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演变中的语素化与去语素化
——基于称呼语“亲”演变过程的考察

2022-11-27 16:25张宏国
关键词:单音节亲们构词

张宏国

近三十年来,西方语言学界就语言演变现象相继提出语法化(1)See B. Heine, U. Claudi and F. Hunnemeyer, 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P. J. Hopper and E. C. Traugott,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词汇化(2)See L. S. Brinton and E. C. Traugott, 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和构式化(3)See E. C. Traugott and G. Trousdale, Construction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al Chang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等理论,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研究热点。

我国对语言的演变研究,尤其是虚化研究历史较为悠久。早在十四世纪,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讹》中就曾指出:“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4)周伯琦:《六书正讹》,卷一,清刻本,第9页。到了十九世纪末,《马氏文通》“在分析各类实字虚字时,总是要涉及相关的凝固短语、固定格式的意义和用法,为帮助理解,又常常追溯它们的来源”(5)刘永耕:《〈马氏文通〉对实词虚化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王力在《汉语史稿》里考察了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演变过程,这也体现出实词虚化的思想(6)参见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梅祖麟提出“词汇兴替”和“结构变化”是现代汉语完成貌“动+了+宾”结构的演化机制(7)梅祖麟:《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语言研究》1981年第1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者们明确提出了“虚化”概念,如段德森的《论实词虚化》(8)段德森:《论实词虚化》,《云梦学刊》1982年第4期。和解惠全的《谈实词的虚化》(9)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语言研究论丛(第4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08~227页。。

在西方,最早具有朴素的虚化或者语法化思想的是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 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他指出:“动词的屈折形态,如时态标记,是由独立的词变来的”(10)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在《语法形式的演化》中正式提出“语法化”概念,认为语法化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11)文旭:《〈语法化〉简介》,《当代语言学》1998年第3期。。

语言演变路径具有多样性。本文拟从语素着手,以流行称呼语“亲”演变过程为考察对象,提出语素化和去语素化概念,剖析语素化与去语素化的语言演变机制,更为微观地分析语言的演变过程。文中相关语料均引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和百度新闻搜索。其中,没有标明具体出处的例子均来自百度新闻搜索。

一、语言演变的内外理据

周旭和谭静怡指出,词语的内部理据和外部理据共同作用于词语意义的变化发展,网络词语“亲”也不例外(12)周旭、谭静怡:《网络传播词“亲”的语义再释》,《修辞学习》2009年第5期。。目前,有关称呼语“亲”的来源问题,至少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语言接触说。这种观点基本认为“亲”是日韩流行文化,尤其是韩语对汉语影响的一个结果。张志鹏认为“亲”来源于韩语的“朋友”(13)张志鹏:《浅议网络称谓语“亲”之泛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在韩语中,“朋友”发qin gu(亲古)音,最早流行于国内的韩文化圈子中,尤其在韩国偶像粉丝中流行,以“亲”来互称共同爱好者,后来被淘宝卖家引用,可以理解为“亲爱的”“亲爱的顾客”之类,因此它也被称为“淘宝体”。邓达夫认为日韩文化日益影响80后90后的年轻人,“亲”可以替代诸如“你”“您”这样的传统称谓,从而满足年轻人追求流行文化的心理需求(14)邓达夫:《网络称谓“亲”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年,第22页。。

第二种观点是语用选择说。于根元把交际者的性别、年龄、身份等信息称为中语境,并指出:“中语境的残缺使交际者感到难于开始交际,难于选择现实交际中的任何一种语言模式。”(15)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75页。周旭和谭静怡指出,在互联网交际环境下,除非采用语音和视频聊天,交际者一般很难直接看到对方的形象,亦即交际过程中的中语境是残缺不全的(16)周旭、谭静怡:《网络传播词“亲”的语义再释》,《修辞学习》2009年第5期。。交际者需要对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模式进行变更与创新,“亲”的新用法便是在这种语境中催生的。

刘姮认为,“亲”由“亲爱的”缩略而来,这是由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决定的(17)刘姮:《称呼语“亲”的语用功能析论》,《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刘玮娜比较了“亲”和“亲爱的”两者的语用效果,认为从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和方式准则来看,“亲”比“亲爱的”更显简要,不啰唆;从礼貌原则来看,“亲”的使用,既是商家对顾客表达尊敬和客套的“敬称”,也是商家运用“套近乎”销售策略对顾客的“近称”,这样使彼此的关系“不温不火”,一方面保持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又不失亲近(18)刘玮娜:《淘宝体称呼语“亲”的语义语用分析》,《求索》2012年第5期。。

