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东方传统艺术的碰撞*
——互动仪式链视野下的古琴短视频文化传播研究

2022-11-27 05:57戴佳歆
歌海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产者古琴仪式

●戴佳歆 蒋 燮

当我们在谈论互动仪式链时,我们究竟在谈些什么,这是自社会人类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群体现象时便思索的问题。美国社会人类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指出:“互动仪式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和反馈循环的过程。”①彭慧、秦枫:《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非遗短视频用户互动研究——以抖音“非遗合伙人”为例》,《未来传播》2021年第3期。加入活动(仪式)中的人投入(输出)自己对该活动的情感,在活动中或活动后获得相应的情绪及物质价值反馈,之后又进行新一轮的基于因果关系和反馈循环过程的“互动仪式”。

笔者认为,互动仪式链作为社会文化传播中的现象,其核心与实质在于“互动”二字,正如上文所说,这个由柯林斯提出的概念正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根据观看仪式感兴趣与否,自然分为“局内人”与“局外人”两大群体,处于仪式链中的互动群体,即为“局内人”,其行为逻辑暗含了互动仪式链的贯穿与连接模式。那么,“非遗”作为紧密联系着社会人群的重要部分,也承担着相当程度上维系“局内人”共同情感与资本投入的责任。当“局内人”观看活动(仪式)时,逐渐形成“内在情感”与“外驱动力”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既是“局内人”之间互相的身份认同,也是互动仪式链得以持续存在并循环往复的“链条”所在①吕展榕:《互动仪式:新媒体视阈下民俗艺术传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9。。

笔者认为,将互动仪式链与具有东方美学符号之称的古琴结合,将会成为一种颇有意趣的体验。“琴弹十八拍,听此泪双流”,古琴在2003年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样的古雅乐器自然也应在互动仪式链短视频传播中尽得展现。本文将主要以互动仪式链视野下的古琴短视频文化传播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使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符号的基础之上,搭上短视频这个新媒体平台的快车,在新时代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笔者对相关文献梳理后发现,研究互动仪式链本身或互动仪式链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的结合,以及研究古琴文化本身的学术文献较多,但关于互动仪式链与古琴短视频文化传播相结合的学术成果寥寥,笔者意欲在此方面做出探索努力,为后来学者抛砖引玉,为古琴短视频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一、推陈出新:古琴短视频传播现象的多维观照

(一)古琴短视频观看现象的场域变化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和互动性,很多非遗是通过带有展演性、表征性的仪式化方式呈现的,仪式化的传播构建了传者与受者之间平等参与和交流的平台,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高效的精神交往实践活动”②彭慧、秦枫:《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非遗短视频用户互动研究——以抖音“非遗合伙人”为例》,《未来传播》2021年第3期。。对于古琴这件具有东方魅力的“非遗”乐器,在不同观看场域背后是欣赏水平、审美要求的不同,文化观念差异。

不管何种形式的古琴演奏,都会涉及需要在某个特定场域演出的问题。笔者曾于2021 年6 月10 日在微博平台观看第十四届“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之李凤云古琴演奏会,演出地点为北京恭王府戏院。这与笔者平日现场观看的体验有所不同,线上传播的视角更加新颖,也可在评论区与古琴爱好者共同探讨音律问题。弹幕内容多为赞叹直播方式的便捷,受众有幸通过直播的方式目睹大师演奏,感慨现代灯光与直播技术使得场面更加生动等。笔者联想到萧梅教授讲解“音乐表演民族志”相关概念时曾提及,我们在研究一种音乐事象时,“不得不关注到作为声音过程的‘表演现场’,并关联表演情境下人的触觉、听觉、视觉不同交流系统之间‘联觉’的综合体验”③萧梅、李亚:《音乐表演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音乐》2019年第3期。。所以,短视频技术使得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获得触觉、听觉、视觉的多方面综合体验,实现了之前表演场域与受众群体的良性互动。

