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

2022-11-28 12:23宋燕平郑赛男
关键词:长三角安徽省上海市

宋燕平,杨 鹏,郑赛男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合肥 230036)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家农业绿色生产的优化发展区,分析该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趋势,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示范与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均属于优化发展区,该地区是我国稻谷、油料、茶叶、蚕茧、柑橘、水产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数据显示,2020年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为8 359.6亿元(1)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占全国的11.7%。同时,长三角地区农业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向休闲观光、农活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

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2020年长三角地区农用化肥施用量为647.2万吨,占全国化肥施用量的12.3%,农药使用量为18.8万吨,占全国农药使用量的14.3%(2)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远高于国际公认安全上限。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和耕地重金属污染不断加重,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得不到有效保障,给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带来很大挑战[1]。面对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理念,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必然要求[2]。同时,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因此研究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政府和农业部门鼓励企业和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减量化、减少污染排放、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自觉履行绿色发展理念。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农业绿色生产要求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坚守环境质量安全底线、绿色供给能力不断增强[3]。

当前国内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文献丰富。孙炜琳等[4]选取资源利用、产地环境、生态系统、绿色供给4个维度作为一级定量评价指标分析动态变化,选取农业资源制度体系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准入制度体系、农业空间布局体系、农业绿色发展考核体系和生产生活体系6个一级指标来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定性评价指标,通过定量和定性两个体系来考察各地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魏琦等[5]根据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和质量高效4个一级指标构建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评估了近年来国内各省份之间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何可等[6]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高效、生活保障共4个方面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差异。由于目前还缺乏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的文献,本文结合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特点,构建了资源节约、绿色生产、生态保育和绿色供给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分析各省市之间的差异,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二、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一)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7-14]并进一步优化,从资源节约、绿色生产、生态保育和绿色供给4个方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符合本研究的二级评价指标(见表1),二级指标类型有正向和负向两种。运用熵值法进行计算,得出资源节约、绿色生产、生态保育和绿色供给在不同年份的综合得分以及三省一市在不同年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表1 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年报》《安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以及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年报。

(三)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15-17],采用熵值法计算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2.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为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极值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指标值转换到0~1之间。

正向指标:

(1)

负向指标:

(2)

3.评价。确定指标权重:

(3)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4)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Gj=1-ej

(5)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6)

计算各省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7)

用熵值法计算出各一级指标和各省市在2012—2020年的综合得分,得分数值越大代表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越高。

三、结果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分析

通过熵值法求出2012—2020年三省一市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如表2所示,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由2012年的0.481提升到2020年的0.541(见表2),年均增长幅度为0.67%。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农业各部门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城市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绿色农产品消费市场广阔,可以预见,未来农业绿色发展的趋势会越来越好。

表2 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情况

绿色生产在长三角地区2012年至2020年所有一级指标中一直都保持最高得分,得分区间在0.619~0.767之间。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长三角地区意识到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资源的减量化使用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和农业部门给予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的引导和补贴政策。

生态保育在2012年至2020年中得分排第二,得分区间在0.489~0.649之间。长三角地区农业生态保持良好水平,该地区不仅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积极配合林业部门植树造林和加强农田林网的建设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同时也重视对湿地的保护,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改善了农业的生态环境。

绿色供给在长三角地区2012年至2020年中综合评价得分排名第三,得分区间在0.418~0.480。就目前来看,农业发展的绿色供给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的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率相比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较低,主要原因是安徽省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加之皖南山区丘陵众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制约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绿色农产品由于受到生产成本高、认证成本高、市场不稳定的影响,相对于无公害产品发展缓慢,占全部农产品供给的比重较低,长三角地区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其稳定供应。

资源节约在历年长三角地区所有一级指标中得分较低,得分区间在0.330~0.365。主要表现在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土地利用强度高,浙江省土地利用强度相对较低。同时,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单位农业产值耗水量较高,高于全国的单位农业耗水量,浙江省的单位农业产值耗水量较低,节水灌溉有待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地区需要在未来的农业绿色发展中注重资源节约型技术的投入,提高资源使用率。

(二)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农业绿色发展情况分析

从表3可见,2012—2020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其中,浙江省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从0.595提升至0.650,作为全国唯一的整省推进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浙江省在资源节约、绿色生产、生态保育和绿色供给等方面整体都保持较高发展水平。上海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从2012年的0.491提升到2020年的0.590,上海市在绿色生产、生态保育和绿色供给方面呈现良好态势,在资源节约方面表现一般。江苏省的绿色发展水平从2012年的0.485提升到2020年的0.535,在绿色生产、生态保育方面和绿色供给方面得分较好,在资源节约方面得分均较低。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综合得分较低,从2012年的0.355提升到2020年的0.390,安徽省在绿色生产方面表现良好,在资源节约、生态保育和绿色供给方面得分均较低,多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低。

表3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情况

在绿色生产方面,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三省一市的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提高,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的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6%、96.5%、95%、9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2%、97%、89%、80.5%。

