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县2022年小麦全生育期气象特点及丰产原因分析

2022-11-27 01:42成玉
南方农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秋播苗情赤霉病

成玉

(建湖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建湖 224700)

江苏省建湖县位于亚热带北缘,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是一个以稻麦两熟为主要种植模式的粮食生产大县,是里下河地区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建湖县下辖15 个农业镇(街道、社区),80 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5 万左右,耕地面积6.81 万hm2,常年种植小麦面积4 万hm2以上,生产水平一直居于江苏省前列。

1 基本情况

1.1 生产特点

据统计,建湖县2022 年夏收小麦面积4.01 万hm2,比2021 年增加0.01 万 hm2;小麦产量395.7 kg/667 m2左右,比2021年增加2.7 kg/667 m2;小麦总产量23.825万t,比2021 年增加0.235 万t;小麦667 m2成36.5 万穗,比2021 年减少0.1 万穗;每穗实粒数31.4粒,比2021 年增加0.3 粒;千粒重40.8 g 左右,比2021 年增加0.5 g。

1.2 效益分析

2022年,建湖县6 月上中旬小麦市场价格在2.9 元·kg-1左右,比2021年同期增加0.5 元·kg-1,以395.7 kg/667 m2计,小麦产值可达1147.5 元/667 m2,比2021 年增加204.3 元/667m2左右。大户种植小麦每667 m2生产成本包括旋田整地、开沟、条播90元,种子120元,肥料240元,防病治虫45元,除草35元,收割70元,水电10元,人工成本60元,粮食运输及烘干30元,合计700 元。大户种植小麦不算田块流转费用,每667 m2净效益可达447.5元,比2021 年增加200 元以上。

2 气象特点

2021 年10 月20 日—2022 年5 月31 日小麦全生育期内,有效积温2348.6 ℃,较2020—2021 年度减少33.2 ℃;降水量164.5 mm,较2020—2021 年度减少83.2 mm;光照时间1254.9 h,较2020—2021 年度增加144.5 h。气象条件对小麦生长总体有利,利多弊少,为小麦连续丰收提供了条件,详见表1。

表1 2021—2022 年度小麦各生育期气象要素统计表

2.1 播种至冬前

播种到冬前期(2021 年10 月21 日—12 月20 日)总积温643.5 ℃,比2020 年同期高23.8 ℃,日照时间383.4 h,比2020 年同期多123.4 h;降水量28.6 mm,比2020 年同期少 43.8 mm,雨日19 d,比2020 年同期少3 d。受秋季阶段性降水影响,小麦播种期推迟,晚播面积增加。但小麦播种高峰期间(10 月下旬到11月上旬)天气晴好,利于秋粮收获和小麦机械作业,播种进度快,迟播、洇水田块小麦出苗较好。2021 年11 月降水25.6 mm,比2020 年同期减少32.3 mm;12月降水3 mm,比2020 年同期减少11.5 mm,不利于晚播小麦出苗生长。特别是秸秆还田旋耕晚播田块通风跑墒,保水性能差,部分田块没有及时进行抗旱,小麦出苗晚,已出苗的田块生长缓慢,出叶速度慢,分蘖少,植株矮小,生长量较小,施肥效果差[1]。冬前虽然晚播比例增加,但已出苗的田块麦苗质量较好,壮苗比例高,旺长弱苗少。越冬前苗情调查显示,建湖县一、二、三类苗比例分别为35.5%、42.3%、22.2%,略好于2020 年同期。2021 年11 月下旬有3个降温过程,最低气温达-3.1 ℃,导致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但小麦冻害较轻,以叶尖受冻发枯为主。

2.2 越冬至返青

越冬至返青期(2021 年12 月21 日—2022 年2月20 日)有效积温180 ℃,比2020—2021 年同期少115.5 ℃;总降水量35.9 mm,比2020—2021 年同期少16.3 mm;日照时间246.4 h,比2020—2021 年同期少75.8 h。2021 年12 月下旬最低气温达-9.7 ℃,11 d中有8 d 最低气温在0 ℃以下,平均温度1.5 ℃,但越冬期没有较强的长期低温出现,小麦冻害总体较轻,以叶片受冻为主。总体来看,日均气温相对偏高,雨水充沛,光照足,弥补了由于播期偏晚带来的不利影响,利于弱苗转化升级。2022 年2 月20 日建湖县苗情调查统计分析显示,一、二类苗占比83.6%,比2021 年增加9.6 个百分点,2022 年2 月上中旬气温回升慢,遏制了旺长苗的发展势头[2]。

