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和路径探析
——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

2022-12-01 11:01胡红斌
山西农经 2022年6期
关键词:德宏州龙头企业蔬菜

□胡红斌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云南 德宏 678400)

“南菜北运”是国家为解决老百姓“菜篮子”问题制定的一项民生工程。在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和国家贸易的冲击下,按照中央提出“保民生、促发展”的要求,掌握德宏州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聚焦蔬菜产业面临的现实困境,牢牢把握“南菜北运”新发展历史机遇,打造高品质冬春蔬菜基地,探索德宏州蔬菜产业的升级路径,助推德宏州从传统农业大州向现代农业强州转变。

1 德宏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德宏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干湿分明,优越的气候资源为开发多样化优质农产品提供了资源基础,是云南少数热区之一。近年来,德宏州依托热区优势,聚焦冬季蔬菜供需矛盾,在坝区大春水稻收获后耕作条件较好的田块实施反季蔬菜生产,推广种植以鲜食玉米、茄果类(辣椒、番茄、茄子)、瓜类(板栗南瓜)、豆类(豇豆、无筋豆)为主的冬春蔬菜,实现每年12 月初至翌年4 月初的冬季蔬菜产品供应外销。据统计,2020 年德宏州冬春蔬菜生产总面积22 320 hm2,总产量33.66 万t,实现产值9.39 亿元。德宏州冬春蔬菜已成为我国云南“南菜北运”主要菜源之外的重要补充。

2 德宏州蔬菜产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德宏州蔬菜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想继续扩大“德菜”在“南菜北运”中的影响力,缔造双赢局面,亟须破解生产、存储、运输“三关”瓶颈。

2.1 生产瓶颈

2.1.1 蔬菜生产经营实体较少,种植组织化程度低

德宏州蔬菜生产经营实体数量较少,2020 年全州蔬菜生产经营主体仅有龙头企业9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0 家,家庭农场3 家。参加蔬菜农民合作社的农户达3 299 户,合作和经营面积达498.8 hm2。据统计,德宏州被认定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 家,省级龙头企业1 家,州(市)级龙头企业4 家,县(市)级龙头企业3 家。虽然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但蔬菜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蔬菜生产经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显著,种植组织化程度较低、“产前、产中、产后”质量监管薄弱。例如甜脆玉米除播种时间和采摘标准由龙头企业的技术指导员确定外,种子、农药、化肥、地膜等农资主要由农户自行购买、自主管理,导致农产品品种把控松散,收购品质无法统一,人工分拣的难度增加,收购价格高低不一,例如2020 年甜脆玉米地头收购价格仅为3.5~6.0 元/kg。

2.1.2 专业技能人才缺失,蔬菜生产科技含量低

德宏州蔬菜产业发展底子薄、基础弱,且县域间发展不均衡。农村高层次技术推广人才缺失,特别是蔬菜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难以推广科学种田技能和节约施肥的绿色理念。2020 年全州拥有蔬菜技术服务机构43 个,其中州(市)级10 个、县级4 个、乡镇级29 个。蔬菜技术服务机构总人数187 人,其中硕士4 人、本科85 人、大专81 人、中专17 人,技术服务人员虽多,但县级尤其是乡镇一级专业不专职现象突出。蔬菜生产科技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龙头企业、种植户的生产起点和技术能力低,对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度不足,尤其是对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积极性不高。

据统计,16 个蔬菜类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面积达15 967.3 hm2,占全州蔬菜种植总面积70%;5 个蔬菜类农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总面积达1 366.67 hm2,占全州蔬菜种植总面积6%。产品、产地的绿色认证数量少,区域有机农产品品牌空白,严重束缚了德宏州蔬菜产业的发展。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本地资源、品种开发力度不足,部分企业、种植农户存在“以销售定生产”的盲目跟风现象。如2019—2020 年冬马铃薯持续两年价格走高,许多种植户都扩大种植面积,而2021 年上半年德宏马铃薯的大量上市造成供过于求,收购价格一度下跌至800 元/t,导致规模种植户损失惨重。

2.1.3 农业资源约束趋紧,生产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德宏州农业发展受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约束日趋紧张,环境资源承载压力增大。