随着受众群体欣赏水平的提高,现阶段短视频平台的拍摄手法在不断更新,其中涉及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受众群体可通过发送弹幕与演奏人员互动交流等,这无疑是打破一元场域的新手法。笔者认为,通过短视频弹幕机制,观众能够更多地参与进来,无论是短视频运营者还是演奏者,都可在第一时间获知观众喜好,有利于后续演出的推进,并可同时兼顾传播信息与产业运作。像古琴文化传播这样的“非遗”短视频,“实际上通过数字化的影像处理,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将“非遗”符号重构,重新将符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①彭慧、秦枫:《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非遗短视频用户互动研究——以抖音“非遗合伙人”为例》,《未来传播》2021年第3期。

(二)知识生产者对于古琴短视频的内容建构

按照规约性的说法来看待知识生产者这一身份,它为知识产品的创造者。知识生产者会通过向大众提供知识产品的方式获得公益效果或盈利收入。②齐托托、刘倩、王天梅、周洵:《知识付费产品描述语言风格的说服效应研究——知识生产者声誉的调节作用》,《南开管理评论》2020年第5期。笔者将以专业性、文娱性、公共文化性这几类知识生产者为例,列举其对于古琴短视频内容建构的几种不同见解。

1.专业性的古琴短视频传播

南宁庆炳古琴工作室的室长韦庆炳作为一名年轻的古琴文化工作者,有着同川派古琴传承人胡锦蓉学习的经历,这使得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的他既有扎实而专业的古琴实践经历,也有丰富的音乐学理论基础。韦庆炳将川派古琴的艺术理念与广西独特的山水地理优势成功结合,努力推动古琴在新媒体之中的传播。韦庆炳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的宣传基础之上对古琴的发展理念进行推广宣传,迅速吸引了不少受众的关注。

韦庆炳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较好地将古琴与更多姊妹艺术结合,使受众在欣赏古琴的同时还可了解到书法、香道、茶道、山水文旅等内容。笔者在对庆炳古琴工作室的调研中观察到,由于工作室距离广西艺术学院及天桃实验小学等学校较近,吸引的受众群体多为教师、学生及家长。

除此之外,相当一部分受众是被韦庆炳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所吸引。在视频中,韦庆炳在熏香缭绕中素手抚琴,优美旋律跃然而出。自古以来文人阶层均以“中正平和”与“静淡远虚”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位列传统文化“四艺”之首的琴艺正是将这两种观点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千年美学理论加以传扬。韦庆炳将闲适自得的中国文人生活理念融入古琴的研习中,将受众带到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可谓琴人合一。

桂林漓水琴社的社长萧漫宇有着中央音乐学院深造的经历,现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教师。萧老师秉承推广广西本土文化的本心,根据广西特有的潮湿天气与当地木材,特制了一批“漓水古琴”。同时他在抖音发布演奏古琴短视频,以传达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此外,他还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漓水古琴艺术团”,并多次举行演出,如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的“奋斗百年强,启航新征程”系列文艺晚会,甚至将古琴推广至欧洲波兰音乐节,让中国古典乐器的魅力在国外充分展现。

2.古琴短视频在文娱行业中的运用

除了影视剧、音乐剧中出现古琴元素,部分游戏主题曲、人物设定音效中也加入古琴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使之增色不少。有相当一部分游戏玩家是因为受到武侠视频中那些肆意潇洒的主角弹奏古琴的浪漫气质所吸引,古琴的美妙融合在江湖气息之中,令人神往。正如2021 年10 月20 日“王者荣耀”官方视频号所发布的以“流水知音”为主题内容的古琴演奏音效,受到众多游戏玩家的推崇。

除游戏之外,古琴短视频还应用在一些新兴旅游行业的发展中。一批古琴演奏家寄情山水,渴望在自然界的熏陶中得到新灵感;受到传统文化感召的群体对于古琴的认知程度提高,古琴越来越多与旅行等项目结合。一些依山傍水环境中的文化旅行商家,借机在当地推出特色文化产品有偿体验项目,诸如古风体验工作室中往往会融合古琴、插花、茶道等,无疑是古琴融于特色旅游项目的较好方式。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受众普遍向往能够在寄情山水时使心灵获得洗涤,古琴作为怡情的高雅乐器来说,可以起到调节心绪、凝神静气的作用,正贴合了受众所需。

