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导航试点政策与区域竞争力:基于供需视角

2022-12-01 08:35孙莹琳赫英淇
科学决策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试验区竞争力专利

程 龙 唐 恒 孙莹琳 赫英淇

1 引 言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的通知》,首次提出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明确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是“以专利信息资源利用和专利分析为基础,把专利运用嵌入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和支撑产业科学发展的探索性工作”,专利导航试点工程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专利导航政策体系正式建立。在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专利导航在专利信息运用方面探索创新并及时总结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机制、新方法和新模式,为我国缓解区域创新供需不匹配,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此同时,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参与国家乃至全球市场分工与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尤其,在疫情外生冲击和逆全球化结构性压力叠加的大背景下,双循环正在成为我国各地区打造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定位。在当前国内供给体系质量、效率与需求结构均不太匹配的前提下,立足于比较优势原则深化区域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区域供需匹配度逐渐成为区域竞争力打造的关键抓手。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为全国各区域提升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目前,关于专利导航政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知网主题检索到的核心文献数量仅39篇,总体来看,现有关于专利导航政策的研究主要聚焦两大方面,一是基于情报学研究范式讨论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问题,这类文献多是关注专利信息分析及利用的实践性研究,理论讨论深度不够。比如葛慧磊等(2019)[1]基于专利情报多维测量,开展了卫星导航产业技术创新态势及发展对策研究。二是从管理与经济学视角讨论专利导航试点政策绩效及作用路径,这类文献多聚焦项目实践、特定产业与创新主体讨论专利导航政策发挥影响的相关理论问题。比如陈燕等(2020)[2]立足专利导航项目,详细澄清了专利导航基本概念、内涵和作用机理;李黎明和刘海波(2021)[3]以医药产业为例,研究了专利导航试点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周静等(2021)[4]定位服务高校,系统开展了高校专利导航的理论视角和概念研究。综合现有研究文献可知,当前尚没有专门文献讨论专利导航政策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而从上文关于专利导航政策与区域竞争力的背景阐述发现,在双循环背景下,作为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专利导航政策在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存在理论契合的可能性,但目前关于二者关系的理论研究还很不足。专利导航政策属于专利制度经济学范畴,其聚焦专利制度的信息功能,是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在专利信息运用方面的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专利导航政策在创新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较为薄弱,尤其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对于专利导航政策绩效及作用机制的理论把握深度还不够,专利导航试点政策是否有效推动了区域创新层面的供需匹配,进而带动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其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目前相关的实证文献还很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应用前景。

有鉴于此,本文拟选取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专利导航政策实证研究。原因有二,其一,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大力推进专利导航在地方、园区、产业和企业等不同层面的制度创新实践,以数据运用推动知识产权治理创新,作为专利导航试点工程的重要举措,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是专利导航制度创新在产业领域的关键性改革,以产业数据、专利数据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专利导航决策机制还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第三批支持创新的改革举措面向全国推广;其二,截至目前,我国共在15个城市批准设立了17家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产业专利导航的政策推广范围不断扩大,产业专利导航政策的代表性不断增强。为此,本文拟选择国家于2013年设立的6家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所在的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9-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合成控制法就政策对供需视角下的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

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2.1 专利导航试点政策与供需视角下的区域竞争力

目前,我国区域与产业发展正面临国内供需不相适配和国外价值链重构的双重困局(王静,2021[5]),供需错配带来了产业供给结构失衡、价值链分工被固化、技术提升难度加大、对资源环境依赖较高和质量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王洪涛和陆铭,2020[6])。与此同时,区域竞争力的内涵逐渐从经济层面扩展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竞争力体现为社会和环境对经济的兼容促进(杨晓兰和倪鹏飞,2017[7])。刘笑男和倪鹏飞(2019)[8]构建了基于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生活环境、全球联系、当地需求等七个解释性指标的城市竞争力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耦合协调度越高的城市,城市竞争力排名也越高,反之则越低,耦合协调度与城市竞争力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倪鹏飞等(2021)[9]进一步分析了亚洲564个样本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及其与各项指标的关系发现,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和经济活力是解释亚洲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重点解决区域产业创新资源配置问题的重要创新型改革举措,专利导航试点政策通过建立包括多种知识产权数据、科教数据、经济数据等多维度数据的关联分析模型,能够深入解构区域创新发展竞争力及区域创新资源与发展实际之间的科技、企业及产业匹配度等关键供需匹配问题,从而为区域发展定位、区域发展方向及区域资源优化布局等区域规划的基本问题提供决策支撑(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研究组,2020[10])。

