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民族地区小学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2022-11-28 01:30罗杰勋谭步军张晓林
中国学校体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间舞蹈民族

罗杰勋 谭步军 张晓林

(1.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611130;2.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610225;3.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610101)

笔者团队以打造民族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目标,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大坝乡中心校开展了精准帮扶民族地区小学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打造了民族地区小学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精准帮扶民族地区小学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原则

1.安全有效

安全第一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础。为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帮扶团队构建了大坝乡中心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安全预案和管理条例,并定期排查场地和器材的安全隐患。同时,坚持活动内容要适应不同学段、学情学生的运动需求和身心特点,突出实用性和实效性。根据现行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了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基本运动技能的学练内容;采用民族舞蹈和分班展示相结合,保证有20min左右的中等强度以上的体育锻炼。

2.全面育人

育人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一是“内容全面”,将不同学段的教材内容都融入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达到“以练促学”“学练赛一体化”的意义;二是“全员育人”,坚持师生共同锻炼,校长示范,全员参与,增强体质;三是“全场地利用”,挖掘空余场地,在不影响日常教学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走廊、楼间空余场地开展适当的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的练习。

3.多元融合

民族地区的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需要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依据学生学情和地域文化,融入达体舞、阿诗且、摔跤、斗鸡、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项目,其所涉及的音乐、动作、队形等弘扬民族文化、红色教育以及体育文化等。此外,体艺融合发力,弥补民族地区在体艺教学中的短板和不足,展现和释放学生的体艺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4.科学趣味

结合小学趣味化的改革要求,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所设计的练习内容要符合该校的学情特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在保证运动量的前提下,通过体育游戏、民族舞蹈、民族传统体育、以及练赛结合和新颖的组织队形,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充分感受运动的乐趣,并采用定期轮换创新的方式,使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精准帮扶民族地区小学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安排

精准帮扶意味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求真务实。对于一所民族地区的中心校来说,改革大课间体育活动任务重、困难大,不仅要考虑民族地区的资源条件,更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此,为创设高标准的民族地区大课间体育活动,积极动员小学、科研院所、地方高校、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协力打造精准帮扶民族地区小学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一是依据现行课程标准,明确方向,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新模式,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形成,构建以培养兴趣、增强体质、传承文化为核心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基本方向。二是科学谋划,对区域的文体特色进行挖掘和开发,采用体育+音美融合育人,以民族歌舞代替传统课间操,以分班展示实现多元融合。三是体能与技能兼备,避免形式化的整体统一,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锻炼需求。四是构建全员参与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分班练习时采用定点到生、定责到师的办法,保障分班展示有相应的学科教师进行引导和管理。五是制订方案,划定职责,依据现有资源进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通过深度思考,组合搭配,设计了“集体舞蹈展示+趣味分班活动+科学原地放松”的活动模式。

因本次展演活动结合了社团活动展示,学生都穿着民族传统服饰,但在日常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生以着运动服装、运动鞋为主。大课间体育活动总时长38min,注重帮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运动技能,创设了阿诗且、达体舞等民族舞蹈类活动;摔跤、斗鸡、蹲斗、武术、投掷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活动;接力赛跑、核心力量、灵敏协调等体能类训练;袋鼠跳、跳长绳、穿越险境等趣味体育游戏,以及篮球、足球、排球、花样跳绳等现代体育活动。在活动呈现上,将所选内容进行结构化搭配,如,蹲斗+体能、武术+核心力量、接力跑+灵敏训练、摔跤+舞蹈等,展现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体育文化与音美等多学科的有机融合。

1.入场(3min)

根据学校的总体布局,将入场集合和校园应急逃生疏散相结合,采用最优化的分层下楼路线。在听到下课铃声后,所有学生迅速到班级走廊排队集合,分班有序跑向操场。一楼学生站好后直接带往操场,二楼和四楼学生同时下楼,随后三楼的学生再下楼,并设计好不同楼层、楼宇学生的入场顺序和路线,避免出现碰撞、摔倒等安全事件。入场时,分别在相应楼层安排体育教师引导和督促,保证在音乐响起3min内,各班级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能够安全且迅速地到达操场的指定位置。背景音乐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渗透思政教育。

