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地方传统戏曲融入音乐课堂的四种形式

2022-12-02 08:55苏振华高一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丝弦常德戏曲

苏振华 高一

[摘 要]教师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责任重大。文章以湖南地方传统戏曲为对象,提出可以在音乐课堂中采用名家“请进来”、教师“走出去”、课堂“听仿练”、校园“编创演”四种形式,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地方传统戏曲;音乐课堂;融入形式

[中图分類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24-0022-03

地方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随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稳步实施,戏曲传播与传承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经整理分析发现,传统戏曲的教学研究成果多有以研究者个体的体验或感悟等为切入点来对戏曲进校园、戏曲课堂教学原则、剧种剧目教学进行探讨的特点。如刘洁、刘建从校本课程内容的本土化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研发、戏曲特色活动的层次化推广等维度,对地方戏曲进校园策略进行探讨;王雪景就戏曲教学中的“教”与“学”进行研究;张伟品对戏曲进校园后,如何“固本”与“守正”进行分析;等等。但从教育协作的角度看,对课题团队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探究的文章却不多。如以湖南地方传统戏曲为对象,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活态”传承、怎样将其有效融入音乐课堂就亟待深入探究。因此,本文以课题团队(全文课题团队是指由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部分教师组成的,相继围绕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活态传承下湖南地方传统戏曲融入普通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研究”、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荆河戏器乐曲牌研究”展开实证或理论研究的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切入点,对地方传统戏曲融入音乐课堂的形式进行探讨,具有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现实性特点。

一、名家“请进来”

戏曲名家、传承人在剧种的传承发展方面作用巨大。在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承价值方面,课题团队成员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以常德九澧渔鼓艺术为例,课题团队成员苏振华在《“活态”视域下常德九澧渔鼓的传承价值》一文中,围绕常德九澧渔鼓艺术在远古文化的“活态”承载、民俗文化的“活态”守护、大众文化的“活态”引领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阐释;课题团队成员高一在《地方传统戏曲在普通高中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以九澧渔鼓艺术为例》一文中,以九澧渔鼓艺术为载体,研究在普通高中学校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应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对剧种剧目演员的化妆、表演、卸妆等过程进行观摩;组织学生与剧组演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邀请戏曲名家到校园进行专题讲座;组建戏曲兴趣小组等,使学生能直接感受地方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拉近学生与地方传统戏曲的距离。

如常德丝弦在校园的传播。2006年,常德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它,2019年10月开始,课题团队邀请常德丝弦名家吴兰来校开展常德丝弦专题讲座,还请吴兰老师给由课题团队成员、其他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共计40人的校常德丝弦艺术团进行了近三个月的“手把手”强化训练。由此掀起了校园人人练唱常德丝弦的热潮,促成了学生自主创作、编演的常德丝弦作品《一中幸福万万年》的问世。该作品于2020年1月20日参加了临澧县人民政府组织主办的“五环·晟德”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演出,取得了很好的表演效果,现场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

实践表明,以学校为代表的教育部门积极开展戏曲名家进校园活动,不仅对促进教师的戏曲表演、剧种内容的理解有积极影响,对提升教师驾驭戏曲课堂、指导戏曲实践活动的能力有帮助,而且对活跃校园气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也有助推作用。

二、教师“走出去”

学校与剧团联手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的有效路径。本校与剧团联手后,课题团队成员与剧团演员就开展了结对以及帮扶等工作。课题团队成员参加了剧团传统剧目折子戏的排练,学唱与表演经典唱段,练习经典剧目的基本功和剧种“绝活”等。

此外,课题团队与剧团的编剧、演员、乐师等进行了深入沟通。如,2017年8月18日,对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萧耀庭先生,就荆河戏的艺术特色、传承现状、进校园政策等内容进行了专访。其相关信息,课题团队成员苏振华在《荆河戏传承人的“话语”解读》一文中,从民俗“话语”里的传谱、改革“话语”中的传播、现实“话语”下的传承维度等方面对传承人“话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在《试论荆河戏的起源与声腔——兼论传承人“话语”的重要性》一文中就起源之考、声腔之辩对剧种传承人“话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耕。这表明课题团队已获得相关成果。随后,2017年12月4日,课题团队对临澧荆河戏世家,著名刀马旦演员李慧母女进行了采访;2018年8月25日,对临澧县福利院83岁的荆河戏盲艺人乐师——吕海森进行采访;2018年10月16日,对临澧国风剧团演职人员进行深入访谈;2019年2月13日,赴津市荆河戏老艺人、鼓匠胡振金家中采集并留存了珍贵的资料,还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迁居沙市荆河剧团传艺的原津市荆河戏团老乐师樊友杰,就湘、鄂荆河戏的异同进行访谈……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课题团队成员对传统荆河戏的认知,而且有效开拓了课题团队成员的研究论域,为后期成果的大量产出做好了铺垫。

实践表明,课题团队成员在教学之余的采访、学习与交流,使他们对相应传统戏曲的发展变迁、唱腔特色、表演程式、脸谱化妆等有了更切身的体会,这为他们在音乐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表演与解说,自在地与学生互动交流,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课堂“听仿练”

