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岩石窟水月观音造像考证*

2022-12-01 11:52马伟
大众文艺 2022年22期
关键词:观音石窟菩萨

马伟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00)

南岩石窟位于江西省弋阳县城南部的南岩山上,依山而建,自唐太和年间(827-835)僧人神曜始凿石龛,雕刻佛像;至宋嘉定年间(1208-1224)当地邑人王元长对石窟进行扩建,并继续雕凿佛像。后在文革时期遭受破坏,1999年由当地政府进行修复,并找回被损坏的36尊佛头,重新进行修复,安置于佛身上。现南岩石窟中,共保存有北宋嘉定年间佛龛28座,造像35尊,是研究江南地区佛教造像样式的重要资料。水月观音像(图1),位于石窟主龛左侧第3号龛中①,龛高2.05米,像高1.40米。该水月观音像,为红岩雕刻,头戴宝冠,坐于石座上,右腿弯曲立于座上,左腿弯曲横置于其旁,双臂已失;造像头部风化眼中,但依稀可见菩萨造像面容慈祥,脸庞圆润,眼部的表达尤为突出,具有汉族人的特征特征,与窟内其他造像相似,具有世俗化的倾向。上半身挺直并无弯曲、依靠之态。这种上半身身姿挺拔的姿态,在江西赣州通天岩石窟的水月观音像也有体现。

赣州通天岩石窟的水月观音像(图2),位于第257号窟的 圆拱龛中,龛高2.12米、像高1.61米②。水月观音像,施半趺跏坐于石座上,右腿弯曲立于座上,右手横弯置于右膝盖上,左腿弯曲横置于右腿旁,左臂向后支撑于台座上。该像表面已风化,但可见其全貌为头戴宝冠,着双领下垂式菩萨服,与北宋菩萨造像服饰一致,佩璎珞,上半身身姿挺拔成直立之姿,与一般的水月观音像上半身呈依靠或闲适姿态不同。

水月观音的图像,是中国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构图样式,在我国的佛教寺院、石窟壁画中经常出现。水月观音,作为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以其独具中国韵味的审美、菩萨慈悲的面容,不仅在中国流行,还流传到了日本、韩国等地,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2

唐人张怀瓘在《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三·画四》中,指出观自在菩萨即为水月观音,即“今上都有观自在菩萨,时人云水月,大云西佛殿前行道僧,广福寺佛殿前面两神,皆殊妙也。”因此学界一般认为,水月观音即观自在菩萨,而其居住地则为布呾洛迦山。关于这一点,唐朝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中,有记载水月观音所在地区即为布呾洛迦山③。

水月观音的形象的创造者一般认为,是中唐时期的画家周昉。这一说法源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即“胜光寺,一塔东南院,周昉画水月观自在菩萨掩障,菩萨圆光及竹,并是刘整成色”。文中所描述的水月观音图像,包括了菩萨身具头光、竹子这两大要素,与现今流传的水月观音图样相仿。现存的最早的水月观音,一般认为是四川省绵阳魏城圣水寺石窟中的水月观音像,该像位于第七窟,其上有铭文。根据铭文记载,该像尊号为水月观音菩萨,造像者为“弟子”(这里应该指的是佛弟子)王宗建所造,时间为唐朝中和五年(885)二月二十三日,目的是“设斋表庆”。水月观音头戴高冠,坐于石座上,右腿弯曲下垂,左腿弯曲脚放置于右膝盖上,双手怀抱左膝盖达到身体的平衡。这种样式,显然与现在流行的样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应该是比较早期的水月观音形象。张萌在《浙江金华万佛塔出土鎏金铜水月观音像研究——兼谈水月观音图像的演变》一文中提出,这种双手抱膝的水月观音式样可能就是周昉所创造的样式。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反应在佛教造像中,如敦煌石窟中的五代石窟,共有三十三个,数量较多,说明当时佛教文化的兴盛,但是在造像、壁画的质量上,远远不如隋唐,缺乏灵动、生气。水月观音造像在这一时期有所增多,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万佛塔出土的五代鎏金铜水月观音像,壁画上敦煌地区莫高窟、榆林窟等出现了多幅水月观音壁画。到了两宋时期,水月观音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本土化。相对于隋唐五代时期的男身女像,这一时期的观音更加女性化,女性特征更为突出,神态安详恣意。

