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跨国企业在华低碳发展策略

2022-12-06 01:35王瑛陈立群
上海节能 2022年10期
关键词:能源欧洲转型

王瑛陈立群

1.上海交通大学

2.博世热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0 引言

欧洲作为发达国家聚集地区,同时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的倡导者和先行者[1-4]。2019年12月欧委会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欧洲绿色协议》,该协议构建了欧盟经济绿色转型的政策框架,提出了欧盟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雄心目标。

基于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许多欧洲国家已行动起来并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如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案》和德国的《气候保护法》。欧洲企业在本土的政策和思维风潮的影响下,积极应对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在能源、制造业、交通、建筑等行业,通过逐步降低能源在生产和消费中的碳排放,形成低碳乃至零碳的能源系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碳排放渗透在采购、生产、物流等各个环节,企业的碳排放不仅体现在自身生产产生的消耗,其购买上游商品和服务也是其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中国作为全球生产制造大国,欧洲企业在此购买许多半成品、原材料和产品,欧洲企业要实现真正的企业碳中和,离不开在华产业链这一重要环节。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5],彰显了大国的担当。欧盟对此高度赞扬中国在减少SO2排放方面的履约及中国对《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承诺。《绿色欧洲协议》执行副总裁弗兰斯·蒂默曼斯更是赞赏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我们需要每个国家都采取行动,以控制全球变暖应对气候变化,让我们的星球持续宜居。”

基于全球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欧洲企业不仅需要在本土实施低碳绿色战略,也要在全球范围特别是中国,对其在中国的企业及其供应链碳中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欧洲企业在华的低碳工作逐步渗透,下面将从欧洲企业低碳之路必要性,在华实施必然性及其实施的主要困难与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

1 低碳是欧洲企业必经之路

欧洲国家政府一直在低碳转型领域倡导全球经济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欧洲企业在本土政治经济的要求下走上低碳发展的道路,下面将从政治与市场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欧洲企业低碳转型的必然性。

1.1 欧洲是世界低碳先锋

政治方面,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起源于2005年,是世界上参与国最多、规模最大、最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07年欧盟提出2020年“20-20-20”目标(较1990年于2020年能源使用效率上升20%、SO2排放降低20%、新能源占比达20%)。2011年欧盟制定了2050能源路线图与2050低碳经济路线图。2014年10月,欧洲理事会通过《2030年气候与能源政策框架》,初步确定欧盟2030年气候和能源发展目标。2018年11月,欧盟委员会首次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并在2020年3月向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提交《欧洲气候法》草案[6],标志着欧洲气候变化政策从市场机制迈向法律机制。2021年7月,欧盟委员会更是发布了“Fit for 55”的一揽子气候计划,提出了包括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在内的12项更为积极的系列举措,旨在203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55%。除此之外,欧洲经过一系列退煤和减排行动,在电力等领域低碳减排工作进展迅速[7]。

经济方面,在世界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诸多实践中,碳排放权交易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市场经济手段之一。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是世界首个也是最大的跨国SO2交易项目。从运行效果看,自2011年起的几年中欧盟碳配额价格一直在个位数,随后通过一系列改革,强化碳交易体系的措施为碳市场带来了积极的信号,欧盟碳配额价格从2018到2019年初已上涨至20欧元/t以上。2020年下半年,欧盟碳市场持续升温,交易活跃,碳配额价格连续攀升,7月份已突破30欧元/t。

金融方面,欧盟绿色资金工具覆盖能源产业整个创新价值链,引导经济资源流向更环保的领域,促进能源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收紧涉及化石能源行业的投融资,迫使传统化石燃料企业向低碳燃料能源转型,另一方面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方式,支持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以绿色投融资,促进能源转型,培育新增长点。例如,荷兰国际集团、法国农业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欧洲金融机构,已先后宣布不再为煤电和煤炭开采项目提供融资。欧洲投资银行则成为全球首个提出削减天然气项目贷款的多边金融机构。同时,欧委会确定资金投入的三大优先考虑领域,面向未来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为第一优先领域;第二优先领域是提高能源转换效率,比如改善建筑物的能耗水平;第三优先领域是创新低碳技术,包括智能交通工具、智慧基建、大数据等。

1.2 欧洲消费者的低碳述求

早在2013年著名的燕麦奶品牌Oatly就分析了旗下产品的碳足迹,并在五年后,正式将“碳标签”打在包装上。之后,Oatly基于自身的低碳目标,改进了瑞典工厂的生产过程,包括改用可再生能源。

