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2022-12-04 01:20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石马坪学区暖和湾小学吕剑萍
家长 2022年32期
关键词:审题解决问题思维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石马坪学区暖和湾小学 吕剑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也在进一步落实着“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对此教师也就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这其中就包括了解决问题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进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掌握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规律。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很多时候都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并且为了追求教学效率大多也占据了整个课堂的时间,而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将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从而阻碍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就要敢于创新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设计更多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进而有效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教师则要更多地从生活角度出发,带领学生探究知识,最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性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应用数学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开展严密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融入其中。教师也可以发现,在进行教学时数学学习会出现较多的问题要学生进行解决,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迎刃而解。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当前学生学习现状以及相应的数学知识,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整个学习中,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对小学生来说,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有效提高数学成绩、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也是非常有利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结合课本教材,增加实践活动

随着综合性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教师已经不再需要使用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方式完成数学课程教学,因为教学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数学考试中取得高分,而是希望学生也能在逐渐熟悉数学经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处理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所以,教师应该适当结合课本教材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课本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成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时有成就感,以便对数学产生更多的兴趣。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可能性”这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将不同颜色的乒乓球放入袋子中,邀请一名小学生到讲台上摸取乒乓球。在摸球结束后,可以邀请学生将自己摸到的乒乓球的颜色写在黑板上予以记录,整个过程均由小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多次反复摸球的方式,能使学生了解袋子中有哪些颜色的乒乓球,同时也可以学习可能性这一节课的知识,将袋子中可能出现的球的颜色进行标记,并说出每一次可能摸出的球的颜色。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思考,探索袋子中乒乓球的颜色。

(二)构建生活化教学场景

数学知识与教师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师所创造的生活化场景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生活中的问题,去思考、去交流共同的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当教师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带领学生共同融入整个学习中。首先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一起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多边形,它们是多种多样的,包含在生活中的各个物体中,学生就可以对生活中的多边形进行观察,与教师进行沟通,去讲解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多边形。随后教师可以收集整理学生了解到的多边形,将它们放置在黑板上,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学习基本计算方法后需要学生进行实际联系,以开展高质量教学。

(三)创新教学策略,巩固和强化已学知识

学生的思维是非常局限的,所以要合理地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巩固和增强学生的数理基础,毕竟这些数学知识才是学生正确处理现实问题的基石。所以,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数学经验加强训练,以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授学生“三角形的面积”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自己家里的“三角形物体”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回家时独立测量三角形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使学生在测量实际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解决上述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处理日常生活问题,让学生切实地意识到了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从而切实地实现了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的教育目的。

(四)构建数学模型,提高识别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纯,善于总结发现规律,所以开展模式化的教学无疑对他们的思维拓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数学模型的构建,是基于数学思维的创造,富含着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题思路,掌握自己的解题方向。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推广数学模型,让学生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时应付自如,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线与角”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就要学会构建模型,从整体认识数学现象。在认识直线、射线以及线段的规律和区别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直线作为一个整体模型,如此,线段是以两个端点为标记截取的一段,而射线则是在限制一个端点的基础上截取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同样,对角的学习也可以以两条射线作为基础条件构建模型,角的度量就是从起点出发的两条射线之间存在的弧度大小,这样的模型构建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快地发现学习规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以及生活现象里能更敏锐地察觉到数学现象的运用,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五)给予学生更多思维启发

数学学习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认识到启发的重要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让学生融入课堂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抛出问题,由学生独立回答,而在学生遇到问题之后,教师就需要寻求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并不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所学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问题解决的方向,从而找到答案。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充足的耐心才能更好地拓展思维、启发活动。

(六)精准审题,以问题为突破口

数学解题环节中审题是关键,审题不准就难以捕捉到题目真正的考查点、获取题目传达的详细信息、找到解题的钥匙。所以在这方面,教师要做好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仔细认真地把握住每一个细节,不放过每一个关键信息。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练习中建立的,学生切不可粗心大意,一定要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阅读习惯。首先,通读题目内容,掌握基本考察框架;其次,精读细读,明确问题指引方向;最后,总结题目关键信息,圈出重点词汇。

例如,为了更好培养学生良好审题的意识,在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题目做出适当变更,看学生是否可以躲避陷阱。“如果圆的半径从20厘米扩大到34 厘米,那么圆的面积扩大了多少?”这道题刻意强调了“扩大到”和“扩大了”的区别,前者代表增长完成的结果,后者代表增长的实质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审题不当,则很容易在计算上发生方向误差。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手段帮助学生关注到容易混淆的字眼,真正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七)进行小组合作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荣誉意识,他们渴望自己的努力获得教师的认可和表扬。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发布任务,引导小组成员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互相协作解决问题。合作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行合作学习,大家进行激烈的头脑风暴。学生在小组其他成员分享学习成果时进行思考探究,在交流沟通时处理疑惑,在思维层面上实现激烈碰撞,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见识和提升综合素养。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和解决问题这两个要素进行全面把控,引导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一起实现解决问题这个目标。例如,在学习“平均分”时,教师先给学生出了两道练习题,让他们明确课程的概念。题目为“老师有6 个苹果要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呢?此外,在这些分法中,你觉得哪种分法比较有特点?”。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想法和分配的模式。其次,教师邀请准备好的小组到讲台进行介绍,由一名学生介绍,另一名学生展示摆法。答案一共有三种模式,分别为1和 5、2 和4、3 和3,其中最特别的答案是 3 和3,因为这种方法是平均分配,最公平合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拓展训练,在“平均分”的基础上,6 个苹果还有几种分配模式呢?学生再次融入小组中进行问题探讨,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任务驱动,培养解决问题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要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进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熟练运用任务驱动教学,以便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思路。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因此教师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直接摆在学生面前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逐步提升问题的难度,进而让学生有层次地、递进性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例如,教师在教学“倍的认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时,可以首先在讲桌上摆放出几个梨和苹果,然后提问:“同学们,谁能快速说出讲桌上一共有几个梨几个苹果?”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它们之间存在着另一种数量关系,你能看出来吗?”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的知识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苹果和梨分别以2 个为一组地移开,再询问学生:“现在看,它们有什么数量关系呢?”进而一步一步地利用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九)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提高推理能力

数学中的数量关系主要指题目中的已知数量信息与未知数量信息之间的关系。例如,学生在思考“45 比7 多多少”和“比45 多7”之间的数量关系时,极易混淆两个数量关系的求法,但实际上学生只有明确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才能将数学信息转变为数学公式,通过计算的方式得出正确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锻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高度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分析环节,督促学生深入分析数量关系,精准把控问题的计算思路,理解解题的计算原理。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将题干信息与运算意义进行有机结合,锻炼学生将问题情境中的语言信息转变为数学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结合自身语言体系正确复述题目信息。在讲解数学问题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剖析题目中隐含的关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重新梳理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促使学生将数量关系抽离出原本的问题情节,并将其融合应用到数学概念体系。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避免学生仅凭主观臆断盲目选择计算方法的现象发生,教师要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上延展学生的分析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解题思维。针对题目结果的正确与否,学生应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价,对正确的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强化与总结,而面对做错的题目时则应进行反思和归纳,真正意义上完善与优化学生的推理论证思维。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小学生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因此教师就需要借助不同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审题解决问题思维
“画图”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几何概型审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