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析

2022-12-04 11:09郭素娟于琳琳张洪波
教育与职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课融合

郭素娟 于琳琳 张洪波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背景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在宏观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探索阶段。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要以专业教育为基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由此,高职院校开始探索和尝试创新创业教育。二是发展阶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各高校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任务,在该领域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就。三是深化阶段。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针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提出解决方案,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我国高职院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基本确立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突破,但同时也存在较多问题,如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仍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资源比较匮乏等。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专创融合”是贯彻国家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客观要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一系列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颁布也为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高职院校应认真贯彻相关政策,将创新创业素养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专创融合”是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包括教学改革、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最终目标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创新素养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专创融合”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必然选择

新经济和新技术引发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催生了财经领域的新业态,产生了新职业和新岗位,对财经专业人才的素质内涵提出了新要求。财经专业人才要能够立足岗位,精数据、懂财经、能分析、善决策、会沟通、能创新。创新素养和创业精神是岗位出彩、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由单一的专业人才向复合型、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三、高职财经类专业专创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以山东省高职院校为案例样本,选取了30所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分别从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三个不同视角对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文章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访谈等方式,充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基本理念、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平台构建、考核评价、师资建设以及实践成效等,调查学生对于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态度、融合情况以及融合效果,分析企业职业岗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了解其对院校财经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通过调研可知,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保障条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融合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1.学生视角。可以从四个“度”进行分析: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认知度。调研结果显示,50%以上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关系,大约30%的学生认为两者有交叉,但关系不大,其他学生则认为两者没有关系。由此可见,多数的受访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认知欠缺,认为财经职业岗位与创新内涵关联度不高。二是对创新创业政策的关注度。大约有20%的学生经常关注,55%的学生偶尔关注,其他学生不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学生对于宏观政策的关注度显然是不够的。三是对学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融合发展的相关举措,如专创融合课程、创新创业大赛等的了解程度。约15%的学生非常了解,约40%的学生比较了解,其他学生不太了解,反映出学生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四是对于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感受度。约有45%的学生认为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效果比较好,约35%的学生认为教师偶尔会融入,其他学生认为教师几乎没有融入。学生的直观感受说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工作任重道远。

2.教师视角。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编剧”和“导演”,直接关系到两者有机融合的实现度。通过座谈发现,专业课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认为创新元素的融入为专业课注入了活力,创新素养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但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还存在“两张皮”现象,脱节比较严重,究其原因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同时具备专业能力和创新素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很难同时满足两者要求;教师考核机制与创新创业教育不挂钩,教师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财经类专业的特殊性,相关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类大赛很难出彩,所以专业课教师的指导热情也不高。

(二)融合客体专创融合教学模式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深入

1.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土壤”,部分教师会依托专业课程,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元素,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但是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程度取决于课程特征和教师的能力,因此,不同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程度不尽相同。

2.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时会因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同,体现出不同的融入程度与效果。在理论课教学中,多数教师借助案例、视频对理论或者概念进行分析,较少使用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较好地运用有助于创新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法,如采用任务实训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运用不同专业课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3.课程考核。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考核一般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构成。在过程性评价中,专业课教师通常通过考核创新性作品,考核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在结果性评价中,少数教师会在期末考试中加入开放性题目,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财经类专业实践课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考核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创业元素在财经类专业理论课程考核中体现不足,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对创新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专创融合保障条件不健全,组织实施不到位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应以完善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但在实施过程中,一是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存在组织实施不到位、制度文件执行有布置但无结果反馈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政策文件成为“纸上谈兵”;二是专业课师资队伍培训不够,专业课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执行力不够。虽然院校将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情况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和职称评聘制度中,但客观上导致比赛结果比教师指导过程更重要,“唯赛果至上”的理念影响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工作没有形成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专创融合程度、融合效果没有具体标准。

四、高职财经类专业专创融合路径探究

(一)构建“三阶段分层分类”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体系

1.形成理念统一的“校—师—生”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链。针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财经类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理念不统一、重视程度不一等问题,通过构建“校—师—生”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链,进一步明确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内涵。学校对专创融合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加强指导管理和监督评价,统筹推进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要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加强教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深入挖掘财经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课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要根据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系统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创新创业的敏感度;要做好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激发学生接受和参与专创融合教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构建财经类专业“三阶段”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构建“创新创业认知—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战”三阶段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与财经类专业教育融于一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一阶段的创新创业认知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第一学期进行愿景规划,第二学期进行自我认知;第二阶段的创新创业模拟主要在第三、四学期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商机识别以及引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积累经验;第三阶段的创新创业实战主要为有创业打算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进行项目孵化,历练创业能力。三阶段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根据岗位创新能力要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在教学改革方面,将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内容、财经领域创新成果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优化教学方式,提倡探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设计项目研发、课题研究等具有创新意识的任务,引导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存疑求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对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细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将创新创业目标与专业课程标准、专业教学设计和方案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鼓励学生依据专业特点,成立创新素养培养社团,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类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积极参与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支持学生围绕现实财经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开展研究。

(二)健全导向清晰、多元协同的制度体系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学校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管理。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负责机构,协同二级学院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项目实践机制、考核激励机制,规划师资引进与培训,部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计划与活动,如鼓励专业教师申报“专创融合”课程,进行“专创融合”示范课程选拔,举办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功展示活动、评选“专创融合”课程示范先进个人等,形成导向清晰的“组织—实施—评价”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机制。

2.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的通力合作,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主体协同共生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引导者”,是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是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交流的桥梁;企业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协助者”,可为学校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平台;高职院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者”,也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是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重要学习场所。

(三)建立科学合理、激励到位的评价体系

1.建立专业教师评价体系。学校应充分尊重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自主权,鼓励专业课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支持专业课教师开展实践创新。学校应积极探索将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纳入年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职称评审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教师的创新素养培育意识、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改革实施成效等。

2.建立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学校应将创新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中增加对创新素养的考查,树立以创新素养培养为导向的成才观。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课题研究等,将取得的成果纳入奖励机制并进行学分置换。二级学院应结合财经类专业的特点,动态更新创新素养观测点、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创新素养测评指标及工具。

(四)构建“人财双元”保障体系

1.强化师资保障。教师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设计师”和“实践者”。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前提与基础。学校应制定科学系统的专业课教师创新素养培育能力提升计划,通过专题培训、企业实践、考核激励、成果孵化等举措,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素养,并将创新素养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拓展等教学活动。

2.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推进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学校应优化经费支出结构,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整合社会资金与财政拨款,为创新创业素养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研发、课程标准建设、教材建设、考核评价、师资培训、课题研究、企业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等提供资金支持。

猜你喜欢
财经类专业课融合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文史财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