2020年,全球最早推行“碳标签”的英国咨询机构碳信托组织委托开展对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和美国的1万多名消费者的YouGov调查确认,三分之二消费者支持在产品上添加碳足迹标签,其中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消费者支持度最高,分别有80%、82%和79%的消费者认为这种做法证明企业进行了碳足迹测算并且为减排付出了努力,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消费者对碳足迹标签的高度支持,意味着企业向更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分享碳足迹信息,能够提升品牌信誉,进而扩大市场份额。

1.3 低碳领域欧洲的主动权优势

欧洲经济增长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能源短缺和能源效率低下问题,主要能源依赖进口;其次是传统产业需要结构调整和升级转换,产业创新面临资金短缺和投入不足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性石油二次危机对欧洲经济造成了重创,让欧洲国家深刻意识到过度依赖能源进口,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更会削弱欧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上的主导权和影响力[8],至此绿色经济概念受到欧洲各国关注。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欧洲有意成为全球领袖和低碳经济的规则制定者。

1)积极调整欧洲的能源结构由传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转变。

2)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构建自身主导地位,制定碳排放规则和创建低碳税制体系。

3)制定一系列绿色创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各国经济政策的“低碳化”,探索绿色经济增长模式。

4)欧洲各国通过技术上低碳转型,提前布局相关专利,助力未来在绿色产品、绿色加工和绿色服务方面可以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欧盟在绿色技术专利、绿色出版物、绿色贸易上在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达到36%、45%和28%左右,胜过美国、日本,远超中国和韩国。

欧洲要实现碳中和,只有在企业界贯彻落实好碳排放核算,碳排放权交易、碳税、绿色金融等才能落实,欧洲企业已经成为欧洲国家政府实现低碳转型的先锋,其在本土乃至全欧洲的政治经济的要求下必须抢占市场先机,积极应对能源转型的大趋势,形成适应企业自身的一套低碳转型方案。

2 欧洲企业在华低碳转型

欧洲企业承担了欧盟很大一部分低碳转型责任,特别是欧洲跨国企业,企业的低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其在世界各国分公司的低碳方案的实施。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是欧洲企业供应链无法回避的一环。目前,中国也向世界承诺了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并制定了各项政策对企业清洁能源、低碳转型等方面进行倾斜。欧洲企业在华实施推行低碳转型是必然的。

2.1 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全方位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与落地。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9]。目前,中国“碳中和”相关政策主要包括减少碳排放和提高碳吸收两个方面:

1)改造原火电为主能源体系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过渡;

2)重点行业减污减碳行动,大力提升节能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广绿色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并推行绿色金融与碳排放交易等配套设施。

中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交易,由生态环境部监管,交易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负责,开启了中国低碳转型绿色经济新纪元。在ETS启动时,碳市场涵盖了超过2 225家运营煤炭和天然气发电厂以生产电力和热力的公司,目前主要是发电企业。

法律上,中国生态环境部2021年12月印发了《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和《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两个文件的发布为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提供了政策依据及支撑。

2020年,中国新建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019年的2.7倍,太阳能发电增长80%。短短1年内,中国新增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规模相当于120座核电站[10]。各地也争相发布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比如安徽对主动进行关闭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按照2022年900元tce给予补助;上海市徐汇区在2022年3月印发的《徐汇区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企业实施节能技改及产品应用项目,并实现明显的节能减排降碳效果的,按项目实现的年节能量给予1 200元tce的扶持,或按项目投资额中用于实现节能减排降碳功能部分给予20%的扶持。

2.2 产业链的压力

各国目前虽然主要对发电企业进行能源改革,然后是石化、交通、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几大行业,但是这些行业是产业链源头端,国民经济的大头,并且从政策、法律、经济多重维度对行业碳减排加码。比如,去年12月开始起草的《欧洲电池与废电池法》规范了新能源电池车的碳足迹计算,并对废旧电池提出回收处理要求。从欧洲目前制定的碳中和政策实施计划,对企业的碳配额和政策补贴会随着能源改革、低碳减排事业的开展逐步收紧,低碳转型涉及的行业也会越来越多,未来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能无法逃避碳税和碳关税。对于欧洲企业来说,欧盟为中国第二大出口地,欧洲企业在华公司及采购额巨大,如在华企业及其供应链没有切实落实低碳转型,未来企业的收入将受到影响。行业内其他公司的低碳政策也会对本企业造成一定压力,比如丰田汽车于2015年发布了《丰田环境挑战2050》提出了新车使用过程中CO2零排放、工厂CO2零排放、全生命周期CO2零排放的“三个CO2零排放”。戴姆勒2022年之前欧洲所有工厂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占据集团总销量的50%以上,在未来20年建立一支碳中和的新汽车车队。通用汽车宣布2035年实现所有新款轻型汽车的零排放,2040年实现全球产品和运营碳中和。沃尔沃在2040年前将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气候零负荷企业,2018-2025年期间将旗下每辆汽车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平均降低40%。大陆汽车已经在2020年实现生产基地净零排放,2040年达到CO2中和目标,到2050年实现CO2中性价值链。

