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价值多元背景下的理性选择

2022-11-28 00:39王亚妮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识价值观价值

王亚妮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凝聚共识”是对不同阶层、不同利益和不同观念的社会成员共同认识、理想和价值的构建,是寻求和扩大社会共同认知,发挥社会合力积极作用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1]面对伴随社会转型而来的价值多元化发展趋势,凝聚共识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人们的意志和理想引导到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上来,实现大团结大联合,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凝聚共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价值多元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作出的积极回应,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的理性选择。

一、价值多元时代:凝聚共识的逻辑起点

凝聚共识的前提和基础是“承认社会分化,承认人们的利益和观念的多元多样态势”[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加速转型,多种思想、文化和观念交流、交融和交锋,价值多元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具体表现为价值关系的纷繁交织,以及不同社会主体在不同认知和价值选择下多元文化、多元利益、多元冲突和多元组织的多样化呈现,人们的价值追求、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多样化。价值多元化为凝聚共识提供了重要契机和现实场域,是凝聚共识的逻辑起点。

(一)价值多元改变了社会同向发展模式

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合力”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每个意志作用下形成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是产生“合力”的要件。“合力”在不断统一、分裂,再统一、再分裂……的过程中推动历史呈螺旋上升式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全国上下人心凝聚,克服重重困难,朝同一个方向和目标合力奋斗,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政治体制更加民主、社会整合由组织向个人、文化发展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差异化和多样化也日益凸显,社会发展也从同向发展模式向多元方向转变。在此过程中,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观念也随之滋生,影响社会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之前,“社会高度同质而没有分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高度一致”[2],改革开放之后,出现影响社会同向发展的社会离散力。社会发展呼唤社会合力,变盲目、自然的凝聚过程为自觉、能动的凝聚过程是社会合力重塑的重要旨归。因此,要把握价值多元背景下各种价值观的表现特征,分析凝聚共识的各种条件,积极应对价值多元背景下的挑战和机遇,以社会同向发展目标强化社会合力。

(二)价值多元拓宽了价值交往融合空间

价值多元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共生共存,出现前后现代文化同潮共涌、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同一时空同生共长且相互交织的图景。一方面,资本逻辑、实用主义、消费主义等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以难以抗拒的力量深入日常生活的机理层面,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关系日趋消解,人们逐渐从“熟人社群”向“陌生人社群”的“原子化”转化,人际关系更多地表现为资本逻辑、功利取向和契约关系,传统价值观逐渐被消解,原有的价值标准处于失衡状态。另一方面,价值主体日益多元化,多元价值主体往往不满足于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肯定,而要在历史的、经验的和民族的特殊观感中实现价值认同。价值多元化很大程度上给非主流价值提供了传播、交往、融合的空间,导致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西方社会思潮蔓延并伺机占据一定空间,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一定消极影响。面对价值交往带来传统价值观解构和非主流价值观横行的严峻挑战,必须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凝聚人们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深刻认同。

(三)价值多元促进了社会需要的多样化

需要的满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利益需要也日益多样化,利益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价值多元背景下,多元价值主体根据自身价值需要做最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选择,进一步促进社会需要的多样化。简言之,价值多元背景下,人的自我意识得以显现、个性得以彰显,社会需要也日益多样化。中国始终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作为发展动力和目的,经历了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包括政治、社会和生态需要在内的全面发展需要和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个性需要,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元到多元、从以物质需要为主到以精神需要为主的发展过程。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社会需要,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当前的社会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向前的发展目标始终是一致的。多元社会需要的实现需要社会同向发展,社会同向发展需要凝聚共识。

二、凝聚共识:价值多元时代的理性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3]335虽然,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主体性特征愈益明显,给社会发展注入极大活力,但同时也容易带来人们是非观念模糊、价值判断失衡等负面影响,没有主流价值观引导和统领,最终极有可能导致人的行为失范和无序,甚至引起社会混乱。“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价值多元时代实现价值引领的科学模式,凝聚共识就是以“一致性”为目标,向这一模式发展的过程。

