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高质量推进高校工程审计全覆盖

2022-12-02 10:11念晓飞
审计与理财 2022年4期
关键词:建设工程审计工作人员

■念晓飞

一、引言

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要求审计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部门的重大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优势,某高校成立审计委员会。通过审计委员会加强党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内部审计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从组织形式、职能定位、决策程序等方面优化效能,为推动高校管理水平和内控体系建设水平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规划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发展形势下,如何高质量推进工程审计全覆盖是当下工程审计工作的难点。

二、高校推进工程审计全覆盖工作面临的问题

结合十四五规划新发展要求,立足高校工程审计工作,笔者认为工程审计全覆盖面临着以下问题。

1.建设工程投资评审制度未见成效。

建设工程投资评审制度旨在通过投资评审机制对建设工程开工前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进行投资评审,以投资计划控制设计概算,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预算,进而实现建设工程源头控制。目前,由于拟开工工程项目的规模、工程进度、工程立项时具体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工程项目开展投资评审有较大难度;同时,由于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进入审计部门时已经到了招标控制价审核阶段。投资评审制度在工程管理审计中应发挥的前期控制作用未得到体现。

2.工程审计数量大时间紧。

某高校近四年审计项目数量1 200 项,审计金额约10 亿元,年平均审计项目数量约300 项,年均审计金额2.5 亿元,而该校工程审计人员为四人。实施审计时,约98%的工程项目,审计人员采取全面审计法或重点审计法,赴工程现场实测实量;约70%的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送审时间为十月份至十二月份,审计时间较为集中。由于时间紧数量大,审计力量不足,审计能力有限,导致审计的深度广度有所欠缺。工程审计工作,主要停留在“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发展不够,在推动高校工程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向成效甚微。

3.工程审计前期覆盖不足。

工程审计在建设工程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招标控制价编制阶段覆盖不足。高校建设项目包含了教学、实验、办公、食堂、宿舍、科研等多种使用功能,各种功能的信息化现代化需求不断提高,对建设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近年有大量大型老旧楼修缮改造工程,金额多在300 万以上。由于前期现场测量工作时间紧,图纸设计或清单编制与现场不符情况常有发生。目前除了基建工程和大型修缮工程采取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其余工程采用结算审计,未能顾及工程建设全过程,造成项目预算不准确,实施中变更项多变更量大,对建设项目管理和项目资金使用不利,为结算审计增加难度,不利于提高高校工程管理水平。

4.工程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不健全。

工程审计结果未充分发挥效力,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未建立完善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高校对审计结果运用未出台相关制度,导致各部门对审计结果重视不足。传统观念中,工程审计结果文书主要作为结算依据,建设工程主管部门往往忽视审计人员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不能做到认真整改落实。二是审计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站位不高、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足。

三、高校工程审计实现全覆盖的对策及效果

1.积极推进工程管理审计是实现工程审计全覆盖的重要途径。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推进工程管理审计工作:

(1)加强对建设工程主管部门的内部控制审计。

审计过程中,改变传统工程审计偏重于工程结算的观念,基于内控视角,将工程审计向合规性审计转变,审计重点向建设工程主管部门的制度制定、执行情况倾斜。根据审计项目情况,立足提高高校建设工程管理水平的角度,出具工程审计管理建议书或工程审计风险提示报告,发挥审计完善内部控制、提供辅助决策的职能。

(2)加强对建设工程审计方法和审计方式的研判。

根据工程的重要程度和特殊性对工程进行研判分类,采取不同审计方式和审计方法。

基建工程、大型修缮工程或者有特殊要求的修缮工程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一般修缮工程采用竣工结算审计;审计起点以下小型修缮工程作为专项审计项目,采取不定期抽审的审计方式。

审计项目开展前,审计人员根据工程项目结算送审资料,明确审计重点,采用一种或综合使用几种审计方法,以确保审计质量。常用的审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全面审计法,即按结算书、签证单或竣工图纸顺序,对全部内容逐一进行全面审查的方法。二是重点审计法,即对工程结算中的工程量大或造价高的内容进行重点审查的方法。全面审计法审计质量较高,审后造价更贴近真实造价,但工作量较大、审查时间长;重点审计法对重点内容进行审计,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工作量节省审查时间。

(3)充分发挥工程审计的内部审计职能。

高校工程审计首先是内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兼顾高校事业发展和安全,着眼于促进高校学科发展。学校依据审计部门提供工程审计相关数据,制定合理的工程审计送审起点。结算金额在审计起点以下项目,无需报送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权力下放至建设工程主管部门,扩大其自主权;结算金额在审计起点以上项目,报送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对审计起点以下项目,审计部门采取专项审计的方式,不定期开展小额修缮工程管理审计,防范和化解工程建设部门或学院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2.探索开展工程审计信息化是实现工程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手段。

大数据时代下,工程审计工作应以云平台为依托,满足内部工程审计对大数据运用的需要。目前工程审计档案管理已初步实现云管理,海量工程审计报告书和审计数据存储于云盘,随时即取,权限人员即时可观。同时,引进工程审计资料电子收发柜,工程审计资料及时传送至云盘,方便对审计项目数量和进度的把控。但尚未建立大数据库,未实现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工程审计全覆盖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3.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审计建议和审计整改落实的研究,做实审计后半篇文章。

审计人员在审计结束后,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管理建议书或审计风险提示报告,并要求反馈整改情况。通过开展审计整改专项行动,加强对审计整改落实的跟踪检查,完善审计结果应用机制。督促相关部门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整改,完善制度体系,提高相关负责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4.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打好人才基础。

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高校实现工程审计全覆盖工作的基础。高校工程审计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审计工作,具有综合性、审计技术与方法复杂性等特点。从广度和深度上工程审计实现全覆盖,审计人员如果仅仅具备单一的财务、审计、工程造价知识是远远不够。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成为实现工程审计全覆盖的重中之重。首先,应严格执行选人用人制度,选拔专业强学历高的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其次,通过行业培训、高校交流以及内部新政策技术等的学习,加强对既有队伍的人才培养;再次,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参与教育部或者高校内部的抽调审计工作中,提高审计人员的站位。

5.采用N+1 的审计模式,合理利用社会审计力量。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十八条提出“在不违反国家保密规定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向社会中介机构购买审计服务”。审计部门根据基建与修缮工程预算情况,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合理数量的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并要求入围机构配备固定的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工程审计专业人员。首先,通过制定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建立中介机构考核机制,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管控,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其次,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人员培训,规范审计纪律、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审计文书等。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高校建设项目呈现投资增大、类型增多、监管增强的特点,高质量推进工程审计全覆盖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工程审计具体工作,分析了高校工程审计全覆盖工作面临的问题,从工程管理审计、工程审计信息化、审计意见整改、审计队伍建设、利用社会审计力量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工程审计全覆盖的对策,为高校推动工程审计全覆盖工作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建设工程审计工作人员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广元八二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BIM技术在现代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探索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和未来展望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抚州市审计局首次召开全市内部审计工作会议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