综上,提出研究假设1:专利导航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供需视角下的区域竞争力。

2.2 专利导航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是信息化水平。强化专利信息利用是专利导航试点政策有效引导和支撑产业科学发展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李黎明和刘海波,2021[3])。而针对信息化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发现,信息化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相较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推动效用更大(张骞和吴晓飞,2018[11])。区域层面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推动显性和隐性知识的传播,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蒋含明,2019[12])。与上述研究结论不同的是,韩先锋等(2014)[13]、张骞和李长英(2019)[14]、孙倩倩和周建军(2021)[15]的研究均认为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会显著驱动区域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升高,信息化建设带来的资源“挤占效应”与信息化利用衍生的“搭便车”行为会对信息化驱动效应产生抑制性影响,呈现“倒U”型影响态势。二是人力资本水平。龚维进等(2019)[16]认为,人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力资本、基础环境和金融服务会对亚洲城市经济竞争力造成显著正向的直接影响,其中人力资本的直接影响效应最大(倪鹏飞等,2019[17])。Sinkiene(2009)[18]研究认为,在人力资本要素中,当地劳动力技术水平最为重要。三是专利质量水平。Berry(2017)[19]和Huang(2017)[20]均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中国更加突出,导致专利保护与专利商业化的科技条件、市场制度等处于明显不透明与不稳定状态。Huang和Li(2019)[21]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探讨了以专利是否授权象征的市场信号能够积极传递专利的科技潜力与市场机会。市场信号有助于传递积极的专利信号与打破信息不对称,推动形成国际高质量专利(刘林青等,2020[22])。纪祥裕和顾乃华(2021)[23]揭示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设立对创新质量的影响发现,示范城市设立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质量,其中强化政府战略引领、增加知识产权制度供给与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是示范城市政策效应发挥的重要路径。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研究假设2:区域信息化水平是专利导航试点政策促进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提升的潜在影响路径,且该影响呈“倒U”型特征。

研究假设3:区域人力资本水平是专利导航试点政策促进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提升的潜在影响路径。

研究假设4:区域专利质量水平是专利导航试点政策促进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提升的潜在影响路径。

结合上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图1提出本文研究的总体理论框架。本文研究聚焦专利导航试点政策对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提升的显著性影响,重点讨论了政策效应发挥的潜在影响路径。本研究对现有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实证角度评估了专利导航试点政策对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提升的政策效应及影响路径,能够为国家及各区域进一步深化专利导航试点工作提供支持。二是聚焦专利导航试点政策对供需视角下的区域竞争力影响,丰富了双循环背景下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内涵与产业政策实施路径。

图1 专利导航试点政策的影响路径图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合成控制法

在与政策评估相关的常用实证方法里,由于可能存在时间趋势或混淆性事件的影响,在评估某项政策在特定区域的实施效应时,往往难以直接对比政策实施前后的结果变化。倾向得分匹配和合成控制法均是基于“反事实”推理思想而设计的。但相较而言,合成控制法提供了一种构造反事实控制组的良好途径,对政策效应的评估更为直接和直观。基于交互固定效应去建模,合成控制法可反映不同个体对共同冲击的异质反应,适用条件比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更宽松,还可避免外推偏差,这也是本文选取该方法开展专利导航政策效应及内在机制实证评估的原因所在。合成控制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假设某个地区未受到政策干预,然后将其与事实上受到政策干预的实际数据进行对比,通过检验二者之间的差别即“实验效应”来估计该政策产生的实际影响。合成控制法最早由Abadie和Gardeazabal(2003)[24]提出,从最初用于评估西班牙巴斯克地区恐怖活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该方法已经在经济学、政治科学、管理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刘恩专和李津,2020[25];庞珣和陈冲,2020[26];李锋和马亮,2021)[27],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

本文采用合成控制法,将设立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的城市视为处理组,将其余没有设立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的城市视为对照组。对照组的确定需先通过合成控制法为解释变量寻找合适的权重,再将没有设立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的城市进行加权平均(各城市权重为正数且和为1),以此构造“合成试验区”。若“合成试验区”与“真实试验区”在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设立事件发生之前,解释变量特征相似,则通过比较事件发生前后“真实试验区”和“合成试验区”输出变量之间的差异,就能确定专利导航试点政策的效用。操作步骤如下:①筛选合适的控制组,确定合理的预测变量;②拟合一个适宜的反事实合成组;③对比合成组与处理组的差异以评估政策冲击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将根据合成控制法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步骤,详细阐述合成控制法在评估专利导航试点政策对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影响。

3.2 变量说明

本文考察专利导航试点政策对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的影响,供需视角下的区域竞争力是评估变量。首先,本文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职工平均工资与区域创新创业指数3项统计指标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以上3个指标的数据标准化后降维处理,得到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指数;第三,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预测变量设定为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规模、对外开放水平、信息化水平以及公共知识服务水平。其中,城市化进程采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衡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采用人均铺装道路面积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采用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比重来衡量;服务业发展水平采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地区人均GDP来衡量;政府规模采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对外开放水平采用外商实际投资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信息化水平采用电信业务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公共知识服务水平采用人均图书数量来衡量。

