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歌词里看“另一个石湖”

2022-12-05 09:16陶瑾
现代苏州 2022年21期
关键词:街道文化

记者 陶瑾

“沼吴功就载西施,浪迹五胡人不知。疏柳一村依旧绿,湖边留得墅名蠡。”“谁家水畔起楼台,车马无声静绿苔。待得横山梅乍放,冷香日日过湖来。”清末书法家、苏州文士许锷的《棹歌》,读来让人声声沉醉。

曾经的棹歌虽已化作历史的烟云,今天却有像徐金和这样的新郭人将石湖棹歌传承、挖掘下去,吴门桥街道也连续多年承办姑苏区“石湖串月”民俗文化节,请来文化学者围绕大运河文化及石湖文化、风物、民俗、传说等建言献策。时隔百年,石湖棹歌作为承载石湖文化的元素之一,正在源远流长,成风化人。

百首棹歌,徐徐展开江南风物画卷

从清人许锷的《石湖棹歌百首》,不仅感受着作者的诗书艺术造诣,也可领略一百多年前石湖的风光名胜和乡土人情。

民国《吴县志》里有一段关于许锷的介绍:许锷,字达夫,家葑门。布衣,工诗,豪饮,又善楷书。遭乱寓越来溪,应蠡墅某氏聘,教授其子弟。许锷曾应画家张涌所聘,授其子弟。张涌的家在蠡墅镇,靠近石湖。许锷得“家教”之便,经常往返于石湖山水间,创作《石湖棹歌百首》。而据《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谢国桢先生收藏的《棹歌》来看,这一百首棹歌创作则早于庚申之变,由许锷重录于咸丰戊午年(1858年),这些诗作,可能是许家在庚申之变中流失的物品,辗转百年后,被谢氏购得。

棹歌源自底层百姓的劳作,经过文人的创作,本为乡野之曲的棹歌演化成为文人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石湖棹歌百首》这部棹歌集,共一百首,均为七言绝句。其中第79首到95首,似为凑足百首之数临时插入的,当然也可能是作者誊抄时的笔误所致。因为原诗基本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来创作。但诗歌中第77、78两首分别是看红枫和夜雨剪灯,而第79首以后的数首,描写了小满节气后石湖村居的景象,直至第95首之后才写回小雪、隆冬时节的时令。

宋庆阳、赵亚芳在“《石湖棹歌百首》类编”一文中,尝试对《棹歌》进行归类,对湮没在历史云烟或声名在外的内容,加注说明。

“画舫笙箫串月过”篇,节令民俗棹歌节选——

第十一(石湖春游):春来爱泛木兰舟,鹅鸭呼名竟出游。风软波望不极平,一螺春水蔚蓝天;第十四(拜张王):茶寮鱼市聚村庄,怀范桥南水一方。可笑老伧携社酒,年年古垒拜张王。(注:石湖渔家村为春秋末期吴越争霸吴台越垒对峙之越城故址。张王为吴王张士诚,“古垒拜张王”,张冠李戴,自然可笑);第九十(荷花生日):荡口荷花映碧波,荷花生日画船多。城中赌酒乘凉客,惯载兜娘此地歌。(注:葑门外荷花荡之外,石湖行春桥侧亦为观荷纳凉胜地。)

“溪后谿前打稻声”篇,劳作场景棹歌节选——

第五十一(收新稻):湖田八月熟稻粳,溪后谿前打稻声。谱出范家新乐府,吴歌唱遍阖闾城;第九十八(建新居):谁家水畔起楼台,车马无声静绿苔。待得横山梅乍放,冷香日日过湖来。

“饷郎幸有梅湾藕”篇,石湖风韵的棹歌节选——

第十(吃酒踏青):绿蓑细雨牛背,晓风杨柳酒家旗。一路野塘低湿处,频年水没范丹基。(注:范丹(112-185年),东汉人,通五经,尤深于《易》和《尚书》。从诗文来看,范丹墓在石湖附近);第四十九(新郭酒、煮红菱):矮桥斜日挂鱼罾,新水初添爽气澄。相约晚沽新郭酒,瓦盆端整煮红菱。

“村舍及名胜古迹”篇,访幽探胜的棹歌节选——

第九(吊王宠):越溪桥下水弥弥,越溪庄下草离离。清风明月一樽酒,为吊诗人王雅宜。

石湖棹歌中提及的诸多古地名、古桥及江南风俗至今犹存,这些棹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于研究石湖胜迹、江南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石湖于他有着别样记忆

家住吴门桥街道新郭社区的徐金和,从小喜欢在石湖边玩耍,他曾亲眼目睹人们采菱挖藕、捕鱼捉虾、鱼箩网影的情景,也经历过铡柴入塘,挟篙捻泥。徐金和熟悉新郭一带的风土人情,是大家口中的“民俗达人”。

2009年,徐金和参加街道组织的文化学社,继而加入当时的友新文苑(后改为吴门桥街道文联),他负责石湖棹歌的研究。“当时,调查、挖掘石湖棹歌是首要任务,我先后到越溪、梅湾、新丰、石湖大队、蠡墅、华村等地探寻,却找不到与石湖棹歌有关的‘蛛丝马迹’。于是我参考史料,并加以描绘编写。”徐金和先后编写《石湖韵》《上方山歌》和石湖棹歌系列的《石湖四季魂》《四季谣》《四季桥》《四季景》等曲艺小调。

“唱唱(么)新郭景(呀),历史有名声,先有新郭,后有(么)苏州城(呀),新郭,吴宫数第一(呀),还有越城遗址,天镜阁故址(呀)……闹市(么)早新郭(呀),面馄点心香,饭店(搭)酒馆,日夜(么)闹盈盈(呀)……”在家闲来没事,徐金和练字,写文章,兴之所至,创作词曲,哼唱新郭小调。从力透纸背的笔墨里、吴侬软语的小调中、情真意切的文字间,足见这位老新郭人的文化学养。

“时代变迁,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石湖棹歌绝不能丢,需要传承下去。如此才对得起生我养我的青山绿水母亲湖。”依托社区力量,徐金和召开座谈会,寻找石湖棹歌的蛛丝马迹。他还到渔家村、新渔村请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只为了不让石湖棹歌失传。

【编者的话】

文化学者曾指出,百首棹歌呈现了一个晚清的苏州,或者说是“另一个石湖”:古旧的石湖,风雅的石湖,安静的石湖,也是由橹声、清波、渡口、渔民等富有江南气质的意象所构成的石湖。今天,“石湖串月”是吴门桥街道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传承石湖文化的核心关键在于人。街道也在通过举办石湖诗会,制作和石湖有关的诗歌集、绘画集,设计有石湖特色的文创产品等,让更多人关注石湖文化。

猜你喜欢
街道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热闹的街道
街道生活
谁远谁近?
风居住的街道
热闹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