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滨水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

2022-12-01 11:01□王
山西农经 2022年6期
关键词:江阴市滨水空间

□王 洋

(江苏金宁达房地产评估规划测绘咨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36)

1 研究背景

生态产品是良好自然生态系统以可持续的方式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总称[1]。狭义上是指满足人类需求的清新空气、清洁水源、适宜气候等看似对人类有形物质产品消耗没有直接关系的无形产品。广义上包括人类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降耗减排等途径,减少对生态资源的消耗生产出的有机食品、绿色农产品、生态工业品等有形产品。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2 滨水空间特征

2.1 滨水空间现状

城市滨水空间是指城市内河沿岸、湖泊周边的可开发土地资源。城市滨水空间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可观赏性、资源稀缺性和历史文化性等特征[2]。通过滨水空间生产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城市滨水空间正面临私有化倾向,其中优质滨水空间被私有化的情况并不鲜见,尤其是房地产与工业开发领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滨水空间的公共属性将成为社会的共识,公共空间的大众化和市民化将成为社会发展和城市进化的象征。

2.2 美国滨水空间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滨水空间曾被大量的工厂、仓库和码头所占据,水体普遍受到严重污染。为解决这一生态问题,美国滨水空间生产总结了一些较成功的案例。如芝加哥湖滨空间保护是政府规划远见的典范,以立法的形式,将密歇根湖周围的“黄金地带”规定为公共绿地,只能用于开发建造公共建筑;密尔沃基滨水地带的发展规划以旅游休憩为主,强调与周围社区的形式与功能相协调,鼓励土地多样化开发和空间共享;查尔斯顿滨水区是以政府为主体,拆除老旧街区,将其开发为滨水公园。

这些成功案例均表明滨水空间会成为城市中景色优美和具有特色的场所。成功案例中的滨水空间均在水边开辟人行道,设置开敞空间,保障亲水空间的公共性和可达性,留出岸线吸引更多人来滨水区活动。此外,保护城市滨水景观脉络和共享性主要依赖于政府对城市水体价值的正确认识和长远规划管理。

2.3 滨水空间特征

江阴市总面积986.97 km2,水域面积157.31 km2,长江江阴段全长34.8 km,已被建设占用或利用的水段25.05 km,其中港口码头占用率50%;多年的河网建设形成13 条入江河道,输水河道密度4.98 km/km2,运河与输水河湿地面积为1 195.8 hm2,占江阴市湿地面积的12.03%[3],其中江阴市霞客镇的河网分布密度较大,大部分滨河或地势低洼的积水区形成湿地,但其开发强度较低。

3 滨水空间实现生态价值的主要做法

江阴市长江岸线过度使用、土地超强度开发等问题日益显现,滨水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破解“金色污染”困境的关键[4]。江阴市在滨水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开展了长江生产型岸线清退、沿江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滨江亲水工程建设,形成公园体系,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等方式促进价值外溢。

3.1 还江于民,推进滨江临水岸线生态建设

江阴市市民长期以来临江却不见江、滨江却不亲水。江阴市按照长江大保护的要求,对主城区沿江区域实施了整体搬迁,沿江生产性岸线全部退还为生态岸线,临江开展生态修复,建设滨江公园体系,长江岸线变身为美丽的“江阴外滩”。

3.2 还湿于民,提升长江岸线水环境自净能力

窑港口区域是江阴市、无锡市以及常州市饮用水的取水口,其周边散布有多处小型畜禽养殖场、化工作坊和小型修船厂,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

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划定并规划建设窑港口生态湿地保护区,恢复天然芦荡和湿地灌丛岸线,提升部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关闭、整合家庭式畜禽养殖场并异地修建环保型规模化养殖基地,新建鱼类产卵场、栖息水道、长江生态缓冲林、增殖放流点野化基地和水生态修复浮岛,为恢复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3.3 还绿于民,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

按照“断带补齐、窄带加宽、次带提升、残带改造”的原则,推进沿江地区生态林建设工程。建设的环城森林公园与北部长江、中部运河共同构成江阴市城区的绿色生态屏障;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对废弃宕口、已破坏山体等进行生态复绿;对于连片种植空间有限的区域,做到深挖潜力、见缝插绿、宜栽尽栽,构筑更多自然景观、滨水绿带。

3.4 还河于民,恢复江南水乡古城韵味

江阴市启动了以“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城区外新建了联结长江和太湖两大水系的运河,对老锡澄运河两侧实施异地搬迁,建成锡澄运河公园和应天河公园,将东部的老城区与西部的老郊区连为一体,恢复江南水乡的古城韵味,还市民以碧波荡漾、一步一景的古老运河。

3.5 多措并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综合运用土地储备、片区综合开发等措施,在生态修复及周边区域配置合理比例的商业、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外溢,实现区域土地的经济增值。