3.3 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1999-2018年中国254个城市数据为初始样本,其中,将2013年设立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的6个城市设定为处理组,其余248个城市设定为控制组。文中涉及所有预测变量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权威的统计年鉴与智库报告。其中,除了用于评价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的区域创新创业指数来源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历年《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以外,其余变量均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将从相应城市对应年份的统计年鉴中加以补充。

4 实证结果

本文实证分析思路如下:首先运用合成控制法检验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设立对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其次运用安慰剂法和排列检验法对专利导航试点政策效应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第三,对区域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专利质量水平在专利导航试点政策效应发挥中的影响机制进行验证,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结果的稳健性进行检验。

4.1 试验城市的合成

考虑到合成控制法仅能对单个分析单元的评估变量进行合成,本文将2013年设立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的6个城市合并为实验城市。运用合成控制法,本文得到构成实验城市合成值的权重向量。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城市的反事实由9个控制组对象合成,在9个控制组对象中,常州市所占权重最大(0.410),其余依次为大连市(0.260)、济南市(0.161)、宁波市(0.052)、长沙市(0.051)、鄂州市(0.048)、呼伦贝尔市(0.009)、深圳市(0.008)和三亚市(0.001)。

表1 合成控制组地区的权重组合

表2列出了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设立时间2013年前预测变量真实值与合成值的对比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预测变量的真实值与合成值之间的差距非常小,且均方根的预测误差仅为0.030,表明合成控制法产生的权重很好地拟合了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政策干预之前的城市经济特征,合成控制法能够较好的适用于评估专利导航试点政策在促进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提升方面的政策效应。

表2 预测变量真实值与合成值对比

4.2 政策效应的评估

根据表1合成控制组地区的权重组合,图2直观展示了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政策干预前后实验城市与合成对象结果变量的差异,其中实线代表实际区域竞争力增长路径,虚线代表合成区域竞争力增长路径,垂直虚线代表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政策实施的起始年份(2013年)。结果显示,在试点政策实施年份之前,实际与合成的区域竞争力增长路径几乎完全重合,说明合成分析单元较好地拟合了试验区政策实施之前的区域竞争力增长路径。而在试点政策实施之后,实验城市的实际区域竞争力增长路径始终在其合成的区域竞争力增长路径之上,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表明专利导航试点政策对所处试点城市基于供需视角的区域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

图2 实验城市实际与合成竞争力增长路径对比

在表1基础上,图3进一步计算了实验城市实际与合成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差值,即“处理效应”,从图中可知,2013年以前,“处理效应”的变化并不显著,基本处于零效应上下波动,而到了2013年之后,“处理效应”发生显著提升,尽管2013-2018年期间“处理效应”也出现了小幅波动,但总体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充分表明专利导航试点政策对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提升具备显著的促进性作用。

图3 试验城市政策的处理效应

4.3 有效性检验

为了充分论证上述研究结论的有效性,本文分别采用安慰剂法和排列检验法来检验专利导航试点政策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其中,安慰剂法分别通过处理组变换和处理期变换两种策略来实现,处理组变换有效性检验是选择与目标分析单元最相似的控制分析单元来进行,处理期变换有效性检验是通过变换产业专利导航实验区政策实施时间来进行;排列检验法是通过随机选择控制分析单元的策略来实现。

首先采用安慰剂法,图4和图5分别展示了变换处理组与变换处理期的结果。由图4可知,考虑构成实验城市合成值中城市的权重越大,处理组变换安慰剂检验的结果越准确,本文选取了权重最大的城市常州市进行安慰剂检验,结果显示,2013年之前,合成常州的区域竞争力增长路径较好拟合了真实的常州市,而在2013年之后没有出现与图2实验城市类似的显著分异趋势,证明了本研究结论的稳健性。从图5可知,在将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设立时间做提前2年处理之后(即设定为2011年),从图2和图5的走势对比发现,实验城市的实际区域竞争力增长路径与合成增长路径在2011年前后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分异趋势,表明实验城市与合成试验城市并没有存在不可观测的因素而导致二者之间的差异。

图4 变换处理组(常州市)

图5 变换处理期(提前2年)

其次采用排列检验法,不同于根据权重选择控制分析单元的安慰剂检验,排列检验法采取在控制组内随机选取城市,并将其按照与实验城市相同的条件开展合成控制法政策评估,再比较试验城市的政策效应和控制组的政策效应,如果控制组内城市的政策效应均明显低于实验城市的政策效应,就证明本研究的统计结果是显著的。考虑到本文的控制组数量达248个城市,图6和图7分别针对全样本与抽样样本开展了排序检验,以更好展现检验结果,其中,抽样样本排序检验采取等间距方法进行随机抽样,设定等间距为5,共随机选取49个控制组进行合成。从排列检验的结果来看,图6和图7中黑色实线代表试验城市的政策效应,灰色实线代表了随机控制单元的安慰剂效应,可以看出,在2013年以前实验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竞争力差距并不大,且随着时间推移差距变化并不显著,而到了2013年之后,实验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差距开始出现显著分异趋势,实验城市区域竞争力出现明显上升势头,表明实验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差异真的来源于专利导航试点政策的实施。

