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形态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

2022-12-05 17:19卢致达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艺术表演形态学表演艺术

卢致达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肇庆 526040)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种类较为丰富,艺术分支涵盖多个传统文化领域。针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形态之间关系的分析,是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发展趋向及古代音乐艺术内核有效路径,有助于在更深层次剖析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元素构成,极大提高现代音乐形态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与探索能力。

一、主流音乐形态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音乐形态学主要针对音乐样式、音乐逻辑及音乐结构进行研究。随着曲式学的进一步发展,音乐形态学逐渐形成完善的学术学科。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强调对整体观感的优化,从视觉、听觉两个维度进行文化艺术输出。其中,听觉的艺术感知包括音乐、曲调、语言等相关内容。主流音乐形态的发展,涵盖对音乐艺术研究的多个领域,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为载体,分析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发展特点,有助于更好加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推广。例如,音乐形态学对于汉调的研究,可以基于声腔作为核心切入点,运用对西皮、二黄及罗罗腔中慢板、正板、快板及西皮垛子等内容分析,间接地对汉调的摇板、散板与滚板进行接触,了解二簧对不同曲调、板式的运用,掌握二簧慢板、二簧垛板等内容表演技巧,并以现代主流音乐形态思想为中心。针对汉调西反腔、黄反腔、马蹄调及琵琶词等内容进行优化,创新新的汉调艺术表达形式,丰富汉调艺术文化内容,以音乐视角为中心,推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发展,为后续阶段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播与传承创造时代新机遇。

二、音乐形态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之间的关系

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发展具有悠久历史。各地区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及音乐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对音乐形态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进行分析,尤其对部分具有一定区域代表性及突出艺术特点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进行分析,可以了解音乐形态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之间关系。

(一)昆山腔

昆山腔在明代末期及清代初期发展迅速,直至清代中期,昆山腔已然与海盐腔、余姚腔及弋阳腔并列为四大声腔。昆山腔注重对音律节奏的渗透,与传统意义京剧不同,昆山腔并未直接强调对抑扬顿挫感单向输出,而是在融入精巧艺术元素的同时,更注重形体艺术、语言艺术表达,使昆山腔音乐形态尤为丰富。在《金山寺》与《汉明妃》的艺术表演中,昆山腔音乐形态呈现柔和平缓、平上去入的基本特点,与传统意义上的京剧形成鲜明对比。[3]昆山腔的音乐形态,是以平和姿态进行音乐艺术元素展示,通过音乐、形体表演的多元化融合,实现对音乐中心思想传递,为提高整体艺术美感及音乐美感夯实基础。

(二)吹腔

吹腔是徽剧的主要声腔之一。根据现有历史文献记载,吹腔最早发源于甘肃东部地区,由于主要采用笛子作为乐器,所以吹腔的音乐形态更多是以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为主。吹腔较为注重音乐语言与音乐节奏的衔接,在上下句结构句式的设计方面,需要采用仄平结构进行修饰,使吹腔整体艺术表现力更强。例如,吹腔表演的《斩经堂》基本沿袭传统京剧的表演形式,在词句结构与音乐形态方面,尤为注重对细节的修饰。对于节奏韵律的控制,既突出音乐整体的起伏感,同时,也保留传统音乐艺术诗词表演的概念,最大限度实现曲、词、调的多元化融合,使其整体艺术观感得以充分强化,进一步保持一贯的曲牌体艺术表演特征。

(三)柳枝腔

柳枝腔分属于柳子戏的一部分。柳枝腔音乐形态,并不拘泥于单一音乐形式,曲调悠扬且具有一定渗透性,曲式结构具有良好结构弹性,艺术表演方式较为丰富,呈现出轻快、活泼的音乐特点。譬如,在柳枝腔《小上坟》的艺术表演中,所采用的音乐形态尤为欢快,与传统意义上故事背景并不契合,但却传递出柳枝腔不拘小节的艺术包容特征。正因如此,柳枝腔的音乐形态,打破传统京剧对戏剧固有音乐逻辑,具有更丰富的音乐元素及音乐概念,应用于戏剧艺术表演,戏剧演员亦可根据音乐节奏、音乐氛围及音乐环境的改变,更好突破刻板的戏剧表演模式,既不失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优雅的艺术表演氛围,同时,又保持一定音乐形态特色,提升柳枝腔实际的音乐感染力及艺术影响力。