徐欢综合了语言接触说和语用选择说两种观点,认为网络称呼语“亲”受到韩语的影响;“亲”代替“亲爱的”在口语中广泛使用,符合汉语省力原则(19)徐欢:《网络称呼语“亲”的社会语言学分析》,《三明学院学报》2013年第3 期。。

第三种观点是语义泛化说。王超然认为“亲”是“亲爱的”简称,“亲爱的”原本用于恋人之间的亲密称呼,后来经过语义泛化,演变为网购中店家对客人的打招呼用语,并逐渐成为交际过程中拉近双方距离的一种友好用语(20)王超然:《亲,淘宝用语你懂不?——浅析网络购物中新词新语的特点》,《语文学刊》2012年第1期。。

我们认为语言接触的影响和语境信息的制约,是称呼语“亲”发展演变的外力,属于外部原因。而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从语言内部去刻画称呼语“亲”的历时演变路径,并揭示其演变机制,这样才能较为完整、深刻地认知“亲”的语言事实。

二、语言使用的历时考察

“语素”是由英语morpheme翻译而来的。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其主要功能是构词。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语素类型。其中,从独立性来看,语素可分为能够单独自由使用的成词语素和不能独立使用的构词语素。本文以此分类标准为依据,将“亲”的三种历时用法分别标记为“亲1”“亲2”和“亲3”。

(一)古代单音节词“亲1”

在古汉语中,“亲”的繁体形式为“親”。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将“亲”解释为“至也。从见亲声。七人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更为详细地解释为:“亲,至也。至部曰:‘到者,至也。’到其地曰至,情意恳到曰至,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谓之亲。”

《古汉语小字典》把“亲”的词性分为形容词、名词、动词和副词四类(21)张振德主编:《古汉语小字典》,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42页。。《古代汉语词典》将“亲”的词义归为五类:①父母;亲戚,亲人。②爱,宠爱;近,亲密;亲近可靠的人。③接触。④亲自。⑤姻亲;亲(qìng,旧读qīn)家(22)《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44页。。

(1)亲,父母也。(西汉《礼记》)

(2)亲,九族。(春秋《左传》)

(3)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春秋《左传》)

(4)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东汉《孔雀东南飞》)

(5)搭上弓弦,觑的杨志较亲,望后心再射一箭。(明代《水浒传》)

(6)亲臣进而故人退。(战国《韩非子》)

(7)体五道之亲苦。(北周《王妙晖等造像记》)

(8)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战国《韩非子》)

(9)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战国《孟子》)

(10)亲引问委曲。(北宋《资治通鉴》)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亲”主要语法功能齐全:用作名词时,在句中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如例(1)—(3);用作形容词时,在句中作定语和谓语,如例(4)—(7);用作动词时,主要表现为二价动词,具有及物性,如例(8),但偶尔也用作不及物动词,如例(9);用作副词时,以充当句中的方式状语为主,如例(10)。

(二)构词语素“亲2”

“亲2”是构词语素,具有非独立性和较强的构词能力。《古代汉语词典》共录得双音节词“亲X”21例,具体是“亲比、亲串、亲故、亲贵、亲交、亲旧、亲类、亲庙、亲戚、亲亲、亲土、亲委、亲习、亲幸、亲懿、亲遇、亲展、亲政、亲知、亲炙、亲家”(23)《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第1244~1245页。,既有并列结构和动宾结构,也有偏正结构等。试举几例如下:

(11)此去更相思,江西少亲故。(唐代《寄微之》)

(12)疏贱者知,亲习者不知,理无自然。(战国《吕氏春秋》)

(13)臣无诸侯之援,亲习之故,王举臣于羁旅之中。(西汉《战国策》)

例(11)中,“亲故”是名词,两个构词语素是并列关系,表示“亲戚故旧”。例(12)和例(13)中同为“亲习”,但前者是动词,意为“亲近熟悉”,后者是名词,表示“亲近熟悉的人”。

在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亲2”的构词能力极强,与其他语素结合后,成词形式以双音节词为主,主要表现为“亲X”和“X亲”,如偏正结构“亲口、亲手、亲眼、双亲、单亲”,动宾结构“亲嘴、亲民、相亲、定亲”,并列结构“亲近、亲切”等。