2.3 拔节至抽穗

拔节至抽穗(2022 年2 月21 日—4 月20 日)有效积温701.4 ℃,比2021 年同期多11.8 ℃;降水量72.6 mm,比2021年同期增加3.3 mm;日照时间358.7 h,比2021 年同期多46.2 h。2022 年2 月下旬以来,气温回升加快,苗情转化也随之加快。2022 年2 月至3月上旬降水偏少,出现旱象,但农户及时洇水抗旱。2022 年3 月中下旬迎来透墒雨,降水量达67.9 mm,其中2022 年3 月17 日和25 日分别降水16.8 mm 和30.5 mm。但由于前期水分亏缺,水分疏散传导较快,没有造成长期淹水,有利于拔节肥的施用和小麦对肥料的吸收和利用,促进小花分化,增加粒数。但在降水前灌水(大水漫灌)使田面不平、面积较大的田块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渍害,根系生长受到影响,吸肥吸水能力下降,导致穗型较小,千粒重不高。2022 年3月20 日和4 月2 日出现霜冻天气,最低温度0 ℃左右,导致部分小麦幼穗受冻形成半截穗、秃顶穗,但仅在小部分田块部分品种中出现,冻害对总体产量影响较小。

2.4 抽穗至成熟

抽穗至成熟期(2022 年4 月21 日—5 月31 日)有效积温823.7 ℃,比2021 年同期高46.7 ℃;降水量27.4 mm,比2021 年同期减少26.4 mm,其中2022 年5月降水量仅有1.2 mm,比2021 年同期少47.1 mm,为近十年最少;日照时间267.3 h,比2021 年同期增加50.7 h。2022 年4 温度明显高于2021 年同期,积温足,苗情转化快,特别是晚播小麦生育进程明显加快,小麦抽穗扬花期与2021 年同期相当。2022 年4 月下旬后期降雨前小麦赤霉病普遍防治了2遍,利于小麦赤霉病防控。2022 年5 月日平均气温20.9 ℃,比2021年同期增加0.3 ℃,灌浆速度快于2021 年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日最高气温在30 ℃以上的只有4 d,最高温度只有31.2 ℃,没有出现极端高温、干热风等灾害,活熟到老,利于籽粒灌浆充实。调查表明,2022 年镇麦12 千粒重最高达到55 g,较往年大幅提高。收获期以晴好天气为主,利于机械收获和晾晒,实现颗粒归仓[3]。

3 丰产原因分析

3.1 面积稳中有升

近年来,建湖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防止耕地“非粮化”监管力度,2021—2022 年通过整治土地全域,实施土地复垦,使小田就大田,2022 年耕地面积比2021 年增加153 hm2。建湖县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做好“路、沟、渠”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建湖县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4]。

3.2 秋播质量较好

2021年秋播关键阶段(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以晴好天气为主,利于小麦机械作业,播种高峰期相对集中,稻田套播麦主要集中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稻茬耕种麦主要集中在11 月上中旬播种,小麦适期播种的比例较高,适期播种小麦质量相对较好,墒情适宜,出苗情况良好,秋播质量优于常年水平。

3.3 主体品种突出

2021 年秋播以镇麦10 号、镇麦12 号、扬麦23、扬麦25、西农979 等品种为主,其他品种以小面积种植为主。大户以镇麦12 为主,普通农户以扬麦23、扬麦25、西农979 为主,镇麦13、镇麦15、农麦88、宁麦资126 与明麦133 等新品种面积进一步扩大。2022年,镇麦12 高产田块产量在650 kg/667 m2以上,上冈镇大户种植的200 hm2西农979 平均产量超600 kg/667 m2。

3.4 推广应用新技术

2021—2022年,建湖县在大力普及常规种植技术的同时,积极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推广了犁耕还田技术(从表2 可以看出犁耕作业方式小麦产量明显高于旋耕)、小麦机收减损技术(机损率只有0.2%~0.3%)、秸秆离田技术、洁区播种技术、缓控释肥技术、减肥控药绿色生产技术、旋耕播种施肥开沟一体化生产技术、无人收割技术、种肥同播技术、无人机飞防技术及无人机施肥技术。2)飞防面积和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并取得了显著效果。2020 年飞防面积0.6 万hm2左右,2022 年增长至1.3 万hm2左右;无人机飞防喷施作业快、效率高,效果好、成本低,还有撒肥、播种等多种用途,农户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3)在小麦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期,建湖县广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分析诊断苗情,积极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和高产高效新技术,提高了高产高效技术的应用率、到位率和有效性,为小麦生产实现丰产丰收提供了技术保证。由于指导服务到位,抗灾应变及时,科技增产作用突出,防灾减灾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夏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表2 不同耕作方式小麦产量与产量结构调查

