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2-11-27 16:16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国际化发展

尚 莉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30)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水平的衡量标准。新时代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有力支撑,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应看到教育面向世界的重大机遇,从自身特色和优势入手,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开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路径。

1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概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1]。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向到多向、由单维度到多维度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从量的增加到质的飞跃。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更多可能。教育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产物,也是高等教育跻身国际舞台的重要路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教育现代化要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2]。

在地国际化的概念起源于瑞典,是指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3]。在地国际化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国际化概念,使教育摆脱地域的界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创新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在地国际化强调“本土”的概念,鼓励高校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与外在资源有机结合,实现海内外双循环,孕育出更多的发展机遇。打破国际化以跨国学习为主的培养模式,解决跨文化适应问题,减少跨境交流的经济负担,扩展教育活动的参与范围,实现了教育的普惠性。同时,在地国际化对本土教育资源的要求较高,可以促进本地教育的发展和革新。

2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问题研究

2.1 高校国际化发展体系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向西方学习,强调“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概念,“引进来”是指吸引国外的优秀师资、科研成果、教育资源来到国内,支持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出去”是本国的师资、学生到其他国家进行学习和交流,体验不同的文化,通过人员的流动带动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发展。然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凸显了将“跨国”置于“学习”之上的发展弊端。同时,落后的服务支撑和配套设施已无法满足我国突飞猛进的国际化进程和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进而造成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滞后。

2.2 线上教学模式尚需完善

教育国际化催生了录播、直播、慕课等线上教学模式。然而,线上授课给师生增加了不同程度的负担。教师从熟悉的讲台走向陌生的主播室,从面对熟悉的面孔到面对一台显示器,除了要认真备课外,还要学习使用授课软件,根据线上授课形式摸索新的授课方法,带动网络另一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质保量地完成课程进度;学生则从课堂的参与者变成了旁观者。为配合各国留学生时差,高校大多开展“直播+录播”的线上课堂,海外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录播视频参与学习,但教学效果较现场教学有所降低,学习质量也大打折扣,同时,部分地区因为网络不流畅,给学生线上参与教学造成了阻碍。

2.3 创新型培养模式未能适应新环境

创新型培养模式未能适应新环境,导致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创新型培养模式旨在吸引优秀的国际学生,开拓与世界知名高校的合作,拓展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但是,项目的开展方式多以线上授课和线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同质性明显。线上国际会议大大减少了参会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很多500人的网络会议室人满为患,然而由于线上参会对参会者的准入门槛较低,会议过程的监管和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参会效果不尽人意。同时,高校没有及时对校内各部门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导致几个不同学院举行的活动内容类似,不但分散了生源,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3 在地国际化理论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选择的启示

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下,自身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地国际化发展以其自身的优势,再次引起各国的关注。新时代给在地国际化发展路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抓住机遇,在变局中开新局,成为高校国际化发展工作的重要议题。

3.1 构建科学的在地国际化发展体系

新时代下人们认识到单一的国际化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要求。高校在地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顶层建设,建立国家、地方、高校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发展体系。在借鉴海外高校国际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土的国际化管理服务体系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国际化开展模式,主动将本土文化引入人才培养中,秉承自身教育理念,围绕国家战略,担负起高校的育人责任,将在地国际化发展充分纳入到自身建设和发展中。强调本国的优势和特色,淡化空间概念,挖掘自身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打造国际化教育云平台。

3.2 创新在地国际化发展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线上教育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颠覆性革命,大大降低了参与活动的投入成本,大幅增加了师生的参与数量。高校应把握发展机遇,打破传统的发展思路,创新办学理念,提升办学水平,健全国际化发展的配套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海外高端人才国内就业意愿逐渐增强,这为人才引进工作带来了利好局面,高校要顺应时代要求,优化海外人才引进机制,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为高等教育的师资引进提供保障。

3.3 坚定本土文化自信,加强海外宣传

我国高校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高校国际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加,外宣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彰显。高校外宣部门需要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的同时,主动与各个部门进行联动,加强对外宣传策划能力。成立专门的对外宣传部门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外宣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海外兄弟院校的特色项目进行推广。创立国际期刊为跨国科研交流提供广阔平台,提高高校国际声誉。

4 结语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期。新时代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引入在地国际化的发展概念为高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创新型的方向指引,对大幅提升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带来路径支撑。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的责任,高校在继续强化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应加大学科交叉力度,实现多维度协同发展,形成优势叠加效用,提高国际化办学质量,这对于进一步拓展与世界一流高校的深度合作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国际化发展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重视城乡教育资源调整 保护农民家庭发展希望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教师发展
中石化海外技术支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