2.3 金融市场的气候信息披露

2022年3月2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了新的企业气候信息披露提议,拟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气候相关信息。由此看来,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箭在弦上。一方面,部分A股公司采用境内外同时上市,如果在境外披露了碳排放信息,逻辑上在A股市场也要披露,会对同行业产生一定压力。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境内外投资者习惯应用TCFD框架进行投资组合的气候风险分析,若A股公司相关披露缺失,会影响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尤其是不利于吸引境外投资者。当下A股公司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已有一定政策基础,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行业标准已经纳入气候变化因素,虽然目前A股是自愿披露其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但不排除将来成为必填项目。基于此,许多国际大公司已经率先履行碳核算机制,并要求供应商开展碳核算,甚至在产业链上提前布局,诸如巴斯夫已经改变部分原料供应商到水电发达的云南地区。

2.4 碳税、碳关税和碳排放贸易壁垒

碳税对欧洲国家减少碳排放、降低能耗、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8年以来一些欧洲国家强化了碳税政策,包括碳排放税收减免、与碳交易制度形成联动等。

在碳排放方面的壁垒,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也体现在生产制造的全生命周期。欧盟发布的绿色新政,确认了其将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即“碳关税”,其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目前,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已经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法案,其本质就是“碳关税”,对进口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CO2排放关税。欧盟理事会于2022年3月就碳边境调整机制达成协议,6月通过碳边境调整机制草案,根据草案2027年欧盟将正式针对欧盟以外进口高碳排放产品开征“碳关税”,新机制覆盖电力、钢铁、水泥、氢、塑料、有机化学等行业,而未来行业将进一步扩大,这将极大影响企业高耗能的产品成本,面临货物滞留,无法出口的风险。

欧洲跨国企业的低碳事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完成低碳转型,势必需要对公司的各个产业进行全盘梳理,去除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对世界范围内的工厂进行碳核算,采取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措施,对供应商碳排放提出相应的要求,比如博世要求到2022年评估主要供应商的CO2排放成熟度须超过30%。中国依托其庞大的供应链制造体系,以及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市场,欧洲跨国企业无法从中国剥离已成定局,借助中国政府的政策东风,扩大低碳事业在中国的落地,欧洲跨国企业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欧洲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无论从政策支持、产业链压力、企业内生动力三个方面,都有在华倡导并实施低碳策略的理由。

3 欧洲企业在华实施低碳转型的主要困难

中国碳中和目标提出不久,落地措施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很多大型企业仍处于摸索阶段,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中国碳中和事业刚起步,相关法规尚未健全

目前,全球主要的碳排放核算标准有ISO 14064-1组织层级温室气体排放及移除量化和报告规范的核证、GB/T 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的碳盘查、ISO 14067产品碳足迹、PAS 2050产品碳足迹和GHG protocol温室气体协议,而GB/T 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的碳盘查最新的发布日期是2015年,相应的核算内容没有ISO 14064-1全面规范。

中国对企业级碳排放约束的法案主要有2018年10月26日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发改委制定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国家能源局制定的《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以及工信部制定的新版《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0年12月25日由生态环境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2019年6月14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做好2021年重点碳排放单位管理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等。

现有的法规主要以倡导性和定指标、给补贴为主,各地各自为政,缺乏强制性,各企业考虑自身利益,部分碳核算等政策在企业落地难。企业因为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批量生产产品案例比比皆是,这与绿色供应链的安全管理背道而驰。