2.阿诗且(5min)

阿诗且是一项集体育、音乐、艺术为一体的民族舞蹈,源自彝族群众生产劳动和生活题材,融合了民族舞和现代舞的特点,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因此,笔者团队将“阿诗且”作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第一项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生活化的运动技能,并以整齐划一的舞蹈展现民族地区学生的精气神。具体选择凉山彝族舞蹈阿诗且第一套,动作变化方向较多,包括了前、左、右、后、前,每个方向舞蹈动作皆统一。每段内容包括:原地弹动、垫步踢腿、左右交叉踢腿、左右交叉踢腿、并步击掌、迈步弹踢、转体踢腿、原地跑动跳跃等,既涵盖了热身部分,又保持一定的运动强度,音乐风格热情活泼、节奏鲜明,动作舒展大方,学生们能够迅速找到音乐节奏和运动感觉。伴随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音乐,学生们开始跳阿诗且,鲜明的节奏、整齐的动作、动感的舞姿、饱满的精神,展现了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不仅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和团结民族的价值,也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组织形式以面向主席台的体操队形散开,所有体育教师站在队伍前面,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行政人员等站在队伍后面,既能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舞蹈动作,又能加强班级队伍管理(图1)。

图1 阿诗且

3.达体舞(7min)

达体舞动作优美,韵律欢快,是凉山地区千百年传承的音乐舞蹈和身体艺术表达。达体舞朴实、豪放,来源于彝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实践,其“围圈文化”表现了民族大团结的文化价值,同时手臂动作少且简单,以下肢动作为主,适合小学生的运动基础,能够有效发展小学生的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因此,笔者团队选择“达体舞”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第二项集体活动。具体选择彝族达体舞第一套中踏步、跺脚、晃步等内容,结合甩手、摇臂等标志性手臂动作,过程中所有男女师生一起手拉手,连臂而舞,顿足踏歌,并伴随音乐以圆圈的轨迹逆时针舞动。

在音乐切换后,学生按照就近原则分区域集合靠拢,分别划分为前场2个区域,后场3个区域;集合靠拢后,各区域前后排学生同时跑动,按最快路线跑动形成“奥运5环”的舞蹈队形,之后随音乐携手齐跳达体舞。笔者团队采用“奥运5环”的组织形式,既传播和弘扬奥林匹克文化,又还原达体舞的“圆圈文化”。通过达体舞练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践行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达到健身育人的锻炼效果。(图2、图3)。

图2 达体舞-1

图3 达体舞-2

4.分班展示(16min)

“五环达体舞”一结束,伴随激昂的音乐,各班分别带到各自的活动区域,进行有趣的分班体育活动。分班展示是本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特色所在,综合了“以学定教”“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结构化教学”“课程一体化”等教学理念,各班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展示,真正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选择以摔跤、斗鸡、蹲斗、花样跳绳等内容为主的特色活动,但单一的民族传统体育难以支撑16分钟的活动时间。为此,笔者团队将这些内容与体能、基本运动技能等内容进行组合和搭配,进一步提高运动强度。最终,摔跤结合韵律舞蹈进行统一展示,以分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斗鸡、蹲斗结合核心力量训练。花样跳绳选择1级动作为主,采用集体+分组展示的办法控制运动强度。