3.古琴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结合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国家意志在社会和个人间推行的重要载体,具有微观文化仪式组织、群体符号建构、宏观文化治理的功能,其联结‘国家—社会—个人’价值链条、规训社会成员行为、塑造共同体精神的作用也得以凸显。”①陈浩天:《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悖论与价值赓续》,《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随着人们对于“非遗”文化关注度的提高,“非遗”文化与更多公共服务事业结合起来。正如微信公众号“古琴传承计划”中2021 年10 月21 日的推文《图书馆大美课堂+鸣鹤云端沙龙之纪念北大古琴社成立二十周年之专题讲座》所宣扬的理念一样,希望以中国古典美学为精神内核,以线上课堂的形式让更多社会人士参与进来,把古琴这件具有中华文人象征意义的乐器在“非遗”文化发展的浪潮中得以延续与传承。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古琴演奏者意识到古琴的发展可从校园群体入手,通过发布短视频吸引学生前来参与演出活动。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广州大学等高校,均有不少学生自发成立古琴社团,利用闲暇时间在B 站、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布演出成果。也有较多古琴演奏者走入军营,通过古琴的优雅乐曲为驻守边疆的战士除去一身疲惫。

当然,古琴在雅集等公共活动中也能很好地与其他“非遗”文化结合,共同展现当代不同文化圈层的人对于“非遗”的认知与参与度。发起方与承办方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聊等方式传播古琴,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闲暇生活的同时使非遗“接地气”地发展。

二、参互成文:古琴短视频传播中的受众反馈与资本转换

考察互动仪式链之下的古琴短视频文化传播现象可知,知识生产者将带有自身感情色彩的古琴短视频进行制作,通过各大短视频平台进入受众人群的视野中。该部分人群根据对该视频感兴趣与否分为“局内人”与“局外人”,“局外人”被自动筛除出互动仪式链中,不进行互动循环。

(一)受众生态圈的传播推广

在新媒体传播途径中,詹姆斯·凯瑞①〔美〕詹姆斯·凯瑞(James W.Carey),伊利诺伊大学俄巴那香槟分校传播学院院长,曾任美国《传播》杂志主编,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美国新闻记者协会主席。提出了“传递观”与“仪式观”两种视角,其理论实则是对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一脉相承,他认为传播更是一种能够支配人类逻辑行为与情感的仪式。②〔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第4页。

对于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关注度话题,主要以受众的需求半径来展开,微信公众号一般会通过对重要受众的一对一个性化服务,逐渐形成一种受众生态圈。其实近年来表演者与受众的身份界限逐渐模糊,表演者本身也在通过微信视频号欣赏他人作品、观看他人表演,而受众群体中也有业余表演者,通过线上连麦、直播的方式成为演员。受众群体拥有一定意义的审美主动权,选择何种方式的内容与传播手段是其个性化的体现。

像古琴这样的高雅艺术的受众群体大体分为两种,一种习惯通过直播的方式观看,主要途径为抖音、B 站、微博等平台,另一种较为保守,认为优秀艺术的传承仍要采取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对于古琴受众生态圈的具体推广传播情况,笔者运用个案调查法,主要针对B 站相关用户展开调研,发现有一些国外古琴爱好者也通过短视频学习古琴演奏技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笔者认为此现象意义非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实践。

早在1997 年8 月,在美国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的王菲便将其制作的古琴视频放在社交平台上,没想到几天后就收到英国琴人朱利安·约瑟夫(Julian Joseph)从英国发来的邮件反馈,他高度赞扬该视频,并表明希望与王菲加强交流联系,可以通过王菲视频进一步学习古琴这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乐器。之后陆续有不同国家的古琴爱好者关注王菲的古琴短视频,王菲因此成立“北美琴社”。值得一提的是,五年之后,北美琴社与人民网合作,直播了第一次网上古琴音乐会。①郑敏:《网络环境中古琴音乐的传播与继承》,《黄钟》2013年第2期。对于国内外古琴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视听盛宴。

