强国背景下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多元合作模式

(1)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服务长期以来是以政府、学校提供为主。但随着经济发展和青少年活动兴趣日益广泛,单单靠政府和学校难以完全满足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增加体育服务供给是目前的最优选择,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是体育强国背景下的最佳选择。

①政府

体育强国背景下,党和国家最重视的群体就是青少年,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一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的体育实力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为了提高这一群体的体质健康,政府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政府要做好政策制定,利用政策导向为青少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具备充足的条件,做好市场监管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各级教育局、体育局、文体局要做好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服务、监管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②学校

在“家校社”课外体育活动模式下学校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阵地,我国学校体育早已建成一套系统高效的学生管理体系,抓好学校体育这一关键点,优化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服务供给,学校要在大力抓好体育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充分的根据自己的意愿,在阳关下进行体育活动,使之培养一到两项专精的运动技能,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与指导下,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要做到拓渠道、增时间、展风采、关注兴趣,将民族民间一些传统项目融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努力为青少年增加新兴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课外体育活动。

③社会体育机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发布了一系列鼓励社会体育机构的政策,社会上的社会服务机构品类繁多,青少年参与运动的机会也在增多。各类体育团体也纷纷成立,社会中的体育竞赛活动、体育公益活动也在增加,体育公司可以通过投资、赞助等方式,为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提供资金和场地的保障,很多体育团体具备专业的场地和教练,若将这些资源整合,势必会让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能够取得更加好的效果。各种体育相关企业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为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扩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例如,体育场馆提供学生票等措施。为青少年提供低价的技术指导,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技术入门,让他们具备基本的参加某一运动项目的条件。

4、结束语

综上,体育强国为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课外体育活动具有了新的发展土壤,而以上两个发展模式都是基于加强学校与社会力量的结合的视角提出的,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相信以上两个模式能够助力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中锻炼强健的体魄,助力体育强国早日实现。

体育强国是我国一段时期的重大政策,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实现体质健康的目标还需要增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的种类,积极开拓“家校社”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呼吁社会、学校加大对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形成一个人人关注、人人了解、人人重视的社会体育氛围。文中对“家校社”的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模式进行了理论可能性的分析,未来的研究者应加强实践探索,发现在此模式下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另一个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模式,主要强调了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资金、设施方面的发展水平,为青少年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扫除硬件阻碍。

以上两个模式为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两个新方向,但未经实践的检验,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但作者相信未来这两种模式将大有可为。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关注社会力量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多元合作模式的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优势,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体育强国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体育强国强国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秦晋争霸
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崔龙海被安排主抓“体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