图6 全样本排序检验图

图7 抽样样本排序检验图

5 影响机制验证

借鉴杨天宇和荣雨菲( 2017)[28]以及丁焕峰等(2020)[29]的做法,本文使用相同的最优权重,利用合成控制法对区域层面的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专利质量水平的增长趋势进行分析,并通过比较2013年后各要素真实值与合成值的变化趋势,对各要素在专利导航试点政策影响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识别专利导航试点政策导致区域竞争力增长效应的潜在路径。

在信息化水平与人力资本水平方面,本文采用预测变量数据分析2013年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设立后所在地区的要素变化情况。图8和图9展示了试验城市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的真实值与合成值的变化情况。从图8可知,2013年后,信息化水平真实值均显著高于合成值,反映出试验区在设立后区域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对当地竞争力提升产生了潜在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绘制区域信息化水平真实值与合成值变化趋势的拟合曲线图发现,二者均呈现“倒U”型走势,表明在整体促进性效应基础上,信息化水平对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呈“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这与韩先锋等(2014)[13]、张骞和李长英(2019)[14]、孙倩倩和周建军(2021)[15]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从图9可知,2013年后,人力资本水平一直处于阶梯式上升趋势,并于2015年实现了真实值对合成值的超越,而合成值则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反映出试验区设立有效驱动了当地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当地竞争力提升产生了潜在的正向影响。

图8 信息化水平作用机制检验

图9 人力资本水平作用机制检验

在专利质量水平方面,本文采用区域授权发明专利占比来表征,图10展示了试验城市专利质量水平的真实值和合成值变化情况。从图10a可知,2013年后,区域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真实值一直低于合成值,进一步结合图10b来看,在2013-2016年,尽管区域发明专利授权占比真实值始终低于合成值,但总体处于波浪式上升趋势,2016年以后,区域发明专利授权占比真实值开始直线式攀升,并完成了对合成值的超越。综合来看,虽然牺牲了部分专利数量,但专利导航试点政策有效带动了当地专利质量水平的稳步提升,对当地竞争力提升产生了潜在的正向影响。

图10a 专利质量水平作用机制检验

图10b 专利质量水平作用机制检验二

上文虽然检验了区域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专利质量水平在专利导航试点政策与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之间的潜在影响机制,但结果的稳健性,尤其各要素与区域竞争力之间的潜在正向关系并没有得到充分论证。为此,本文进一步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就上述关系进行检验。表3结果显示,区域专利质量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均显著正向影响区域竞争力,信息化水平与区域竞争力之间呈显著“倒U”型关系,进一步验证了影响机制结果的稳健性。

表3 影响机制稳健性检验

6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2013年设立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的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应研究假设,利用合成控制法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评估了专利导航试点政策的区域竞争力绩效及内在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专利导航试点政策确实带动了供需视角下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在影响路径方面,区域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专利质量水平是专利导航试点政策驱动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内在影响机制,其中区域人力资本水平、专利质量水平均发挥显著正向影响,区域信息化水平在整体促进性效应基础上,其内在影响呈“倒U”型走势。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启示:

第一,信息利用是产业专利导航试点政策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应切实完善区域专利导航信息化体系建设。专利导航政策正处于大力推广实施阶段,已有文献多强调信息利用的正向激励效应,对信息化的差异化影响关注不够。一是应立足本地区比较优势与产业发展需求,打通专利导航成果信息发布、共享与利用全链条,提升信息密度时效与专利导航服务效能,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二是除了考虑长期整体的促进性效应外,应紧扣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遏制资源“挤占效应”与信息“搭便车效应”,提高信息利用决策精准度、科学性。

第二,强化地方专利导航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力资本供给效率。人才是信息流通的核心资源与关键节点,已有文献普遍认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系统培养专利导航人才尚不清晰。应紧贴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和专利导航工作需求,围绕区域产业链、创新链部署人才链,打造专利导航人才培训体系,形成以人才为中心,技术、专利、资本、市场等多源信息融合的网络格局,将人力资源真正打造成为专利导航试点政策赋能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抓手。

第三,构建依托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的区域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产业专利导航试验区立足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资源特点,重视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国家已明确提出以“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作为考核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的三大指标之一,应强化区域与产业规划、企业经营、研发活动与人才管理等专利导航服务,为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提供体系化支撑,增强区域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

猜你喜欢
试验区竞争力专利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战略应对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深圳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十大亮点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