据了解,德宏州一年可种植两季甜脆玉米,主要采用漫灌式及育苗移栽精细化的管理模式,生长期间需要丰沛的水源。对甜脆玉米产业经营主体德宏弘健农业服务公司的实地调查发现,除芒市地区水资源丰沛外,瑞丽、陇川等地均面临冬春季降水量少、现有灌溉设施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期间用水需求的问题。目前种植户主要通过打井抽取地下水的方式解决灌溉需求,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德宏州内除芒市拉老、弄坎等村寨以及部分企业、合作社生产区实现了滴灌肥水设施基本配套外,大多数乡镇普遍采用漫灌、沟灌以及传统人工施肥的方式,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造成当地水肥资源浪费,导致水体污染、病虫害频发。由于农民的科学种田意识薄弱,部分种植户频繁对玉米打药、施肥,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农用地土壤板结,质量安全隐患增大。为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蔬菜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应用的设施栽培技术较为滞后,蔬菜生产仍以露天栽培为主。据统计,2020 年德宏州蔬菜种植面积达885.47 hm2,其中大棚蔬菜面积达595.47 hm2,占67.25%。

2.2 存储瓶颈

德宏州蔬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由于蔬菜商品化处理率低、冷链流通率不足等因素,导致农产品销售及市场拓展严重受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2.2.1 储藏、加工、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滞后,加工设备和工艺落后,精深加工比重偏低

例如,鲜食的甜脆玉米保鲜周期短,通常采用现摘、现购、现运模式,保留玉米的完整外壳,再加装冰块冷冻保鲜,经助农绿色通道外调运输。绝大多数农产品经简单包装、分拣、装筐实施远途运输,生鲜蔬菜运输损耗达10%左右。此外,品种同质化和农产品供过于求,冬春蔬菜销售品类趋同,上市时间相近,影响了德宏州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2.2.2 冷冻冷藏库不足,产品冷冻处理率偏低,季节性、阶段性农产品仓储保鲜压力大

截至2020 年,德宏州已经完成57 个冷链设施建设,占地面积29 863 m2,总建设容积45 518 m3。据了解,冬春蔬菜的集中上市使当地仓储保鲜压力倍增,而农产品断供则使夏秋季冷库仓储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实施德宏州蔬菜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仍有约1/3的农产品没有及时被冷冻储藏,迫切需要建设不少于20 000 m3的冷库,补齐约10 万t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缺口。此外,有机农产品品牌商标认证较薄弱,安全检测能力不足,贮运保鲜产品监测、质量追溯难度较大,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2018 年上海青浦区对口帮扶德宏项目——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建设启动,依托芒市宏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土豆、甜脆玉米等22 种蔬菜的订单合作协议,探索产业脱贫新路。调查显示,芒市宏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已注册“万叠叠”“睿德农”两个农产品品牌商标,有茭白、玉米、小米辣3 个蔬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认证面积18 hm2。但德宏州绝大多数蔬菜仍以“大路货”的形式销售,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偏低,自有产品品牌销售处于空白。

2.3 运输瓶颈

2.3.1 农产品运输渠道单一,流通成本攀高

德宏州处于特殊地理区位,缺少水运条件,航空、铁路等运输网络建设滞后。因此,生鲜蔬菜外运主要以汽车运输为载体,依托320 国道、杭瑞高速公路的传统陆路运输模式,物流运输渠道狭窄。

据了解,蔬菜外运的距离基本都在1 500 km 以上,运输车辆多是空车从外地进入德宏州装货,产生的成本都附加到往外运输的运费中。分析芒市至武汉的蔬菜外运成本可知,2020 年11 月,13.5 m 挂车运费在6 000~7 000 元/车,而2021 年13.5 m 挂车运费接近10 000 元/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 年“德菜”外运成本较上年同期增长42.8%~66.7%,运输成本的提高极大增加了蔬菜生产经营企业的运营资金压力。此外,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增高的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攀升,推高了蔬菜外销流通成本,影响了德宏州蔬菜的外销竞争力。

2.3.2 产业总体规划滞后,企业运营资金压力大

德宏州与缅甸接壤,缅籍劳动力用工比例大,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量缅籍工人被遣返回国,抬高了本地工人和居住在本地缅籍人员的工价。以蔬菜装车工价为例,2020 年11 月,装车工价为25~30 元/t,而2021 年上涨为35~40 元/t,工人工资增加给蔬菜生产经营企业带来运营资金的压力。

