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角度下中国内地电影创投平台发展策略分析

2022-12-01 11:52吴兵韩盈盈
大众文艺 2022年22期
关键词:影视

吴兵 韩盈盈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北京 100000)

21世纪初,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开启了全面的市场化改革。政府针对国产电影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强,为了挖掘具有潜力的年轻电影人和优秀的电影项目,中国内地的电影创投会也随之增多。

一、中国内地电影创投平台的发展

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内地电影创投平台呈现出了几种类型分类,其一是以电影节为依托的电影创投平台,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影节很早之前就把视野拓宽到了创投平台,在2007年设立了“创投单元”,至今已举办了14届,见证75个项目进入制作。另外,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创投会于2010年开始举办,FIRST电影创投会现已成为了处女作电影项目的集散地。2012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秉持着“带一个故事来,换一部电影走”的理念开展了创投环节。另2019年,金鸡百花电影节、平遥和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都相继开设了创投会单元。其二是由各行业协会举办的创投平台,如2015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的青葱计划、2019年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华语青年电影周“猎鹰计划”,皆旨在挖掘青年导演才俊和优秀的电影剧本,是国内主要以拍摄样片为特色的电影项目创投平台。其三,由影视企业主导开设的创投平台,如腾讯影业在2015推出了NEXT IDEA计划,旨在培养影视人才,在“互联网+”的战略下积极致力于促进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坏猴子影业推出了72变电影计划,采用新生电影人搭档资深影人的创作模式。2021年,金钥匙创投以“定义未来十年精品内容新方向”为目标,将创作者与市场紧密结合,并将目光放在了短剧这一新方向。另外,还有一些具有特定属性和风格的创投平台也相继出现,如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创投会,旨在为优秀的女性议题电影项目提供孵化、融资、推介的服务。另外,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创投会、中国科幻大会科幻影视创投会皆专注科幻、奇幻以及类型片的创作。

国内多数创投平台旨在为资本和年轻创作者搭建一座桥梁,青年创作者可以通过创投平台推动自己的电影项目,而作为资本方的影视公司也希望通过此平台找到具有潜力的青年导演或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开发。与历史悠久的欧洲创投不同的是,中国内地创投平台既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艺术性,又存在着一定的商业属性,走出了一条鲜明的与自身电影产业相连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1]但近年来,国内创投平台作为青年创作者的培养平台和基地,虽数量上有所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迎来了年轻创作者和电影行业的关注,但国内创投平台一直面临着评审机制单一、项目成活率低、项目宣传力度低、票房成绩低等问题,并且各大创投平台也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和规模。

二、国内创投平台面临的发展瓶颈

(一)与市场的割裂

电影创投平台存在着明显的与市场割裂的现象。截止到2020年,近十年来,内地电影节展创投平台孵化的139个项目中,仅有5个项目票房过亿,[2]再加2021年12月24日上映的电影《爱情神话》,票房成绩2.6亿(人民币)之外,国内创投平台孵化的其他项目票房均没有过亿。

创投平台孵化的票房过亿项目如下图:

据不完全统计,每各大创投平台每年有近15个项目入围最终评审环节,其中能进入到拍摄阶段的约3-4部,最后每年能在院线发行的影片约1-2部,有着良好票房成绩的项目更是少之又少。例如,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部分,从2010年-2020年,其入围创投单元共134个项目,截止2020年,其孵化项目仅26个,孵化率仅为19.4%[2],孵化成功的影片中,也仅有三部票房过亿。其代表作品有《我的特工爷爷》《南极之恋》《平原上的夏洛克》《春江水暖》等,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平原上的夏洛克》内地票房仅944万,《春江水暖》则选择了在爱奇艺超级影院上映。另外,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单元孵化率为18.5%,2010-2020年间入围项目共374个,孵化成功项目69个[2],票房过亿影片仅两部。此现象也反映了,创投平台并没有把握住市场主流观众的观影喜好,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创投项目在商业性或者主流市场影响力上的弱势。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青年创作者缺乏主流商业电影的创作能力,在创作处女作时通常选择跟自己生活体验较为相关的经验进行创作和表达。而在类型化难度更高的犯罪、悬疑、喜剧等类型项目上,对于创作者的专业要求会更高,这也是青年创作者急缺的能力。[2]虽然青年创作者更偏向自我情绪表达的文艺片,但文艺片毕竟受众人群有限,经得起市场和大众检验的电影往往还是主流商业电影。其次,大部分创投平台短时间内仅能考察到路演中创作者的演讲能力,评委们也并不了解导演们的专业能力、抗压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团队合作等自身特质。所以即使在创投会期间选出了优秀的符合大众审美的电影项目,但最终项目也并不一定会有良好的票房成绩或者成功被孵化。另外,当下的电影创投大多只注重为资方和创作者搭建平台,却很难持续关注项目的后续发展,电影项目想要有好的票房成绩,营销和宣传也是必要的步骤。有些项目最高光的时刻就是在创投平台获奖的那一刻,之后就销声匿迹,因没有持续宣传的而得不到资方的关注从而“流产”。