2020年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单位耕地面积农膜使用量相较于2012年有所增加,上海市相比于2012年出现大幅度减少。2020年上海市农膜使用量12 864吨,回收率96%,主要是由于上海市积极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工作,对于回收的农膜处理后进行重复利用。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单位农机动力耗油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而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单位农机动力耗油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2012年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2 489.4万千瓦和112.7万千瓦,农用柴油使用量分别为196.2万吨和12万吨,而2020年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1 813.2万千瓦和102.1万千瓦,农用柴油使用量分别为188.6万吨和14.6万吨,在农业机械总动力减少的情况下农用柴油使用量居高不下,导致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单位农机动力耗油量随之增加。

在生态保育方面,2020年浙江省和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61.65%、18.49%、15.2%、28.65%,浙江省的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安徽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中等,江苏省和上海市的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整体森林覆盖率23%,植树造林有待加强。2020年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的湿地保有率分别为10.91%、49.45%、27.51%、7.46%,上海市湿地保有率在全国居前列,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的湿地保有率较低。长三角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低于全国自然保护区比重15.3%以下。长三角地区农田林网控制率保持良好,村镇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20年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的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有率、自然保护区比重和农田林控制率相比2012年都有所增加,自然生态的保护受到各省市的重视,自然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在绿色供给方面,2020年的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的绿色农产品比重和休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相比2012年都有显著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物的要求和休闲体验也越来越高,加之党中央、国务院对绿色农业和休闲农业的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供给和休闲农业发展趋势良好。安徽省的土地产出率比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低,浙江省的土地产出率最高。2020年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土地产出率为79 126.334元/公顷、54 075.235元/公顷、54 854元/公顷,而2019年安徽省的土地产出率为28 639.1元/公顷,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的土地产出率相差较大,主要是由于安徽省土地产出单一,土地产出收益低。2020年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较2012年大幅提高,长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得益于浙江省和江苏省两省的贡献。

在资源节约方面,浙江省的耕地复种指数保持在1.05左右,从2012年的1.13下降到2020年的0.968,耕地复种情况良好,有利于保持地力,促进农产品丰收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上海市的耕地复种指数从2012年的2.072下降到2020年的1.322,江苏省的耕地复种指数保持在1.66左右,安徽省的耕地复种指数保持在1.5左右,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的耕地复种指数相对于浙江省表现较差。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单位农业产值耗水量呈现下降的趋势,2020年分别为0.022立方米/元、0.053立方米/元、0.036立方米/元,其中安徽省的单位农业产值耗水量从2012年的0.044立方米/元下降到2020年的0.028立方米/元,但2020年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单位农业产值耗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026立方米/元。浙江省的节水灌溉面积比重从2012年的73.8%增加到2020年的84.3%,上海市的节水灌溉面积比重从2012年的75.1%增加到2020年的82.8%,江苏省的节水灌溉面积比重从2012年的48.9%增加到2020年的76.2%,安徽省的单位农业产值耗水量从2012年的0.044立方米/元下降到2020年的0.028立方米/元,节水灌溉面积比重从2012年的24.6%增加到2020年的29.8%,说明安徽省农业用水量逐年下降。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用水量逐年下降,说明各省市节水灌溉的意识有所增强。

以上结果表明,目前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需要加强三省一市农业绿色生产交流与合作。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应用熵值法对2012—2020年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2—2020年,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都呈现上升趋势,且各省市之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最好最快,上海市、江苏省次之,安徽省相对滞后。绿色生产和生态保育在长三角地区发展良好,而绿色供给和资源节约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补齐农业绿色发展短板,缩小省市间差距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体量最大、最有活力的发展区,也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但是在生态保育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江苏省和上海市的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整体森林覆盖率,两省需要进一步实施林业栽种培育工程、生态保护工程和灾害防治工程。目前长三角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安徽省和江苏省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方面较低,需要坚决贯彻《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政策支持、加大监管、强化环保执法等措施,引导和监督大型规模养殖场装备配套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高效地处理畜禽粪污,将废弃物综合有效利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绿色生产。在农产品供给方面,政府和农业部门要给予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技术和资金等相关支持,全面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相关工作,支持绿色农产品规范认证,不断加快绿色休闲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体系。

(二)推广绿色技术使用,提高资源高效利用效率

长三角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当前安徽省的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率都较低,需要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高效的农业用水制度,形成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资源保护机制,在农业技术的推广引导下提高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技术水平,科学地测土配方施肥,运用机械代替人力耕种收,在现有的土地资源保持不减少的情况下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在保持地力不下降的情况下积极培育优质绿色农产品。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之间要加强技术培训和交流,组织专家制定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宣传普及技术要点,规范技术操作。长三角各省市需要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重大行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动绿色统防统控替代农药防治病虫害,集成推广全程农药减量控害模式,稳定实现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装备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加大绿色农业生产基地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推广力度,推动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地区水系发达,通过改造水利基础设施和优化节水灌溉设备,使节水灌溉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促进绿色农产品增产增收,也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户收益。

(三)发挥各地特色优势,引导典型示范

浙江省全省、上海市崇明区、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等作为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根据不同地域特色和技术集成种植特色农产品,形成了绿色低碳的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绿色农业生产发挥品牌效应,带动周边乡镇共同开发打造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为其他省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念和绿色生产技术,促进了地区之间交流与合作。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应大力发展休闲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扩大绿色农产品供应及发展食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效益和附加值,把落后的农村生产区开发成生态良好的休闲庄园,促进当地生态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使游客能体验到绿色休闲农业生产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双重享受。

猜你喜欢
长三角安徽省上海市
成长相册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