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抬头寻找月亮开始

2022-12-04 01:48劳思琪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敬仰六便士星空

文|劳思琪

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会布置学生们写日记,每天写满一面就够了,但我总是写得超出要求,除非当天作业实在太多才会草率结尾。

那么小的孩子,日记本里都写了什么呢?我想起同学、红领巾、报亭的漫画、漂亮的弹珠、放学后的躲避球……然而,翻开满是稚嫩字迹的笔记本一读,想象中的童年片段荡然无存,我怎么也想不到,我在过去的日记本里写了那么那么多的月亮——

“从半托园回家的路上,月亮好像一个装在磨砂玻璃里的灯泡。”

“月亮不认路,一路跟着我到了我家,我没有说话,但是它知道我要和它说再见了,树叶把它载走了。”

“月亮今天在玩捉迷藏,躲在云后面,时隐时现的。”

日记中那个幼小的“我”是一个总在仰望月亮的小孩。她无数次地抬头寻找月亮,执着于记录自己看到的每一枚月亮,不厌其烦,日复一日,终于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月亮,这就是她最愿意提笔写下的重要情节,是她平静无波的生活里所能得到的最大满足。我不知道月亮对于她有什么样的意义,是一个朦胧而温柔的光晕,一位如影随形的朋友,还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值得追寻的美,但是我知道我真诚地羡慕那个总是记得要抬头仰望的小女孩,她的仰望激发了我记录和描写生活的最初的渴望,我的心灵得以与写作、与文学相关联。

长大成人后,每每低头阅读写作时,我总会感到自己是在触碰或抚摸某种比眼前的书本更遥远的东西。偶然看到作家刘亮程的采访,他说:“文学应该引导人类的心灵朝上仰望。”于是懂了,自己一路走来不断仰望、试图靠近的,就是那片闪耀着人类文明的文学天空。从诸子百家的济世理想,到竹林七贤的慷慨悲凉,从唐诗宋词的山河人间,到明清小说的俗世百态,一代代文学作品通过口传、文字、印刷、网络科技传承至今,为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忘记敬仰人的心灵,正如敬仰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明月。

文学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好与苦难,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经验,都为我们展现了客观世界的样貌与人类的内在精神。《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基琉斯俊美高大,骁勇善战,重视荣誉,却也会因为自身的意气用事和愤怒受到命运的愚弄。《儒林外史》以辛辣而洞察的笔触揭露了当时腐败的官场和虚伪的科举、礼教制度,却又在细微处寄托着作者内心不灭的理想之光。《尤利西斯》无比细致地描写了斯蒂芬一天的生活事件,把人类精神危机下破碎的意识、凌乱的感知、绵延的迷茫与痛苦、生活的宏伟与沉闷都表现在其中。人们会为命运的磨难而叹息,却也会被主人公骄傲的意志、高洁的理想、坚强的忍耐等珍贵的精神所唤醒和感动。在文学中,读者最终会意识到,人类具有崇高的道德和理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人类身处何种相似的或不曾预料的苦难之中,最恒久地发着光的,永远是人的心灵,是值得我们低头领会、向上敬仰的存在。

正如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结语里写的那样:“有两样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所强调的人的道德、理性,以及人所应有的义务、敬重和尊严,就如同头顶的星空那般崇高。尽管我深知人的理性注定是有限的,必然要受到外在的自然规律以及后天经验的影响,但是在理性的范围与边界之内,人类应当以自己注定有限的理性、有限的道德不断地走向无限的自由,人作为唯一拥有理性的动物,应当运用理性去尽可能地达成自己的生命理想,比如,对“幸福”“自由”和“真理”的无限追求。

文学也好,哲学也好,传承至今的生命的经验、智者的沉思,总能引发我更长久的注视和思索。如果我的仰望不曾停止,足够长久,或许我身上的某一个部分真的能越来越接近那轮月亮吧。

毛姆笔下的“月亮与六便士”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六便士是现实的代表,而月亮是高高在上的理想。或许有人会说,有人时常仰望月亮,却忘了脚下的六便士。可是与其深陷迷雾沼泽中,勉力挣扎却不得其所,我更愿意求助于文学艺术,从无数前人的记录与诉说中盗得一粒普罗米修斯的火种,求得内心的一线希望与光明。只有这样,我才更有勇气面对未知世界的挑战。

猜你喜欢
敬仰六便士星空
月亮与六便士(四首)
肖像画
互动平台
舟桨六便士,彼岸白月光
本期推荐书《月亮和六便士》
原创音乐剧《月亮和六便士》
星空
秋天的昆嵛山
你也爱吃仰望星空派吗?
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