除此之外,拥有不同欣赏审美角度的受众群体,也可通过新媒体平台自行选择观看各种类型的古琴视频。笔者从B 站平台的播放率可看出,点击量较高的视频往往为由耳熟能详的影视剧主题曲改编的古琴乐曲,如《不染》《华胥引》《倩女幽魂》等。编曲者在古琴原有的减字谱基础上,加以简谱形式,成为一种更加便捷、更加适合现代受众学习的新曲谱形式。

为了给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古琴音乐的现代思维方式,一些知识生产者在古琴短视频中加入一些现代技术,诸如快闪、特效转场等。这样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众对于古琴的固有印象,使古琴越来越多地与现代受众群体的生活贴合,从而扩大古琴短视频的受众生态圈。

(二)知识生产者与受众的交互空间与情感连带

在互动仪式链形成的前期,知识生产者往往会通过自身的相关短视频进行舆论造势,这一点恰恰贴合柯林斯理论中的群体传播心理,在高度互动的仪式中,为不同时间与场域之中的受众提供同一条互动仪式链,为其交流互动提供切实可行的空间。

笔者以“古琴”为搜索关键词,运用在线参与观察法,主要针对知识生产者与受众群体对于古琴短视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的点赞、评论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选取一些在知识生产者中较有代表性的短视频传播平台加以分析②问卷调查时间截至2021年12月3日。(详见表1)。从表格中可得,一些较为专业的知识生产者集中于B 站、抖音、微博平台发布短视频,非专业性的知识生产者则集中于快手、微信视频号、小红书平台。

表1 古琴短视频知识生产者传播现象之分类观察

从表格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短视频市场中较受欢迎的是更贴合年轻受众群体审美的娱乐内容,而受众对于“非遗中心”这类科普化的官方视频号的关注度较低。对于此种现象,一些主打娱乐的短视频生产者应当对所传播的内容加以深化,赋予更多内涵,警惕短视频内容“泛娱乐化”。

月亮挂在敬老院的乌桕树上,一只蝉在乌桕树上叫了十年,在这十年里每一个夏天,这蝉的叫声就像铜钱一样,竖在人们的耳朵上。夏天过去了,他的鸣叫还在树梢上滚动。老冬瓜和几个对老鳜鱼感兴趣的人,找来了张麻子。

此外,笔者运用对比研究法对不同学历与身份的受众展开问卷调查。笔者借助“问卷星”平台,以“古琴短视频观看情况”为题,进行在线调查问卷发放,共收集到有效调查问卷200 份。①问卷调查时间截止至2021年12月3日。受众者群体中,非专业院校工作的教师或就读的学生一般集中于快手、微信视频号、微博平台观看古琴短视频,而专业院校的工作学习者则主要集中在B 站、抖音、小红书平台观看古琴短视频,笔者将此数据以饼状图的形式呈现。

表2 受众观看古琴短视频的新媒体平台占比数据

当集中于某种互动仪式中的群体发出对短视频的反馈信号时,即为一种互动仪式链开始的环节,受众在这种仪式中不断从周围群体的反馈信号获得身份认同,继而实现群体认同。根据互动仪式链的理念,当群体情感聚集到高峰期时,所收获的共鸣与相应情感越多,所产生的辐射圈越广,在网络时代更是如此。古琴短视频受众获得更多选择权与发声权,能更好地将不同圈层、不同文化背景的古琴传播互动仪式人群结合起来,打破以往的认知界限,从而深化古琴传播互动仪式链的互动效应。同时,在互动仪式链中,这种具有“非遗”氛围的标志性认同观念将使参与人群产生归属感以及被群体肯定的满足感。

短视频传播是一种“一对多”的形式,①姜丽:《经由微信平台的秦腔戏曲传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工程大学,2019。其途径不仅存在于短视频受众本身,往往会以一位受众为基础形成辐射,影响力甚广。具体途径为,古琴短视频受众按照线性排列分布的形式观看,对新媒体平台中的文章、视频通过点赞、转发、分享等方式进行传播,知识生产者也可通过点赞、转发数等受众反馈获知短视频的受欢迎程度。

