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2022-11-27 16:56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化特色

常 越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 30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反复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文章中,与“中国梦”一起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连接历史和现实,联系理论和实际,对于我们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实践意义。科学把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厘清发展思路、践行战略部署、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逻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知其所来,方能识其所在、明其将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立足于现实提出的战略部署,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演进的历史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

1.1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建设中提出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彻底推翻“三座大山”,另一方面着力发展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195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1],将国家建设任务进一步具体为准备时期和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随后“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毛泽东同志认为,我们应该坚持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对其他国家的经验进行创造性转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用社会主义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既要实现国家经济发展,也要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1954年,周恩同志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2]。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3]。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到20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积蓄了前行力量。

1.2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改革中完善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4]。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小康”概念,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指出,计划先用10年时间解决人民温饱,再用10年时间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里实际上就包含由社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小康建设具体目标,体现了我国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决心,展现了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此后,我们党在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聚焦和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

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5]。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根据国情、党情、世情、民情的发展,与时俱进进行完善,从整体规划上朝着更加宏伟的目标前进。

1.3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新时代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6]进入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被赋予新的内涵。党的十九大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细化分解,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论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阶段性安排,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都进一步明晰了我国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前进方向,为面对新发展环境下的机遇和挑战做了充分的战略准备。

2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逻辑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美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探索更好的制度和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

2.1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内在动力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其理论逻辑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不断扬弃旧的、不符合现时生产力发展的内容和要求,同时不断吸收新的、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既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又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兼顾“人民好”与“国家好”。

我们党由建党时的50多人发展壮大为拥有9 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并带领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创造了被外媒称之为“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的辉煌成就。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全国有2 100多万名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各地纪念堂(馆)在册有姓名的只有160万人。也就是说,还有1 940多万名革命先烈连名字也没有留下[8]。甚至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为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戍边英雄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抗疫英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为了老百姓的冷暖安危,消防战士在危难之间冲锋一线……他们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付出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惜献出宝贵生命,这在世界政党史上绝无仅有。正是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才坚定了我们党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长远目标的理性认识及价值判断。

2.2 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一百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救国、兴国、强国,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党制定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清晰描绘了未来的发展路径。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9]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伴而行、相得益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浓缩了党在长期革命实践、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践中的独创经验,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2.3 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精神支撑

第一,文化自信事关国家治理能力。“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从革命奋斗和改革创新中淬炼了文化精华,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

第二,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11]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把个人从功利主义、个体主义和享乐主义中解放出来,把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情感样式,烙上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注入思想活力。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历经千万风雨洗礼,早已深入骨髓、融入血液,在实践中指导行为、影响决策,无形中凝聚了近代以来所有仁人志士的理想,最终归于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不懈追求。

第三,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2]中国共产党执政70多年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宁,不仅在硬实力上追求进步发展,更把软实力当作一种硬力量,举国上下团结一心。要实现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最深厚的文化滋养。

3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逻辑

3.1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回看走过的路,中华民族由衰到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备受列强欺凌,救亡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3]有比较才有说服力。1978年,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等方面相差无几,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印度的4/5;202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是印度的近5倍,在科技、交通、教育、医疗卫生、人居环境等领域已大幅领先印度[14]。

远眺前行的路,坚定不移勇往直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伟大承诺,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互作用,在实践中攻克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的重大关口,不断验证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沉浸在过去或只关注现在,还必须瞄准目标,明确方向,观照未来。我们所做的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一场立足中国发展实际的全新创举,必须持续焕发生机活力,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3.2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党和国家的前进方向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协同一致,为“忘记来时路”“紧盯别人路”“模仿他人路”的想法敲响了警钟,纠正了错误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

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是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其影响是世界性的,让想发展、要发展的国家看到坚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可行的,只要找准正确方向,走好自己的路,就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

我们立志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追求的“强”是各方面综合的强,所向往的“复兴”是与历史参照、和现实对比的复兴。我们在谋划长远发展时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能忽略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许多新要求。

3.3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汇聚了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国之运在民之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跨越世纪,泽被后世,将几代人的福祉纳入国家行动纲领,把人民当作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整体目标还是阶段目标,中国共产党都能够把社会历史规律与人民群众主体选择有机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的“大目标”化为个人生活的“小目标”,凝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让民族复兴的目标可感知、可触摸。

成功的路并不一帆风顺,要积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发展中的矛盾,把人民群众在时代中的期待整理提炼出来,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实现发展、完成预期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了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共享理念落到实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共享了社会发展成果,满足了人民群众期待,汇聚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力量。

总的来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有机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在治国理政中迸发出强大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感召力。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现代化特色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