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研究
——以A港口企业为例

2022-11-30 11:07黄静副教授
商业会计 2022年21期
关键词:标准值港口预警

黄静(副教授)

(海南开放大学 海南海口 570208)

一、引言

我国对于财务风险预警相关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大多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之上,理论和方法体系仍有待发展和完善。目前,已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理论部分,有关模型应用方法的研究对象主要选取上市公司和房地产公司,针对非上市国有企业如何应用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国内一家发行过企业债的国有港口企业A公司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港口具有公共基础设施的公益属性,盈利能力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发展,该企业目前的主体港区已处在城市的中心和交通要道,港城矛盾日益激化,未来几年将面临港口搬迁的迫切需求,港口建设的资金压力较大。同时,新建港口的巨额折旧及利息费用极有可能使企业出现巨额亏损,而连续的经营亏损将造成已发行流通的企业债停牌甚至退市,导致其丧失在资本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融资能力,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引发财务系统性风险。本文从其综合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其财务状况及风险,从指标值的取值范围、评分比重等方面对传统的功效系数法进行改进,从而建立起一套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为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开展得较早,迄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财务风险预警理论模型和体系,常用的风险预警模型大体上可以分为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Fitzpatrick(1932)通过单一变量分析法对19家破产企业与非破产企业的财务比率进行分析。Altman(1968)提出了多元线性判断模型,选取33家破产制造企业和33家同行业正常经营的企业,以22个变量作为备选变量进行对比分析,搭建了Z-Score模型。此后,多变量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并在Altman研究的基础上衍变出其他多变量模型,如英国的Tafler模型,Edmister建立的小企业研究模型等。多元线性模型虽应用较广泛,但该模型的一般假设条件与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无法匹配。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Ohlson(1980)引入了无需严格假设条件的逻辑(Probit)回归模型。此外,Aziz、Emanuel等在逻辑回归模型方面还提出了现金流量模型,该模型以“企业价值等于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净现值”这一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建立逻辑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技术的飞速发展,财务风险预警研究中又出现了新的分析模型,即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

我国在财务风险预警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周首华(1996)借鉴Altman的研究成果,根据4 160家公司近24年的财务数据建立起F分数模型,预测准确率为70%左右,该模型将现金流量列入考量范围,对国外Z-Score模型的缺陷进行了修正。在研究模型或研究方法方面,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吕长江、周现华(2005)将样本设定为制造业上市公司,将多元判别方法、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和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应用于搭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剖析风险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范措施。此外,还有学者采用功效系数法,分别对能源、制药、船舶、农业等板块的一些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并根据相关研究结论,认为功效系数法是行之有效的。

三、功效系数法

在运用功效系数法计算企业的综合运营情况时,需要对企业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定向和不定向的、财务和非财务的,因此该方法的操作较为复杂。在具体运用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对每个评价指标界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作为上下限。第二,计算各个指标的单项评分值,具体计算过程如下:单项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指标权数×上档标准系数-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第三,计算综合评分值。总得分=∑单项指标得分。

功效系数法最早用于对企业的绩效评价,是利用多种指标对目标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同时评价指标也可以进行差异化设定,每个企业均可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来设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可以满足企业在实际经营运作中的具体需求。相对于其他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传统功效系数法具有很多的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预测方法,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个比较大的漏洞,即对于财务指标的取值范围不够详细,仅采用两个数值评价企业的综合运营情况,对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度不高,难以了解财务风险的具体严重程度。因此,本文针对功效系数法存在的缺点进行改进,确保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时,能够更好地提高风险预警的精确性和可靠度。

针对传统功效系数法存在财务指标值取值范围较小的缺点,本文将取值范围分为五个评价档次,分别是优秀、良好、平均、较低以及较差。同时,各个评价档次都有对应评价标准系数。另外,对基础分和调整分的比重进行了分配方法的调整,以变动的分配比重取代固定的分配比,增加模型的精确度。如表1所示。

表1 评价档次标准及标准系数

改进后的计算公式为:综合评分值=Σ[单项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功效系数×(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将所选取的财务指标分类为极大型变量、稳定型变量、极小型变量,其中:极大型变量功效系数:若实际值<优秀值,则功效系数=(指标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若实际值≥优秀值,则功效系数=1。极小型变量功效系数:若实际值>优秀值,则功效系数=(指标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若实际值≤优秀值,则功效系数=1。稳定型变量功效系数=(指标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经过上述改进,功效系数法在预警财务风险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能够得到提高。为了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财务风险及产生的原因,还可以增加反映成长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的功效系数。此外,为了确定一套统一的评价基数,可以将各类功效系数统一换算为百分制形式。