同云南省昆明市、玉溪市相比,德宏州尚未形成蔬菜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对品种培育、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经营格局没有进行具体细化。对大宗农产品期货趋势尚未展开常态化跟踪预判,未能破解农产品产销对接无效化、供需错配无序化等问题。蔬菜收购交易平台建设滞后,在生产技术、冷库存储、物流运输等方面对境内德宏弘健、云南穗丰、芒市宏聚、瑞丽锋鑫、畹町长合、德宏盈瑞等蔬菜流通企业培育扶持度偏低。

3 加快德宏州蔬菜产业提档升级的对策建议

3.1 破解生产瓶颈

3.1.1 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

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蔬菜种类和品种,形成不同产品上市档期,有效破解蔬菜供求矛盾。精选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经济附加值高、市场竞争潜力大、有品牌塑造空间的龙头企业,紧扣“绿色、有机”标准,加快“德菜”品牌商标认证。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产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聚焦蔬菜产业,加快培育农业服务多元化主体。面向小农户提供农资购买、种苗繁育、土地租赁、统防统治等综合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收。运用互联网电商平台,转变传统经营观念,及时把握市场波动规律,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增强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1]。

3.1.2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增强生产科技能力

聚焦科技兴农,组建蔬菜科技服务团队,制订“德菜”技术人才建设方案,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打造出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人才库。明确“德菜”产业绿色、优质、高效目标,组建蔬菜科技研发团队,加快本地资源、蔬菜品种的研究开发。凝聚州、市团队力量,考察全州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种植需求,开展蔬菜品种筛选、配套技术试验研发、技术示范推广,增强区域蔬菜生产科技能力。紧扣“南菜北运”历史新机遇,深化政府、龙头企业、技术团队三方合作,精心打造高品质冬春蔬菜基地,加快蔬菜栽培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让农户学有榜样、做有标准[2]。

3.1.3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农业资源绿色发展

制订德宏州蔬菜产业3 年行动方案,开展蔬菜主产区环境摸底清查登记工作。通过水资源、耕地资源等存量资产,掌握季节变化对水土的影响,制订蔬菜产区资源环境保护、监管、扶持措施。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改造升级,破解季节性、工程性的缺水难题。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开展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研究,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资源绿色发展。

3.2 破解存储瓶颈

3.2.1 蔬菜精深加工,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

按照“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和国际农业操作规范,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打造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实施蔬菜品牌整合提升计划,集中打造1~2 个主要蔬菜品牌。实施蔬菜精深加工工程,提高储藏、加工、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率,推广先进加工设备和工艺。以县(市)为单位,精选并扶持1~2 个地域特色鲜明、资源承载空间大、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品牌。落实对“三品一标”获证企业的奖补政策,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实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打造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对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积极组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3.2.2 加快冷链冷库后续建设,提升产品冷冻处理率

围绕国家、云南省关于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要求,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加快推进冷链冷库后续建设,缓解农产品仓储保鲜压力,提高农产品冷冻处理率。按照原料整理、分级拣选、包装、入库冷却冷藏等工序,严格把关鲜销农产品加工,健全并完善生鲜农产品冷冻冷藏技术装备,进一步降低生鲜农产品存储损耗。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充分发挥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冷库联农、带农作用。

3.3 破解运输瓶颈

3.3.1 拓宽产品营销渠道,有效降低流通成本

依托农村电商平台,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运用线上营销方式拓展蔬菜外销渠道。充分利用中国邮政、快递物流构建县级物流集散中心、乡镇物流服务站、村寨物流服务点,加强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尤其是在蔬菜主产区建设一批冷藏、包装、保鲜、烘干、配送等配套设施设备。

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确保所有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全部免缴车辆通行费。探索冷链物流数字化发展,解决生鲜农产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3.3.2 谋划蔬菜产业布局,缓解企业资金运营压力

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合作共赢机制,通过集体建设经营性用地折价入股、种植大户订单农业资产收益参股、龙头企业技术服务控股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的资金运转流动性。谋划蔬菜产业总体布局,牢牢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将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摆在突出位置,用改革创新的方式调整并优化农业要素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区域结构,从整体上提高蔬菜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

猜你喜欢
德宏州龙头企业蔬菜
德宏州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对策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奇怪的蔬菜
蔬菜
德宏州景颇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兴宁19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广东“5+1”全链条给农业龙头企业“点睛”
让边疆青少年远离“毒”害——德宏州关工委年持之以恒帮助青少年禁毒防毒纪实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