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与评价

2022-12-01 02:01刘淑玲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43期
关键词:木叶人物形象景物

刘淑玲

思维导入

高考试题侧重综合考查考生的“审美”,其中,鉴赏与评价不仅仅在阅读部分进行,在作文中也有所体现。这要求考生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并对文学作品形象和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评价,可以说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审美活动。

1.鉴赏评价文学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分析文中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这个形象在文中有怎样的地位,有什么意义,等等。(1)人物形象。①借助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文本中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的直接描写,对他人态度、感情等的间接描写,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遭遇、个性以及内心世界等的细节描写都可以成为分析人物形象的依据。②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因素,人物的性格在情节的展开中得以丰富、鲜明。情节展开的核心是矛盾冲突,也只有在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全面地展示出来。因此,我们要善于将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进行分析。③通过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性格以及最终结局的塑造者,将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其性格的成因,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2)景物形象。①体味景物的特点。我们要体会景物描写在声音、形态、气味、动态、静态等方面的特点,就要抓住描写景物的片段、词句等,发挥联想和想象,充分发掘其画面感,分析景物是独立的主题形象,还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②从一定角度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用具体的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心情等;二是用特定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交代背景等;三是为内容、情节起引起或者铺垫推动作用;四是具有比喻、象征作用。

2.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動、富于形象性与艺术感染力的特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时,我们要判断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分析其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具有怎样独特的表现力,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1)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初步的鉴赏和评价,也就是要求考生具备初步的鉴别、赏析和评说能力。考生可以从作品运用了哪些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入手,包括表达方式的特点以及作用,材料剪裁的特点及作用,表现手法的特点以及作用,结构安排的特点以及作用等。(2)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揣摩。相对而言,语言风格有含蓄和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平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区分,考生平时要通过阅读对语言风格有所感悟,形成语感,并形诸表达。

学以致用

【文题呈现】

学习了林庚的《说“木叶”》,我们学会了鉴赏“木叶”形象。在作者看来,木叶具有鲜明的特征,不可替代,最终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那么古诗词中平凡的草、高雅的竹梅、缤纷的色彩,它们是否也具有独特性?是否也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呢?

请同学们组内互助,查找早读资料、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等,搜集包含梅、竹、草等意象的诗句,包含青、绿、碧等颜色的诗句,梳理讨论这些意象和颜色具有怎样鲜明的特征。然后对照课文,琢磨课文《说“木叶”》的写作逻辑,或说“南山草”,或说“雪中梅”,或说“岭上竹”,或说“青与碧”,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最后将思考成果写作成篇,展示交流。

【习作展示】

梅,你细细地品

胡洋海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陆凯《赠范晔》)早在南朝,这一剪寒梅就已经被诗人们传唱吟咏。折一枝梅,送一段春,正如李义山紧握“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友人分别时常以梅相赠,充分展现了君子间的高尚情义:淡了离愁,馨香盈袖。让我们撕开诗篇的封条,去慢慢咀嚼那梅的芬芳。

首先是诗人眼中梅的外在特征。君可见,“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苏轼《赠岭上梅》)“年年芳信负红梅”(苏轼《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其一》)。又如“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王冕《墨梅》),“冰雪林中著此身”(王冕《白梅》),同一株梅,在苏轼、王冕眼中,梅子有青有黄有红,梅花有白有黑,足以见得梅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然而,品尝梅子,感到“繁实长苦酸”(刘禹锡《庭梅咏寄人》)令人蹙眉;细嗅梅花,惊喜“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转瞬眉舒。梅将生命之精华,释放于瑟瑟之寒风,自然也就子苦而花香了。

接着让我们走进梅的内心深处。雪花将一朵朵娇弱的花儿吓退,唯有那高洁傲岸的梅花悄然绽放,静候前来观赏的君子,“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林和靖《山园小梅》)梅花她性情还倔强得很,“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陆游《梅花绝句》)不是我不如百花艳丽,而是因本性清高孤傲,我不愿向那凛冽寒风低头,折我气节。至于崔道融所言“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梅花》),夏完淳所道“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寄迹武塘赋之》),馨香抵御风霜,清素静候暖阳,傲立雪中,却并不孤独。所以,总有高洁的诗人,去探索发现梅的内心之美。

最后,梅还富含联想意义,比如楼钥就叹道:“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题杨补之画》)作为岁寒三友,梅像君子,在历史长河中洗去污浊,清廉高洁。又可见“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君子》),陆游以梅花自比,看到梅花就想起了高洁的自己。梅的皎白也让诗人联想到冰肌玉肤,比如段克己眼中“姑射仙人冰雪肤,昔年伴我向西湖”(《忆梅》)就旨在阐明柔与刚的碰撞:梅外表柔软而内心刚强。然而,萧德藻却觉得“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古梅》),梅在冰冻江岸开得生机盎然,而“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由梅的高洁联想到了祸国殃民的鄙陋,更联想到了疾苦的众生等待着救赎。

“梅”这一诗歌意象之所以流芳百世,正是因它既有外在之美,内在更令人敬佩。我们须细细地品,方能将梅之精神深深镌刻于心。

【内蒙古扎鲁特旗第一中学高三(1)班】

拓展延伸

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墨香文学社将开展一期诗词鉴赏活动,主题是“诗词,我也来鉴赏”。从林庚的《说“木叶”》中获得启发,结合自己的诗词积累,探讨诗人钟爱的古诗词意象带给人的联想和暗示,在社团活动日上发言交流。

任务一:感受意象的鲜明特征

请在“平凡的草、高雅的竹、凌寒的梅、青与碧”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意象,搜集相关资料,做成一个诗词句群集,感受这些意象鲜明的特征。

任务二:讨论意象的不可替代性

在墨香文学社的诗词鉴赏活动中,同学们尝试用词替代“南山草”“雪中梅”“岭上竹”“青与碧”等这些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发现诗味发生了很大变化。请同学们讨论交流意象的不可替代性具体表现在哪里。

任务三:探究意象的暗示性

与“木叶”一样,“南山草”“雪中梅”“岭上竹”“青与碧”等意象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和色彩,但依然具有联想义和暗示性。参照《说“木叶”》的写作逻辑,请从“联想义”“暗示性”两个角度探究意象的独特意义,注意要表达出自己个性化见解。请把你的探究成果写作成篇,在社团活动日上展示。

猜你喜欢
木叶人物形象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写写冬天的景物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景物描写要准确
超声波法提取长白楤木叶皂苷及其组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