(二)同质化严重

虽然大部分创投平台有着自己的评审机制和资助体系,并且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但通过每年入围的电影项目可以看出,大部分平台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投风格。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H!Action创投会在创立之初,就强调带领电影技术向实现以丰富的视听享受抵达观众的类型电影前进,但入围片单却并未体现H!Action创投会的初衷。2019年入围项目洽谈的22个项目中,不管是已经上映的《又见奈良》,还是获得“海南选择”大奖的《羊命》、“三亚关注”奖的《温柔壳》都更加关注的是社会少数的群体而并非主流大众。这和作为处女作艺术片集散地的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创投会所关注的项目并未真正的区别开来。

另外,国内的创投平台在项目征集阶段的要求都没有太大的差异,基本要求都为报名的电影计划需是导演的前三部电影计划,并且报名者有一部正在开发阶段、无投资或未完成融资的长片项目,需要有完整剧本。而像拥有创投平台历史最悠久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Cinemart单元则要求的更加具体,针对的是已开发到比较成熟阶段的项目,其遴选标准包括“必须已经完成剧本、已经获得部分资金、必须要是适合合拍的项目、预算不能超过 600万欧元”等。[3]这样具体的要求就可以跟其他电影节创投单元区分开来。

这些现象则导致青年创作者大量重复投递各大创投平台,最终导致创投平台无法形成分众效果,平台能收到各种类型的电影剧本,其中既有偏文艺又有偏商业的项目,平台即使更加倾向于鼓励类型化创作也无法为了设立的标准而抛弃一个优秀的偏个人表达的电影项目,最终导致项目严重的同质化。

(三)忽略项目宣发

现阶段从创投走出来的电影项目,几乎都面临艰难的宣发处境。进入孵化的项目创作者拿到一部分制作费用或找到出品方后,幸运地完成了影片的制作,但接着会面临后期宣发费用严重不足的问题。发行是产业链极其关键的一环,如果资金上没有对此环节的支持,那么会直接影响影片在院线的排片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影片票房。如参加2018年“青葱计划”的电影项目《日光之下》在2020年11月27日在院线上映,上映首日影片排片仅有0.3%,除了专业电影人会关注影片外,主流观众很难在影院看到影片。

从现实角度分析,创投平台孵化影片更像是影视行业的“自娱自乐”,很难引起大众的关注。首先,创投平台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不足,在项目进入创投环节进行路演和展示时,这些优秀的项目很难被大众关注和熟知。其次,从创投平台走出来的电影项目确实具有一定的宣发难度。作为青年导演的长片作品,基本更倾向于他们个人生活体验的艺术表达,缺乏一定的商业属性和社会认知度。另外,影片阵容没有知名演员或明星,无法快速打开影片在市场的知名度。但创投平台如果仅仅为创作者搭建项目展示的平台,而不支持后期宣发,结果会导致影片拍出来后,无法进入院线或者进入院线后主流大众无法看到,长此以往,创投也很难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中国电影已开启了全面的市场化改革,电影作为市场化商品的观念开始凸显。当下的青年创作者需要站在电影工业强国建设和探索艺术多样性的双重立场上进行创作,中国内地创投平台要为年轻人铺设一条通向电影工业的成长之路,在产业化视角下认真分析创投平台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建议,希望早日解决与市场割裂、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目标迈近,作为培养青年创作人才的基地,电影创投需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应朝着标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与改革。

三、创投平台的产业化发展与改革策略

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是经济改革的一部分,为了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中国电影也需要审时度势地改变创作模式,创作出更为符合观众审美和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作品。[4]所以,身为人才聚集地的创投平台更应该站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视角下去谋求发展,要为年轻的电影人铺垫一条通向电影工业的成长之路。针对市场需求,笔者对国内创投平台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青年制片人的培养。优秀的制片人既熟谙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又善于揣摩市场受众的趣味喜好。[5]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青年导演与优秀的制片人的合作可以让影片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上达到协调与平衡,让影片更加贴近大众及主流市场。所以尽快在创投平台建立起一条制片人才的上升通道,培养日后电影市场的主力军是至关重要的事。

例如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自2016年起,设置“戛纳制片人工作坊”。每年有五位青年制片人赴法参与工作坊,此项目可以帮助中国青年电影制片人开拓眼界,了解国际电影市场的最新动态,为开拓其电影项目提供机会。另外,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有针对于培养制片人才的训练营,训练营注重培养青年制片人的项目开发能力,以及融资能力、主创团队的架构能力等。

本文建议,创投平台不仅要为导演和编剧提供机会,也要加强对青年制片人的培养,为日后电影产业和类型电影的腾飞积累优秀的电影制片人才。不管是制片人工作坊还是制片人训练营,都有助于加强青年电影制片人对于整个电影行业以及全产业链的认知,加强他们对长片电影的开发以及融资能力,并且通过训练营可以结实更多行业内优秀的电影人才,为其电影项目的制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确立自身风格化的评审标准,规范电影创投平台,并使其形成完整的新人培养体系。

