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海默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及其现实启示探赜

2022-11-30 20:48荆蕙兰
关键词:海默霍克大众文化

荆蕙兰,贾 颖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霍克海默是法兰克福派的第一代主要代表人物,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创立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在他看来,西方的启蒙运动已然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人类理性变成了工具理性,原本具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社会文化也变为毫无“灵魂”的大众文化,逐步沦为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的政治文化工具。[1]为此,霍克海默将研究重点转向文化领域,从商品性、支配性、欺骗性等方面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形成了一整套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这不仅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创新提供了经验启迪。

一、“文化工业”理论及其提出

(一)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借助大众传媒而盛行于民众中的通俗文化,一般包括电影、小说、广播、杂志等,在闲暇时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控制人民群众的思维和心理。大众文化是大众输出负面情绪和释放欲望情绪的表现,也是大众对各类观念、艺术、趣味选择的结果,其主要特征是受众人群庞大且覆盖面广。精英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一类文化,因此,有时被称为知识分子文化。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对文化向往、思维方式以及自我意识的集中表现和深刻表达,主要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深层次的哲学思考。[2]通过对30年代的德国文化与美国“二战”后的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共存的对比,霍克海默把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看作是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主要力量。这样,他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浪漫高雅的风格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标准化会导致文化工业的立即死亡,这是霍克海默对其理论历史发展与反思的双重质疑。

(二)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

霍克海默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等同于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在他看来,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意思相近。霍克海默早在其1944年的《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一文中,就已经运用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他将“文化工业”巧妙地比喻成了“社会水泥”,从这一比喻就可以形象地体会到文化工业内在的僵化和死板以及对人民群众思想的禁锢性。至于霍克海默为什么要把大众文化称为“文化工业”,是为了避免人们误认为“大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其实大众文化与其表面意思恰恰相反,本质是代表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是统治集团的有力武器。基于此,霍克海默用“文化工业”取代了“大众文化”一词,以便更好地揭露资产阶级统治下思想僵化的本质。

二、霍克海默文化工业批判的主要内容

文化工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了满足利益最大化的需要,不断被“复制粘贴”,久而久之,文化工业便丧失了其特有的艺术性与创造性,而沦为商品世界里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在霍克海默看来,文化工业的本质是统治者奴役大众的文化工具,是掩饰剥削大众这一事实的文化手段。由此,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持批判态度,从商品性、支配性、欺骗性、单一性等方面指出了文化工业的弊端与缺陷。

(一)文化工业的商品性

霍克海默认为,文化工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商品化。他毫不避讳地在《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一书中讽刺道:“文化产品是一种奇怪且神秘的商品。尽管文化产品不再进行商品交易时,它也受交换规律的影响;即使人们不再使用或购买它时,它也会被不经意地使用统治者为了克服消费者好逸恶劳、坐吃享福和麻木不仁的消极状态,借助整个文化工业,生产出大量的文化用品。”[3]152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明确指出,文化与工业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工业化进步的过程。文化艺术品的创造是依据工业生产的需要,被工业生产所支配和控制,若文化商品合乎工业生产的目的,便可以进入交易环节,且将带来大量利润,产生无数效益。这样一来,文化产品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丧失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使文化产品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从而阻碍了艺术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工业的支配性

在霍克海默看来,文化工业的另一个特征是支配性。在霍克海默那个时代,具有悲剧色彩的文化成为了统治者进行道德劝善的手段,统治者通过文化输出的方式来麻痹被统治者,使其遵从社会制度,自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正如《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一书中写到,“文化向来都对抑制革命的感情和野蛮的本能做出过贡献。”[3]143除此之外,在资本主义体系强制压力下的群众充满了反抗世俗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些文化产品则要求他们要正视悲惨的生活境遇,向电影或小说中的榜样学习,从而达到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目的。因此,以消遣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工业便具有了艺术所不能达到的政治功能,一方面,资产阶级统治者通过文化手段实现了社会稳定,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延长了制度的“寿命”;另一方面,它支配了大众的精神世界,使人们只能忍受残酷悲惨的生活环境,丧失了革命和创新精神,阻碍了人类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工业的欺骗性

霍克海默强调大众文化具有欺骗性。文化工业是为了迎合在体力劳动中呈现疲备状态的无产阶级的文化需求,通过各种各样的消遣文化来消除人民大众的反抗思想,使人民逐渐沉溺于资产阶级统治者给予的虚假承诺之中,促成了人们的遁世倾向和逃避主义思想。[4]霍克海默还以电影为例生动地说明了文化工业的欺骗性。人民大众在观看电影时,误认为电影里的内容就是外面世界的真实反映,这就使人们迷糊了电影和现实的界限,阻碍大众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化解了人们对于现实的不满。而文化工业的欺骗性不仅体现在电影,同时体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