3.5 气候条件总体较为有利

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总体较好,利大于弊。1)小麦播种高峰期天气晴好,有利于秋播机械作业,提高播种质量。2)小麦苗期及越冬期积温高,光照足,利于弱苗转化升级。特别是春后光温水条件匹配良好,小麦苗情转化持续向好,弥补了冬前生长不足,利于麦苗中后期生长发育,且春季没有出现明显的倒春寒现象。3)拔节期关键节点时,适时足量的降水和精准施入的拔节肥利于增粒增重。4)抽穗扬花期以晴好天气为主,利于病虫害防治。5)灌浆结实期温光充足,日夜温差大,利于籽粒灌浆结实,小麦灌浆时间长、强度大,提高了千粒重。收获期保持晴好天气,收获进度快,小麦品质好,价格高,效益显著增加。

3.6 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2022 年小麦穗期病虫防治聚焦“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绿色发展”的工作导向,突出“开展总体防治,病虫统筹兼顾,实现减量控害”的防控目标,坚持“主动出击、积极预防、适期用药”的防治策略,以小麦赤霉病防治为重点,病虫兼治,深入宣传发动,大力推进植保专业化防治,强化统防统治,确保第一遍防病药剂适期使用全覆盖。

穗期病虫防治宣传发动早,服务指导好,测报精准、防治力度大,小麦赤霉病防治用药统一采购480 g·L-1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等优质高效药剂31.12 t,用于小麦赤霉病防控,每次补助发放面积达4.21 万hm2,确保一遍用药全覆盖。2022 年4 月25日降雨前大部分田块普遍防治了2遍,且用药时间准确,防治技术科学到位,建湖县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为近几年来最轻,防治效果好。同时,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由于防治早、效果好,其发病程度也轻于往年。

2022 年5 月24 日大田普查数据显示,建湖县小麦赤霉病病穗率0.1%~1.0%为0.03 万hm2左右;白粉病病田率50%,病株率0%~36.7%,加权平均为5.51%;病叶率0%~22.3%,加权平均为1.98%,明显轻于2021年,基本没有发现偏重发生的田块。由于小麦白粉病发生轻,小麦叶片功能期延长,光合有效面积增加,降低了由于干旱引起的根系和叶片早衰对光合作用和灌浆结实的影响。

3.7 技术指导服务到位

秋播前后建湖县及时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补助、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高产技术普及。在小麦生长的关键生育期,通过召开会议、张贴标语、制作宣传页、发送短信、印发资料、电视讲座、集中培训、田头指导、网络视频、观摩交流及经验总结等形式,大力宣传麦苗关键技术措施,建湖县农技服务人员进村入户,到田头与群众面对面,就品种选择、秸秆还田、及时播种、播期播量、配方施肥、防虫、防病等问题进行全程指导服务。此外,针对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多层次专题技术培训,培训力度大、范围广、效果好。

4 结语

2021—2022 年建湖县小麦生产由于秋播质量较好,主体品种突出,越冬期没有遇到极端低温,春季关键生育节点天气匹配有力,农技人员强化田管服务指导,农户积极抗灾应变,中后期天气条件较好,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且小麦价格受国际粮价影响大幅上涨,小麦生产实现了丰产丰收。从2022 年小麦生产情况来看,夺取高产稳产的基础包括选择高产优质品种、适期适量匀播、提高秋播质量及强化苗情监测、气象预警和田间管理,抓好病虫草害精准防控,立足抗灾夺丰收,遇到不利天气要及时抗灾应变[5]。

猜你喜欢
秋播苗情赤霉病
抢抓早春麦田管理 力促苗情转化升级 农业农村部冬小麦“科技壮苗”专家组来晋开展巡回技术指导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
辽北地区秋播大葱栽培技术
影响北方春玉米苗情的因素分析及相关措施
基施沼肥对小麦冬前苗情及产量影响试验
秋播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16年广西蔗区甘蔗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试论安徽沿江地区秋播结构“压麦扩油”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