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敦煌文化的青年力量

2022-12-01 02:01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42期
关键词:莫高敦煌研究院老一辈

榜样力量

1988年出生的王娇,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敦煌研究院,7年来一直从事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工作;1987年出生的杨金礼,19岁来到莫高窟,成为一名壁画修复师;“90后”刘小同2014年加入,专注为莫高窟“画像”……如今的敦煌研究院拥有一支200余人、产学研一体的保护队伍,其中不乏“80后”“90后”“95后”。他们在青春年华来到敦煌、深深扎根,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而坚守、奉献。

敦煌研究院老院长段文杰曾说:“没有10年,进不了莫高窟的世界。”劉小同和同事们致力完成的莫高窟第172窟的整窟复原临摹工作,始于2017年,预计2023年结束;王娇参与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9窟考古报告》,总计30余万字,已历时10余年。以5年、10年计的一项项目标清单,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时间刻度,也映照着当代莫高人青春奋斗的足迹。

文物修复保护是与时间赛跑,是名副其实的精细活,既需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当有“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掌握遗迹细节,需要一遍遍去洞窟观察核实;壁画年代久远,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损害;临摹古人作品,差之毫厘就会被懂行的人看笑话。无论是编撰考古报告,还是修复出现病害的壁画,抑或是通过临摹恢复壁画原貌,“干这一行,真得磨性子,心要沉得下”,这是老一辈莫高人的殷殷叮嘱,也是年轻人参与其中的切身感悟。

传承的是技术,更是精神。“现在的修复,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杨金礼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帮助年轻人尽快上手,也不辜负老一辈的辛苦。”今天,莫高窟的工作、生活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但莫高人身上那份“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那种“夜夜敦煌入梦来”的炽热情怀,那份“做好传帮带、传好接力棒”的担当,始终在赓续绵延。新一代莫高人正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为敦煌文化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继续努力、贡献力量。

关键词

甘于奉献 开拓进取 精神传承

“人”为我用

鸣沙山下、宕泉河边,跨越千年的莫高窟静静伫立。在敦煌研究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大家,也有许多默默坚守的年轻人。他们受前辈感召,追寻艺术理想,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各展其才、各尽其能,传承莫高窟的保存、保护、研究事业,让“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代代相传。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文物保护事业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历史文脉就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莫高敦煌研究院老一辈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三严三实"事例选
探春
老一辈革命家的规矩意识和清廉风范
探春(短篇小说)
Effect of 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4, TNF-alpha polymorphisms on osteosarcoma: evidences from a meta-analysis
怀念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彭冲
老一辈革命家与军队条令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