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感官名动与原动的语义类型及认知动因

2022-12-01 11:52江知智罗思明
大众文艺 2022年22期
关键词:英汉感官语义

江知智 罗思明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212)

一、引言

名词转动词常被用于不同的语言中,尤其在以英语为代表的的拼音文字中出现频率较高。因此,语言学领域中以英语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尤为丰厚。学者们从多种视角入手,如着眼于传统构词及修辞角度对名转动词进行研究(Jesperson 1943[1];Quirk 1985[2];陆国强 1978[3]),或从语用学视域入手探索如何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识解名转动词的内在运行机制,勾勒出具体的语义建构路径,清晰地归纳不同的分类方式和认知途径等(Clark&Clark 1979[4];汪榕培 1997[5];高芳&徐盛桓 2000[6]),抑或集中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中的名转动词之异同(司显柱1996[7];周领顺 2000[8];王薇 2008[9]),又或是以名动互转的不对称性为重点进行深入剖析(王冬梅 2001[10];沈家煊 2010[11])。概言之,现有研究针对名动转化所蕴藏的语言认知能力进行详尽研究与判断,在理论层面上深入剖析了名转动词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国内学者还从英汉跨语言视角针对名转动进行二者之间的异同对比,通过扩大名转动的研究范围,从而实现推动语言习得理论进一步完善的目标。在论文的分析中,基于现有分析成果以及理论基础,旨在研究名转动词与近义动词之间的语义差别,探索英汉感官词“名转动”的语义类型及其认知动因。

二、相关研究

1.语料来源

本文英语语料主要来源于赵彦春、黄建华(2001)[12]列出的4个感官名转动词,即eye、finger、nose、tongue(ear尚未转为动词)。本文汉语语料来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同义词词林》《简明汉语义类词典》《汉语》《汉语口语语法》《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取侯博[13]的词义分类法对汉语感官词名转动展开探究,其中能够实现“名转动”的词有鼻、口、目,共3个感官词。

2.英语名转动词的分属类别相关研究综述

从语义特征和次范畴化特征的维度上可以将英语中的感官动词分为三类:表示动作的动词、表示结果的动词和表示状态的系动词,其区分特征为:意动(volition)、结果(result)、状态(state)的特征依次为[±INTENT]、[±RESULT]、[±STATE]。根据以上特征,名转动词nose[以(+INTENT)]为特征和[以(+RESULT)]为特征既是动作动词又作结果动词,而eye、finger、tongue则主要以[以(+INTENT)]为特征,均为动作动词。该分类方法基于模块之间的相异性特征,遵循了感官动词的基本分类原则[12](赵彦春等,2001),若是采用同类动词为对象开展类别划分,特别是对动作动词,应当细节研究每一个动词额外相异的附加意义。

3.汉语名转动词的分属类别相关研究综述

在汉语的词类中,侯博(2008)以“感官词”作为感觉官能指称的统称,用语义框架对感知事件进行描述,语义框架中包含感知主体(感官名词)、感知过程(感官动词)和感知结果(感官性质词),由此将语义和词类中具体的范畴互相匹配,其中感官名词与感觉器官的实物指称相对应,如视觉感官是“眼”。关于“五官”一词,早在中国古代相术中就已出现,指采听官“耳”、保寿官“眉”、监察官“眼”、审辨官“鼻”、出纳官“口”[13](侯博 2008)。回溯古书典籍,《辞海》中的“五官”具体指眼、耳、口、鼻、心,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五官”则为耳、目、口、鼻、舌。《新华字典》五官指的是眼、耳、口、鼻、身。本研究取感官名词耳、眉、鼻、口、心、目、舌,其中能够实现“名转动”的词有鼻、口、目,共3个感官词。

汉语词类在语义的分类上大致遵循词典分类体系和学者分类体系。就词典分类体系而言,《同义词词林》中包含十二个语义类,其中第六类是“动作”,是为上肢、下肢、头部和全身共四类,词典中将“听、嗅”归类于头部动作。《简明汉语义类词典》共有18个大类,第13大类是“运动”,在此之下的75至84小类被划分为“人体动作”,分别有手动、脚动、身动、鼻子动、嘴动、舌头动、眼睛动、肩动、背动和头动。在《汉语》《汉语口语语法》《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感官动词的归类以“动作”和“感觉”为坐标,在语义的两端游移不定,以上词典都把感官动词纳入到了动作动词之中。就学者分类体系而言,感官动词基于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技术手段被冠以不同的身份,如陈昌来(2002)[14]就依据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将感官动词归入了认知心理动词。邓守信(1983)[15]、王安龙(1993)[16]和刘宁生(1985)[17]将动词分为动作和状态两类。马庆株(1988)认为感官动词当属于自主动词一类。其后,侯博(2008)提出感官动词可以分为动作类和感知类[13]。本研究取侯博的词义分类法对汉语感官词名转动展开探究。