音乐课堂更关注音乐传播。“聆听”“模仿”与“练习”,是音乐课堂上常见的教学行为,三者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下面以戏曲为例,围绕这三种教学行为展开论述。作为由“戏曲剧本、戏曲音乐、戏曲的表演艺术、舞台美术、导演”五部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戏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聆听”是学生感知戏曲魅力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构建适当的音乐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聆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积极影响。以教学荆河戏《百花亭》选段《好似嫦娥离九重》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旋律缓急的分布与对比、乐器的选用与融入着手进行自主探究。实践表明,学生对戏曲作品风格特征的认知程度,对其能否准确把握经典旋律片段并能进行哼唱直至理解有直接影响。

“模仿”对学生发现事物规律、创造新事物有积极意义。在学习《好似嫦娥离九重》时,就有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入“贵妃醉酒”的故事情节并展开讨论,对选择的旋律选段进行仿唱、身段模仿与节奏模击,也就是从微观层面对该内容进行解剖。如对描绘杨贵妃的唱段与动作的模仿,就要强调是模仿而不是复制,故对戏曲唱腔、动作的模仿是有变化的模仿,需对剧中拟模仿角色的关键性特征进行提炼,并与学生个体优势相结合。也就是说,“模仿”不是完全照搬,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融合个体理解的再创造与新发展。

“练习”是学生对所模仿内容的进一步具体化。如《好似嫦娥离九重》中杨贵妃倚栏观鱼戏水的练习,就应建立在较深入把握杨贵妃此时“盼”的心境与观鲤鱼“戏”水的极大反差所生成的矛盾冲突上。通过对相应情景的预设与模拟,引导学生对其唱段音乐及表演进行练习,同时结合对流行歌曲《新贵妃醉酒》的风格特征的讲解,使学生对荆河戏《百花亭》的音乐特征等内容有更深层的理解。

实践表明,教师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聆听”“模仿”“练习”,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尽情释放个性、享受快乐的过程中,深化对相应剧种的理解,达到既调节学生心境又有效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

四、校园“编创演”

“编排”“创作”“表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的地方传统戏曲校园活动的形式,它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相应教学内容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延伸,其实质是音乐课堂的有效拓展。

“编排”就是学生利用音乐课堂所学,结合课余查阅的相关资料而开展的剧目自主编排活动。以常德丝弦为例,常德丝弦采用的是常德市老高山街中心区域的方言,因此“咿儿哟,呀咿哟”的衬词如同是常德丝弦的标签。在编排与练习方面,强调丝弦口语化的地方色彩是编创常德丝弦的基础。

“创作”就是在教师、名家指導下完成相应剧本、音乐材料的符合时代背景的再加工。如临澧一中常德丝弦艺术团创作的常德丝弦作品《一中幸福万万年》(节选):

高考结束,你们远走高飞,我原路返回。若干年后,回到母校,希望你们依旧是,那个有梦的少年。今天我看到了你们的成就,你们是母校的骄傲,祝你们前程似锦,为祖国多做贡献!(念白)

感谢老师,也祝您身康体健,祝母校虽沧桑百年,却更风景无限。我们一定常回家看看,临澧一中幸福万万年!

从作品的内容、风格来看,《一中幸福万万年》较好地把握了常德丝弦艺术的唱词特点,把临澧一中莘莘学子的师生情谊较好地刻画并表现了出来。该作品经教师打磨之后,如上文所言,成功登上了2020年临澧县的春晚舞台。

“表演”就是学生在教师或名家指导下进行的角色扮演。常德丝弦作品《一中幸福万万年》的表演,除了强调地方口语化、说唱化风格,还注重旋律的优美与抒情等所构成的鲜明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演丝弦作品、传播丝弦文化时应注意让学生关注相关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实践表明,教师引导学生对地方传统戏曲进行持续的自主探究,不仅对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的丰富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群体在学习高压下的情绪释放与表演诉求的满足具有积极影响,最终有利于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承。

总之,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播与传承是增强当代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戏曲传承的过程中,强调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贯通、国有院团与“草台班子”的联手、戏曲名家与百姓大众的互动,这对永葆戏曲传承发展活力、壮大戏曲传承发展力量、厚植戏曲传承发展土壤有积极意义。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戏曲进校园”活动,就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戏曲政策,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现实表现。从教育实践层面来看,教师以音乐课堂、校园活动为阵地,以“活态传承”为出发点,把戏曲名家、传承人请进课堂,主动走出去向名家学习,以“听仿练”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以“编创演”等形式鼓励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学以致用,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地方传统戏曲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师自我的完善、学生素养的提升、校园文化的丰富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洁,刘建.非遗传承:地方戏曲进校园的区域样本[J].教学与管理,2018(13):15-16.

[2]  王雪景.戏曲教学的“教”与“学”[J].大舞台,2012(1):190.

[3]  张伟品.戏曲进校园的“固本”与“守正”[J].人民论坛,2021(21):104-106.

[4]  苏振华.“活态”视域下常德九澧渔鼓的传承价值[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26-129.

[5]  高一.地方传统戏曲在普通高中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以九澧渔鼓艺术为例[J].戏剧之家,2016(16):215,221.

[6]  苏振华.荆河戏传承人的“话语”解读[J].音乐探索,2020(3):23-29.

[7]  苏振华.试论荆河戏的起源与声腔:兼论传承人“话语”的重要性[J].音乐探索,2021(2):84-90.

[8]  施王伟.论戏曲教学的特殊性[J].戏曲艺术,2013(1):56-59.

[9]  李广春.戏曲传承要守正创新[J].红旗文稿,2020(7):39.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丝弦常德戏曲
《扶琴》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南国冬日暖总闻丝弦声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河北深州西辛庄村:“老丝弦”焕新生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湖南辰溪丝弦的音乐形态与表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