(三)古琴短视频传播中的资本转换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音乐学者与社会心理学家等群体都“开始观照粉丝的行为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目的在于厘清粉丝群体的行为触发机制,从而推动粉丝群体在社会文化经济中发挥作用”。②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4期。在古琴短视频互动仪式链传播过程中,部分受众根据其对于古琴短视频的热爱程度,有转为粉丝群体的可能性,其行为在一定层面上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受众一般有两种方式进行情感与资本的反馈,即通过点赞、转发、投币、评论等方式支持,其中投币环节一般出现于B站,受众通过线上充值将现实货币转化为虚拟货币,支持自己所喜欢的短视频知识生产者,也有通过该知识生产者的短视频分享,继而将自身转化为知识生产者的情况。受众的情感与资本反馈往往互相交织出现。

总体来说,古琴短视频受众会将反馈结果辐射至身边群体,身边群体再逐步依次扩散,这样一条短视频会被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看到。更多的受众群体将一轮互动过程中的资本与情感内容向知识生产者进行反馈,知识生产者以此来不断更新短视频内容,再次进行新一轮的互动仪式链传播。在虚拟货币的交易中可窥见,粉丝群体的黏性除与知识生产者相关,也与辐射圈内的受众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掣肘与反思:古琴文化短视频传播的思考

笔者将互动仪式链传播模式与古琴短视频传播现象相结合,绘制成古琴短视频传播中的互动仪式模型图,如下所示:

图1 古琴短视频传播中的互动仪式模型图

诚然,处于互动仪式链之下的古琴短视频文化传播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仍存在发展掣肘。

(一)传播掣肘

由于古琴自千年前便是高雅的文人士族音乐的象征,并未在大众中普及,且古琴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上受到行为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制约,在千年后,这种高雅文化的传承出现“减速”现象。正如周耘教授所说,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原本强大的音乐传统惯性减速刹车的结果”。①周耘:《论音乐传统的延续与传统音乐的变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根据问卷调查,较多受众对于古琴的固有印象集中于“古老、高深”这样的形容中,主动观看古琴短视频的人数并不多,能列举出所喜爱的古琴短视频观看平台的人更是少数。

2.演出环境的限制性

古琴究其源头,无论是琴歌的演唱还是琴曲的演奏,较大程度上都属于自娱性质,且较之口琴、葫芦丝等乐器来说,古琴的购买成本较高,不易携带,也成为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之一。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笔者认为,这件往日一贯处于静谧环境下演奏的乐器,想要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相结合,绝非易事。

(二)传播反思

1.古琴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方式

“影响传统音乐变迁发展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历时性与融合性。”②周耘:《论音乐传统的延续与传统音乐的变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古琴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还需充分融合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现阶段古琴面临如何适应现代受众生活节奏的重要“转型”问题。以与古琴面临同样处境的昆曲为例,白先勇先生希望通过在现代舞台加上“灯光、舞美、音响以及其他文学艺术与昆曲的结合”这样较为“新潮”的手法,使得昆曲这项远早于西方歌剧两三百年的成熟精美的戏剧作品能够焕发生机①白先勇:《昆曲新美学——从青春版〈牡丹亭〉到新版〈玉簪记〉》,《艺术评论》2010年第3期。。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对于古琴短视频的传播,可以将主要推广群体锁定为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以大学生群体为中心形成辐射圈,实现“一带多”的影响范围。出于年轻人对于“非遗”的接受度考虑,初级教学模式应多运用新媒体技术,邀请知名古琴演奏家通过短视频进行线上授课,以多种视角诠释古琴演奏的审美意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受众获得新的视听享受。

2.对于古琴短视频传播的未来期许

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对于诸如昆曲、古琴这样知音难觅的高雅艺术,无疑机遇与挑战并存。现阶段受众拥有审美选择的主动权,新媒体平台受众大多为青年群体,其中不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感兴趣但苦于工作生活压力大无法现场学习或聆听古琴演奏的人,短视频为其提供了高效而便捷的观看途径,使其足不出户便可满足自己的审美与精神追求,是城市人群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