现如今我们常见的水月观音的形态,主要有四种④:

(1)抱膝坐姿水月观音像,与四川省绵阳魏城圣水寺石窟中的水月观音像一致。

(2)半趺跏坐式水月观音像,这也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样式,即观音一腿弯曲于座上,一腿自然垂落或立于莲花之上,其代表有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陕西子长县钟山石窟第二窟西壁的水月观音龛像、榆林窟第二窟水月观音经变、大英博物馆藏《水月观音像》等。

(3)双腿结跏趺坐水月观音,这种姿态,源于唐朝实叉难陀翻译佛经《华严经·入法界品·参观自在菩萨》中的记载,经文中描述了观自在菩萨结跏趺坐于金刚宝座上⑤。敦煌石窟曾经有一副乾德六年绘制的水月观音像,现藏于史密斯学会弗利尔美术馆。其主尊为一观音坐像,双腿交叠、趺跏坐于金刚座上,画面中上部题有铭文“南无大悲救苦水月观音菩萨”。

(4)游戏坐姿的水月观音像,这种形态的水月观音,右腿弯曲立于台座,左腿横置于其旁,右手放于膝盖,左手自然下垂,放置于身后,支撑整个身体;这种坐姿与江西弋阳南岩石窟、江西赣州通天岩石窟中的水月观音造像姿势一致。

据记载,游戏坐姿的水月观音像在宋代时期大量出现,除了江西的这两尊水月观音之外,比较有名的是大足石窟、安岳石刻水月观音像,现在共发现可以确定为游戏坐水月观音像的为二十四处⑥。分布时间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主要有北山135号、133号龛的水月观音像,以及川安岳县毗卢洞第19号窟的水月观音像,其坐姿均为游戏坐,但在身形姿态、图像构成上,与江西两尊水月观音像又有不同。

以四川大足石窟北山佛湾第133龛水月观音像⑦(图3)为例,主尊头戴宝冠,右腿弯曲立于金刚座上,左腿横置于其旁,右手肘部置于右膝之上(前臂部分已失),左手放于左腿上。其面带微笑,注视着下方,上半身略呈倚靠姿态,整体随性自然,透露着无拘无束、自在悠乐之态。头后有头光,身后为山岳峰峦林立,右侧山崖之上放置有玉净瓶。该洞窟内水月观音左右眷属分别为龙女、善财童子,两人之外又各有随侍力士立于两侧。135、133窟中雕刻内容,讲述了观自在菩萨在补怛洛迦山中说法的场景(通常称为洛迦山),来源于实叉难陀译佛经《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六参中的记载⑧。

图3 四川大足石窟北山佛湾第133龛(图像来源:董秋雨、龙红.巴蜀水月观音图像演变探析,法音.2020,(04),p45图7)

此外在敦煌、榆林等西北石窟中也有水月观音像,但多以壁画为多。如甘肃瓜州榆林窟的水月观音像,在榆林窟第二窟的东崖下层,石窟的窟门南、北两侧,各有一铺水月观音。其北侧所绘的水月观音壁画(图4),包括了对观音周围环境的描写。在夜晚月光或傍晚彩霞映照下,整个画面呈现出朦胧感,天空上云朵漂浮,观音倚坐于石座之上,两腿自然弯曲,昂头望天,身后为山崖松林,溪水潺潺,整体显示出一种闲逸、静谧的姿态。这里观音的姿态类似于游戏坐姿,但相比于游戏坐,显得更为闲适、自在,颇为放松。

图4 水月观音像 榆林窟第二窟西壁北侧

西壁南侧水月观音(图5),与北壁的表达又不相同,其姿态为典型的游戏坐。菩萨坐于莲花座上,莲花座的莲瓣雕刻成单覆瓣莲花形,各莲瓣呈下垂状。菩萨身披飘带,戴璎珞,右腿弯曲立于金刚座上左腿横置于其旁,右手肘部置于右膝之上,左手放于左腿上。菩萨头戴冠饰,身后为山崖松林,天上彩云飘荡于山峰之间,远处天地空蒙。其身右后侧石桌上,放置有一石盒。龙女侍立于其前方,似在聆听观音菩萨讲经,表现的主题与四川的水月观音主题相似,均为观自在菩萨在补怛洛迦山中说法的场景。

