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cc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为例

2022-11-30 11:07吴燕华副教授柴思媛潘晓静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311300
商业会计 2022年21期
关键词:舞弊职业道德案例

吴燕华(副教授)柴思媛 潘晓静(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杭州 311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2021年12月,财政部印发《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将立德树人作为会计人才教育培养的根本任务,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会计法治教育、诚信自律教育、职业精神培育和专业能力建设,打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会计人才。课程思政建设要以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课堂育人功能、塑造课程灵魂为己任,确保各专业课程筑牢教育之基、保障育人质量(蒋晓改、袁军伟,2022)。基于此,本文以MPAcc专业教育为切入点,结合《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教育,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同频共振。

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通过设计思政教学要点,有助于思政教育内涵和外延的丰富和拓展。借助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价值导向融入MPAcc课程知识的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改变传统低效的教学方法,运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知态度,转变专业课程“重智力培养、轻德育建设”的现象。

(二)有利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对商科教育的目标从商业伦理、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整合知识能力、团队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要求。MPAcc培养容易重实践和应用、轻价值理念和理论素养,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促进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主流趋势,重视专业技能知识的基础上加强MPAcc思政教育,弥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忽视德育的短板,更好地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有利于发挥MPAcc内核本质思政功能。层出不穷的财务舞弊事件提醒我们绝不能忽视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会计职业本身要求我们在从业过程中要遵循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坚决杜绝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MPAcc的培养需要坚守道德底线,其内核本质需要对职业道德存有敬畏之心,提高思想觉悟,在学习深厚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以德立身。

二、《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是MPAcc思政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人员所具备的商业伦理、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作为MPAcc思政示范课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本课程通过“具体化”“情景化”“系统化”三位一体的模式学习《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在强调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与德才兼备。一是“具体化”。通过学习具体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效用原则、权利与义务标准、公平正义标准、卡罗尔金字塔模型、利益相关者理论、冰山理论等,同时结合相关典型思政案例加以阐述,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二是“情景化”。为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搜集有代表性、有教育意义的案例情景,并结合书本知识找寻合理的思政切入点和契合点制作成展示课件。三是“系统化”。课前将重点内容和思政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进行预习和资料搜集,提高学生对自身职业道德行为的关注;课中通过学生之间的问答互动,提高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思辨能力;课后及时对授课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系统性地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完成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综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牢牢贴合了教材中的专业知识,还将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从而完美实现“德”与“才”的自然衔接。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程理论知识学习,提高MPAcc学生对商业伦理知识、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注重将来对自身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和规范。教师借助课程内材料和学生搜集的材料加工提炼后通过正反对比提高学生伦理道德思辨能力,让学生多角度发掘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勤勉尽责的工作精神,养成诚信、独立、客观公正、廉洁求实的工作作风,能遵守保密原则,提高自己的专业胜任能力。

(三)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设计。

案例一:“康”而不实,“美”难掩瑕——康美药业的疑云与启示

1.案例简介。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创立,2001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康美药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投资建立了140多家公司,业务规模占全国中药产业的70%。但2018年底该企业却被证监会立案调查,2019年自曝会计差错,虚增收入88.98亿元,虚增成本76.62亿元,最终被证监会认定为“有预谋、有组织,长期、系统”进行财务造假。主要财务造假手段有:累计虚增营业收入291.28亿元;累计虚增货币资金886亿元;虚增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投资性房地产,共计36亿元;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情况。作为A股历史上最大造假案,证监会也开出了顶格罚单。随着新《证券法》的实施,2021年11月17日,康美药业因虚假陈述侵权赔偿证券投资者损失24.59亿元,原董事长获刑,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会计师被连带追责。

2.思政目标。从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性质、履行与规划四方面展开,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会计职业道德基本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根据“舞弊因子理论”总结康美药业财务舞弊的动机、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并从公司、制度、外部监管者、社会公众等几个角度提出应对措施,为我国的公司治理建设、证券监督管理等起到警示作用。该案例研究也可为不同行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培养提供帮助。通过该案例分析,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怀疑能力,要求其坚守住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让学生在复杂的利害关系中以及众多的诱惑面前依旧能保持独立性,不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脚踏实地、清廉正直的工作态度与作风。