目前社会上“非遗”与受众脱节,导致出现受众面较窄的问题对于像古琴这样已经形成一种特定文化象征符号的古典艺术来说,短视频这样的新媒体产品能够激发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参与感与认同感,能够成为一种跨时代、跨时空、跨文化层的信息传播交流平台。无论是短视频的知识生产者还是受众都应注意到,媒体与文化是互相嵌入的,二者在彼此交互之中能够不断发展,达到良性循环。

3.版权归属问题

除了文化宣传机构使用短视频对古琴艺术等“非遗”进行宣传,使用短视频进行推广传播需考虑到音视频下载的版权问题。短视频平台减少了订阅者对该音乐文件的储存空间和缓存容量需求,增加了音乐类节目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带动了受众群体对于音乐文化消费的热忱。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网络搜索引擎的便捷之下,出现了一批未经原知识生产者同意,便私自搬运盗用的不法商家。不明真相的受众误以为盗用者即为原创者,此举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知识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2018 年词曲作家李海鹰认为酷我音乐未经许可便发布其个人原创作品,便以侵害著作权为由将酷我音乐诉至法院,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支付《走四方》《梦江南》《我不想说》等13 部作品的赔偿金及维权合理费用,共计13 万元。根据法律相关条款可知,酷我音乐未经许可便对受众提供在线播放、下载等服务,侵害了当事人对涉案作品依法享有的署名权、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获得报酬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人身权利和相关财产权益。笔者认为原创者将古琴短视频发布于媒介平台时,除要注意在视频明显处标注用户水印,必要时还需申请相关专利,对自身所制作的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合法保护。

除此之外,数字音乐的版权反垄断问题也值得引起关注与深思。数字音频垄断者获得独家授权后,可以拥有更加体系化与市场化的整合,但也会出现滥用数字音乐独家版权许可权的可能。古琴短视频的传播也是如此,无论是知识生产者还是受众都应将版权归属问题列入思考范畴,在尊重原创作者与版权所有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化宣传推广。

四、在“活态”中传播古琴

近年来“非遗”短视频更多地“与观者的心理密切相关,成为透视和理解非遗与网络民间关系的重要窗口”,由此,“非遗与用户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对话机制,产生了可循环的传播动力,实现了用户由围观到粉丝再到忠实用户的转变”①冉红艳、陈实:《全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中国出版》2021年第19期。。特别是近年来,古琴的一部分观看场所由线下转为线上,刷新了受众以往对于古琴观看场域的认知观念,且这种新颖的场域变化引得更多受众为其提供情感与资本支持,从而在互动仪式链中形成良性的受众生态圈,使知识生产者能够更为便捷地锁定目标受众。

“琴里休夸石上泉,争如此处听潺湲。”古琴之声细微深远,似九天仙子在低语;古琴之声醇厚,似世外高人在瑶树下斟茶;古琴之声缥缈,似云雾之中隐隐约约出现的高峰。古琴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私下小型集会中,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非遗”传承的重视,古琴更多地出现在专业舞台上。古琴从过去文人抒发自己情思的自娱性乐器,逐渐变成为世界所瞩目的殿堂级乐器。

笔者真切希望古琴不要成为“博物馆式的乐器”,它应当更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成为一种“活态”艺术,并进行“活态化”的传承,实现“1+1>2”的效果,而非只是一件单纯在博物馆中陈列摆放的乐器。既然“变迁是传统音乐生存的内在逻辑和发展的基本规律”②周耘:《论音乐传统的延续与传统音乐的变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古琴这种古老的乐器在当代的传播,不应只是作为一种自娱性质的传统艺术停留于大众的意识形态层面中,还应当将其充分实体化,成为一件可以“众乐乐”的乐器。

猜你喜欢
生产者古琴仪式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1月巴西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3.92%
浅谈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十岁成长仪式
2020德国iF设计奖
仪式感重要吗?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