此外,“亲2”也存在于一些多音节词中,如“亲爱的”“六亲不认”“亲力亲为”“举贤不避亲”等。

“亲2”基本传承了“亲1”的语义,但也有细微区别。在“相亲”“定亲”和“迎亲”等词中,“亲”表现为“亲2”,意思是“新妇”“新娘”,为后来新增之义。相反,“亲1”作为动词的“爱护”之义和作为形容词的“准确的”之义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消失。

另外,古汉语中“亲1”作为单音节词的独立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并未完全消亡。例如,现代汉语中“亲嘴”属于离合词。将“亲嘴”理解为词汇时,可析出“亲2”的用法;将其理解为短语时,意为“亲一下嘴”,则可析出“亲1”形式,为动词用法。例(14)和例(15)中的“亲”属于“亲1”的动词用法。

(14)姚晨的嘴该怎么亲

(15)超级杯趣事:拼错皇马队名 科恩特朗亲卡西

“亲1”用作形容词,表示“亲近、亲密”,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出现,且前面常有副词修饰,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短语。例如:

(16)和青年走得越近越亲,共青团的根才能扎得越实越深

(17)“宝玉”女儿首次曝光 与爸爸不亲遭批城府深

“亲1”在现代汉语中用作副词,表示“亲自”。

(18)央视名嘴刘建宏亲谈离开央视:心存感激 这是人才流动正常现象

(三)单音节称呼语“亲3”

称呼语“亲”原本只在某些群体之间出现,随后进入淘宝网的交易平台,到今天已有十余年。目前,称呼语“亲”已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场合。

首先,“亲”作为称呼语,经常单独出现在句首,形式上常有标点符号隔开,用以泛指网友或具有某种爱好追求的一类人。使用称呼语“亲”,一方面通过模糊指称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保护对方隐私或泛指,另一方面基于“亲”的本义和引申义,又可以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19)郑州医院与支付宝合作:亲,看病不满意可给差评哦

(20)亲,暑假还没结束,我们还能一起愉快玩耍

例(19)中出现语境信息“郑州医院与支付宝合作”,所以例中的“亲”指网友。该句以“哦”结尾,语气充满亲切,与“亲”形成语义上的呼应。例(20)中“暑假”信息限制“亲”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一族,后文出现“我们”,使得发话方与受话人之间更加亲近。

“亲”除了用作称呼语,还可以在句中充当宾语。例如:

(21)奔腾B50现车充足 请亲莅临活动现场

其次,“亲”的复数形式为“亲们”,标记着“亲”具有名词特征。“亲们”之后很少用标点符号隔开,通常直接做句子主语。例如:

(22)北京现代车展价提前享,亲们还等什么?

(23)报纸也能“以旧换新”,亲们别错过

从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亲们”和“亲”都可以泛指,前者是复指,后者为单指。但是,“亲”之后使用标点符号隔开,使得“亲”显著标记为称呼语,更具有口语性质。“亲们”直接充当句子的主语,相对于“亲”,较为书面语化,其亲密程度自然不如“亲”。试比较:

(22a)北京现代车展价提前享,亲们还等什么?

(22b)北京现代车展价提前享,亲,还等什么?

(23a)报纸也能“以旧换新”,亲们别错过

(23b)报纸也能“以旧换新”,亲,别错过

例(22b)和例(23b)从句式上看短而急促,更加符合口语形式,给人一种面对面亲切交流的感觉。相比之下,例(22a)和例(23a)则略显生疏。

最后,在“亲”之前可以使用修饰语加以限制,缩小“亲”的指称范围。

(24)周笔畅献声《分手大师》 邓超:我是超级笔亲

(25)“裤子蜜桃”走红网络 这位亲 你的节操还在吗

(26)哪位亲,你的公证书掉在81路上了

(27)秋葵、菱角快下市了,喜欢吃的亲们抓紧

在例(24)中,“笔亲”是指“周笔畅的粉丝”,其组成形式是“X亲”。其中,“X”取自某位明星姓名中的一字,如“贝亲”指“贝克汉姆的粉丝”,“杰亲”指“周杰伦的粉丝”或者“张杰的粉丝”等。

例(25)中的“亲”出现了指示代词“这/那”和“这位/那位”作为限定语,用于特指对象。在例(26)中,疑问代词“哪位”被用来限定“亲”。同时,后文“你的公证书”起到后照应信息功能,使得此处的“亲”有一定的特指对象。“这位亲”和“哪位亲”起到称呼语的作用,容易引起受话人关注,而“你的节操”和“你的公证书”分别在句中充当主语。