从分班展示内容选择上看,课内外有机联合,锻炼内容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以及体能等)、国民体质健康监测项目(仰卧起坐、跳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摔跤、斗鸡、蹲斗)、新兴体育运动(花样跳绳)等,丰富的运动项目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在内容搭配上,分班展示活动将体育锻炼与趣味游戏相结合、常规训练和体育比赛相结合,并搭配了“体能训练(核心训练、tababta、敏捷梯、上肢力量训练、速度训练等)”“体育比赛(接力赛、掷准赛、穿越赛等)”“个人展示(韵律舞蹈、体操技巧等)”等练习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也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与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体化衔接,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图4-图7)。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定期轮换,最终所有学生都要掌握这些运动技能,但在不同水平之间轮换时,在强度、负荷、形式上进行合理化调整。在常态管理上,分班展示内容每个月进行轮换,并在内容上进行形式创新和难度调整,结合体育课堂所学内容,一至六年级的同一练习内容要有所区别,呈现出更加符合学情特征和学段特点的技能学练。背景音乐选择民族音乐,如,凉山之鹰、凉山谣、一朵云、祖国之子等,弘扬和宣传民族文化和家国教育。

图4 跳绳与武术等项目分班活动

图7 跳长绳分班展示

具体实施而言,以划区域分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六(1)班和六(2)班在篮球场区域展示篮球(篮球操、传接球等);六(3)班和六(4)班在教学楼宇空地展示排球(两人对垫传球、分组垫传球等);六(5)和六(6)班在田径场右弧展示跳长绳;五(1)班和五(2)班在田径场后跑道展示接力赛跑+灵敏训练;五(3)班至五(6)班、四(3)班至四(4)班平均分布在足球场区域,五(3)班展示摔跤+韵律舞蹈、五(4)班展示蹲斗+核心力量、五(5)班展示足球(足球操、传接球)、五(6)班展示斗鸡+核心力量等;四(3)班展示武术+核心力量训练;四(4)班展示袋鼠跳等游戏活动;五(7)班在单双杠器械区展示穿越险境+上肢力量训练;四(1)班、四(2)班、四(5)班、四(6)班、四(7)班、四(8)班在田径场前跑道及左弧展示花样跳绳;四(8)班在教学楼宇空地开展训练;四(9)班在学生宿舍楼宇空地展示投掷+速度。全校高段各班级几乎分布在全校的各空余活动场地中,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场地资源和器材设施。

图5 侧空翻与舞蹈等项目分班展示

图6 斗鸡与足球等项目分班展示

5.原地放松(4min)

当学生听到放松音乐切换后,原地放下器材,目视主席台,跟随主席台上体育教师进行原地拉伸放松(图8)。放松部分将“少年中国说”作为背景音乐,放松内容主要以动态和静态的柔韧性练习为主,这个环节不设置具体的组织形式,便于节约时间。

图8 原地放松

6.集合退场(3min)

当《运动员进行曲》响起,各班级在各自活动区域集合,按照就近原则的顺序自行分班有序回到相应的班级,做好上课的准备。

三、精准帮扶民族地区小学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评价反馈

为规范民族地区小学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由德育处统筹,体育组联合年级组长、学生干部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与评价,主要采用现场管理、点评反馈以及纸笔记录等形式,帮助师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在评价范围上,围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始、过程及结果,对学生的行为、态度及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在评价对象上明确以学生为评价对象,评价主体包括了体育组、年级组长、学生干部以及学生本人。体育组各教师主要负责各班级学生的舞蹈动作表现、运动技术动作以及学生参与表现评价;年级组长主要负责各班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组织纪律评价;学生干部主要负责师生的出勤情况、集合速度、收还器材以及着装情况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主要包括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练习效果与兴趣程度。

在日常反馈上,体育组负责将各班到场情况和集体表现汇总后反馈至班主任,并协助班主任进行及时整改,每月对表现优异的班级进行集中表扬,对表现差的班级提出批评,其评价结果作为班主任考核和优秀班级的重要指标。

通过实践,凉山州昭觉县大坝乡中心校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成效显著,一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绽放光彩,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推动形成人人传承的活态传承方式。二是立足学生差异和区域实际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了体育学习兴趣,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多育融合,探索了跨学科主题融合的实践平台。四是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师生的精神面貌,学生的规则意识、集体意识等明显提高,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走向健康化,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积极的求学心态,形成了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

猜你喜欢
课间舞蹈民族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舞蹈课
MINORITY REPORT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