四、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及防范研究——以A港口企业为例

(一)企业简介

A公司是一家从事港口装卸、仓储、水上客货运输、集装箱运输、外轮理货、船舶修理、商业贸易、旅游、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多元业务的综合经济实体,目前管辖2家分公司,10家全资子公司,5家控股子公司,11家孙公司以及一家上市公司。历经10年的发展,企业的资产总额和净资产规模均翻了近四倍。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港区所处位置现已处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和交通要道,港城矛盾日益激化,企业现有的港区面临着搬迁的历史重任。为了根据地方政府要求尽快完成港口搬迁,企业现需投资大额资金建设新的港区,用于承接现有港口的业务。企业存在资金被无偿占用、短期借款规模大且偿债能力较弱、创造现金流能力弱、经营效益恶化以及收入与成本增长不配比等财务风险。但通过对单个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只能得出企业存在某方面的风险,不能从整体上反映企业实际面临风险的程度与状况,无法采取系统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因此,本文从指标值的取值范围、评分比重等方面对传统的功效系数法做出改进,搭建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剖析风险形成的原因。

(二)财务风险评价标准值与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1.指标权数的设定。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本文从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相关财务指标,既能全面反映财务风险的内容又不出现重叠,具体财务指标及其权数的设定如表2所示。

表2 企业预警系统财务指标及其权数

2.评价标准值的设定。考虑到本文选取的是国内一家国有港口企业为研究对象,在设定企业财务指标评价标准值时,本文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统计的港口行业标准值确定。

(三)财务风险预警警限的确定

一般来说,简单的财务风险预警警限划分主要是90—100无警、80—90轻警、70—80中警、60—70重警、0—60巨警,但该划分既不符合统计学的规律,同时也与现实中人们对风险的认知有所偏差。本文并未采用上述简单的划分区间,原因是只有评价结果处于中间值时才是比较合理的,因此本文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划分了财务风险预警警限区间,即功效系数为0.9—1无警(无风险)、0.7—0.9轻警(注意风险)、0.6—0.7中警(风险较小)、0.4—0.6重警(风险较大)、0—0.4巨警(风险严重)。

(四)财务风险预警

本文根据企业2016—2018年审计报告的相关数据,分别计算出实际的财务指标值、财务指标标准值、基础分、功效系数、调整分和单项评分值等。

1.计算企业2016—2018年各单项指标的实际值,如表3所示。

表3 企业2016—2018年各单项指标的实际值

2.根据国务院国资委2018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确定企业财务指标标准值,如表4所示。

表4 港口行业指标标准值

3.计算企业2016—2018年单项财务指标评分值,如表5—表7所示。

表5 企业2016年单项指标评分值

表6 企业2017年单项指标评分值

表7 企业2018年单项指标评分值

4.按照以上评价方法及参数,计算企业2016—2018年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指数值,如下页表8所示。

表8 2016—2018年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指数

5.计算企业2016—2018年综合指数。根据公式:财务预警综合指数=∑单项财务指标评分值/100,2016—2018年的综合指数分别为0.50、0.59、0.54。通过比照上述划分的财务风险预警报警区间,2016—2018年企业已处于重警状态,大部分财务指标恶化,财务状况存在严重风险,企业存在破产的可能性。之所以企业目前还能持续经营,主要是由于当前的融资环境相对宽松,加之企业具有国资背景,银行对其信贷支持力度较大。但倘若国家银根紧缩,融资渠道受阻,企业可能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五)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盈利能力财务风险分析。企业2016—2018年盈利能力系数分别为0.59、0.68、0.61,2016年处于重警状态,2017年和2018年处于中警状态,表明企业在盈利能力方面有部分财务指标已出现异常,但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盈利能力指标出现异常,主要表现在盈余现金保障系数方面,2016—2018年该指标指数均为0,说明企业该项指标值连续三年均处于行业较差水平,反映出企业正常的经营造血能力已出现严重问题,净利润贡献现金流的能力越来越弱。另外,成本费用利润率2016—2018年的指标指数分别为0.32、0.47、0.37,基本上都处于巨警或重警状态,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成本费用的控制。

2.偿债能力财务风险分析。企业2016—2018年偿债能力系数分别为0.59、0.62、0.53,2016年和2018年财务风险处于重警状态,2017年处于中警状态,这说明企业在偿还债务方面已存在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根据测算数据,企业已获利息倍数指标系数2016—2018年分别为0.39、0.43、0.39,说明企业的利息支出在逐年增加,利息支付压力在逐步增加,财务风险加大。