(四)南锣

南锣是我国最早的打击乐之一。音乐形态主要是以打击乐为主。与传统京剧不同的是,南锣注重对不同段落音乐节奏衔接,通过对音律、曲调等内容修饰,实现音乐与词句的充分契合。南锣虽然依赖打击乐发展延伸,但传承传统京剧的艺术特点,基础乐器包括管子、龙头胡及笙等。在南锣《打扛子》与《锯大缸》艺术表演方面,音乐形态采用诙谐幽默曲调进行艺术修饰,演员大部分以丑角演员为主,对于烘托南锣艺术表演氛围及契合音律节奏起到帮助作用。南锣音乐形态,最早传承明清时期的俗曲“打枣竿”。但在音乐与词曲衔接方面,却突破“打枣竿”曲牌结构的限制,进一步保持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使南锣艺术呈现良好艺术表现力,切实提高南锣的艺术高度。[4]

(五)山西梆子

山西梆子分属于晋剧。山西梆子也是明清时期我国民间音乐艺术重要构成。山西梆子虽然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影响范围尤为宽泛,在内蒙古、陕西及河北部分地区有所分布,各个地区山西梆子戏剧表演形式虽然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主体框架基本一致。山西梆子音乐形态呈现递进式结构,其音乐主体具有极强的节奏感,音乐内容对于抑扬顿挫音律处理较为协调,音乐自身也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山西梆子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迅速成为华中地区主要戏剧之一。著名戏剧 《玉堂春》进一步呈现山西梆子乡土气息的音乐特点,尤其在音乐结构的设计方面,融入大量情感表达元素,使山西梆子艺术表演更为饱满,突出山西梆子细腻且感性的音乐形态。

(六)琴歌

琴歌是基于古琴艺术演化而来。我国古琴艺术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到秦代,琴歌发展已然初见雏形。截至唐代,琴歌艺术成为士族阶层小众艺术一部分。宋代,琴歌艺术发展基本形成,随着诗词创作内容逐渐丰富,琴歌艺术也从单一词曲艺术表达向戏曲艺术发展延伸。琴歌的音乐形态,采用民间艺术曲调创作,不同地区琴歌艺术发展的音乐形态各不相同,但本质上仍然是以朴素音乐元素为核心,通过加大地方音乐特色进行琴歌音乐艺术创作。琴歌由于需要配合肢体表演及语言表达,音乐形态倾向于突出委婉、优美的艺术特点,含蓄地进行艺术表达,是后现代琴歌音乐形态的重要构成。譬如,在琴歌《霸王别姬》艺术表演方面,音乐形态的呈现并未直接延续悲壮的音乐节奏,而是在保持优雅艺术特点的同时,强调音乐美感的强化,使琴歌音乐艺术审美达到新的高度。

(七)汉调

汉调又称汉剧,早期称呼为楚调,俗称二黄。汉调最早发源于湖北地区,在清代广泛传播,至今有据可考的剧目多达近700 个。汉调虽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文化元素较为丰厚,以优雅、大气的艺术表达形式著称,剧目内容具有较强的内容感染力,音乐形态并不拘泥于单一音乐元素,对于月琴、三弦及鼓板等均有所运用。相较于山西梆子,汉调的艺术特点更为突出,在充分吸纳南锣幽默艺术表达形式的同时,以淳朴大方、唱腔婉转的艺术形态呈现艺术表演。汉调基本继承我国传统戏剧及传统音乐表演元素,但在基础框架之内,又衍生出罗罗腔的艺术表达形式,为丰富汉调音乐形态内容奠定坚实基础。譬如,汉调演唱《白蛇传》在保持音乐节奏逐级递进的同时,通过音乐传递将演员表演情感进行放大,使观众从音乐视角形成一定节奏代入感,尤其是对于西皮腔音乐语言的运用,极大丰富音乐背景元素,使《白蛇传》戏剧及音乐艺术表演形成更深层次音乐韵律与节奏互补。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发展,同样遵循既定概念下音乐形态学基本理念,尤其在曲式结构、配器应用及音乐密度方面,均是以服务舞台艺术表演为核心稳步推进。其中,中国古代音乐形态学发展更是充分契合现代音乐形态学中心思想理论,其艺术表演及音乐结构的设计,均是围绕音乐形态学的学术概念加以延伸。虽然,早期阶段我国针对音乐形态学研究相对较晚,但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核心内容,却切实反映出音乐形态学的基本思想规律,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音乐形态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音乐形态内在规律与中国传统音乐思想逻辑高度一致。音乐形态学中既包含对中国传统音乐概念的运用,同时,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发展,也与现代音乐形态学中心思想保持一致,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呈现多元化、体系化及多维度发展趋势,为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传承奠定良好根基。

音乐形态学贯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发展各个领域,针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开展研究,可以从学术视角揭开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发展神秘面纱,对于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特点及艺术发展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艺术表演形态学表演艺术
Jiao Ayi| 《娇阿依》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音乐科学研究中的思想实验——以音乐形态学研究中的四个重大发现为例
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的危险因素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街场黄梅戏的艺术表演风格
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论体育竞赛、艺术表演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