例(27)中,表示行为动作的“喜欢吃”充当修饰成分,限定了“亲”的指称范围。同时,因为修饰成分“喜欢吃的”是个多音节短语,所以被修饰的对象“亲”需要双音节化或多音节化来保持韵律节奏。但是,使用复数形式“亲们”直接用作句子主语,使得交际双方的亲切程度减弱。

至此,我们大致梳理了“亲”从单音节词到构词语素再到单音节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古汉语中,尤其是上古时期,“亲”单独用作实词,用以指称父母和亲朋好友,或表示行为动作,描写性质状态或行为方式;在上古鲜有出现,但自中古以来,“亲”开始与其他语素逐步凝固成词,以致在现代汉语中,“亲”主要用作构词语素;进入二十一世纪,“亲”单用为称呼语的用法逐步流行开来。

从“亲1”到“亲2”再到“亲3”的演变过程,不是后者取代前者、前者用法消失的过程,而是出现了用法并存的现象。

三、语素化与去语素化及其认知机制

语言演变背后总有一定的语言规律和机制在起作用。“亲”经历了从“亲1”到“亲2”再到“亲3”的演变过程,该演变过程可以具体地分为两个阶段:单音节词“亲1”到构词语素“亲2”阶段和构词语素“亲2”到单音节词“亲3”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亲”的演变机制分别是语素化与去语素化。“语素化”与“去语素化”表面矛盾,实则反映了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范畴化—去范畴化—再范畴化的认知机制。

(一)语素化:从“亲1”到“亲2”

从汉语史来看,上古时期的汉语词汇多数为单音节词,到了中古时期,双音节词开始大量出现。一个可以独立使用的单音节词,和另外一个单音节词在早期自由结合,组成短语结构,在双音化等因素的作用下,短语凝固性得以加强,原来各个单音词的独立性减弱,最终该短语可能演变为一个双音节词(24)吴为善:《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汉语学习》2003年第2 期。。

从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或者多音节词演变,这个过程涉及语素化和词汇化两个方面。语素化是针对一个单音节词演变成一个双(多)音节词中不能单独使用的构词语素而言。如果考虑到一个双(多)音节词涉及两(多)个构词语素,而这两(多)个构词语素原本都是可以独立使用的单音节词,那么这些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最终凝固为一个词,这是词汇化过程。

语素化具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前者泛指各种非语素成分向语素转化的过程,后者特指从独立的成词语素向具有黏着性的不成词语素转化的过程。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在语素化的作用下,发展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构词语素(25)参见陈练军《论“壁”的语素化》,《语言科学》2010年第4期;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在上古汉语中,“亲1”以作单音节词为主,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在句中可以充当几乎所有重要的语法成分。此时,单音节词“亲1”和另一个单音节词“X”,自由组合,构成“X亲1”和“亲1X”短语。在使用过程中,短语“X亲1”或“亲1X”的结合越来越紧,“亲1”和“X”的独立使用特征逐渐丧失。其中,“亲1”降格为构词语素“亲2”,“亲2”具有非独立性,但却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在这个意义上,从“亲1”到“亲2”是个语素化过程。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词汇化(lexicalization)和去词汇化(delexicalization)的角度来考察从“亲1”到“亲2”的演变过程。沈家煊指出:“‘词汇化’……一是指词缀变为词,这种意义上的‘词汇化’是与‘实词虚化’或‘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对待而言的;另一种意思是指词的组连(指两个或多个词连接在一起的序列)变为词。……词缀变为词的现象十分罕见,而词的组连变为词的现象十分普遍。”(26)沈家煊:《说“不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所以,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词汇化应该可以简单定义为从“非词单位”到“词”的过程。非词单位包括小于词单位的词缀和大于词单位的短语和句法单位。词缀在汉语中并不发达,但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缺乏独立性的构词语素。从构词语素到词的过程以及短语、句法结构演变为词,应该都可以纳入广义的词汇化范畴。

按照沈家煊(27)沈家煊:《说“不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的界定标准,我们可以描写出“亲X”和“X亲”演变的大致路径:单音节词“亲1”和单音节词“X1”联合使用,组成短语“亲1+X1”或“X1+亲1”;短语“亲1+X1”或“X1+亲1”进一步凝固,最终词汇化为“亲2X2”或“X2亲2”。

与词汇化相对的概念是去词汇化。基于广义视角,去词汇化现象包括词向短语或更大结构的逆向演变,还可以指词向缺乏独立性的构词语素演变现象。因此,从可以独立使用的“亲1”到具有黏着性的构词语素“亲2”是一个去词汇化过程。

