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创新链 提升科技转化率

2022-11-28 08:04黄昭华
国防科技工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价值链主体

黄昭华/文

随着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数字经济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将催生诸多新业态、新场景,改变各行各业的发展轨迹。本文围绕创新链高效贯通成环的关键瓶颈,提出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的突破路径,并以企业为创新链价值的实现载体,给出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保障与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各行业创新链的基本框架、环接功能已经实现,为在新时期形成新发展格局,亟待破除瓶颈实现创新链的高效贯通成环,加速创新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变革”的演进步伐。

基础研究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存在信息共享瓶颈

首先,基础研究的主体是高校,高校集聚了大量的科学工作者,熟悉科技前沿,其科研工作的成果主要是论文、专利等,在创新链中创造的价值往往以论文和专利的形式呈现;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熟悉市场和产业需求,其现实目标就是产生经济价值。因此,基础研究主体及产业化主体持有的资源、创造的价值有很强的异质性,导致双方形成有效匹配并非易事。其次,高校和企业拥有信息的结构、形式等不具有互相解析的基础和传递渠道,在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前,试验数据、交易数据等信息都是不对称的。因而,需要突破基础研究及其产业化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匹配机制瓶颈,以形成双方高质量合作,进而实现基础研究对产业的再造和引领功能。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资源要素配置瓶颈

首先,由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阶段完成的是知识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政府给予高度重视。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其次,在科技成果步入市场化和产业化阶段之后,正外部性基本消失,企业在这一阶段已经能预测或观测到创新的经济价值,会主动完成该阶段的资源配置。最后,中试使用工业手段和装备放大试验,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但中试环节创新的正外部性逐步消失,其既不能依靠科研端的资源倾斜,也无法依靠市场端的资源倾斜,需要多元化社会资本踊跃参与。

创新经济效益提升存在前瞻性技术布局瓶颈

企业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主体,倘若企业在创新链末端启动创新价值实现的相关决策,必然导致其产品和服务面临技术再造、市场培育等现实问题,也难以应对产业变革、供应链断裂等外部风险,难渡科技成果价值实现的“达尔文之海”。创新链不同环节的特点、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异和目前存在的信息壁垒,导致创新链上基础研究对产业引领再造、中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企业前瞻性技术布局等方面存在瓶颈。而数字技术可以解决科技创新过程中信息系统之间信息孤岛问题,开展高效率的数据抓取、流动、建模分析和决策推进,系统性提升创新引领、资源配置、技术布局,重塑价值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三十八所使命广场三坐标雷达

数字赋能创新链的突破路径

数字赋能创新链要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的原则,以创新链链式结构为依托,盯紧重点、疏通卡壳,改善和升华创新链中的匹配机制、资源配置和创新协同。

建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科技成果转化匹配机制

数字赋能创新链可解决基础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主体的信息壁垒和匹配瓶颈。首先,利用互联网和5G 技术等科技手段提高信息流通的效率,使得信息发布和信息获取能够同步进行。其次,利用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数字化升级,使其对创新价值可识别、可定价,在高校、研发团队、企业、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准确传达知识、技术、产品的各类信息。最后,利用数字技术作为创新链与产业链上的客观主体,解析创新链上各类主体共创的价值规律,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匹配机制并落实匹配策略,将原有单向的科技成果转化链式反应拓展为“企业反馈产业发展需求—政府部门按需招标—科研机构定向研发”的循环链式反应。

构建提升创新链数字化资源要素配置体系

数字赋能创新链可解决中试环节资源要素配置瓶颈。首先,数字赋能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并分析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向和市场需求,合理有效地进行人才、设备、场地、实验室、资金等方面资源配置。其次,数字赋能利用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手段,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等让传统的投资方加速投资进度。最后,通过对影响收益和风险的历史活动数据资料的深入挖掘,增加金融机构对中试资金投入风险与产出收益分析的数据质量和范围,充分释放和传递科技成果中试潜力信号,激发银行、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等多元化资本向中试环节靠拢。