三、英语感官名转动词语义类型

研究得出,其重点有下述三类主要语义类型。

A:动作动词,原感官名词转变变为“动作动词”,共有4个:nose(嗅),eye(注视),finger(用手指触摸)和tongue(舔),具有如下语义特征:[+意动]和[+动作]。

B:结果动词,原感官名词转变变为“结果动词”,即nose(嗅到),主具有如下语义特征:[-意动]和[+结果]。

参考前文所述,典型感官可进行此类转化的单词总计为4个,可归类2个语义类型:“动作动词”的实际比例为80%,“结果动词”的实际比例为20%。

动作动词都采用[+INTENT]为基本特征,正是附着于其上的附加义成为同属类别内动词的区别性特征(具体详见下表1)。

表1 名转动词与感官动词的附加意义对比

用语义因子对动词的附加意义进行归类后,可获得下述参数[20](可参照赵彦春等,2001):对于感知的详尽状况,在研究之中采用[±SPECIFIC]进行表述;关于被感知物体的态度,在研究之中采用[±NEGATIVE]进行表述;关于感知方式归为直接或者间接,在研究之中采用[±DIRECT]与[±PARTICULAR]进行表述;关于感知器官的是否参与,在研究之中采用[±ACTIVE]为表示;感知过程的持续与否,以[±MOMENT]为表示。通过比较名转动动词与原型感官东西的语义因子,发现二者在感知的详尽程度和感觉器官参与存在差异,即名转动词的感知方式都较为具体,并都强调相关感觉器官的参与,而在其他几个语义因子中都含有相同之处。

四、汉语感官名词名转动的语义类型

研究得出,其重点有下述两大类型。

A:动作动词,原名词义为“N”,动词变为“V”。这类词共有3个,如:鼻(开端、创始),口(回嘴、口授),目(看、注视),主要是主动发生的动作。

B:感知动词,原名词义为“N”,动词变为认知和感受。这类词共有1个,如:目(以目示意),主要是主动发生的动作。

参考前文所述,其中可进行转化的单词总计为3个,有2个语义类型:“动作动词”的实际比例为75%,“感知动词”占比25%。

五、认知动因

本部分将探究其认知动因,并对比英语和汉语中感官词名转动词的语义类型异同。

1.认知动因

英汉感官词“名转动”的核心认知动因即转喻。名词为有着多种语义的属性综合体[18](Srinivasan et al.,2015),执行指称功能,以转喻机制,将名词转型成动词的情况下,属性获得突显。在转喻过程中,若突显的是视觉属性,并转化成为动词,便表示“看、注视”意义;若突显的是嗅觉属性,并转化成为动词,便表示“嗅、闻”意义;若突显的是感觉属性,并转化成为动词,便表示“感受、感知、认知”意义。总之,感官词“名转动”是基于转喻机制,突显名词的感受属性,保持原有的语音和拼写,从而获得相对应的各种动词。

2.共性与个性

依靠对比研究,认识到英语之中有两类较为多见的“名转动”类型,即动作动词、结果动词,汉语之中有两类“名转动”类型,其中包括动作与感知动词。两者在语义类型层次兼有共性与个性,主要体现详见下文所述:

共性:(1)英汉感官词“名转动”共享两种语义类型,即动作动词,用名词表示相应的感官行为动作。这种语义类型的词,英汉中对应的表达模式相同,语义模式统一。(2)在英汉经典感官词“名转动”中,动作动词是常见的转化类型,英语中经典感官词“名转动”动作动词词义类型占比80%,汉语中经典感官词“名转动”动作动词词义类型占比75%。

个性:(1)其语义类型有差异。英语之中主要有结果动词,这种语义类型是英语中特有的,无法共享。汉语中的感官词本质上展示了特定的感官结果,因此不存在结果动词这一语义类型。汉语中包括感知动词,将名词转化为感受、认知和状态等,这在英语中是没有的。(2)常见词之,同样涵义汉语词以及英语单词,两者“名转动”的语义类型会有所区别。诸如:eye在英文之中仅存在单一的动作动词语义类型“注视、看”,和eye涵义一致的汉语词“目”却存在两种语义类型:动作动词“注视、看”和感知类“以目示意”。为明确展示语义类型的共性与个性,完成表2详见下文所述。

表2 英汉容器类“名转动”的语义类型对比

结语

本文基于转喻理论,比较研究英汉感官词“名转动”的语义类型及其认知动因。本文以语义参数的方式揭示并描述了英语感官名转动词的语义类型。名转动词是承载近义动词基本义和独特附加义的特殊语言现象,强调相关感觉器官的参与。英语感官词“名转动”有“动作动词”“结果动词”2种主要语义类型。汉语有“动作动词”以及“感知动词”2种主要语义类型。两者相同于“动作动词”,相异于“结果动词”和“感知动词”;主要认知动因是转喻,导致感官名词转化为上述语义类动词;相同语义类源自人自身的通感共性,不同语义类源自英汉语言个性互动。

猜你喜欢
英汉感官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感官训练纸模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感官训练纸膜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