综上,“亲”的语素化同广义上的词汇化和去词汇化有概念上的交叉。从“亲1”到“亲2”的语素化和去词汇化过程关系到“亲”自身内部演变问题,而短语“亲1X1”和“X1亲1”到词汇“X2亲2”和“亲2X2”的词汇化过程关系到“亲”外部结合能力。

(二)去语素化:从“亲2”到“亲3”

2011年《咬文嚼字》在评选出“亲”为当年十大流行语之首时,对“亲”的解释是:“亲”是“亲爱的”的简称。

我们利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检索了“亲爱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共超过5000例,其中用作形容词作定语的有3500多例,用作名词作称呼语的有1600多例。现摘录两个用作称呼语的例子如下:

(28)这种笑声太不可爱了,太不像你了,亲爱的!(严歌苓《寄居者》)

(29)祝你快乐,亲爱的——咱们立个规矩,每句祝酒辞都得带个亲爱的。(王朔 《永

失我爱》)

可见,“亲”和“亲爱的”都有用作称呼语的功能。在“亲爱的”结构中,“亲”表现为“亲2”,是构词语素,不能独立使用。“亲爱的”简称为“亲”,使得“亲2”演变为一个又可以独立使用的单音节词“亲3”。我们仿造词汇化与去词汇化相关概念,把这个过程称为去语素化,即:不能独立使用的黏着的构词语素发展为可以独立使用的成词语素或单音节词。去语素化过程和广义词汇化中的“词缀变成词”过程相似。

现在,“亲3”不仅是网络词汇,还可以运用在各种场合下,表现为名词。如前文所述,“亲3”可以单用,也有其复数形式“亲们”,还可以被各种限定语所修饰,构成偏正式名词短语“X亲(们)”。

我们甚至用“亲爱的”做修饰语,在百度新闻标题中共检索出三例“亲爱的亲(们)”:

(30)简爱!谢谢诶我最亲爱的亲 为我做的一切

(31)感谢我的世界有你们 让我不再孤单 我最最最亲爱的亲们

(32)亲爱的亲

其中,例(32)是凤凰网转载《新闻晚报》的一篇关于淘宝网购物的小短文,文中出现八次“亲爱的亲”。这些例子足以说明“亲3”具有名词的合法地位。

此外,“亲爱的”中的“亲2”经过去语素化成为单音节词“亲3”,这个过程也可以解读为缩略词形成的过程。基于Packard(28)J. L. Packard,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第216~218页。和郭晶萍(29)郭晶萍:《英汉缩略语词汇化程度对比研究》,《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关于缩略语词汇化程度的判断标准,我们认为“亲3”符合缩略语的“弱词汇化”。“亲3”在语义上保留了“亲爱的”所含的“亲密”之义,但省略了“爱”之含义,把原本只用在恋人或亲人之间的称呼语无限扩大使用范围,具有语义泛化倾向;“亲”的语音形式符合本族语的语感,尤其在汉语口语中,音节短,平声,作为称呼语,既简洁又平易近人;“亲3”在各种场合中使用频率极高,曾位列2011年十大流行语之首。

需要指出的是,语素“亲”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语义和用法,从“亲1”到“亲2”,“亲”的多种语义基本都保留下来了;从“亲2”到“亲3”,从目前的语言事实来看,“亲”只有称呼语用法保留下来。因此,如果从“亲”的多重语义和用法来考察,“亲”的两个演变阶段是不对称的,前一种是“多对多”传承方式,而后一种是选择性的“一对一”传承方式。

本文基于称呼语的历时用法,对“亲”的演变过程展开考察。在“亲1”阶段,“亲”可以单独使用,来指称“父母;亲戚,亲人;亲近可靠的人”等。在“亲2”阶段,“亲”作为构词语素出现在“父亲、母亲、双亲、亲戚、亲友、亲爱的”等词汇中来指称特定的对象或群体。在“亲3”阶段,“亲”用作流行称呼语,其指称范围更为广泛。因此,从“亲”的称呼语用法来看,“亲1”“亲2”“ 亲3”之间的演变链接是完整的。