(一)为协调社会关系发挥整合作用

价值多元背景下价值主体多元化,各主体在交流过程中呈现出对立统一的状态。因为不同价值观之间既有相互吸引、相互依存的一面,也有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一面,相互依存占支配地位时,形成社会凝聚力,相互分离占支配地位时,形成社会离散力。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价值主体,从个体到群体再到整个社会层面,社会关系呈复杂化发展趋势,价值矛盾也随之出现并激化,使主动达成共识的可能性降低,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离散力。凝聚共识内含协调社会关系的要义,通过趋同避异、互需互酬达到交互中和状态,是整合社会关系的黏合剂。首先,凝聚共识能趋同避异,趋同于自身价值相接近者,避异于自身价值差别太大者。有凝聚就意味着有认同,凝聚共识通过促进趋同,缩小差异,增强社会成员间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其次,凝聚共识能互需互酬。社会交往中,双方互有需求,就会产生交往的愿望和行为,互酬是发展和深化社会交往的重要条件。凝聚共识能够使社会成员因互需而团结,因互需而得到互酬,从而深化社会交往。再次,凝聚共识能交互中和。价值主体之间相互交流接触,势必会因性格、志趣、处事态度、价值观念、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互补而呈现出中和状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从而形成思想、目标、方法、态度上的一致。互补,是和谐社会关系的一种必要方式;中和,则是凝聚共识的一种必然结果[4]150。通过凝聚共识,整合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增进社会团结。

(二)为应对认同危机提供强力支撑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隐含着权力腐败、资本专制、权威复活、自律迷失的危险,暗含着体制的合法性危机、政权的公正性危机、法制的权威性危机、文化的共识性危机等问题”[5]。这些问题的涌现容易引起人们对现有价值规范的怀疑和批判。此外,随着价值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东西方价值观在同一时空境遇相互对峙和交流演进过程中,出现了对西方价值观盲目崇拜的现象。对现有价值规范的怀疑和对西方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容易导致价值多元背景下个体所谓“去中心化”的解构,弱化主流价值认同,模糊对政治共同体(国家、民族、区域)的认同,影响社会成员对共同体的身份归属和意义阐释。认同危机是危害国家总体安全的大事,是在全国范围内需要共同面对的总体性问题,只有凝聚共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根基和价值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政治社会的一个最重要功能,就是设法解决私人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在合作中形成的力量应对面临的各种共同问题,争取实现最美好的理想”[6]。凝聚共识是应对认同危机,实现政治社会这一功能的重要保障。

(三)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价值多元背景下,价值主体的价值选择自主化和多样化,但社会发展是社会性集体性的事业,纵观古今中外,“社会变革的过程,都是凝聚有关力量的过程,其鼎新革故所产生的推动社会发展的结果,都是凝聚力作用使然”[4]17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姓资姓社”思想交锋,再到科学发展形成共识,改革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在弥合不同思想认识的进程中推进的。没有全党和全社会在基本层面、重大问题认识上的一致,就没有人民群众的团结创造,社会变革也不会成功和彻底。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就是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结果。只有凝聚共识,聚合人民群众力量,才能有效推进改革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开拓改革路,实现中国梦,都需要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齐心努力。越是处于改革攻坚期,越需要汇集众智、增强合力;越是处于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凝聚人心、众志成城。”[7]“凝聚共识很重要,没有广泛共识,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8]45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留下来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和难涉的“险滩”,更需要凝聚共识,聚合推动改革前进的群众力量。

(四)为共同体的存续筑牢价值根基

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要以共同的理想信念为基础,为共同体的存续筑牢价值根基。价值多元背景下,共同的理想信念受到多方面挑战,既有来自新马克思主义等左翼思想的影响,也有来自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等右翼思想的影响。在价值多元环境下,它们都能找到各自的认同者,有些甚至因片面强调某一特殊群体的利益,而在该阶层或群体中信奉者众多,带有一定的民粹色彩;有些社会群体自发形成社会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此外,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部分不公平、不合理的实然现象与意识形态应然要求存在反差,无形中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凝聚力。不同价值选择和认同下的社会成员如何团结在一起,如何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关乎共同体价值根基牢固与否。凝聚共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一体”价值引领,是筑牢共同体价值根基的关键。只有获得最大多数人的认同,共同体价值根基才有群众基础、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才能更加稳固。通过凝聚共识,重拾共同体内各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价值共识,筑牢价值根基。可以说,共同体和共识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以一种主体的方式表现着“共识”的存在,“共识”则以一种观念的存在方式维系着共同体的存续发展。

三、价值多元背景下凝聚共识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这就更需要我们下功夫去凝聚共识。”[8]54价值多元背景下,凝聚共识是一项迫切的任务,要从价值、核心、利益凝聚到制度、载体凝聚,实现从自觉到规范,使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常态化效能。