目前因电影创投平台同质化严重,造成创作者的重复投递,极大的浪费了影视行业资源。若各大电影创投平台逐渐确立好自身的审美体系,会更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成长。例如成龙电影A计划电影扶持专项基金,其邀请的评委和嘉宾都深谙动作片和类型电影的创作,该平台可以很好的指导年轻创作者对于类型片的创作。另外,2021年发起的金钥匙创投,其充分认识到了短视频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观众对剧情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金钥匙创投旨在追求更商业化、更具当下性的表达的作品,征集属于新时代的中等长度剧集和类型电影。成龙电影A计划电影扶持专项基金和金钥匙创投针对自身的优势和喜好,形成了自身的风格,从而和其他创投平台区分开来。

另外大多数内地电影创投平台只为年轻创作者搭建了“电影市场”“创投路演”等环节,整个新人培养体系并不完善。参照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会,其打造了一套几乎完整的新人培养体系,即“短片创作-训练营-创投平台-新人奖”体系,能更加有效地选出有潜力的青年创作者。这些单元之间,不仅是单方向成长路线,更让人期待的是人才的回流。[6]从短片或短视频作品中发现的优秀创作者,他们可以投身到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投训练营,在经历第一阶段培训后,进入到第二阶段长片项目的孵化中,最后会有两个项目直接入围次年的电影项目创投环节。此环节针对长片项目,为项目提供融资、制作、发行等前中后期各类产业资源的对接。新导演前两部电影作品经过筛选,可在华语新人奖单元进行展映甚至提名“亚洲新人奖”。之后,新人导演在成为成熟导演后,带着自己优秀的导演作品可角逐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爵奖”。未来,得益于上海国际电影节新人培养体系的导演可回到电影节中的“短视频”“金爵短片”“创投训练营”等单元担任评委或嘉宾,电影人才具有了流动性,从而更好地巩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新人培养体系。

本文建议,电影创投平台急需逐步确立自身的美学风格以及社会诉求,寻求差异化,并使之形成品牌战略,从而树立鲜明的形象和风格。另外,建立完整的闭环新人培育体系,引导人才回流到各自的电影节展平台中,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让电影创投朝着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化的方向迈进。

第三,各大电影创投平台增强合作,整合影视资源,避免资源浪费。

从电影创投平台举办的时间来看,普遍存在时间上的扎堆问题。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和青葱计划集中在六月举办,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创投会在七月举办,平遥国际电影节创投会、华语青年电影周“猎鹰计划”在十月举办。各大创投平台举办的时间点过于集中,这导致了许多项目接连在各个平台出现。如2021年FIRST青年电影展创投会初审路演的项目《再见,我们的白石洲》《晚春七日》等,又在几天后出现在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会中。一方面,足以证明这些项目是非常具有开发潜质的电影项目,另一方面,易造成影视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其它项目获奖的空间被挤压。

本文建议,各大电影节创投平台之间加强沟通,举办的时间点错开或者两年举办一次,亦或是将各大创投平台征集剧本的主题进行轮换,根据每年创投会的主题精准化地引入行业资源,这样就可以最大化的运用现有的影视资源,深耕现有的电影项目。

第四,鼓励集群化发展,电影节展和电影创投平台应与当地的影视企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积极协同发展,增强创投平台的社会认知度。

电影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创作需要整个电影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若电影企业不能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那么电影就很难形成产业氛围。[7]目前,内地电影创投平台的创投后配套机制缺失,导致项目孵化率低,若创投平台与当地的影视企业、影视基地资源联动,电影项目也会尽快进入拍摄制作阶段。另外电影节展和电影创投平台的举办会大大提升当地旅游业与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经济水平提升后可反哺到对影视行业的发展,对于电影节展中的创投平台和城市发展产生双赢的局面。例如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平台,地处文化中心北京,聚集着大量的实力雄厚的电影企业,北京市怀柔区建立的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逐渐发展成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优先、设备最完善的影视制作基地之一。[7]北京电影节创投平台依托着北京地区强大的影视资源,近年来孵化出了《南极之恋》《七十七天》等优秀的电影作品。

本文建议可以鼓励各地电影节平台集群化发展,通过电影节展带动当地的影视企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打通电影产业上下游,使电影创投平台实现其真正的作用,提高其孵化率和社会认知度,为制作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增强电影项目的宣传力度,培养优秀的电影人才带来积极的影响。

结语

“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指出中国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为了打下建设电影强国的坚实基础,电影创作者要以创作优秀的电影作品为目标,加快完善电影产业和体系。因此,电影创投作为培养优秀创作者的重要平台,应承担起更过的文化和社会责任,用产业化的眼光发展自己,要增强与市场的链接,关注年轻制片人的成长,让孵化的影片更加贴近主流市场。要确立创投平台自身特色,形成独特的品牌风格,避免同质化发展。另外,要发展为优秀人才流动的平台,还要带动当地影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实现当地影视行业的集群化、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完善电影产业的建设,为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电影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影视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台湾影视人的“北漂”路
影视声音中听觉思维的建立与培养
中国影视,墙内开花墙外香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中国影视“出海”,风头正劲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中国影视资本“拥抱”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