3.2 低碳产品成本较高,影响企业利润

当前,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企业往往采用低价策略。然而,低碳转型目前主要措施有购买绿色电力、建筑物节能改造、淘汰旧生产线、购买碳排放配额、新建新能源项目等,每项措施都无一例外增加企业成本。与之相对的,目前中国的消费者很难为绿色消费品的成本买单,即使充分认识到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未来的重要性,但消费者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大多不愿意为绿色产品产生的溢价买单。《2021中国可持续消费报告》显示:低碳产品的价格接受度方面,对家居建材、电子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低碳表现,消费者溢价接受意愿更高;对食品、日用品、服装等快消品的低碳表现,消费者的溢价接受度则相对较低。接近60%的被调查者对低碳产品的辨别提出质疑,超过40%的被调查者觉得部分低碳产品价格高太多难以接受,约45%的被调查者表示低碳产品选择有限,25%的被调查者认为销售没有提供低碳产品的有效支持与帮助。

企业要实施绿色转型的整体框架,需要从新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工艺的技术革新等环节进行重新规划,从能源结构上引入绿电,短期内会直接导致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直线上升,而相应的成本不能在消费端得到线性补偿,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

3.3 碳排放评估体系未健全,企业缺乏碳排放核算及管理技术

现有的减税、补贴等激励手段还缺乏可操作性,尚未真正发挥效用。我国碳排放交易模式未定,目前碳排放信息的披露和履约上,市场开放的信息严重不足,碳排放的统计核算体系不完善[11]。我国的行业碳排放实施细则还只是一个总括,并没有细化到各个子行业,制造业在“低碳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

同时,低碳管理需要相应的支持,我国缺乏相关经验,企业缺乏相应的碳管理人员和知识。而对应的固碳减排措施上,需要企业在生产设备制造加工、产品的转化、污染物的排放与废弃物的处理几个方面进行工艺改造,这不仅仅是向海外采购相关高科技设备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对应的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知识储备。

3.4 供应商低碳推广困难

全面落实低碳转型,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事情,而是整个行业上下游的共同协作。供应链中的所有活动都可能存在碳足迹,无论是食品、家电、计算机、手机生产,还是从原材料采购、处理、能源的获取、产品制造、交付运输和使用、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伴随着碳足迹。欧洲在华企业自身可以利用其母公司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进行企业内部强制减排和技术革新,但是要想实现上游供应商全面碳盘查,需要对采购的物料和运输碳排放等都进行核算,目前相关法规和产业链绿色转型尚处于初级阶段,各个供应商有其成本与技术的考量,且缺乏碳核算的相关人员,欧洲在华企业要想拿到供应商的真实数据尚为困难。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低碳产品宣传,扩大中国消费者消费力

企业要想从低碳转型中获利,必须首先让社会公众深入了解绿色经济与其息息相关,增加公众买单意识。这方面中国政府的宣传已经在各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部门共同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在促进消费各领域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深度融入绿色理念方面作出详细部署,旨在推动中国绿色消费再上一个新台阶[12]。但是,作为企业把中国消费者改造为和欧洲消费者一样重视低碳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部分消费者在衣、食、住、行上尚未形成环保、适度的消费习惯,对消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代际成本等问题认识不足。

作为低碳产品提供者的企业最直接有效的获利方式是利用当前“互联网+”消费模式,借助环保IP对绿色产品宣传并售卖。其次是利用高科技新技能吸引消费者,比如制造出可降解产品的知名电子配件品牌Incipio推岀的主打环保手机壳系列,该手机壳以植物为原材料,配合环保水性墨水为机壳调色,这些看似普通的手机壳。只需六个月时间就能完全在泥土里自行分解。也可以利用碳足迹标签,低碳公益等措施,让消费者深入实践感受自身为地球作出的努力。

对应的措施还有很多,比如提供更多的低碳消费选择等。企业在进行低碳开发的同时,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第一步的改造,使得企业与消费者达到双赢的同时,为企业低碳转型迈出重要的一步。

4.2 发挥欧洲市场优势销售低碳产品

欧洲企业拥有全世界最重视低碳环保的消费群体,重视环保的人更愿意为低碳服务买单,较其他国家更容易利用其在欧洲的市场体系,将低碳产品销售给环保人士。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可以在此进行低碳改造、绿色产品生产,销售到欧洲乃至全世界环保人士聚集的国家。这样对于欧洲企业除了生产和物流绿色改造,整体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革新。