(四)文化工业的单一性

霍克海默从艺术角度认为,所有文化产品的风格都是千篇一律的,缺乏“艺术风格”,彼此雷同,少有新意。他认为文艺作品的每一章都是由上级决定的,就连细节都是按模式制定出来的。从一切文化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作品均采用了规定的“语言”。而对于风格特殊性的讨论,霍克海默提出,“普遍的东西和特殊的东西是不需要协调的,因为这两极之间不再存在紧张的状态:所涉及的两个极端变得模糊不清、趋于一致了,普遍的东西可以代替和转变为特殊的东西。”[3]121所有的文化作品都有一定的标准,标准化和伪个别性是资产阶级文化作品的主要特征。由此,这种的文化作品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阻碍个性的发展,还终结了艺术的生命,扼杀了艺术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三、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思想局限

霍克海默从文化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深刻的批判,集中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被统治的下层个体,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此外,他初步揭露了文化工业的社会统治功能,这为后人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虽然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并没有触及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最深层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来评判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思想,科学客观分析其积极影响和不足之处,力求加深对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全面认识。

(一)角度的单一性

霍克海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仅仅围绕文化这个维度的,这就造成了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诊治停留在了学理层面。事实证明,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往往是不够全面客观,资本主义社会是由多个维度组成的,而文化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驳斥和批驳,他实现了由政治经济批判向文化批判的转变。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早已做出明确且科学的回答——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而霍克海默放大了上层建筑中文化的作用,使文化脱离了经济基础的束缚而自成体系。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无疑是脱离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而盲目追求文化发展的无意义的批判,毫无疑问,这样的批判是无法帮助资本主义社会解决问题和寻找出路的。

(二)阶级的局限性

霍克海默在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中始终强调资本主义文化产品对大众思想的侵蚀,却从未提及和考虑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的主体,有其自觉性和独立个体性。霍克海默认为资产阶级统治者是通过掌握文化的领导权来实现其“文化霸权主义”,注重对大众进行错误引导和精神控制,从而使其顺从资本主义的统治,自觉接受统治者的支配。

但是,霍克海默属于资产阶级的一员,他必然要受到所属阶级的束缚,代表其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他只强调了文化工业的支配性和欺骗性,提醒大众时刻保持对文化产品的警惕性,而忽略了人民群众作为文化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权和判断力。他虽然揭露了文化工业的种种危害,却从未呼吁人民大众站起来反抗一直束缚他们的“天然牢笼”,这就体现了资产阶级内生的软弱性和非革命性,从而其理论也会存在阶级局限性。

(三)理论的非辩证性

霍克海默批判了从商业性、支配性、单一性等方面论证了文化工业对人民群众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消极影响,却忽略文化工业仍有积极意义,无法科学辩证地看待大众文化本身。一是大众文化的繁荣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印刷业、广告业、旅游业,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二是大众文化的科技化从某种程度来讲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科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伴随着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可以丰富文化传播途径,创新文化形式,满足人民大众对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三是文化产业并非仅仅具有支配性,时刻控制和麻痹大众的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愉悦身心,缓解疲劳的作用,不仅使人民增长见识,丰富经历,还可以帮助群众发泄情绪,调整工作状态。

四、霍克海默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启示

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自形成以来便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他的批判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对人民大众思想上的摧残和控制,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与此同时,研究和剖析霍克海默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有效借鉴。

(一)举旗定向,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

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一书中,用大量篇幅论证大众文化的非大众性质,认为文化工业是资产阶级统治者管理和控制社会的主要手段,并未真正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和需求,而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理论为我国发展文化敲响了警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要始终坚持并发展符合人民利益与喜好,促进人民健康发展的大众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历史,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与享用者。人民大众创造文化,文化也应为人民大众服务。毛泽东曾说:“文学艺术要面向群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5]855因此,建设和发展中国大众文化,必须切实把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导向,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只有人民的精神世界富足,意识形态正确,国家才能兴旺,民族才能振兴。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6]我们应不断创新文化形式,发展反映人民需求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主义的文化强国。

(二)博采众长,坚持兼收并蓄的发展原则

霍克海默是资产阶级利益忠实的维护者,是彻头彻尾的精英主义者。他将精英文化作为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主要力量,与大众文化完全对立起来。因此,霍克海默极力倡导精英文化,而一味地反对大众文化。霍克海默文化批判理论这一缺陷,为我国发展文化提供了经验教训,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形式,我们应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无论是精英文化、西方文化,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和传播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每一种形式的文化都有其特有的优势和魅力,我国在文化建设时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兼收并蓄,交流互鉴。另一方面,我们应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在兼收并蓄的同时仍不忘本,坚定信心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

(三)齐抓共管,营造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

“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的出现,本身导源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对启蒙辩证法的反思与理解,霍克海默正是从现实的文化现状中看到了纳粹集权主义的身影,在其看来,正是因为政治上的极权和不民主氛围酝酿出这类文化工业,创造出了大量压抑人性、遏制大众追求自由民主的文化艺术品。从霍克海默文化批判理论的背景来看,文化的发展与其时代背景和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文化建设时,要时刻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为文化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现如今,在文化市场上,一些商家为了追求既得利益的最大化,不惜打破道德和法律红线,生产一些低俗且不健康的文化产品,其行为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这就需要我国各级政府或管理部门,奉公守法,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场制度,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海默霍克大众文化
滑板的乐趣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一起来观星
一起来观星
一起来观星
浅析“大众文化”
爱情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