3.营运能力财务风险分析。企业2016—2018年营运能力系数分别为0.29、0.35、0.34,财务风险均处于巨警状态,表明企业的营运管理处于较差水平,主要体现在总资产周转率较低。根据测算数据,企业总资产周转率2016—2018年指标系数分别为0.32、0.32、0.30,处于巨警状态,说明企业资产利用效率较低,经营能力较弱。

4.发展能力财务风险分析。企业2016—2018年发展能力系数分别为0.40、0.48、0.44,均处于重警状态,企业发展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营业收入的增长方面。营业收入增长率虽然从2016年的巨警状态转变为2017年和2018年的重警状态,营业收入增长趋势有所好转,但是增长力度不大,一方面主要是受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环境影响,港口货物量相应减少,导致营业收入增长乏力。另一方面,企业港口业务过于单一,传统行业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没有新的营业增长点。

五、对港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的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表明企业已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方法或措施,从盈利、偿债、营运、发展等四个方面入手,尽可能降低和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本文建议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来防范财务风险。

(一)积极寻求和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

企业传统业务的市场空间和盈利水平在短期内基本已经没有快速、大幅的增长空间,若要保持企业收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必须寻求新的收入和盈利增长点。建议企业依托港口业务和临港发展,利用港口集散过程中形成的现代物流链,借助现代化理念和信息管理手段,建设物流园区,建立配送功能,构建区域国际物流中心。

(二)进一步加强成本费用的开支控制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航运产业的持续低迷,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速有所放缓。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和物价的不断提高,企业成本费用增长比例较大,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为此,建议企业进一步加强成本费用管理,通过完善全面预算和经营绩效考核,从源头和机制上下手严控成本费用开支。此外,随着港口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建议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缩减人员配备,优化管控流程,降低人工成本,进而提高成本费用开支的效益。

(三)优化融资安排,调整负债结构

从企业的融资负债结构来看,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产生的资金有相当部分用于固定资产和股权投资,而日常生产经营周转的资金缺口则主要是通过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来解决的。由于固定资产或股权项目的投资回收期长,而流动资金贷款的还款期短,两者在期限结构上难以匹配,容易引发偿债危机。因此,建议企业对于固定资产或股权投资项目,应尽可能使用项目贷款或并购贷款等偿还期限较长的融资产品,如有条件,还可以统筹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合理使用融资券、中期票据、融资租赁、资产支持票据等融资工具,逐步构建方式多样、结构合理新颖的融资模式。此外,对于现阶段背负的流动资金贷款,建议企业可以通过申请借入2年或3年期限的流动资金贷款用于置换部分1年内到期的流动资金贷款,通过负债的期限结构管理,规避短期负债集中到期可能引发的流动性危机。

(四)优化项目安排,调控投资节奏

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来看,负债规模的急剧扩张可能导致的偿债危机是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议企业一是要根据自身财务状况进行适度投资。若投资项目较多,应根据不同项目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和紧急程度进行科学排序,分清轻重缓急,将有限的资金和能力投放到企业经营发展最急切的投资领域,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二是要坚持项目选择的“经济”导向,通过科学、充分的前期论证,从众多的投资项目中优先选择投资回报高、现金流量好的优质项目,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正效益”。对于国资企业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建议在实施前争取相应的经济利益或政策资源补偿,避免负债融资的投入与产出不相匹配,进而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和偿债风险。

(五)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或政策扶持

企业作为当地最大的国有企业,同时又是港口基础设施这一“准公共产品”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在新港区建设、航道和防波堤的维护、临港物流及港口航线等方面,应向当地政府争取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借助政府资源加快港口建设和相关临港产业集聚。此外,倘若企业在后续的经营中,如因港口搬迁后新港区折旧、费用化利息等固定成本增加,经营面临亏损,企业还可以通过协调政府扶持资金的拨付方式,例如:以港口经营补贴方式帮助企业通过增加营业外收入来优化财务报表,确保企业始终处于盈利状态,从而维护和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融资能力。

(六)构建合作经营、共同经营的港口运营新模式

企业目前在港口建设和经营方面基本采取“自建自营”的传统方式,港口建设的资金和经营压力较大。为了整合港口与航运、货主和投资平台等利益相关方的优势资源,缓解港口建设的偿债与经营负担,建议企业可将不同的港口资产分别打包成立项目公司,通过在项目公司层面吸引战略投资人,一方面可以利用战略投资人引进的资金消化港口建设中的部分债务,降低企业的偿债压力与财务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战略投资人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大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业务资源,进一步实现港港、港航和港货之间的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企业新港口建成后的健康、持续经营。

猜你喜欢
标准值港口预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预警型智能包装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和设计
北京市重金属污染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研制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港口上的笑脸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问题研究
惠东港口
浅析风电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设立与监控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