3.课堂设计。该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是2020年3月1日新《证券法》施行后我国首单证券集体诉讼案,在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教学设计上,分成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课前计划,发放案例文本和启发思考题,以问题为导向,将思政点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阅读和初步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同时将学生分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制作和汇报。第二阶段是课堂计划,随机抽取2—3个小组进行案例汇报,通过组间相互讨论和评价,教师点评等环节,深化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价值引领。第三阶段是课后计划,要求各组在本次案例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完善案例分析,提交最终的案例分析成果,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团队协作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作风,养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案例二:金融科技巨擘的幻灭与反思——Wirecard财务舞弊案剖析

1.案例简介。2020年6月25日,有“欧洲支付宝”和“欧洲最大金融科技公司”之称的德国线上支付巨擘Wirecard因19亿欧元“离奇失踪”而申请破产保护,为其审计长达十年之久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遭遇了匪夷所思的审计失败,机构投资者和银行等损失惨重。回顾过去十几年Wirecard的发展历程,其幻灭并非没有征兆。恰恰相反,Wirecard涉嫌财务舞弊的征兆明显,吹哨人举报、英国《金融时报》追踪报道、做空机构质疑等,都频繁地发出了Wirecard财务异常的强烈信号,但是这些舞弊信号并没有引起Wirecard监事会、管理委员会、安永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应有重视。这四个机构肩负着防范财务舞弊的职责,构成防范财务舞弊的四道防线。但四道防线同时失守,促使德国乃至欧洲重构金融科技监管模式,终结政府授权的会计监管体系。

2.思政目标。通过对Wirecard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识别财务舞弊的信号,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重点探讨如何从金融监管、媒体监督、会计监督、审计责任等方面构筑财务舞弊防线。通过分析大数据背景下财务舞弊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启发学生求知探索、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通过案例分析,指引学生在执业过程中应该秉持的独立第三方立场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具备诚信、客观公正、专业胜任能力与勤勉尽责等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3.课堂设计。该案例在审计失败案例中极具代表性,比较适合采取辩论赛的形式开展教学,辩题为如何更好地进行财务舞弊防范。赛前,教师确定辩论流程和规章,组建辩论人员和观众,学生广泛翻阅和收集资料,做好充足准备。该阶段目的是养成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思维,并能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赛中,双方从不同角度陈述各自观点,通过攻辩和自由辩论等环节,推进大家全面深入细致地讨论如何有效构筑财务舞弊防线,直达本质。该阶段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理论素养,也培养了推断、思辨的能力。赛后,整理思路并形成课程报告。该阶段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思考得到了升华,引导学生增强自身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整合与设计。本文从会计职业道德角度出发,明确了会计教育发展的方向,并立足于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构建。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设计(如表1所示),最终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

表1 教学内容整合与设计

三、MPAcc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德育意识,认真践行“课程思政”“。具体化、情景化、系统化”的三位一体模式需要教师队伍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优秀的师德师风,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将教师授业教育与学生素质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并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准则。同时,教师也应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能够全面、系统地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知识点与具体思政案例相结合,把学生带入到整个案例情景当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最后教师还应把各个章节的所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面,并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从而达到价值塑造、能力训练、知识传递的有机融合。为此,课程团队可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完善课程思政案例的设计和教学,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德育意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鼓励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理论水平,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二)深入挖掘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专业人才。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就需要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面对不同的诱惑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做到诚信、客观、公平与尽责,而这些观念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及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传输。教师应充分发掘和提炼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商业伦理相融合、法制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相融合,确保课程的育人导向。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解决会计人员所面临的各种道德困境,更好地帮助学生识别和应对未来工作或是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问题。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启发性、探究性、讨论式、体验式教学,将良好的德行、正确的价值观与知识有效结合,使学生具备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能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三)开展“实践教学”,拓展第二课堂,多渠道协同育人。拓展第二课堂,多渠道协同育人可以使课程开展更加高效。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教学,借助影片、视频等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理解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点,延伸课堂空间和时限。通过“先进人物”“德育导师”进课堂等活动,树榜样、立标杆,启迪思想,提升素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实地走访或调研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本地上市公司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也提高了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为以后独立行事、客观评价、尽职履责任奠定基础。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强化过程学习考核和实践考核并重,探索加入思政元素的考核,如志愿者服务、爱心帮扶、红色之旅等,带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舞弊职业道德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浅谈财务舞弊与防范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舞弊行为人特征分析
新时期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