简言之,从形式上看,“亲3”是“亲爱的”缩略语;从语言演变机制来看,“亲3”是“亲2”去语素化或缩略语词汇化的结果。

(三)去范畴化:“亲”语素化与去语素化的认知机制

语言演变的重要理论包括语法化和词汇化。其中,语法化理论的重要假设之一是单向性(unidirectionality),即语言演变从实到虚,从虚到更虚。但是,一些语言学家,如Norde(30)M. Norde, Degrammaticaliz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10.对单向性提出质疑,认为语言演变少数情况下也可以从虚到实,如英语情态动词must现在可以用作名词,连词if和but可以出现在名词短语ifs and buts中。

因而,语言演变的单向性不是绝对的。在语言演变过程中,以语法化为常态,但存在去语法化个案。同理,语言事实表明:从历时角度来看,汉语词汇系统中的词汇化和语素化现象占主导地位,但不可否认去词汇化和去语素化的事实存在。在演变过程中,“亲”经历了从“亲1”到“亲2”的语素化阶段和从“亲2”到“亲3”的去语素化阶段,反映了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范畴化、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的认知机制。

范畴化就是把不同事物归为同一个类型的过程,或者说,是人类把不同事物看作同一个类型的概念化过程(31)束定芳:《认知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页。。原型范畴的产生便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但范畴之间又常存在中间地带或连续统。连续统是一个模糊集,其成员有可能向左或向右漂移,原本属于某一范畴的成员完全有可能向另一范畴逐渐转化,这就是“去范畴化”(32)邵斌、王文斌:《英语情态动词must的语法化和去语法化认知阐释》,《现代外语》2012年第2期。。

在“亲1”到“亲2”的演变历程中,“亲1”最初是一个可以独立使用的单音节词,然后和其他单音节词“X1”连用后,组合成短语“亲1X1”或“X1亲1”,经过进一步演变,词汇化为“亲2X2”“X2亲2”。显然,在“亲1”至“亲2”的连续统中,“亲”与其他单音节词的组连是个中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亲”的独立性逐渐消失,构词能力和结合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其语义基本传承下来。其中,独立性和构词能力或者结合能力的变化使得“亲”从词范畴向构词语素范畴转化。

在“亲2”至“亲3”的连续统中,“亲爱的”是“亲2”重要的存在形式和载体,可以用作修饰语和名词短语。在向“亲3”的演变过程中,“亲”不仅继承了“亲爱的”作为称呼语的用法,还进一步扩展了其名词的功能和形式——既可用作称呼语,还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等语法成分;既有单数形式也有复数形式“亲们”。这种形式和功能的继承和发展使得“亲2”向“亲3”演变具有连续性。同时,“亲”的独立性与否和构词能力的强弱再次促使其从构词语素范畴向词范畴转化,实现再范畴化。正是这种范畴化、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的认知机制,推动了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认识。

四、结 语

从单音节词“亲1”到构词语素“亲2”,是一个语素化的过程。语素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经历了从原有语言单位作为词的功能的减弱直至退位,到作为一个构词成分功能的逐步增强直至定型的发展历程。上古的单音节词“亲”因为双音化的作用,伴随着“X亲”和“亲X”结构的词汇化,“亲”经历了语素化历程。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随着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以及网络语言的兴起,称呼语“亲爱的”简称为“亲”,并随之其复数形式“亲们”也逐步流行开来。“亲爱的”是构词语素“亲2”的载体。从“亲爱的”到“亲3”,是一个形式缩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构词语素到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去语素化的过程。“亲”的三种形式演变具有连续性,是个连续统。范畴化、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是人类的认知机制,它提高了人们对“亲”的语言世界的认识能力。

从“亲1”到“亲2”的语素化,再从“亲2”到“亲3”的去语素化,从这个演变路径可以看出,“亲3”不是直接来源于“亲1”;“亲爱的”是“亲2”的载体,“亲3”是“亲爱的”缩略形式,是“亲2”去语素化结果。去语素化是称呼语“亲3”形成的语言内部机制。所以,即使“亲3”和“亲1”都作名词,都有指称功能,但从词源或者演变路径来看,我们不认为“亲3”是“亲1”的旧词新用。

称呼语“亲”是一个网络词汇,从出现到今天已有十余年。这种网络词汇或流行语的用法还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内,在语言规律的作用下,经过语言自身的净化和吸收功能,最终或发展或淘汰,其进一步演化问题还有待考察。

猜你喜欢
单音节亲们构词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称呼语“亲,亲们”中的文化内涵
“亲们”语义泛化的成因分析
“V着呢”中单音节动作行为动词“V”的语义特征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我说的感觉不是你们那种感觉
《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重叠考察
校园协会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