在可行性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发达,人才素质年年提高,在此进行低碳转型成本相对较低、成功率高,且意义深远。在中国完成生产供应链的低碳转型也可以应对未来碳关税和碳排放贸易壁垒对欧洲企业在华工厂、事业部产生的影响。特别对于上市公司,其在欧美进行气候信息披露对在华事业的披露无法避免,提前在华布局,并借助全球销售体系的支持可以避免未来的损失,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3 将低碳评价作为企业供应商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低碳转型需要针对相关职能部门的整套业务流程体系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从而构建出一套适应绿色安全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整体业务流程[13]。低碳采购是企业实现全产业链低碳管理的重要环节,低碳供应链管理既要遵循传统采购的原则和规定,更要考虑选择低碳供应商、低污染的原材料等,避免使用高污染、高能耗的材料,从源头上控制低碳供应链[14]。

基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对碳中和的承诺,各个行业的低碳之路势在必行,企业抓住市场变化先机,主动去和低碳友好的供应商合作,达成互惠互利的理念共识,提前布局自身产业链,将会有助于企业未来在行业里掌握主动权。帮助供应商进行碳核算,加强供应商从传统粗放生产向精细管理绿色转型,把绿色发展作为供应商的一项考评项,有其深远意义。宝马集团到205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的目标展开,减排降碳能力是选择供应商的一条重要标准。通用公司也在2021年与超过50%采购额的供应商签署了降碳与可持续发展保证书。

4.4 数字化手段加速低碳核算

目前,中国绿色法规还没有完全健全,各个行业对碳核算的知识储备不足,欧洲企业推行绿色供应商管理在成本压力下尚不成熟。但是,其欧洲母公司在此方面有经验和技术,所执行的国际标准ISO 14064-1组织层级温室气体排放及移除量化和报告规范的核证是目前公认最为完备的规范。

数字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有精确性、时效性以及全流程系统性的优势。在国家发布新规前,欧洲企业可以借助在欧洲团队的经验,以及公司高超的数字化团队能力,结合ISO 14064-1的相关标准,可实现工业碳管理关键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专业应用,并保障数据获取与传输的高效性与准确性;助力制造业实现“源头-过程-末端”的系统性全流程控碳;提升自主碳排放管理能力,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教化供应商,供应商只需将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耗电量、耗煤量、运输里程等输入到系统自动进行核算,并提交到本企业。同时,这个软件可以成为企业新盈利点,开发相关咨询项目,为其他企业提供碳核算服务。

4.5 技术创新助力低碳发展

欧洲具有绿色创新的最多专利技术,可以助力低碳发展。欧洲在华企业在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低碳发展战略,为今后的低碳发展做好长期规划后,需要相关的技术方案进行低碳转型的落地,这个时候少不了各种低碳技术的创新。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减排固碳技术的发展帮助企业固碳,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将实现煤炭等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绿色材料的使用等作为企业的一个盈利点,例如结合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和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等,建造灯塔工厂,为其他企业提供样板,并从中获利。同时,可以借由低碳高科技为其他有碳交易等需求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

5 总结

欧洲是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碳事业的先锋,欧洲企业在这方面有先发优势。作为低碳事业的先行者,当今全球低碳转型的标杆,引领推动其在华子公司的低碳、绿色转型是其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及市场的必然要求。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和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国家,政府有着不容置疑的发展绿色产业链改革的决心。中国作为最大的世界工厂及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产业链上从电力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已经开始多方位转型。欧洲跨国企业的中国子公司,在中国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在欧洲母公司和行业的双重压力下,其在华低碳转型是必然的,而且已经在自身及其供应链的低碳转型有所布局。

然而,由于目前中国碳中和势头刚起步,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尚未健全;碳核算体系主要在能源转型的电力、钢铁、水泥行业中率先进行,其他领域还未完全引入;发展低碳事业,势必短期内会从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增加成本;市场并没有完全被绿色发展教化,短期内难盈利;中国供应商体系非常健全,要想发展绿色供应链体系势必会对原有体系进行点、线、面的改造。即便如此,为了抢占未来绿色市场及原产地、供应链先机,欧洲在华企业及其供应链已经启动低碳转型。

本文针对欧洲在华企业的低碳转型及其转型的目的,包括获取低碳市场优势、为未来的全球碳排放贸易壁垒及关税的应对做好准备,重塑绿色供应链,建立数字化低碳核算的手段,为已经到来的碳交易做好准备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基于欧洲企业在华低碳绿色转型的实践和思考,为其他低碳转型的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猜你喜欢
能源欧洲转型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欧洲“芦笋季”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