图5 水月观音像 榆林窟第二窟西壁南侧

可知西北石窟壁画中的水月观音像,与四川石窟的水月观音造像相比,表现基本一致,图像出处应该均来源于《华严经》中观自在菩萨在补怛洛迦山中说法的场景。但是在表现上可能由于表现题材为绘画的原因,菩萨神态更为人性化,没有了隋唐时期菩萨的俯视感,体现出来菩萨对于人间、世俗的慈悲。同时,两地水月观音像的服饰、造型相似,但是江西的两尊水月观音像,均为单体观音造像,其身材更显得消瘦,尤其上半身挺直的身姿,与西北石窟壁画、四川石窟的水月观音像相比,少了闲逸,更多了几分观察世间万物的姿态。

水月观音像在唐朝之时就已流传至日本。唐文宗开成元年,日本僧人常晓来到唐朝求法,曾将中国很多密教佛像、佛经带回日本,其中就有一具水月观音菩萨像,同时描述了当时唐人对于“水月观音”的看法⑨。

常晓在文中说到请来水月观音像的原因,即菩萨大慈大悲,化形万方,观察众生苦乐,故以水月观音像示人,并指出唐朝人多以水月观音像可以除灾祸,天下之人多信奉水月观音。但是在日本尚未有此像流传,故请来水月观音。通过此段文字记载,可知唐朝之时水月观音像便已经盛行,其主要功能是除灾灭噩。常晓带到日本的水月观音像很显然应该是早期的水月观音,且其形象与密教相关。

水月观音像自唐代创作出来之后,在中国乃至日本、韩国一直流行,这与水月观音构图或形象中体现出的世俗情怀,有着深远的关系。同时也与其除灾难的功能有关。现存的佛教典籍中并无直接介绍水月观音的经文,如上述提到的《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经文中,通过善财童子的视角对于水月观音进行了描述。敦煌曾经出土有一卷《水月观音经》,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为五代时期翟奉达为亡妻马氏营斋“超登妙道”抄写,但是据王惠民先生的考证⑩,该经应为伪经,密教经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有水月观音的描述,该伪经很可能参考了此经;并提出敦煌藏经洞曾经出土一副千手千眼观音画像,时间为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在画中千手千眼观音下方有一小幅水月观音,可见两观音的附属关系。

注释:

①徐长青,吴海生,翁志强.南岩禅寺与南岩石窟[J].南方文物,2005,(02).8-12.

②张总,夏金瑞.江西赣州通天岩石窟调查[J].文物,1993(03),48-56+101-102.

③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秣剌耶山东有布呾落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欹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

④张萌.浙江金华万佛塔出土鎏金铜水月观音像研究——兼谈水月观音图像的演变[J].博物院,2020,(04).58-65.

⑤实叉难陀译.大方廣佛華嚴經[M].大正新修大藏经No.0279,p366。具体记载为:“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思惟彼居士教,入彼菩萨解脱之藏,得彼菩萨能随念力,忆彼诸佛出现次第,念彼诸佛相续次第,持彼诸佛名号次第,观彼诸佛所说妙法,知彼诸佛具足庄严,见彼诸佛成正等觉,了彼诸佛不思议业。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⑥江佳铭.大足、安岳地区水月观音造像研究.四川美术学院硕士论文.p17。但是其文中游戏坐水月观音像中包括了一腿垂于坐下的观音像,与本文所述游戏坐观音略有不同。因此游戏坐水月观音像的造像数字,尚待商榷。

⑦孙婷.大足石刻北山水月观音造像世俗化研究[J].西部论丛.2018(10).

⑧同注释⑤。

⑨常晓和尚请来目录[M].大正新修大藏经No.2163,p1070.具体记载为:“入唐学法沙门常晓言。常晓以去承和三年(836)五月。衔命留学远期万里之外。其年漂回……上新请来法门并佛像道具事……水月观世音菩萨像一躯右大悲之用。化形万方。观思众生。拔苦与乐。故示像相使物生信。今见唐朝世人。总以为除灾因。天下以为生福缘也。是像此间未流行。故请来如件。……”

⑩王惠民.敦煌写本《水月观音经》研究[J].敦煌研究,1992,(03).93-98+130-31.

猜你喜欢
观音石窟菩萨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汉风古韵、观音祈福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观音送子图
山嘴沟石窟二号窟壁画性质初探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风华绝代的大唐音乐剧:菩萨蛮与破阵子
佛像面前的菩萨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