建立支撑前瞻性技术布局的创新渠道

数字赋能创新链可提升企业的前瞻性技术布局能力。第一,企业经营决策时可便宜地获得所处创新链上下游的信息以及其他相关创新链条的信息,为其创新决策做好信息准备。第二,企业的前瞻性技术布局需要搭建“企业技术合作创新联合体”“二次研发创新联合体”和“基础研究创新联合体”等多元创新合作平台。第三,利用自动装配技术标准化和模块化复杂的研发和生产技能,降低技术的学习与传递成本,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提升对生产要素和配套技术的跟踪能力,缩短交易距离和贸易成本。第四,通过数据的高效传递,打破政府和科技中介参与的信息藩篱,进一步增加对企业创新发展的非资金增值服务,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与信心。

数字赋能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

数字赋能创新链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目标,首先需要保障数字技术本身的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其次要落实企业的价值链重塑职能。

数字赋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保障条件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赋能提供基础保障

新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是数字赋能创新链的底层技术保障。其中,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集散、算力提升、规划调度增效降本,是数字赋能创新链的底层技术保障。融合基础设施通过全流程数据能力的增强,原有基础设施对外提供服务的种类和方式发生变化,如智能交通、远程手术,为数字技术赋能拓展了应用场景和服务内容。创新基础设施是指支撑科技创新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从源头增加数字技术赋能的价值。

▶可持续投资为数字技术赋能提供战略保障

在数字技术为研发、中试、生产、销售等各环节赋能时,仍然存在新型基础设施亟待完善、数字新业态企业优势不突出、跨界融合性人才短缺等问题,以上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可持续投资在提高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与忠诚度,合理地控制风险,吸引潜在投资人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为数字技术赋能提供战略保障。

▶企业为数字技术赋能提供价值实现载体保障

数字赋能需要创新链群协同以破除信息传递壁垒、激发数据要素潜能,从而实现产业发展需求与技术攻关方向的无缝衔接,人才、金融等资源的精准匹配,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的资源调度,实现创新价值叠加、放大和倍增。在这个创新链群中,企业承担了包括技术开发、小试中试、生产销售等创新链核心任务,因此成为创新价值的直接实现与获得主体,为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提供了价值实现的载体保障。

企业利用数字赋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机制

数字赋能企业积极探索底层共性技术研发,加速补齐创新链的缺项和短板,为原有价值链环节降本增效、提升品质,创新服务与商业模式,持续增加企业社会效用,推动企业更广更深地融入并完善全球供给体系,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数字赋能挖掘价值链

为解锁创新链前端,企业利用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一是提升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水平、提高企业前瞻性技术布局能力,充分挖掘和释放创新链前端的高附加值。二是加强企业风险投资对实验室阶段的投资比重,并且合理配置全局资源,让专业的人才、设备、实验室充分释放创新链前端的服务能力。三是精准定位企业自身技术发展瓶颈、澄清对应的科技成果供给,从而实现真正的按需转化。

▶数字赋能提升价值链

为了提升价值链品质,可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极大地提升企业价值链上的信息传输效率和信息安全性,同时通过数字技术对决策管理、产品制造、销售服务的创新,升级原有企业发展平台、增加价值链各环节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对创新链的掌控能力。很多数字技术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通过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传统企业生产过程优化和市场需求预测,帮助传统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价值链品质。

▶数字赋能拓展价值链

企业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对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使得这些环节的高附加值在企业价值链中得以体现。例如京东商城,基于数字技术全流程信息轨迹的记录和快速响应提供了优质的售后服务,牢牢占据了网络销售平台的领头羊地位。放眼未来,企业将不可避免地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绿色、共享等主题并入创新思考,从而稳固提升企业未来的社会价值。

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完善创新链上的匹配机制、资源配置和规划布局,破除创新链高效贯通成环的障碍。企业作为创新链的价值实现主体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主体,可通过数字赋能延伸价值链、提升附加值,实现创新价值的创造、转化、放大和倍增,从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提升目标。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价值链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何谓“主体间性”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