(一)以价值凝聚作为凝聚共识的精神支柱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3]351从外延上说,核心价值观影响、引领其他价值观;从内涵上说,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其他价值观的基本特质。面对传统价值体系的消解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反映人民群众价值诉求“最大公约数”的核心价值观为标志的价值凝聚是凝聚共识、凝聚社会基本力量的根本,也是最为关键的思想武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凝聚共识的反映,也蕴含着凝聚共识的力量,代表着整个价值体系的总方向和总特征,要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引领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遏制非核心、非主导的错误价值观,为错误价值观的修正提供方向和依据,从而促进全社会在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形成稳定一致的共识,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

(二)以建强核心作为凝聚共识的根本保障

从凝聚力的内在构成来考察,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领导核心。对于凝聚共识来说,居于领导核心地位的是凝聚核心,凝聚核心对核外因素起到关键性的吸引作用。“在中国,社会基本共识的凝聚来自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努力。相对来说,政党在其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9]价值多元背景下,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复杂化,社会利益的分化和重构会撕裂社会,引发社会的碎片化,政党的正确领导是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点。中国共产党就是凝聚共识的核心。“打铁必须自身硬”,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建强凝聚核心是凝聚共识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1]中国共产党作为凝聚共识的核心,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确保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社会转型和政治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作为凝聚共识的根本保障。

(三)以共同利益作为凝聚共识的动力源泉

共同利益是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契合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生产活动本质上说是以追求利益、实现利益为根本动力,因利益而不断聚合、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共识凝聚的空间和广度。面对价值多元背景下多元价值主体利益诉求多元化的现实境况,共识达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家是共处同一经济生活中的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从“一盘散沙”到团结统一,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的确立,就是以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为凝聚共识的动因,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好证明。以共同利益作为凝聚共识的动力源泉,关键要在众多利益诉求中找到利益共同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诉求,是凝聚共识的共同利益基础。要在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以实践成效增进共识,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群众新的需求,以新的需求增进共识。以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是最大的共同利益,以这一共同利益凝聚抗疫共识,将全国人民凝聚到共同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共同应对这场在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中遇到的现实阻力和难题,我们取得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

(四)以制度建设作为凝聚共识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无论是个别行为者,还是集体行为者,在社会行为中都把价值当作取向;而价值又体现在文化的对象和制度的秩序当中。”[10]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要求、与时代相适应的制度必然对社会共识的凝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人民意志和利益相悖,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与时代相违背的制度必然对社会共识的凝聚起到削弱作用。凝聚共识必须注重制度的发展创新,给制度建设注入时代气息,使其始终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始终能够在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轨道上前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基础上,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发展,反映人民意志,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的制度体系。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中,人们的生活切切实实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凝聚力彰显在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11]面对新时代价值多元化发展趋势,我们要继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对经过实践验证正确的,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尚需实践验证的,要大胆鼓励创新;对制约实践发展的,要及时完善改进,强化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

(五)以舆论引导作为凝聚共识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2]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新媒体逐渐成为聚合民众意见、纾解民众情绪、表达不同观点的新平台,新媒体时代碰上价值多元化,结果就是舆论传播向“个个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多元化方向转换。在新媒体时代去权威性、去中心化观念的影响下,多元价值主体积极谋求和行使各自在舆论传播上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但极易形成众说纷纭的混乱局面,甚至出现一些不良信息危害社会生态、消解社会共识的问题。舆论生态的健康与否,关系能否找到“最大公约数”,关系社会目标能否达成。因此,“凝聚共识首先应该在对网络传播规律的准确把握基础上,对舆论引导工作的思路进行相应调整”[13]。积极推动网络空间成为传递正能量,发挥正效应,凝聚共识的新空间。在实践层面,要坚持将党管媒体作为根本方向性原则。党领导下的主流媒体要时刻在场,以主流思想舆论进行舆论引导,积极扮演其在舆论引导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角色,积极发挥正向舆论引导的职责和使命,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为凝聚共识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对于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消解党的公信力、离散社会凝聚力的传播内容,也要不回避问题、不遮掩矛盾,积极进行澄清宣介,以实际行动坚守舆论主阵地,发挥舆论引导在凝聚共识中的重要作用。

价值和价值观的律动是认同生成的基础和条件。凝聚共识,就是要使现实情境中价值外延的多样性更多地表现为内在价值定位和价值规范在某种程度上的统一。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科学模式,构建“一体多元”的格局是价值多元背景下凝聚共识的定位和目标。要不断巩固已有共识,推进形成和凝聚新的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聚合起来,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共识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商量出共识
价值观(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