江阴市将沿江的大部分土地规划为公共绿地等,同时储备了部分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凭借土地增值所带来的收益实现生态修复成本内部化。在生态产品供给区积极发展生态型产业,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依托绮山应急水源地项目,修复并建成绮山郊野公园,规划建设集旅游、养老、居住于一体的康养居住区;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玫瑰种植园,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促进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试件实测各特征值及变形指标见表4。表中:Py、Pu、Pm为屈服荷载、峰值荷载和破坏荷载(取峰值荷载下降至85%时对应的荷载值或未降至85%时取最大位移对应的荷载值);Δy、Δu、Δm为所对应的位移值;μ为延性系数,μ=Δm/Δy。由表可见:

4 滨水空间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困境

4.1 缺乏稳定的资金供给

生态产品开发建设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宏观性的工作。目前,资金来源绝大部分包含在具体的工程建设费用中,对没有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产品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专项预算。

对于一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态产品项目,如果不与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国家重大项目等结合,就不能单独立项纳入预算;对于一些体量小、布局散、收益少的生态产品,由于受人工成本、建设成本与运输成本的影响,单独项目无法做到投入与产出的资金平衡,目前还没有建设纵向补偿和横向交易机制。

4.2 缺乏明确的开发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包含生态调节价值、文化服务价值、物质供给价值3 个方面[5]。目前,生态产品的生态调节价值受一系列政策影响,未充分显化。文化服务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与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的结合度不紧密。与其他产业相比,生态产品的物质供给难以达到一定规模,难以形成产业体系,产品的开发、设计、营销、技术服务等缺乏有效支撑。

4.3 缺乏有效的利用方式

经济发展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提高,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增大,但由于生态产品价值没有得到有效显化,导致优质生态资源被个别项目低成本使用,甚至有的生态资源被破坏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最后形成企业对生态产品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增加社会治理成本。

5 滨水空间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

5.1 推进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和增值溢价

5.1.1 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重点围绕“一江三河两地”区域,认真做好生态产品开发规划,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突出重点,着力做好入江河道整治、绮山应急备用水源地、废弃矿山治理、滨江公园体系、霞客湾湿地、河豚渔村水产养殖6 个示范点项目生态价值实现,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头效应。兼顾全面,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林长制省级试点、河长制建设为契机,扎实开展造林绿化,改善生态面貌,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多方借力,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开发生态产品,对于不适合建设的用地,做到应绿尽绿,进一步挖掘生态旅游潜力,打造更多的生态产品。

5.1.2 培育生态产品的市场需求

依托江阴市生态资源和地域文化,加快生态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扩大霞客文化、江苏学政文化、滨江要塞军事文化品牌效应,推进农业与旅游业、休闲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独具韵味的“新江南人家”。充分释放优质生态对高端项目的吸附力,大力发展与“绿水青山”和谐相生的外源性产业,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节能环保等未来产业,持续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鼓励生态产品标识鲜明的地区,加强知名品牌培育和生态产品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生态溢价。

5.1.3 促进滨水空间的复合利用

根据农作物的互补性,对滨水空间及附近的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进而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号召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一些企业开展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是修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维护长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以霞客湾生态涵养区为中心,依托锡澄协同发展核心区的战略区位优势和马镇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优势,高起点规划建设霞客湾科学城,促进生态、生产、生活有机融合,探索都市农业、湿地经济等特色产业增长点。

5.2 因地制宜开展生态资源指标交易

5.2.1 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进一步完善生态券的交易探索,厘清生态指标占补平衡目标下的生态券交易机制;编制适合于江阴市的生态产品开发利用产业发展指引、调查技术规范和价值实现过程;搭建包括政府、转让方、受让方、经纪机构等主体在内的生态券交易平台,实现生态券的交易流通。通过合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券交易平台,结合生态占补平衡机制,探索将生态券融入工程项目建设、国有建设用地配置等过程,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6]。

5.2.2 进一步构建“双碳”协同机制

通过对各类生态产品标准化并量化为可度量、可测算、可流通的计量单位,在用地环节培育生态产品市场需求,实现占用者付费、生产者受益的生态产品供求市场,制订不同地类生态用地保护、可循环利用能源的利用政策[7]。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以地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结合碳减排、碳捕获任务完成情况,制定相关产业转型政策[8]。

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方面,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导向,制定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地热、太阳能利用、城市和居住区绿化升级政策。

5.2.3 建立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置换机制

探索生态修复形成的园地、林地、湿地等生态空间与城镇建设空间进行置换的可行性和实施路径。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由政府协议收回后置换到城镇建设空间使用。探索一些沿江地块登记为建设用地,但现状为园地、林地或湿地,将他们所占空间指标置换到其他城镇建设空间使用。探索在市域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不减少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村级工业园区退出的农用地分类置换空间指标。

猜你喜欢
江阴市滨水空间
江阴市24家营运车辆企业被联合警示约谈
江阴市“三个创新”打造危化品安全监管新引擎
江阴市船舶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空间是什么?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创享空间
江阴市徐霞客镇侨眷张伦:我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砖头
浅析滨水景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